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1)发展旅游客运的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2)发展旅游客运的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3. 我国旅行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49年以前: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化进程,交通运输业和新式旅馆等设施也随之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出于各类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动,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旅行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我国近代旅行社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已有几家“洋商”开办的旅行服务机构,包括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公司等,专门为“洋人”和少数上层社会华人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国普通民众服务的民族资本旅行社。爱国民族资本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服务机构。除了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之外,陈光甫创办旅行社的目的还在于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辅助工商”和“服务社会”。1923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改组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旅行商业机构。其经营范围从1923年旅行部设立之初的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客票及旅行咨询,逐步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还创办了深具影响力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旅行社在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货运服务和招待所业务,分、支社增加到49处,形成了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务网络。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旅行社在自身资产和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本着爱国和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将协助民众战时流动和物资转移作为其主要职能。抗战结束后,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虽然一度有所恢复,可随着国内战争的推进,旅行社的经营最终未能完全恢复。上海解放后,陈光甫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国旅行社为名向香港英国当局申请注册,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旅集团公司。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类似的旅游组织,但均规模较小,且适逢乱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大多在战乱中消亡了。只有中国旅行社作为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1949—1978年:行政事业导向的中国旅行社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迎接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我国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负责组织相应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厦门和泉州华侨服务社成立。随着华侨来访人数的增加,广东、天津、杭州等地的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成立。1957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务。1963年,国务院又将港澳同胞纳入华侨服务社接待范畴。1974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社合署办公,统称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之后,在直辖市、省会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国境口岸陆续设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外自费来华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中国国际旅行社划归国务院直属,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各地分、支社归当地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且必须接受中国国际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指导。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和扩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对外国自费旅行者在华旅行游览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并在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上,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合署办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局本部机构,经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单位。
这一阶段旅行社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行政事业导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核心是进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浓厚,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第二,旅行社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对外可称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
4. 旅游的发展史
推荐你看这本书《旅游的发展史>编辑推荐本书对跨越人类四个社会形态、长达数千年的世界旅游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影响的旅游活动、旅游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证,从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景点的建没与开发,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组织、旅行家和旅游文献等多维的角度向人们展求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旅游史画卷。同时,作为国内第一部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著作,本书对“旅游产生于何时”、“工业革命之前有没有旅游”、“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对推进世界旅游史研究、构建世界旅游史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本书对跨越人类四个社会形态、长达数千年的世界旅游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影响的旅游活动、旅游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证,从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景点的建没与开发,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组织、旅行家和旅游文献等多维的角度向人们展求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旅游史画卷。同时,作为国内第一部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著作,本书对“ 旅游产生于何时”、“工业革命之前有没有旅游”、“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 ”、“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对推进世界旅游史研究、构建世界旅游史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彭顺生,湖南宁远人。现任职于文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访学。自1990年研究生毕业以米,热衷于历史、旅游,家庭教育研究,共出版著作6部,在《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年刊》、《北大史学》,《学术研究》,《思想战线》、《旅游学刊》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学术研究方向为世界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人类学。 目录序
绪论
一、旅游起源于何时
二、工业革命之前是否只有旅行没有旅游
三、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
四、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
五、编撰方式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旅游的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活动
二、商务旅行的产生
三、西方神话传说与旅行
第二章 古埃及旅行与旅游
一、古埃及旅行与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古埃及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埃及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埃及旅游景观
第三章 古希腊旅行与旅游
一、古希腊旅行与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古希腊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希腊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希腊旅游景观
第四章 古罗马旅行与旅游
一、古罗马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二、古罗马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罗马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罗马旅游景观
第五章 欧洲中世纪旅行与旅游
一、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二、西欧中世纪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西欧中世纪旅行旅游活动
四、西欧中世纪的旅游景观
五、西欧中世纪著名旅行家与旅游文献
六、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的特点
