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克拉玛依石油发展史
克拉玛依油田迈向智能化
这是一座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过特殊功勋的油田,这是一座开采了半个世纪依然充满活力的油田,这是一座身处戈壁荒漠却能自觉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油田,这是一座偏处西北却能把数字化做到全国领先的油田。
她就是过去由新疆石油局开发、现在由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克拉玛依油田。
功勋油田
共和国石油工业长子建立三大功绩
1955年10月29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下,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了强劲的油流。从此,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了,西方学者言之凿凿的“中国贫油论”破产了。
1913年到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与北洋政府签订协议,派地质师克拉普和富勒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行程12800公里,均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
1914年至1919年,美孚耗资270万美元,在陕北的不同地质构造上打了7口探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
据此,富勒发表了几篇论文。他在《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一文中写道:“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石油开发工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生产出大量石油。”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教授希洛埃1927年在《远东矿业与工业》一书中说:“中国石油的储量充其量也不过美国的1%。”
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经理罗杰斯在1932年出版的《美国实业发展史》一书中断言:“中国大部分及西藏大山脉……都没有储存有开采价值石油的可能。”
从此,“中国贫油论”成了一道令人丧气的魔咒。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不仅在现实层面为对石油如饥似渴的新生共和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而且在精神层面上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迷思,为共和国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发更多更大的油田扫清了观念障碍。
这是克拉玛依油田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功绩。
初生的克拉玛依油田自落地之日起就开始奔跑。从发现之日起仅仅4年之后——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61.6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8.5%,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克拉玛依油田共生产原油近3亿吨、天然气534亿立方米。2010年,克拉玛依生产原油1089万吨,生产天然气38亿立方米。
克拉玛依蕴藏着全国储量最大的环烷基稠油,生产着全国品质最好的环烷基稠油系列产品。目前,克拉玛依所生产的原油中,“环烷基稠油”的产量超过了1/3。“环烷基稠油”可以比喻为石油中的稀土。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到要承受冬夏达70摄氏度以上温差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从远赴南极的“雪龙号”到超过国际最高标准2倍以上的食品级白油,它都不可或缺。
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茫茫荒原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奉献巨量石油、特种石油,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二大功绩。
就在克拉玛依人快马加鞭力促增产的1959年,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从仅有的几万名石油工作者当中,选派出了包括克拉玛依油田最高行政领导——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在内的6000多名骨干支援大庆会战并扎根在黑土地上。在此后三四十年间,在江汉、胜利、华北、塔里木等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克拉玛依油田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人员、技术和一切需要奉献的物资。
可以说,中国陆上的大部分油田,都有克拉玛依油田的血脉传承。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不仅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而且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石油圣地”的誉称,并非虚至。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三大功绩。
百年油田
专家对克拉玛依持续繁荣充满信心
作为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今年已经56岁了。历数全世界的油田,能在勘探开发50年后仍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屈指可数。那么,克拉玛依油田是否也垂垂老矣?
从1981年到2010年这29年中,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降低产量外,克拉玛依油田的油气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那么,这种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吗?
在技术层面上,油气产量持续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是油气储量。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总资源量为107亿吨,其中石油86.8亿吨,天然气2.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19亿吨、天然气储量2175.8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仅仅分别为24.4%和8.7%。
2005年,中国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贾承造说:“全国有很多老油田发展到一定的高点之后,产量都在下降,只有克拉玛依油田的产量一直稳步上升……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中油集团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领导与专家对克拉玛依油田率先建成百年繁荣的油田充满了信心!”
