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清代文字狱的历史意义

清代文字狱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6 13:20:32

❶ 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表现和影响

清代文字狱 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皇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清朝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这其中震动比较大的是庄廷《明史》案,发生于大臣辅政时期(1661—1669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总的看来,康熙当政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怀柔和宽容政策,统治者还没有把文字狱当作镇压反清知识分子或者汉族士大夫思想的一种有意识的政策。当时刊行的顾炎武诗文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都有明显的强烈的民族情绪,都未被追究。
雍正皇帝在位(1723—1735年)时间虽短,有案可查的近20起。雍正即位初期,几起文字狱都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副产品而出现的;雍正后期,几起文字狱转向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雍正即位之初,借“朋党”的罪名,屡兴大狱,整治那些曾争夺皇位的宿敌,如皇八子、皇九子等,跋扈的权臣,如年羹尧、隆科多,以及结成科甲朋党的汉族官员。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湖南士子曾静、张熙策动陕甘总督岳钟琪谋反而引发一场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此后的文字狱出现了两个新的动向:一是文字狱被有意识地用作压制汉族知识分子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讦蜂起,多数文字狱都是自下而上的举发。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为邀功之路。
乾隆皇帝在位(1735—1795年)时先后发生文字狱100多起,尤其集中于乾隆中期,是三朝中文网最密、文祸最多的时期。乾隆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借此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实际上,大多数因文字狱受害人并没有传播反清思想。一部分人只是一时性起抒发对剃发易服的一丝不满,对明朝的一些眷恋,对自身境遇的悲叹。更多的受害者纯粹是统治者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结果。乾隆朝的文字狱达到疯狂、残酷与荒唐的地步。鲁迅先生曾经对清代文字狱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忌讳;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
文字狱的危害:(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之学。(2)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思想、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❷ 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

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
清代文字狱是版封建专制主权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目的是要树立满洲贵族统治和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上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而我们,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的形成.
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❸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有的地方戏曲也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毁灭。

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无所适从,于是不少人逃避现实,埋头于古纸堆中作考据性的学问,从而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著名学派,即乾嘉学派,这个学派对中国古籍和史料整理研究有很大贡献,其研究方法历代相沿,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过深远影响。

(3)清代文字狱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清朝文字狱:

1、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

2、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 许多为清朝歌功颂德拍马奉承的书比如《大清典礼》《大清天定运数》,还有乾隆的父亲雍正的作品《大义觉迷录》以及曾祖父顺治的作品也在禁毁之列。

3、明人选编或者写过评注的一些唐诗选集都在禁毁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诗集》《杜工部诗集辑注》《杜诗详注》都在禁毁名单上。

❹ 清朝文字狱

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而我们,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的形成。
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得到的启发是:社会要想进步,必须解放思想。
文字狱使许多的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造成人才的浪费。要想使国发展,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有重视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要从明清的文字狱当中吸取教训,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❺ 清朝文字狱意义是什么

文字狱是扼杀人民思想的专制制度

清朝初年汉人多南方对清的统治很不满意,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写诗回忆故明。这被一些清朝官员抓住了把柄,从康熙到乾隆为了巩固满人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

❻ 清代文字狱的评价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回,文字狱就答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

❼ 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 满清文字狱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

满清文字狱是满清封建专制统治者为了钳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从著述文字中罗织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罪状的狱案。

在满清暴君的残酷文化压迫下,中华传统文化惨遭摧残扭曲。

雍正十一年(1733年),暴君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文字狱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不敢议论时政,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学风”。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

龚自珍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中,希望前所未有的、巨大时代变化必然到来,希望“风雷”的爆发,以扫荡一切的迅疾气势,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2)满清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

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思想、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3)满清文字狱销毁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乾隆年间,借修《四库全书》之名,各地广泛献书之机,大肆搜查“违碍”之书,寓禁于征,使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被焚毁。

清朝文字狱是满清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

清朝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

当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清朝文字狱与清朝中晚期的其他各种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使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任凭外国列强随意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❽ 清朝实行文字狱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国家要来想兴旺发源达,离不开人才。但是,清朝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以来,人民的思想便得不到解放,人民有口难言。这对国家的尤其不利。这就启示我们要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先进作用,让人民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国家才能富强。总之,思想通,则人才广;人才广,则国家强。
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特别是在清朝。清帝大施文字狱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可以说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下的产物。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这种思想文化专制不仅束缚人的思想,而且坑杀有识之士,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始终得不到彻底解放的一个原因。

❾ 清朝文字狱对现在的影响

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清朝尤为严重,对现在的影响是,文化都是些歌功颂德的,讲真话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更可怕的是,社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不喜欢讲真话的人,人们讲话都小心翼翼~~