七、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八、欧洲其他地区的旅行与旅游
第六章 亚洲中世纪社会的旅行与旅游
一、阿拉伯帝国崛起前的西亚诸国的旅行与旅游
二、阿拉伯中世纪社会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三、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
四、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五、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的旅行家与旅游文献
六、亚洲其他主要封建国家的旅行与旅游
第七章 工业革命与世界近代旅游的兴起
一、17~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结束前的旅游概况
二、工业革命及其对近代旅游兴起的影响
三、托马斯·库克与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第八章 世界近代旅游交通
一、近代道路系统的构建
二、蒸汽机与蒸汽机械交通工具
三、内燃机与汽油汽车、柴油汽车
四、汽车发明家时代
五、空中交通工具——飞机的发明
第九章 世界近代旅游住宿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近代大饭店的兴起与发展
二、近代商业饭店的涌现
三、其他类型的近代饭店与旅馆
四、近代新式饭店与古代客栈的差异
第十章 世界近代旅游活动
一、近代商务旅游
二、近代度假旅游
三、近代保健旅游
四、近代观光旅游
五、近代文化旅游
六、近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十一章 世界近代旅游景观
一、近代著名建筑景观
二、近代著名园林景观
三、古代历史遗址的开发
第十二章 世界近代旅游中介机构与旅游组织
一、世界近代旅游中介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二、世界近代旅游组织的出现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旅行家与旅游文学
一、惊险刺激的南极探险旅行
二、探险中亚的先驱——阿特金逊与《欧亚纪行》
三、冈察洛夫与《冈察洛夫环球游记》
四、罗伯特·拜伦与《穿行内陆亚洲》
五、其他旅游文学作品
第十四章 现代旅游勃兴的背景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战后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三、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与各国城市化
四、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战后各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与措施
六、战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世界现代旅游交通
一、陆上近、中距离旅游工具——汽车
二、空中主要旅游工具——飞机
三、陆上远程旅游的主力军——火车
四、水上旅游交通工具——轮船、渡船、豪华游船
五、特种旅游交通
第十六章 世界现代住宿业的蓬勃发展
一、丰富多样的现代旅游住宿设施
二、现代饭店集团的演进
三、现代饭店集团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四、世界现代住宿业的特点
第十七章 世界现代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一、20世纪50~60年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
二、20世纪70~80年代:旅游新产品开发的蓬勃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大众旅游产品方兴未艾
第十八章 世界现代旅游景观
一、现代著名建筑景观
二、人造旅游吸引物
三、世界遗产景观
第十九章 世界现代旅游组织的发展
一、现代旅游中介机构
二、世界现代旅游组织的多元化
附录
一、古代迁徙、早期探险者和大旅行家纪事
二、旅行交通、设施、设备及供给纪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 中国铁路运输的历史,背景,发展
中国铁路运输的历史,背景,发展
见下:
6. 中国近代旅游业生产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亟待改进。
(1)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2)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3)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4)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有一定发展,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由此可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于1923年在该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独立,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拉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7. 1.试论述,旅游交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对历史各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影响
我国历史上第一家旅行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旅行社业经历了数量上的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旅行社性质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产业运行从行政化到市场化、市场结构从寡头垄断到完全竞争的变迁过程,并且进一步呈现出从旅行社业向旅行服务业拓展的发展趋势。
一、1949年以前: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化进程,交通运输业和新式旅馆等设施也随之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出于各类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动,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旅行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我国近代旅行社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已有几家“洋商”开办的旅行服务机构,包括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公司等,专门为“洋人”和少数上层社会华人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国普通民众服务的民族资本旅行社。爱国民族资本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服务机构。除了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之外,陈光甫创办旅行社的目的还在于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辅助工商”和“服务社会”。1923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改组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旅行商业机构。其经营范围从1923年旅行部设立之初的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客票及旅行咨询,逐步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还创办了深具影响力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旅行社在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货运服务和招待所业务,分、支社增加到49处,形成了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务网络。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旅行社在自身资产和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本着爱国和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将协助民众战时流动和物资转移作为其主要职能。抗战结束后,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虽然一度有所恢复,可随着国内战争的推进,旅行社的经营最终未能完全恢复。上海解放后,陈光甫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国旅行社为名向香港英国当局申请注册,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旅集团公司。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类似的旅游组织,但均规模较小,且适逢乱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大多在战乱中消亡了。只有中国旅行社作为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1949—1978年:行政事业导向的中国旅行社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迎接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我国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负责组织相应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厦门和泉州华侨服务社成立。随着华侨来访人数的增加,广东、天津、杭州等地的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成立。1957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务。1963年,国务院又将港澳同胞纳入华侨服务社接待范畴。1974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社合署办公,统称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之后,在直辖市、省会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国境口岸陆续设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外自费来华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中国国际旅行社划归国务院直属,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各地分、支社归当地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且必须接受中国国际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指导。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和扩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对外国自费旅行者在华旅行游览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并在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上,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合署办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局本部机构,经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单位。