绿色油田
环保优先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意蒙蒙
6月25日,新疆测绘局航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时发现:除抽油机所占地基被硬化外,连绵起伏的沙丘基本上被生机勃勃的梭梭、红柳、绿草所覆盖。现在,在这片4.88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有克拉玛依所属的石西、石南、陆梁、莫北、莫索湾等5座油田的数千口油气井在日夜喷涌。它们年产油气当量近500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产量的近35%。
截至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而这个我国第二大沙漠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40%至50%,半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15%至2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能绿意蒙蒙,和克拉玛依油田从上世纪就开始坚持环保优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挺进沙漠腹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被列入了全程监督下的油气田开发的技术方案中:凡是人为动过的沙丘作业面,施工完毕后,全部进行固沙处理。在陆梁油田的开发中,曾有一家施工企业的职工不按规定线路在沙漠中开车行驶了约500米的路程,被新疆油田公司处以巨额罚款,并被责令恢复地表植被。
沙漠油田开发20年来,新疆油田公司对沙丘作业面做到了100%固沙处理。仅此一项费用,就占油田开发总投资的5%。
从2007年9月开始,新疆油田公司开展了以“油气田地貌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以保持,油气田设施统一规范,给员工创造一个绿色、舒心的工作环境”为目标的“创建绿色油气田”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油田实现了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007年,地处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获得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荣誉,陆梁油田也已于近日通过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评审。
数字油田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克拉玛依油田是名副其实的边陲油田。在一些人心目中,边远就意味着落后。事实果真如此吗?
1993年,当时的克拉玛依油田决策层决定在油田整体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两年的摸索,1995年,克拉玛依正式踏上了数字油田的建设征程。
1999年11月,“克拉玛依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在北京正式发布。次年5月,这个平台就在中石油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推广。2008年,这个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升级至6.0版。平台上80多套系统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并且实现了所有系统的集成。
如今,克拉玛依人这样说:克拉玛依油田有两个,一个在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另一个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中。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克拉玛依油田已经被装进了计算机里。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油田中都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只要你坐在装有相关系统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全油田的任何一口油井的任何情况,一切均可尽收眼底。
一个最近发生的事实说明了数字油田的力量——
勘探风城油田,用了28年。在前24年的时间里,一直采取的是“分层勘探”模式,也就是科研人员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个区域中一个个有希望的“点”进行攻关。依靠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式,24年间,总共才探明6000多万吨原油储量。
这是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制约,研究处于分立的状态。
2007年,数字油田基本建成,克拉玛依的科研人员开始在一个叫做“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虚拟空间中上班。他们有了对风城油田进行“整体勘探”——将整个区域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研究的条件。于是,仅仅4年的时间,一个拥有4.2亿吨环烷基稠油资源量的、中国最大的整装稠油油田全盘托出。
数字油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1月15日,“智能油田”建设开始全面实施。
“智能化油田就是能够全面感知的油田,能够自动控制的油田,能够预测趋势的油田,能够优化决策的油田。”克拉玛依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化油田的定义。根据项目实施方案,5至10年后,初步建成的智能油田可以根据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情况,自动调整战略战术,做出生产决策。克拉玛依石油人还将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操控准噶尔盆地的任何一口油井、任何一条管线和任何一个阀门。
代表着现代科技先进水平的“数字油田”已使克拉玛依油田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而“数字油田”的升级版“智能油田”的建设,又将使克拉玛依油田焕发出怎样的活力呢?
2. 克拉玛依市的历史,一定要特别短!!!快快快快快!!!
