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史的文章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简史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1915年商船产量为4.9万总吨,而在1919年时增至61万总吨,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1914~1922年间,共建造舰艇64艘、共7万吨。战争结束后,造船工业急剧衰落,1934年后又重新膨胀,1944年时有大中型船厂60家,船台140余座,职工近40万人,当年舰艇产量达374艘、共40.8万吨。
1. 战后恢复联阶段(1945~195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政治和经济的限制,舰船生产一度停止。
战争刚结束的头两年,日本造船工业作为军火工业,由美国当局接管,解散了4家海军船厂,其它船厂也纷纷倒闭和缩小规模。1946~1949年间,产量仅有10万总吨。1947年以后,美国对日政策开始缓和,放宽了对造船的限制,并通过向日本船厂订船及向日本投资的方式,帮助恢复和发展造船工业。这样,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利用战后国内外需要大量船舶的有利时机,凭借其工资低,有较好造船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又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当时日本在造船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船用配套工业方面均不及西欧,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量薄弱。进入50年代后,日本不断提高其造船技术水平,增进设备的自动化和合理化程度,使其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1952年海上警备队(即海上自卫队的前身)成立后,舰船工业开始得到恢复。为此,日本造船界作出积极的响应:招收具有丰富造船经验的原海军技术人员重操旧业,成立船舶设计协会,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舰船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结果提供给防卫厅。
1953年,日本船厂为海上警备队建造了16艘舰船(包括警备舰5艘、大型舰7艘),共计9330吨,建造费为116亿日元。
1956年4月,日本第一艘国产护卫舰"春风"号在三菱重工业公司的长崎造船厂建成。当年商船的下水量达175万总吨,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1958年,海上自卫队开始实施第一次防卫发展计划。1958~1960年间,根据该计划要求,建造了26艘、计23620吨舰船,总建造费约276亿日元。
2.迅速发展阶段(1960~1974年)
60年代是日本造船工业迅猛发展的阶段。针对当时大型油船、兼用船、集装箱船等市场需求,日本加速了设备投资,不断扩大造船能力。1962~1965年的设备投资额为777亿日元,1965~1971年累计达到了2030亿日元,10年间造船能力扩大了3~4倍。1962年商船下水量为218.3万总吨(约占世界商船总下水量的26.1%),1971年增加到1199.2万总吨(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50%),10年间船舶产量增加了4.5倍。这个时期正是海上自卫队执行第二、三次防卫发展计划时期。1962~1966年间共建造31艘、计42052吨舰船,总建造费423亿日元。1967年日本提出促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产化,并提高后方支援能力。1967~1971年间建造了45艘、约5万多吨舰船。
70年代初,日本建造了4700吨级直升机驱逐舰和1800吨级的水滴形潜艇,特别是可载3架反潜直升机的驱逐舰,在当时受到各国注目。
3.结构转换阶段(1975~1989年)
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商船产量急剧下降(1973年为1750万总吨,而1979年时降至503万总吨,下降了71%)。正处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自卫队的第四次防卫计划(1972~1976年)也未按期完成,原计划建造54艘、约69000吨舰船,实际上仅建造了37艘、约5万吨。
1979年日本造船工业在短期复苏后,于1982年再度萧条,加之日元升值,南朝鲜等新兴竞争力量的出现,使日本造船业处境困难。
1986~1990年的中期防卫计划,要建造35艘、约69000吨舰船,这促进了日本舰船工业的发展。
1996~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针对下世纪初日本仍不能拥有核潜艇和航空母舰的现实,他们把发展远洋作战装备作为建设21世纪远洋型海军的关键,使其常规舰艇的总吨位、单舰平均吨位及舰龄、整体作战能力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计划规定,5年中建造各种舰艇共16艘,其中4400吨级驱逐舰5艘、2700吨级潜艇3艘、8900吨级两栖登陆运输舰1艘、5400吨级潜艇供应舰1艘。
4.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情况
1997年下半年,日本造船工业经受住了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造船产量虽有升有降,但接获新船订单大幅度上升,造船手持订单储备充足。从总体上来说,各船厂生产稳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
1997年日本造船产量总体水平仍居世界首位。从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造船情况看,1997年日本三菱重工造船产量为142万总吨,较1996年下降26.8%,造船企业排名位于世界第四;川崎重工为66万总吨,较1996年增长57.1%,排名位于世界第七;日本钢管为65万总吨,较1996年增长31.6%,位于世界第八;日立造船公司为53万总吨,较1996年下降22.7%,位于世界第九。在承接新船订单方面,由于日元大幅度贬值,日本造船工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船订单大幅度增长。据劳氏船级社公布的统计数字,日本接获各类新船订单643艘,共计1536.2万总吨,占1997年世界新船订单总量的比重达到了42.1%。与1996年水平相比,增长67.7%。1997年日本新船订单的增加部分占世界新船订单增量的比重为47.5%。由于接获了大量新船订单,日本的造船手持订单大幅度上升。根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研究所对全世界300及300总吨以上船舶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1月1日,日本造船手持订单为550艘,1115万修正总吨,占世界造船手持订单总量的比重为31.9%,与其主要竞争对手韩国相比高出6.2个百分点。