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潮汕剪纸历史文化简介

潮汕剪纸历史文化简介

发布时间:2021-03-06 11:12:32

1. 潮汕民间剪纸的介绍

潮汕民间剪纸剪纸是广东省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起源于汉族民间喜庆或节日活动中的剪贴内画。潮汕民容间剪纸就是这许许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种。多雨高温的气候,使糊窗的白纸在潮汕民居中匿迹,潮汕民间剪纸不再用来做窗花装饰,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场。潮汕民间剪纸仍然在喜庆和节日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节日里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间婚寿喜庆的礼品,总要剪上几个玲珑剔透的“贴花”,做些装饰。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潮汕民间也把剪纸作为刺绣的“花样”。“贴花”尺幅较小,或三四寸,或一二寸,都是些小品;造型则随供品礼品的形状而变化,形式多样。“花样”也有许多形式,有一两尺见方的背兜花、围裙花,也有小品形式的帽花、鞋花。

2. 潮汕剪纸的历史和特点

【潮汕剪纸】有几百年历史,每逢传统节日、寿辰、婚姻嫁娶,当地人都用剪纸贴饰在礼品回上。剪答纸又作祠堂、庙宇和日用品的装饰,以祈祥瑞吉利、万事胜意。

剪纸内容多为群众喜闻见乐的潮剧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欣赏品多以人物为主,礼品、祭品则根据实际情况剪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在猪头上张贴猪头花,在龙虾上张贴虾花。日常装饰品则张贴扇袋花、烟袋花、倍插花、烛台花等。这些作品蕴含了潮汕人民采用托物寄情或赋予吉语的手法,用自然事物中那些能唤起人们感情上健康的共鸣和美好的形象,从而诱发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联想,寄托了潮汕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一般通过几种形式来表达:形象表达,如梅兰比春,牡丹喻富贵;谐音表达,如鸡羊比吉祥,喜鹊梅花喻“喜上眉梢”;文字表达,“喜喜”、“寿”“福”等图案。

3. 潮汕剪纸用在哪些方面

剪纸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流行,而各地区内部,又有许多细微不同内,形成极多的流派风容格。这些风格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多相吻合。潮汕民间剪纸就是这许许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种。

多雨高温的气候,使糊窗的白纸在潮汕民居中匿迹,因此潮汕民间剪纸不再用来做窗花装饰,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场。

潮汕民间剪纸仍然在喜庆和节日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节日里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间婚寿喜庆的礼品,总要剪上几个玲珑剔透的“贴花”,做些装饰。同时,潮汕民间也把剪纸作为刺绣的“花样”。

4. 潮汕文化的简介

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广义上也包括了汕尾)。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地区的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汕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汕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潮语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纽带,也是连结潮汕人民的亲情纽带。
潮汕文化,一字点“精”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精乃潮汕之灵,潮汕文化的点睛之笔。

5. 剪纸文化的内容简介

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美工,是劳动人民为专满足自身的物质与情神属的需要而源起的。流行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相媲关。从南国边疆到西北大漠,从云贵少数民族的村寨到东郊海滨的渔家,到处都有剪纸创作活动。剪纸作为劳动者的造型艺术,寄托劳动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抒发着生产者的喜怒哀乐。它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等民事活动,用于点缀于喜庆什器上,或饰于门窗壁间,或粘贴于彩鸢纸扎中,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总之剪纸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美化装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剪纸的题材与内容极为丰富,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虫鱼花鸟,包罗万象,围绕着祈福求祥与花好月圆的美好愿望,展开主题创作,非常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表达深刻的寓意,如鸡谐音为“吉”,羊谐音为“祥”;鹿谐音为“禄”,如意与花瓶剪在一起,寓意平(瓶)安如意等。

6. 谁能介绍一下汕头的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州音乐、潮菜、英歌、潮阳剪纸、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汕头原是揭阳(后居澄海)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现在的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被源源输送到各国殖民地充当苦力,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鮀是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鮀。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
开埠——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是一片波涛滔滔的海湾,因近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朋海底浮聚起来。元代时,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初步形成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蓬洲御千户所于此。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称为“沙仙头”。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汕头又有“鮀岛”。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7. 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专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属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

(7)潮汕剪纸历史文化简介扩展阅读:

用途形式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8. 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简介(100字)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回上给人答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在2008年出现新的纯手工多层彩色剪纸,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1] 许多方面。[2]

阅读全文

与潮汕剪纸历史文化简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