克拉玛依,系维来吾尔语“自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建市前,独山子镇为新疆直接领导的县级建制镇,其余各地均为邻县辖区。
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县级),下设独山子和乌尔禾两个区;撤销了独山子镇建制。
1982年2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克拉玛依市为设区的地(州)级市,下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1984年8月17日,自治区决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的不设区的县级市,下辖街道办事处和乡、镇。1990年1月8日,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市为地级市。
3. 克拉玛依的历史,和民族团结的发展状况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قاراماي شەھرى;维吾尔语拉丁化:Qaramay;英语:Karamay或Karamai),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1957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县级);同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克拉玛依市成立。1982年2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克拉玛依市为设区的地(州)级市,下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1984年8月17日,自治区决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的不设区的县级市,下辖街道办事处和乡、镇。1990年1月8日,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市为地级市。
建市前,独山子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县级建制镇,其余各地均为邻县辖区。其中乌尔禾属于和布克赛尔县;大、中、小拐属沙湾县,克拉玛依地区属托里县。1958年克拉玛依设市后,行政区域包括克拉玛依、独山子、六十户、乌尔禾、百口泉、红山嘴、前山捞坝、白碱滩、小拐、中拐、大拐等地区,下设独山子和乌尔禾两个区;撤销了独山子镇人民委员会建制。
1997年全市总人口(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为254560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76.5%;少数民族人口占23.5%。
截至1999年4月,克拉玛依市下设克拉玛依、独山子、乌尔禾、白碱滩4个区,乌尔禾、小拐2个乡;还设有胜利路、昆仑路、天山路、银河路、金龙镇、五五新镇、金山路、西宁路、北村、中兴路、三平镇、百口泉等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某年)全市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9个自然镇、2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109个居民委员会和20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有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4个团场。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设在克拉玛依市。石油管理局与克拉玛依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下政企分设的两套管理体制。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克拉玛依市总人口270232人。其中:独山子区 50732人、克拉玛依区 145452人、白碱滩区 64297人、乌尔禾区 9751人。
4. 克拉玛依的变化作文
我的家乡—克拉玛依,她象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克拉玛依的风光虽然比不上桂林、西湖的秀丽,街市也比不上北京、上海的繁荣,但她却有着独特的迷人之处。“克拉玛依”用维吾尔语说就是黑油的意思,她是我国解放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当时,克拉玛依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没有人烟,有一首歌曲是这样描写克拉玛依的:“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近你,你是荒凉的戈壁,没有树木,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可是,我们的父辈,英雄的石油工人毅然来到这里安营扎寨,支起帐篷,挖出地窖,点燃髯火。面对这茫茫戈壁,发出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灰心”的铿锵誓言,揭开了克拉玛依艰苦创业的序幕。在他们这些石油工人中间,有大学生,有从朝鲜战场上转业的志愿军战士,还有来自全国各石油战线上的石油工人,他们喝的是每天定量的水,吃的是咸菜就摸。
克拉玛依天气变化无常,经常是飞沙走石,狂风怒吼,一刮就得二十四小时,大粒的沙石生气似的敲击着地窖门,拚命地扑打着帐篷,帐篷随时都可能被掀翻,真有点天昏地暗的架势!工人们放在室外的脸盆被风卷到几里路外的戈壁滩,等工人们把它找回来,早已成了瘪嘴瘪脸的丑八怪。石油工人全然不顾,与风沙和恶劣气候作斗争,他们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勇敢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终于,石油工人用血汗开采出了第一口油井。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一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宣布:克拉玛依油田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油田。从此,克拉玛依油田闻名中外,原油产量年年增一长,由起初几十万吨的年产量增长到如今的五百万吨。
石油工人将克拉玛依建成了大型联合企业。克拉玛依有两条输油管线,一条通向独山子,另一条通向乌鲁木齐,两个炼油厂把黑色的金子—石油,加工成柴油、汽油、润滑油、煤油等。运往全国各地,为我国四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责献。‘今日的克拉玛依已不是昔白鸟不飞,草不长Lt戈壁荒滩,而是钻塔林立,油井棋布,高楼栉比,公路纵横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市外浩瀚的戈壁滩上种满了“采油树”,它们象守卫油由的哨兵,昂首挺胸;抽油机频频点头,好象在欢迎远方的来客。·市内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汽车穿梭往来。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新建成的准噶尔商场位于市中心,它造型美观大方,颇有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商场内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与商场隔过一条公路,便是热闹的自由贸易市场。