充足的手持订单使日本造船企业在1997年度过了繁忙的一年,而且从手持订单的数量看,至少在2000年年中之前,日本主要造船企业将继续保持这种繁忙和兴旺的状况。迫于新船订单大幅度增长对造船生产设施需求的压力,为了在不增加新造船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完成现有的船舶订单,日本造船企业对船舶建造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整。其中主要措施是采用过去曾被禁止使用的平行建造法。解除对平行造船法使用的禁令,是1996年日本运输省造船工业调整计划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日本一些船厂还计划通过重新启用过去被停止使用的船坞,以增加其现有的生产能力。日本中型造船企业已经大量采用平行造船法造船,目前日本主要大型造船企业也已出现采用这种方法的趋势。三菱重工的长崎船厂、日立造船公司的舞鹤船厂和住友重工的横须鹤船厂已开始采用平行造船法造船。三菱重工在长崎船厂采用平行造船法建造了10艘集装箱船;日立造船公司也将采用平行造船法在有明船厂建造11艘VLCC和几艘巴拿马型散货船。这几艘散货船是日立造船公司为调整生产组织计划从舞鹤船厂转移到有明船厂建造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川崎重工将重新开放过去曾被停止使用的船坞或船厂。三井工程和造船公司也开放了它在千叶船厂过去停止使用的3号船坞。
生产效率有提高加之滚滚而来的订单,使1997年日本造船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据日本住友重工透露,该公司在截止到1997年9月的前6个月中,营业利润增长了150%,达到63亿日元(约合5250万美元),税前利润与1996年同期水平相比激增640%,达到了15亿日元。但销售额与1996年相比没有变化,仍保持在1244亿日元的水平。另外日本钢管公司造船部透露,1997财年该公司销售利润率为5%。从总体情况和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经营状况看,1997年日本造船工业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日本中小型造船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如日本中小型造船企业中的函馆造船厂陷入经营困境,上岛造船厂也面临倒闭,村上造船厂已向仙台地方法院申请破产。对于日本造船工业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船价过低,企业难以形成合理的利润率。鉴于这种情况和日本已处于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地位,目前日本一方面努力提高造船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保持其现有地位;另一方面,在策略上积极呼吁各国限制造船生产能力,试图以此推动船价的上涨。
方针政策: 为发展造船工业,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和各种保护发展政策与措施。属运输省海上技术安全局主管的法律及与其业务相关的法律有23项,其中主要法律有8项。即造船法、小型船制造业法、临时船舶建造调整法、摩托艇竞赛法、船舶法、船舶安全法、造船业基础整备事业协会法和船舶吨位丈量法。
战后,日本造船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以这些法律为依据,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对造船工业给予指导。
70年代末,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政府为了解决造船工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积极调整市场,努力促进需求正常化,运输省根据造船法和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等有关法律,以造船合理化审议会为咨询机构,对造船企业降低开工率、处理过剩的造船设备能力进行了统一安排;运输大臣引用有关法律,有效地实施了这些措施,官民共同努力,使造船工业重振旗鼓,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不景气局面。
1. 反萧条措施
(1)1979年和1987财年先后两次处理过剩的造船设施能力。
(2)企业合并,实施集团化管理,调整和强化产业体制。
(3)特定船舶制造业安定事业协会收买被处理的设备和土地,并对由此而使造船厂发生的解雇金、退职金等债务给予担保。
(4)根据促进特定远洋船拆解临时措施法和促进船舶拆解补贴制度等,大力促进拆船。
(5)根据垄断禁止法,对造船设备能力在1万总吨以上船厂的造船产量加以限制。
(6)促进高附加价值船,21世纪船舶配套设备、海洋开发设备等新技术和生产技术开发,强化研究开发体制。
(7)促进国际协调,加强造船国之间对话,稳定造船市场秩序。
2.日本政府扶植政策
日本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分不开的。政府为了促进船舶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制定了许多法律,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适时地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和措施,使日本船舶工业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振兴起来,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计划造船"制度和提供"出口信贷"制度为核心而展开的。从日本船舶工业的演变可以看到,这两项政策为日本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造船政策结构与法律基础
F造船政策结构
日本船舶工业是由私营企业构成。国家通过有关的法律,对船舶工业进行管理和调控。船舶工业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船舶建造实行审批制度,并通过金融财政措施,对船舶工业实施直接或间接调控;
提供出口信贷,促进在日本船厂造船,支持造船工业;
对产业调整给予援助。
F造船政策法律基础
日本的船舶工业属运输省海上技术安全局管辖。1964年由该局实施的法律共有23项,其中单纯为船舶工业立的法律有"船舶法"(1933年颁布)、"船舶吨位丈量法"(1980年颁布)、"船舶安全法"(1933年颁布)、"造船法"(1950年颁布)、"小型船造船业法"(1966年颁布)"临时船舶建造调整法"(1953年颁布)、"造船业基础整备事业协会法"(1978年颁布)和"摩托艇竞赛法"(1951年颁布)。
