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沉香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沉香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6 17:29:51

1. 可以讲一下木之森沉香的发展历程吗

1986年,老廖携团队往返东南亚收购沉香原材料;2006年,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版开了第一家公司并成立了“木之森权”这个品牌;2007年5月,木之森入驻淘宝网;2010年,木之森入驻天猫商城以及京东、微拍等多家电商平台。经过十几年的沉淀,木之森率先拿下了淘宝首个沉香行业的金冠,已然是沉香行业的领头羊。

2. 沉香阁的历史沿革

民国32年(1943年),华严宗应慈法师应该寺苇乘住持所请,卓锡寺内。住在东小院“印月居”,首讲华严宗初祖的《法界观门》,后又开讲《仁王般若经》 。沉香阁遂成为应慈法师在上海弘扬华严宗的道场。
1956年,市政府拨资重修沉香阁。1965年农历八月初五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和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应慈法师逝世于沉香阁的印月禅室中,享年93岁。
“文化大革命”期间,沉香阁被工厂占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1987年9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发起成立“应慈法师纪念堂”,并担任应慈法师纪念堂筹备委员会主任。原印月居部分房屋改建为应慈法师纪念堂。1989年9月,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沉香阁修复委员会。市佛协副会长、慈修庵住持观性法师亲自到泰国等地募集资金。沉香阁现占地2378平方米,保持原来建筑样式,恢复明清寺院的风貌。大雄宝殿和沉香观音楼比原来升高60厘米,更显气势雄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匾额“南海宝筏飞渡沉香观音大士阁”。山门石坊上有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沉香阁”匾额。现供奉的沉香观音像由海外佛门信众恭献泰国沉香木按原佛像雕成,全身贴金,头戴璎珞佛冠,慈眼俯视众生,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佛像设计师胡建宁对沉香阁大殿修复工程及佛像进行了设计。1992年10月15日,隆重举行沉香观音开光暨观性法师升座典礼。20世纪80年代以来,沉香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沉香阁内设有上海佛学院尼众班。
1959年5月26日,沉香阁由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沉香的历史起源

要说中国沉香的历史,那得追溯到很多年以前了,在中国从 汉代至今的历史长河中,沉香文化如一条芬芳的香脉,不绝如缕。可以说今天聊沉香的历史,要按朝代来聊。

汉武帝时期到三国

从 汉武帝时期到三国,可称为香的引进期。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汉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降及东汉三国,在这300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 族之中,被用于重要的皇家仪式、重要节令甚至皇亲国戚的奢侈日用。由于香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提到沉香的古文献中,较早的有东汉杨孚所著《交 州异物志》,该书载:“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这个时期沉香用于香材的耗费是巨大的。世纪沉香坊的 老板张海明对于这个时期滥用沉香感到特别惋惜。

魏晋时期

魏 晋时期,香从宫廷扩展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用香蔚然成风,留下不少品香用香、记录心情的诗文。汉末至魏晋六朝,佛道两教的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 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此时,具有代表性的博山式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它不再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沉香不仅为皇亲国戚所珍爱,也为上流社会所追捧,已是有身份的人的昂贵奢侈品,这个时期贵族阶级就开始尝试把沉香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料掺和,进行和香试验。沉香开始用更多的形式来演绎。

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与外界交流广泛,香道开始开始与其他文化交融。当时经济繁荣、海路通达、佛教兴盛,社会上下,用香风气趋于普及,技术上也产生了形式丰富多形的行香方法。可以说唐朝时期,人们对沉香的关注度又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宋代时期

宋 代是香文化发展得最为蓬勃的时期,诸多香料商店、品香会所成为上层人士的集会场地,尤其是文人雅士、哲学家、艺术家以及官宦贵族知名人物频繁出入。北宋大 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其中,就有几家香店,穿插其间,如较明显的有:刘家上色沉檀柬香店。可见沉香以及它所包含的香文化,显然极深地贯穿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看出沉香交易也开始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

自 从元代沉香线香发明以后,香品的制作,形式多样而丰饶。明代,承继前代香文化精致传统达于极顶,且多发展创造,熏香用香之文化更趋多元,高崇之佛门、世间 之文人雅士,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蔚为风尚。以沉檀香

4. 沉香在古代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古人讲究生活品味的东西,熏香薰衣都是沉香的用途,古人也认为沉香结香困难因而珍贵