这一阶段旅行社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行政事业导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核心是进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浓厚,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第二,旅行社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对外可称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
三、1978—2009年:市场化与开放化进程中的中国旅行社业
1.1978—1983年:从机关到企业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旅游业也开始了从外事接待部门向经济产业的转变。转变的起点是1978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建议“将目前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这意味着新成立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不再隶属于外交部,也不再是准外交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旅游经济的管理部门。1978年至1980年期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高速增长,以国旅和中旅为核心的旅游部门的接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980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复共青团中央,同意成立中国青年旅行社,其接待对象是各国青年旅游者。此时的国、中、青三大旅行社系统仍然归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事实上仍然是统一领导、统一经营、领导经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无法实现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1981年3月,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一项就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作为旅游管理机构,必须和国际旅行社实行政企分开,国旅总社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来华的旅游业务。1982年7月17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和国旅总社正式分家,这是我国旅游管理中政企分开的第一步,从此,中国才诞生了真正意义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业向着统一领导,分散经营,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迈进。
2.1984—1996年:从垄断到竞争旅游外联权的下放是我国旅行社业打破垄断的标志性事件。1981年以前,全国具有外联权的旅行社只有国旅总社和中旅总社两家。但是1978年至1984年入境旅游人数的激增和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着外联体制改革必须被提到日程上来。集中而统一的外联体制显然远远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即使是两大社与其分社之间也因为外联和接待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产生争议。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指出,旅行社业务要打破独家垄断的思想,允许国旅、中旅和青旅等单位开展竞争。之后,青旅被正式批准获得外联权和签证通知权。
1985年至1988年是外联权充分下放的一个时期,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将我国的旅行社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社,其中一、二类社为国际旅行社,但是只有一类社享有外联权。在这一时期,我国旅行社数量激增,批准成立了一大批一类社。1985年,我国旅行社数量为450家,至1988年底增至1573家,其中一类社共61家。至此,我国旅行社业的垄断局面被彻底打破,国、中、青三家旅行社接待人数占全国有组织接待人数的比例,从1980年的近80%下降到1988年的40%左右,结束了三家旅行社在我国的寡头垄断时代。
1991年至1996年,经历了1989年重挫之后的中国旅行社业又面临着另一个难题,即一类社和二类社之间行使外联权的界限模糊问题。很多二类社看到外联社业务的高利润、高回报,在缺乏足够的商誉和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由当地一类社代办签证通知的方式获得了事实上的外联权。多头外联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各地方旺盛和日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但是也带来了削价竞争、互相拆台、拖欠款等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1992年国家旅游工作会议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控制旅行社总量和调整类别结构,将一部分有条件的二类社升为一类社。1996年10月15日《旅行社管理条例》出台,进一步将旅行社类别调整为国际和国内两类,取消了一类社和二类社的界限,至此,外联权得以充分下放。
1984年至1996年也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管理从起步迈向法制化的过程。1985年5月11日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旅游业第一部全国性、正式的旅游行政法规,是我国政府将旅游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重要标志。1991年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行社年检年审制度,以及1995年1月1日颁布与实施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则标志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管理的重心由追求企业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1996年《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出台,更是体现出我国旅行社行业管理的进一步法制化和成熟化。
3.1997—2009年:进一步开放中的中国旅行社业
1997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旅行社业所面临的旅游市场开始从入境和国内的二元市场转向出、入境和国内游的三元市场。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1996年《旅行社管理条例》对于投资主体性质的放宽,大大刺激了多种投资主体进入旅行社行业的热情,我国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增长,从1997年的4986家发展到2009年的21649家,12年间增长了4.3倍,年平均增长率约13%。市场主体快速增加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趋向完全化,甚至是过度竞争。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我国旅行社体现出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行业退出壁垒高、恶性价格竞争、市场秩序混乱和行业长期利润水平低下等特点,行业的净利润率从1990年的10.04%下降到2009年的0.64%。2009年颁布和实施的《旅行社条例》,就是为了彻底解决“产业组织分散、企业管理落后、市场秩序混乱”等方面的问题。
1997年至2009年,我国旅行社业进一步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早在1993年就允许在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1998年发布的《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规定》,不再限定合资试点的地域范围。同年,云南力天旅行社作为我国第一家合资旅行社宣告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2003年提前兑现了允许设立独资旅行社的承诺,2007年又提前取消对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至2009年末,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共计38家,其中外商独资旅行社21家,外商控股合资旅行社8家,中方控股合资旅行社9家。
1997年至2009年,也是我国在线旅行服务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1997年10月,全国首家旅游网站——华夏旅游网成立。同年,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网、西安马可孛罗国际旅行社的英文网和桂林国旅的英文网开通。1999年,携程和艺龙相继成立,这两家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旅行服务业的开端。2003年至2009年是我国在线旅行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期,一些如今已经在不同细分市场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陆续成立,如2004年的同程、遨游和穷游;2005年的去哪儿、芒果网和悠哉网;2006年的酷讯、蚂蜂窝和途牛;2008年的驴妈妈和2009年的欣欣等。在线旅行服务业的成长极为迅速,至2009年,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已达4.8%,携程已名列我国旅游集团20强的第五位。面临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业态旅行社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众多旅行社都在“线上线下”、“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思考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四、2010年至今:从旅行社业向旅行服务业的转变
2010年以来,我国旅行社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由散客化带来的消费模式的变化;二是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旅行社商业模式的变化。整个行业呈现出逐步向旅行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服务对象由“旅游者”向“旅行者”扩展,其服务的人群已经从以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者扩大到出于任何动机出游的旅行者;2.经营主体的范围扩大和多元化,旅行社业务的经营主体除传统业态旅行社外,还包括各类在线旅游企业、俱乐部、留学机构等;3.业务范围从纯粹的旅游业务延伸至异地化生活服务。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传统业态旅行社如何走出一条“传统优势+现代技术+品质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管理体制角度来说,旅行社业向旅行服务业的转变,要求我国旅游监管部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逐步从政府主导型管理转向政府引导型管理,更多地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旅行社业的发展指明战略方向。通过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监管政策,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治理体系,最终促进我国旅行社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8.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