政府在制定造船扶植政策的时候,除了依照上述法律以外,还可以引用如"中小企业团体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永久性法律。在造船工业萧条时期,为了保证产业调整援助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相应地制定了临时性法律。如"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调整法"(1976~1986年)、"特定不景气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1978~1983年)等。正是这些法律的适时设立,使各项造船政策无论是在造船业振兴时期,还是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时期,以及在产业调整时期都能够有法可依,顺利实行。
F造船政策的资金基础
开发银行和输出入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为造船扶植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这两个银行为计划造船和出口船提供金融援助是日本造船与航运政策的核心。日本国内的航运公司只要得到政府认可,列入造船计划以后,即可从开发银行获得优惠的造船贷款。对于建造出口船,只要满足规定的条件,输出入银行可为其提供优惠的出口信贷。
60年代初,开发银行对在本国船厂造船提供的贷款占该银行贷款总额的21%,1965年上升至45%,以后逐年减少,1975年降到10%,80年代初稍有提高,为13%。从开发银行为船舶建造提供贷款的力度不难看出日本政府对造船与航运业的重视程度。
另外从输出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看,60年代中期促进建造出口船是该银行的投资重点。在其投资总额中,船舶出口信贷占58%,以后开始减少,1980年约8%左右。
综上所述,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造船法"为依据,通过审批的方法直接调控。
2)财政扶植
F国内信贷
70年代以前,日本建造的本国籍船主要是通过计划造船制度具体实施的。该制度始于1947年,但是以开发银行贷款的方式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并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国家规定的条件,日本船东申请建造的船经审批被列入造船计划以后,可以从开发银行获得优惠的贷款。贷款比率大约占船价的70%左右,偿还期限从贷入本金后算起,货船15年,油船13年(均含3年宽缓),年利息为7.5%。对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于开发银行的部分,国家还提供利息补贴。船东在获得优惠的造船贷款以后,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到国外船厂造船,但是原则上以计划造船方式建造的船都在日本船厂建造已成为惯例。因此,日本计划造船所建造的船都是在国内船厂建造的。
60年代初政府加强对船舶工业的扶植,计划造船产量大增,每年约250万吨左右。70年代以后稍有减弱,而在70年代末又重新加强。进入80年代以后,计划造船产量逐年下降,1991年只有10艘,约计92万总吨。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取消造船补贴的谈判中,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优惠造船贷款制度受到了欧美的指责。对此,日本极力申辩其制度是对航运业的支持,并非间接对造船给予的扶植。经过辩论,谈判最后认为,该制度不违反出口信贷协定,可继续保留。
F出口信贷
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通过输出入银行提供船舶出口信贷。实行初期的贷款条件为相当于60%船价的贷款可在交船后的5年内分期偿还,年利率7.5%。1962年以后宽到80%船价的贷款可在交船后8年内分期偿还,年利率4%。
60年代日本把航运与造船工业作为重点扶植产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1960~1967年间,输出入银行为船舶出口提供的信贷约占该银行贷款总额的80%。1969年以后,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船舶出口信贷规定的制约,开发银行的贷款条件接近国际水平。尽管如此,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仍为船价的50%左右,偿还期7年,年利率8%。
80年代以后,输出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不足其贷款总额的10%。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建议的利率低得多,输出入银行的出口信贷逐渐失去吸引力,1989年以后船舶出口信贷已名存实亡。
除了提供船舶出口信贷以外,日本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条件的出口信贷,输出入银行不提供拨款或直接基金。通产省可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规定的条件,为船舶出口信贷保险。
F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从70年代末起,日本的造船扶植政策转向支持和援助产业调整。根据"特定船舶制造业安全事业协会法"(1978年月10月颁布)和"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1987年颁布),日本于1979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处理了过剩的造船设施能力。实施对象为造船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以上的造船企业。造船业基础整备协会按照上述两项法律,收买被处理的设备和土地。在第一次削减造船能力阶段,用于土地收买和设备处理的资金总额为960亿日元;第二次对5个船厂的设备和土地的收买费合计为107日元。这些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从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偿还分两部分,土地收买贷款由其土地再卖出后的收入偿还;设备收购贷款由生存下来的企业根据政府规定,每年按接到新船船价的一定比率共同承担偿还债务,贷款偿还期为10年。
造船业基础事业整备协会除了收买经处理的土地和设备以外,还对由此而使造船企业发生的解雇金、退职金等债务担保。第二次设备处理阶段,该会对7家造船公司的债务担保额为95亿日元。
经过调整以后,1988年5000总吨以上的造船设施从1986年的73座、602万修正总吨减少到46座、460万修正总吨,同时把44家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以上的公司减少到26家,将21个集团合并成8个。1989年随着世界造船市场出现转机,日本停止了在造船工业实施的反萧条措施。1992年"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被废除。
3.21世纪日本造船工业将采取的措施
