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泥湾由来的历史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
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八路军战士坐在纺纱车前纺纱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B. 《南泥湾》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1943年春节版,延安鲁迅艺术学权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2)延安南泥湾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南泥湾
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
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C. 南泥湾的创作背景
《南泥湾》的创作背景:
1942年以来,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吸引了许多著名人士前来参观,写了很多诗。
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歌、著名诗人萧三的《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都对南泥湾垦殖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规模生产运动逐渐达到高潮。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准备慰安用品,将艺术项目带到南泥湾,慰问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负责艺术节目的筹备工作,它认为应排演一场与第三五九旅有关的节目。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作者最终构思出一种秧歌舞蹈,名为《挑花篮》。八位女演员提着八对花篮,在幕间休息的舞台上表演。这段插曲的最后一段歌词叫做《南泥湾》。
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3)延安南泥湾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歌名:南泥湾
演唱:郭兰英
词:贺敬之
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当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呀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鲜花送模范
D. 延安南泥湾简介
南泥湾
南泥湾是位于抄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袭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花蓝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E. 什么是南泥湾开荒,在历史上南泥湾开荒产生了什么影响
南泥湾开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崇山峻岭的烂泥滩中开拓荒地,从此把泥潭变成了粮仓。南泥湾开荒使着荒地变成了粮仓,也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难的问题。由于当时日本侵略军的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国内战争的频繁发生,导致中国共产党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经济问题,粮食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医药和日常用品都出现了缺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决定自己动手开展生产活动。
南泥湾开荒在历史上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它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自始至终从以前到现在,甚至到将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打造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我们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因为任何困难都打不到我们,我们能够经历了八年抗战,经历了十年内战,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战胜我们眼前所有的困难。
F. 延河.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各象征什么
1.“延河”象征着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2.“枣园”象征着延安的许多专革命活动。
3.“南泥属湾”象征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杨家岭”象征着党中央的领导和正确的领导方向。
延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延河、枣园、南泥湾和杨家岭。
(6)延安南泥湾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燕的一个革命的圣地,不仅立足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但也解放战争的起点年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随后的整个国家的胜利。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活和战斗的13个春秋,他们在提高径流,领导和指挥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严一个精神总是把光,谱写传奇的伟大历史。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与中国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
使风的结晶,是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G.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意义是什么要完整的
实际上是要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
H. 南泥湾开荒时的历史背景
南泥湾开荒时的历史背景: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大家住窑内洞,睡土炕,生容活条件差,靠着在南泥湾和各地大生产自救,养活了自己,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才解放了全国。一九三九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边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经济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这是个伟大的革命的号召,一经提出,边区全体军民就热烈响应。
一九四一年,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树林里山崖下到处住满了部队,几个旧窑洞成了我们很好的办公室。早上,弥漫在山谷和树林里的炊烟,好像海洋上的雾气。晚上,满山遍野闪耀着若明若暗的灯火,好像城里的夜景。劳动了一天之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边聊天,有的讲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有的讲冀中打鬼子的战斗故事,有的津津有味地描述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情景。
部队一到南泥湾,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当时部队多半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少数还在野地里露营。劳动归来,同志们就躺在深草丛林中的窝铺里做着香甜的梦。一想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眼前的一些困难就不算什么了。
I. 南泥湾开荒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南泥湾开荒时的历史背景: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大家住窑洞,睡内土炕,生活条件差容,靠着在南泥湾和各地大生产自救,养活了自己,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才解放了全国。一九三九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边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经济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这是个伟大的革命的号召,一经提出,边区全体军民就热烈响应。
一九四一年,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树林里山崖下到处住满了部队,几个旧窑洞成了我们很好的办公室。早上,弥漫在山谷和树林里的炊烟,好像海洋上的雾气。晚上,满山遍野闪耀着若明若暗的灯火,好像城里的夜景。劳动了一天之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边聊天,有的讲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有的讲冀中打鬼子的战斗故事,有的津津有味地描述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情景。
部队一到南泥湾,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当时部队多半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少数还在野地里露营。劳动归来,同志们就躺在深草丛林中的窝铺里做着香甜的梦。一想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眼前的一些困难就不算什么了。
J. 共产党南泥湾生产有什么意义
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