❿ 清朝什么时代,文字狱盛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当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达到巅峰状态时,文字狱也就非常盛行了,尤其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和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朱元璋因为曾经做过和尚,也做过盗贼,于是“僧、盗、光、秃”等字甚至它们的同音同意字统统成了忌讳。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来是奉承的话,可“则”硬是被附会成“贼”,于是被杀。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其中“光”“圣(僧)”“则(贼)”翻了忌讳,于是也被杀。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归根到底是朱元璋糟糕的出身让他在心底里充满了自卑,于是对与自己的“伤疤”特别的敏感。
朱棣篡位后命令《太祖实录》总裁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但是被方拒绝了,朱棣恼羞成怒,诛方孝孺十族,共有873人遇难,这个史无前例的“株连十族”作为典型完全体现了统治者对于敢于反抗自己意愿的人的残暴特性。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是满人,是“胡人”,他们对于文字更为敏感。只要任何形式的文字中能有够得上影射、暗示、以至牵强附会的字句,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灭族之罪。
康熙朝较为出名的文字狱有明史案,《南山集》案,朱方旦案,孙奇逢案,沈天甫案等。
由于《鹿鼎记》的描写,明史案十分有名。《明史辑略》补入明天启、崇祯两朝事,并有指斥清人的言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用南明年号而不用清朝年号,于是参与刻字、印刷、校对、装订者、售书、购书、藏书、以及阅读此书的无一幸免,伏法牵连遭祸者达三千余人。
翰林院编修戴世民著的《南山集》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康熙五十二年以大逆罪被处死,受牵连的子孙亲朋师友达三百余人。
朱方旦抨击理学之精理不精数、老庄言道不言动、思维在心不在脑等,被时下推为“圣
人”。可是康熙却指责他悖逆圣道,将其处死。
康熙时有两句诗“南国佳丽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可见因为文字狱而被发配到边塞去的文人数不胜数。
雍正时,发生了汪景祺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邹汝鲁案,吕留良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钧案,徐骏案等,其中汪景祺、查嗣庭、吕留良、陆生楠、徐骏等被处决或戮尸。
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时,出题“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上的,可硬是被告密说“维止”二字是“雍正”去了头,雍正于是钦定了“大逆不道”的罪名,株连的范围也极为广泛。
徐骏在写公文时,将“陛”误写为“狴”,被审查,又发现他“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的诗句,被认定“清”是满清,“不识字”、“乱翻书”是指影射满人没文化,于是他也被灭了族。
钱名世由于给年羹尧赠诗,年羹尧出事以后雍正命钱名世在家中悬挂“名教罪人”匾额,并让数百举人、进士撰写诗文,对他加以批判。这大概开创了群众性批判运动的先河。
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130余案。
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得潜“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处死。徐述夔“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生者处死,死者戮尸。祝庭诤自编《续三字经》,判开棺戮尸,十六岁以上子孙辈斩立决。王锡侯编一本字典《字贯》,没有避康熙、雍正的庙讳及乾隆帝的名讳……
以上一幢幢的史实触目惊心,读来毛骨悚然,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带来了“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竟然也如此的嗜血成性。反而看那些“昏君”或者至少那些普通的帝王统治时却并没有如此严酷的文字狱,正是这些“明君”,他们励精图治,希望有所作为,而所谓的“作为”就是要维护其封建统治,以图得所谓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并由“维护”上升为肃清一切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思想,而压制思想的极端表现就是制造大量的文字狱。那些案件事发之后几乎没有人敢为当事人求情,或者申冤,因为这样不但救不了他们,反而让自己也无端获罪。这些“明君”们正是希望以此来获得这样的一种威严,一种绝对的权威。
在文字狱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是抨击朝政、提出异议,而纯粹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譬如触及朱元璋的避讳字,以及诗文中的“清风”“明朝”,还有提及皇帝名讳等等,这些牵强附会也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似乎很可笑,可这种毫无意义的愚昧的残暴正是统治者权势膨胀到极致的产物。
文字狱的迫害使得中国深受其害。大概只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才是中国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而在秦以后,由于统治者对于所有“异议”的压制,中国在思想、文化、科学上,再也没有过突破。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爱听好活,听不得批评。虽然有“忠言逆耳利于行”“文死谏,武死战”,可是又有多少人敢于冒着惹恼了皇帝被诛九族的危险去进谏呢?于是人们越来越温顺,越来越驯服,越来越沉醉于歌舞升平和歌功颂德。当然,歌功颂德也不见得就安全。
言论自由,是数千年来无法实现的一个奢求,文字狱,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以落下,中国文人为了它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我们的社会所普遍的道德萎靡和人格异化,正是思想禁锢、精神高压的产物。我们最基本的自由——思想与言论自由被剥夺,所有不合统治者心意的思想言论均被否定,思想者、言论者被封杀,就因为专制集权的政府的愚民政策要求它的奴仆们要有统一的思想。
归根到底,文字狱的产生,在于统治者的自卑与胆怯,专制集权的政府是脆弱的,它靠着压制自由思想来苟延残喘,继续着它“稳定”的美梦。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文字狱无法阻挡思想的进步与传播。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必会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让文字狱永远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

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

这是文人的诗句引发的杀身之祸,其实,即使是朝廷官员也一样脱不了这种命运:雍正时,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乡试时出了个考题:“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本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是雍正却把它曲解成:“维”字是去“雍”头,“止”是割“正”首,意思是要砍掉雍正的头。这还了得?于是被定为“诽谤大逆”将查逮捕下狱。查又惊又吓,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恨,下旨将查嗣庭的戮尸示众。

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与清代文字狱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