90年代初,日本造船工业从持续萧条的谷底中走出来。为了重新发展造船工业,长期稳定地满足90年代建造舰船的更新需求,在船舶工业中发挥其作用,改善就业环境,改变船舶工业形象,根据运输大臣的咨询,海运造船合理化审议会于1991年12月提出了21世纪日本造船工业的方针政策。基于这一方针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1)长期稳定供需平衡
由于70年代大批量建造的大型油船经过20多年的使用后达到了更新年龄,90年代就会出现更新需求。但是,只为了满足暂时需求而扩充船舶建造能力会再次导致供需结构不平衡。因此,在2000年前后,当更新建造需求结束后,新船建造需求将进入低谷时期。为此,日本造船界认为:不应增加造船设施,而应通过机械化和省力化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未来舰船建造需求。为了为2000年以后需求下降作准备,应开发新船型,扩大需求量。同时还应改进生产系统,更进一步节省劳力,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因此,通过吸取过去靠投机性订船与随意扩大建造能力曾引起市场不必要的混乱这一教训来增进国际间有关远洋船舶市场趋势的共同认识对造船界至关重要。
(2)完善产业基础
a. 基于日本造船工业刚刚摆脱困境,在短时期内要采取如下措施:
·由于船舶生产设备陈旧,要促进现代化改造;
·必须解决人员短缺和职工老龄化问题,改进雇用条件和工作环境。
b. 在中、长期将采取下列措施:
·改进造船工业结构,加强研究开发体制,以灵活地适应多样化、高度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创造需求;
·改进生产设备和工作环境。
(3)促进国际协调
为了攻克世界造船工业共同的课题,加深相互依存关系,日本计划就以下几方面促进国际间协调:
·通过OECD所倡导的多国间协商、国与国协商等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加强各国在造船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方面的情报交流,统一认识,促进船舶市场供需平衡长期稳定;
·根据国际上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船舶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并努力使其成果得以推广;促进老龄船的拆解;
·促进技术合作,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
4. 船用配套工业的政策和措施
船用配套工业为摆脱受造船萧条的影响,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下跌、技术力量下降、经营不佳的局面,为航运及造船工业提供质量好、可靠性高的配套设备与机械,日本政府正在采取必要的措施。
(1) 促进集中生产、专业化分工的生产体制,保持适度的生产能力。
(2)在接受订货、购置原材料等方面促进行业间的相互协调,建立稳定的供应系统,共同获利。
(3)加强含软、硬件在内的新技术开发,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上贴: 拉斐尔 发布日期: 2005-12-03
规模布局: 1.船厂数量
日本造船工业规模十分庞大,据统计,1988年可建造500总吨级以上钢船的船厂有700家,1990年减少到634家。这些船厂以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和长崎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九洲、四国等地区。
1987年,为了应付造船工业长期萧条的局面,颁布了《特定船舶制造业稳定经营临时措施法》。根据这一法令,日本于1988年初将44家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级以上的公司减少到26家,而称为大型造船公司的有7家:即三菱重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三井造船公司、日立造船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住友重机械公司和日本钢管公司。除了日本钢管公司是从钢铁冶炼起家的以外,其余6家都是由造修船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型重工业企业。这6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单个公司每年建造数十万载重吨甚至超过一百万载重吨的船舶,船舶业务产值超过3.5亿美元。按日本野村研究所的统计,这7家造船公司的船舶业务销售额在世界居很高的地位。它们1991年度的船舶业务销售额为3.7~17.5亿美元,总计为60亿美元。7家公司的平均船舶业务比重为7.6%;如果不包括日本钢管公司,6家公司的平均比重为12.2%。近几年,它们的船舶业务(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虽然有明显增长,但由于非船业务同步增长,所以非船业务的比例始终超过86%。
2.职工人数
据日本运输省对630家钢船建造厂的统计,1991年共有造船职工8.9万人。其中正式职工5.5万人,外包工3.4万人,与1981年比较,十年间职工人数减少了一半,只相当于1974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日本造船职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造船工业长期萧条,有计划地裁减人员所致。加之造船行业在日本被视为"脏、累、危险"的产业,且工资低,企业形象差,特别是对年青人缺乏吸引力。从日本船厂各种人员短缺的情况看,职员中的营业人员、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工人中的焊接工、管子安装工、涂装工等经验丰富的造船职工短缺严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外包工,且外包工的雇用比率正在扩大。但是雇用到合适的外包工也很困难,许多船厂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资、改善福利设施等方法来吸引外包工人。
日本造船职工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就业吸引力,促进同行业间的劳动力交换。
3.配套工业
除上述这些造船公司以外,1990年底时日本还拥有859家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厂。其中大约有210家是大船厂的机械部门、大型企业和中型专门企业,其余则是资金不足1亿日元的中小型企业。此外,日本还有约900家工厂从事小型内燃机修理和船舶电气安装业务,这些工厂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1990年时日本船用配套工业共有职工3.7万人,与1972年兴盛时期的18万人比较,只相当其20%左右的水平。