5. 沉香文化历史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

富森红土一般呈红褐色。红土沉香熏烧后的香味非常浓烈,甜中还带点专辛辣,还有一些杏仁的味道,味属道丰富。红土沉大小形状特点就是小而细,最大的材料不过手臂粗细,山羊角的大小的已经非常珍贵了,这样的料即使是削下外表的腐肉,其香韵也是很足的。沉香,不仅可以做手串吊坠之类的把玩件,而且也可以药用,对身体好处多多。不了解沉香的朋友,可以到香帝缘的官网看一下,上面有很多沉香专业知识,还有很多沉香实物图片。

6. 香文化的发展史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丝珐琅香插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
、 朱熹的《香界》。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现在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现在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

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不知道东坡临此是否还能忘情赋诗?而神仙佛祖、祖辈先人们若真能闻到此种烟气,又会做何感想啊?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近代香文化的发展状况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像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厂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7. 沉香的历史追溯到什么时候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内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容始升:萌发于先秦
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8. 香文化的香文化发展史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丝珐琅香插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 、 朱熹的《香界》。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如今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当今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当今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当今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
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当前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当前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如今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不知道东坡临此是否还能忘情赋诗?而神仙佛祖、祖辈先人们若真能闻到此种烟气,又会做何感想啊?
虽然当今世界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段时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近代香文化的发展状况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像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厂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9. 沉香文化历史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有无准确的时间段哪位专家能简单讲解一下沉香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来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自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10. 中国沉香文化详细讲解

自古以来,香就是以两种意义存在并发展的,一是祭祀,一是生活。其中,生活用香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4000到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作为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先秦时候,生活用香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了,包括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方式。西汉开始,生活用香逐渐普及起来,在王公贵族之间流行起来。到东汉前期,生活用香的原料丰富起来,出现了沉香。到了北宋,普通老百姓也都大量使用生活用香了

宋代之后,香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薰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生活用香的范围很广,可以用于室内薰香、衣被薰香、客厅书房薰香、宴会庆典薰,还可以用于个人身体的养生清洁,在各种场所都适合使用,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读书、工作、休养、居住等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庶,生活质量日渐提高,薰香在许多城市里普及开来。如今一些城市里流行的薰香方式,主要有香薰美容、香薰疗法,以及日常家居中的薰香。这类薰香的费用,一般都较昂贵,实属一种中等以上收入人家的身心享受。于是许多人就将这种薰香的习气,看成新贵的一种象征。而在所有生活薰香的原料中,沉香依旧是最高贵的品种。

什么是香道?简单地说,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中,形成令人愉快、舒适、安详的气氛。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说起香道,香道还是一门养心的学问,可惜在中国,了解香道的人太少了,想更多的习练香道,还要去日本。在国内,很少听到有朋友提香道,即便是注重生活品位的上海,玩香道的人也寥寥。

香道与花道、茶道并称日本的“雅道”。现在提起香道,大多数人以为是源自日本,其实,香道的渊源来自于中国。“但是在中国已经找不到香道的一点痕迹。”现在,香道在日本颇为盛行,在日本,在世界500强名录中的企业老总们80%都是香道成员,香道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学问。但现在,中国精于此道的人却极少。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自春秋时就有香的痕迹,盛唐发展至一定高度,在宋朝更是形成了规模。在文人墨客的聚会中,闻香、斗香等活动成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名人雅士欣赏沉香耐人寻味的韵味,享受优雅丰盛的生活内涵与情趣。中国人对香的痴迷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国势动荡,士大夫精神渐渐陨落,对香的迷恋也日渐式微。香之艺术开始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渐渐盛行。

香是自盛唐僧人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的熏香盛会,就是描述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6世纪,京都进入了东山文化时代,在精通技艺的足利义政将军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日本香道的基础。

事实上,类似日本“香道”这种香文化除了中国、日本以外,其他文明古国也曾出现过。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实际上成为各阶层人士的集会场所,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频繁出入,成为热闹的社交活动中心。香的知识成为每个到此场所的人所必备, “香气鉴赏会”逐渐深化成各种各样的“香道”。古罗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没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流传下来。

今天,在日本,香道不但是企业老总们休闲放松的绝佳选择,也成为日本女性提升自己修为与涵养的一种方式。
因为比较特别,所以还是比较容易鉴别的。因为自己有在 ‎香‎至‎尊 ‎买过。

阅读全文

与沉香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