市场内人们熙熙攘攘,从长龙般的摊铺上,不时传来摊贩的哈喝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尤其是烤羊肉串摊上飘来的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叫人垂涎欲滴。近年来,石油工人用辛勤的双手,建筑了多种游览活动场所。如:少年宫、体育馆、早冰场、展览馆、中心公园、矿史陈列馆等,特别是黑油山公园。黑油山公园位于克拉玛依东部。以拓湖为主。当你迈进造型新颖,设计别致的三拱大门,登上石阶,纵目望去时,你就会看见碧水涟漪,轻舟荡漾·一,真让人心旷神怡,湖中有孤岛和足岛,两岛遥相呼应。阳光照在湖面上,红绿相映的倒影随着微波荡漾,和湖上三三两两的小舟构成一幅极美的画图。
如果你觉得划船还不过瘾的话,可以去滑旱冰,登假山,欣赏哈哈镜,玩电子游艺……夕阳西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明月升起在天空,满天的繁星象宝石一样嵌在夜幕上。蜿蜒数里的路灯亮了,象粒粒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仿佛与群星争辉。啊!这是灯的海洋,灯的世界,油田的夜景多么使人陶醉,多么令人神往P阿!远处传来了悦耳的歌声,啊,是“克拉玛依之歌”“克拉玛依,你是多么美丽,多么迷人,我不愿意离开你……”是啊!今日的克拉玛依虽无“苏杭”的艳花媚柳之秀,但它决非“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凄凉。她是准噶尔盆地上的一颗明珠,是沙漠中的美女!-
等到二000年,克拉玛依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那时有了铁路,火车,会把更多的石油输送到祖国各地,世界各地;克拉玛依修建的卫星转播台,会把世界各国当天的新闻消息送到我们的电视荧光屏上,大型喷气式客机将把克拉玛依和世界各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也许我还会作为油田的主人在克拉玛依招待外星的来客呢·一我的家乡克拉玛依美得实在,美得充实,我爱克拉玛依,爱她的今天,更向往她的明天里
5. 关于克拉玛依的历史,不是论文,资料。感谢...
直到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老人,第一次叩响了黑油山版大门,他在山旁权搭了个地窝子,在集油洼地捞取原油,骑毛驴往返于乌苏与黑油山间,用黑色的油换取生活用品,当地人用此原油点灯,膏车轴等。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1983年建成从矿史陈列馆通往黑油山的沥青混凝土公路及停车场,到达山顶的石阶也建成。 黑油山已成为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
6.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历程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地级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以后经全面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494.5万吨。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直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仅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探井钻探。
1955年1月,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举行,把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半年的准备,技师陆铭宝任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独山子开赴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南侧1号井开钻; 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从此,“克拉玛依”这个象征着吉祥富饶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
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千米;克拉玛依——马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66.6亿立方米;2004年生产原油 1111万吨,生产天然气25.5亿立方米,分别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十几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资源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建成拥有50多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000多万吨的石化企业,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20多种,其中一批主导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对象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6亿吨石油资源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
7. 克拉玛依油田的历史回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外地红卫兵来克拉玛依串联,管理局机关受冲击,基层机关也难以正常工作。那时,人人自危,生产工作处于一片混乱。正在这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下令对新疆石油局实行军事管制。
随后,8010部队政委崔虎、参谋长李正忠同志带来了许多军官进驻克拉玛依市,对局市施行军管,相继成立了军管会生产指挥部,政工组、群众组和军管会接待站。
军管会首先稳定了这里的形势,坚决制止武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进行大联合。为了搞好生产,他们将大批干部解放出来,让这些同志大胆地工作,促进原油生产。
当时,克拉玛依除了红卫兵外,还有许多群众组织和上访人员。由于军管会工作人员少,难以应付。为了很快扭转局势,军管会立即决定:从局机关纪委、干部、劳资和公安等部门抽调一批地方干部协助做军管工作。那时,我和其他三位同志被调到接待站工作,整天同上访人员打交道,每天少则接待七、八人,多时可达十多人。
在军代表的直接领导和各单位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查调了所有的原始资料,使大多数人得到满意的答复。
同军代表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看到了他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工作态度。人民解放军真不愧为最敬爱的人,不愧为国家的坚强柱石。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3年冬季,照片为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建筑安装公司油田维修公司装卸一班的全体员工在采石厂工歇时的情形,前排右四手拿钢钎的人是这张照片的主人,名叫依米提?那斯尔,他当时任装卸一班班长。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10月,照片的主人刘百顺老人一直将它保存了近50年。照片中的题词“为钻井两万口,生产石油两千万吨而奋斗”,是朱德委员长来克拉玛依视察时送给油田建设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