结构体制: 1. 管理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舰艇建造是以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为核心,加上海军的技术研究所和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4家造船厂来进行的。战后这4家船厂解散,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所需的舰船都是直接向私营船厂订货。
日本的舰艇研制首先由防卫厅作出经费预算,然后防卫厅长官根据海上自卫队慕僚长(相当于海军参谋长)的报告,决定各舰船的性能要求。此后,再经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长和海上自卫队协商,制定出"基本计划",报防卫厅长官批准。"基本计划"的具体实施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负责。当船厂接到订单开始建造时,由防卫厅采购实施本部派监督检查官到船厂,对整个造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日本的舰船生产体制与美国不同,它没有专门的舰船生产厂,而是由综合性私营造船公司生产。在大型造船公司内一般都设有舰艇兵器本部,专门为海上自卫队建造舰船。例如,日立造船公司的舰艇兵器本部附属在海洋事业本部之下,负责舰艇的建造、改装和修理,以及舰艇配套设备、武器装备的采购、技术服务和开发设计工作。本部长一般由公司的副社长或常务理事担任。
(1)科研管理
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所属的舰船技术开发官室是海上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设计部门,负责各种舰艇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同时它也是舰艇配套试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业务上对技术研究本部下属的第一、第五研究所有指导关系。
舰船技术开发官室下设试制和研究两个部门:试制部门主要负责编制船体、发动机、导航仪表、舰载武器弹药和电子设备等的试制和定型技术文件;研究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舰船设计标准和船体性能、船体结构、船体舾装、船用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舾装的设计,以及武备系统、电子设备和导航仪表等的舾装设计。
第一研究所下设管理部和四个研究部(包括若干个研究室),是一个综合性研究所。该所的业务是对舰炮与火炸药、舰船与船用设备、通信、电子、电气与理化器材、燃料及润滑剂进行考察、调研、试验和制定标准。
第五研究所由总务课、两个研究部、一个海上试验室和川崎分所组成,其研究范围包括水中兵器、水声器材、磁性器材、扫雷器具的设计、调研、试验和制定标准等。
(2)舰艇研制程序
日本的舰艇研制程序大体可分为计划阶段、申报预算阶段、设计阶段和建造验收阶段。
F计划阶段
研制某种舰艇的最初设想是在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形势、科技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国防需要等问题之后提出来的。这项工作由防卫厅的有关局、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和各有关院校和技术研究本部共同承担。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舰艇发展计划,并纳入国家军备发展计划。
F申报预算阶段
在安全保障会议决定舰艇发展计划(方案)之后,还要仔细研究预算。首先由海上自卫队参谋部提出舰艇的性能要求,然后委托技术研究本部的舰艇技术开发官室进行初步设计和确定概略性能数据,并将其结果报告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当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的技术部接到报告以后,再拟定主要性能表,然后通知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的防卫部。据此,正式编拟建造舰船的要求和预算表。
日本财政部在计划建造年度的前一年的9月到10月,审查防卫厅提出的申报预算,经过审查与汇总以后
⑵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日本历史上的长兵器,感觉长兵器的
枪又名鑓,形制多样,如菊池枪、十文字枪、毗沙门枪、素鑓、泽泻枪等等,是合战的主兵器。在镰仓时代以前的日本历史上,以丸木弓,重藤弓为代表的弓箭是最为常用的武器,作战的主要形式是依靠骑马武士的骑射来打击敌方,或者依靠武士们之间的单打独斗来决定胜负。在这一战争形式下,被称为“杂兵”的步兵或者那些徒步作战的骑马武士的侍从们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且他们甚至有时也不被允许向敌方的武士发起进攻。正是这样情况使得日本长兵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南北朝结束后,开始了对地方控制力不强的室町时代。从这一时代到以战国时代而闻名的安土桃山时代结束的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徒步作战占据了战争的主体地位,以枪为代表的长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枪。与此同时,与枪有关的文化发展也达到颠峰,枪作为武器的形式与分类也逐渐的固定了下来。在战国时代的时候,枪已经成为了武士上阵的时候所必须携带的武器。著名的武将往往被授予与枪有关的外号 如血枪九郎长阪信政,枪半藏服部半藏,枪弹正保科正俊等等,用来形容当事人的武艺超群。而以 “剑圣”知名,开创新阴流的剑豪上泉信纲的另一个称号则是“上州第一枪”。与此同时,人们还把在一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数名武将一起给与了像贱岳七本枪,小豆阪七本枪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在战国时代的时候,枪已经成为了武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枪术的好坏更是评价武士战斗力的重要指标。进入了和平的江户时代后,在德川家的统治之下武士刀的象征意义被进一步的拔高,上升到了武士之魂的地步。而在平常难以得到使用的长兵的意义就相应的下降了。但是枪仍然被当作武士的主要武器之一,在各种仪式中枪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江户时代的枪术流派也是历史上最多的,武士们纷纷以可以学习枪术为荣。
薙刀,日本长柄武器的一种。也可以写成眉尖刀。柄长,刀幅宽,是帽子部分有很大弧度的兵器。标准是刀刃长一尺(约30 ~ 60厘米),但三尺(约90厘米)长的刀也有。鎺和羽附带大体上做成冠落造或菖蒲造的构造的剑身形状。在刀身的中段有短血槽。通常,柄长3尺六尺(约90 ~ 180厘米),刀身在平时是被刀鞘盖住。柄顶端是七尺(约2.1米)的是“大薙刀”。也存在3.6米长度的薙刀。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作为僧兵守护寺院所用的武器,有出色表现。而镰仓时代末到室町时代成为战场的主要武器。在应仁之乱的时候,因为不适合密集型战斗,而被枪替代。到了江户时代,有一段时间在江户幕府的日本的武士的禁止携带薙刀。薙刀的武术传承遇到困难,但禁令的对象只是“大薙刀”而已。因此薙刀作为“武家的女子必修的武术”生存了。受此影响,女性专用的武术“女子薙刀”作为专业流派出现了。
⑶ 日本战国时期作战武器发展的情况
【日本铁 炮起源】
在天文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公元1543.10.3,一说1542年),由于受到风暴影响,葡萄牙人乘坐的船漂流到了种子岛,并且带来了铁 炮(火绳枪)这一新式武 器。种子岛父子不惜用自己的女儿出嫁去换得制.造过程,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日本本地的第一枝铁 炮。(一年余で国产化に成功)。
【铁 炮构造】
按照现存的资料来看,日本战国时期的常规铁炮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00cm到200cm之间,口径介于1.0cm和2.0cm之间;均采用火绳击发射击的方式,发射时拨动扳机,弹 药为铅弹,前膛装填,有效射程50米,最大射程150米。
【战术运用和技术革新】
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关于日本战国时期铁炮的诸多新式战法和技术革新。已知的是,著名的技术革新有立花家的“早合”;战法有织田信长的“三段”、纪伊杂贺的“钓瓶击”。下面笔者就这三种铁炮的战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早合
所谓早合,即提前将火 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战斗中只需要将各个小包入膛压实,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且便于携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装弹 药。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 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①;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5发②。笔者动手实验后发现,就算使用了“早合”这一技术,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4发上下(也许是笔者手慢了的过);但是5发/分钟的射速,个人还不是很能接受。
“早合”是战国时期铁炮在技术领域一次技术革M,它大大的提高了铁炮的射击速度,使得铁炮的威力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这项战术据传还和纪伊的杂贺党有点联系,毕竟纪伊的杂贺党是靠着铁炮吃饭的,铁炮可以说就是他们的生命。
二、三段击
我想,只要玩过KOEI公司出品的《太阁立志传》的同志,都或多或少对三段击有所耳闻。这一战法的最初运用是在天正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575.7.9)的长筱合战中,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中有“そして数百挺の鉄炮を轰然と発射して敌众を追い散らし”的记载。这样的战术是属于分段分层射击的方法,即将铁炮队分为三队,第一队射击完毕后退回进行弹 药装填,第二队补上射击,然后第三队再补上射击,此时差不多第一队的弹 药装填已经完毕,可以再度射击。同普通的铁炮队轮番射击相比,三段击战术可以讲三次连续射击的时间缩短到十多秒(最快可以达到12秒)。
然而这种战术特别需要对于铁炮队实施保护,比如在铁炮射击阵地周围部署策应兵力、修筑掩体工事等,以防止铁炮队遭受敌方直接打击。三段击的实用性较大,稍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点改变就能适应当时的各种作战;然而三段击的消耗也是大得惊人。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长筱合战持续了5-6个小时,也就是说弹 药消耗量将达到十多万发,因此铁炮是不可能贯穿了整个长筱合战的,只是在白热化的时候对武田方进攻兵力进行了重点的打击③;并且,长筱合战的胜利,主要因素是织田德川联军兵力优势和酒井忠次对于鸢の巣山武田军补给基地的奇袭,而三段击只能算作是对交战前线战局起到了重要影响的战术。就算是日本本地的文献,同样也是这样描述的:“长篠の胜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的な鉄炮运用を可能にした阵城构筑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鸢の巣山袭撃と长篠城JFにより、武田军がその阵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挂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状况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语出《信长公记》第八卷第四章,下文有翻译)
三、钓瓶击
这一战术最先起源于纪伊的杂贺党,对于这一战术目前有两种比较可信的说法:一说是三个人四支枪为一组,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填,一人负责将装填好的火绳枪递到负责射击的人的手中;另有一说是四个人(或者更多)分成一组,一人射击、一人装药、一人挂火绳、一人添弹,打完之后反复轮回加快射击频率。笔者倾向于前者。因为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后者的话,虽然有了一点做工专业化的苗头,但实际上却浪费了时间;装药和添弹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没必要第一位装了火 药,然后交给第二位装弹通条。按照钓瓶击的描述以及实战的记录,钓瓶击战术可以将两次连续射击的时间间隔缩小到4-7秒。这就极大地提高的铁炮的火力打击程度,五组左右的铁炮队便能在50米以内构造一道较为密集的火力网,在防守战中能有效迟滞进攻方的推进速度;在攻坚战中,密集的铁炮火力对准某一点射击所造成的杀伤可以说是很有分量的。和三段击相比,钓瓶击的消耗更大,已经从一人一枪上升到了三人四枪一人开枪,弹 药的消耗量和铁炮本身的耐久损坏更是远远高出三段击。且不好控制节奏,但是用的好的却会让对手非常头痛。这也正是为何织田军在杂贺城下损兵折将的重要原因。
这里顺便针对网络上的钓瓶击资料所述,指出一点不合理的地方。
Quote:“钓瓶”是纪伊国的杂贺孙一所用的火枪战术。这种火枪战术的特征就是——一支火枪四个人用。具体方法是:一个人负责瞄准开枪,在他的左、右、后面各配置一个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一个负责装子弹,一个负责装火 药,一个负责挂火绳,接下来就是开枪了。这样练习熟练的话,每隔4~5秒钟就可以开一枪。
每隔4-5秒开一枪这可以接受,但是一支枪让四个人使用,并且将填药和装弹分离,目的是为了什么?加快装填速度?弹丸和火 药同时装填才能将填充速度提高到最大,分离开来最少也要慢半秒;或者说是铁炮数量紧缺?杂贺恰巧又是铁炮的出产地,铁炮供应可以说是饱和的;既然有足够的铁炮供应,那么为什么不多用几支枪呢?
【实战运用】
早合出现后,在立花家九州的大小战役中均使用了这一革新后的技术,比如立花山城笼城战。立花军依托山地而修筑的城防工事,凭借这一改良后的铁炮技术,在主城外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死死的将敌军阻挡在城外,坚守城池达数十天不陷落,并使得敌军遭受了重大打击,最终迫使敌军撤退。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故不赘述。
三段击的代表战役是长筱合战,然而三段击却并不是长筱合战织田德川联军获胜的主要因素。前文已经提到的,就连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也对长筱合战的胜因进行过分析“长篠の胜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率的な鉄炮运用を可能にした阵城构筑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鸢の巣山袭撃と长篠城JFにより、武田军がその阵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挂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状况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笔者翻译为:长筱胜利的原因,与其说可能是铁炮高效运用的火力还不如说是防御工事的构筑。何况,长筱城的解围基于酒井忠次对鹰之巢山的奇袭,武田军面对本阵被抄的状况不得已对联军发起进攻才是胜利的主要原因。该句翻译细微处恐有问题,大致无误)。但是不管怎么说,三段击在这次合战中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于武田军兵员士气的打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钓瓶击的代表战役则是在天正八年(公元1580)的纪伊征讨中的杂贺城笼城战。在战段初开的时候,杂贺孙一(孙市)用火绳枪击中了织田信长的左臂,致使织田军士气低落。当大批织田军开始向杂贺城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杂贺众便依托事先修好的防御工事,凭借自己擅长的铁炮“钓瓶击”战术,将织田军阻拦在杂贺城外,虽然丢下了大批的尸体,但杂贺城攻略却仍然毫无进展,迫使织田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以后全面撤退。这就是完全依靠铁炮战术获得胜利的经典战役了,因为区区不到三千的杂贺众想要在笼城战中抵抗住一万多人马的织田军,如果按照常规的作战方法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总结】
铁炮这一新式武器的传入,极大的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作战方式,使得日本战国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规模的使用火 器作战,各类城堡、护具也相应的根据铁炮的特点而修筑、制作。冷兵器的交战也以火 药武器特别是规模化使用的铁炮为主导,以上列举的战术运用和技术革新,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此后不管何种战法、何种革新,均无出其右者。或许,这也正是日本战国的独特之处吧。
⑷ 日本是从什么时期使用现代武器
如果说以火器为现代化武器的标志,那日本的火器时代就早的多了,早在明朝1543年臭名昭专著的倭寇头子属王直(没错,这个倭寇是中国人,俗称假倭)就走私了两把火绳枪去日本,拿给小日本仿制,这是日本人第一次接触到火器。
但是如果说以后装枪作为现代化武器的标志,那这就和中国人无关了。但是具体是哪年,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总的说来,应该是在1860~1870这二十年间的事儿,这几年里发生了黑船开国、戊辰战争、明治维新等一系列促使日本变革的事情,1867/1868两年,日本正式从法国聘请了军事顾问团来帮助日本训练新式军队,全盘欧式,这也就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雏形。考虑到后装枪首次大规模使用也是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期间使用的,所以很有可能日本也就是战后得到的后装枪,由法国人从欧洲带过来的。
⑸ 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明治天皇开始,自上而版下进行的一场现权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力很快超过大清王朝。明治维新27年后,1895(甲午)中日海战对决,大清北洋水师惨败,日本海军完胜,国威大振。
甲午战争9年后,1904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攫取了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举侵华,1940之后占领东南亚诸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称霸半个太平洋,1945日本战败,日本近代史结束。
(5)日本现代武器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从甲午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侵略史。十九世纪末后的日本,在这笔政治遗产的驱动下,迅速滑向军国主义。
日本先后发动了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度最深的国家。
日本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日本付出惨痛代价,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战中成为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力量,最终彻底覆灭。
⑹ 现代中国的武器VS1940年的日本鬼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穿越支援抗日军,穿越至1940年,对中国的日本鬼子进行大规模反击,轰6首先对关东军所占地域进行轰炸,由一个团解放东三省,第三步兵团,携现代武器,与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并且空军在1941年12月7日驾驶歼10与、“飞虎队”参加了空战,当时我军飞行员战后说:与日军打,还要飞那么慢,都受不了,还是打那么落后的战机,驾驶歼5都白瞎了。我军某特战队在平安县与日军大和魂突击队猛烈交火(死的都是八路军),最后山本一木与李云龙交谈时,李云龙团的炮刚要拉出来,我军特战队队长就制止了,做了一个手势,我军发射35毫米榴弹,轰杀山本一木
,我军坦克部队与日军坦克部队交火,我军以损失0击爆日军50辆坦克,我军士兵说:日本坦克太烂,拿40火都能一炮轰碎。
我军空军与日本航母交火,日本被我军战机吓坏,据唯一活下的日军士兵说:中国竟然请来了神明,这让我对大东亚圣战起来怀疑,为什么会有风一样的飞机?阿门啊。
在台湾,我军海军陆战队登陆台湾,对台湾守军实施进攻,仅用一小时解放台湾,我军特战一小队与日军特战队交火,我军特战队员说:他们用的武器都是什么东西,这枪我记得叫什么100式冲锋枪,这也太难看了,还有这榴弹,什么东西,破烂一个,就是个铁皮桶,哎,开来这日本是没救了,难怪到现代,日本还那么变态。
1945年,7月28日,我军某飞行员奉命到美国,结果吓到美军一架轰炸机的飞行员,致使轰炸机撞上帝国大厦。于8月我军在接到现代首长同意,向日本发射了两颗安装核弹头的导弹,分别于8月6日和8月9日发射,击中广岛和长崎然后宣扬说是美国的武器。并且在8月6日我军苏30战机编队攻击日侵华司令部,我军发射了一枚精确制导炸弹,冈村宁次由于当日出去逛窑子没被炸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签字地点,我军空军两架歼11B战机在上空盘旋。
以上为本人胡编乱造,很多是想象出来的,别当历史给记下来
⑺ 日本的发展历史
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进入昭和时代。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天皇为日本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现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军事: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自卫队实行志愿兵役制。陆上自卫队服役期限为2-3年,海、空自卫队为3年。一般根据本人希望,可延长服役1次(2年)。 截止2006年3月,日本总兵力编制员额33万人,其中现役军人25.2万人,文职2.4万人,预备役5.6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约14.8万人,编为5个方面队,辖13个师和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装备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511架,各种火炮7630门;海上自卫队约4.4万人,由担负机动作战的联合舰队和负责近海警备的5个地方队组成,装备各型舰艇142艘,39.8万余吨,飞机206架;航空自卫队约有4.5万人,主要作战部队为航空总队,辖3个航空方面队和1个航空混成团,装备各型飞机464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61架。此外还拥有各式导弹28种。防卫厅机关和直属机构编制7000余人。2005年,驻日美军总兵力约3.6万人。 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以亚洲为战略依托,重视发展大国关系。重视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同时致力于稳定对华关系,深化与东盟关系,加强对欧关系,改善日俄和日朝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战后的日本奉行“重经济、轻军备”路线,重点发展经济,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合4.91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为1.049万亿美元。至2008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达10185亿美元,为世界第二;拥有约2.5万亿美元海外资产,连续十多年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日本制造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70%左右。著名公司有丰田、索尼和松下等。
⑻ 日本步枪发展史是什么
日本军用步枪
日本近代正规军建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1870年,1872年开始以几种外国步枪作军用
制式。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军国主义势力壮大。为了对内镇压叛乱
、对外扩张领土,日本大力发展军用步枪和其他武器。明治时期至“二战”结束前
发展和装备的步枪主要有村田式、有坂式、三八式和九九式等非自动步枪;“二战
”后,战败国日本成立“自卫队”,除了装备美式自动步枪外,还装备64式、89式等
自动步枪,迈上现代步枪发展之道。
日本帝国内战的军用步枪
日本从江户幕府末期到近代的历史,基本上是战争史,国内内战,战争不断。当时,国
内只能生产火绳枪。1849年,幕府命令各藩加强海防,开始购进大炮和西洋枪。
1868年,日本发生打倒幕府的戊辰战争,东军(官军)与西军(倒幕军)开战,双方以高
价向美、英、荷、俄等国采购枪支,从1863~ 1869年的7年间共购进枪支47~48万
支,双方还聘请外国军人当军事顾问并参战。
明治政府成立后,1870年(明治3年)开始组建近代正规军,陆军按法式编制,海军按英
式编制。1871年实施废藩置县,没收各藩的枪支,其中火绳枪 30万支、进口步枪60
万支、国内产的洋式枪10万支 ,共50种100万支。由于戊辰战争后经济困难,政府无
力进口新装备作制式。1872年,日军在法国军官焦尔朱·鲁邦大尉的协助下,从已没
收的18万支外国步枪中选定4种步枪作为制式,即法国的夏斯波、英国的施奈德和恩
菲尔德、德国的德莱赛(有资料说还有美国雷明顿步枪,共5种)。
1877年,日本国内爆发西南战争,对政府政策不满的西乡隆盛在鹿儿岛树起反旗,政
府军以大量枪炮弹药镇压西乡军,作战达8个月之久。在后来的战斗中,政府军每天
消耗约55万发步枪弹,这个数据相当于由1个旅约 3500人射击,平均每人射击157发
。当时,政府军的弹药制造能力为每日4万发,而西乡军仅日产4000~5000发,当然战
败。
西南战争是日本步枪研制的分水岭。此前由于国内内战,日本国产的制式枪研制非
常缓慢。西南战争后,日本国内形势趋于稳定,这一时期步枪研制呈现出较为活跃的
局面。
村田式步枪
村田式非自动步枪由过去属于萨摩藩的著名射手、在枪械方面造诣很深的村田经芳
陆军中校设计。样枪的设计始于1874年,1875年村田到欧洲考察,回国后又经5年研
制,于1880年(明治13年)研制成功11mm单发步枪,命名为“大日本帝国村田枪”(简
称村田枪或十三年式步枪),并定为日军制式步枪。该枪的外观、大小和内部结构几
乎与法国夏斯波步枪相同,据说还参考了荷兰的比蒙步枪。
该枪由日本东京炮兵工厂小石川步枪制作所生产,并请法国军官焦尔朱·鲁邦大尉
全面指导,机械加工和弹壳制造技术请比利时和德国的10多名技术员指导。
十三年式步枪口径为11mm,发射1871年式毛瑟圆头弹,初速435m/s,表尺射程1300m,
全枪长1275mm,枪管长817mm,全枪质量4.06kg,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长710mm,质量
0.79kg。该枪的大小适合日本人的体形,但批量生产的性能较差。
1885年(明治18年),村田对十三年式步枪进行改进,省略枪机卡笋,使批量生产性能
提高,弹膛形状改为锥形,膛内开2个排气孔,制成了十八年式村田枪。该枪配用十八
年式刺刀,刀长580mm,刀质量0.55kg。
1884年法国人发明了适宜作步枪弹发射药的无烟火药,各国均以这种新型弹药进行
枪械设计,日本也不例外。1889年(明治22年),村田参考奥地利斯太尔公司M1884步
枪,采用无烟火药作发射药,研制出1887年式步枪弹和8发容弹量的管式弹仓,制成村
田式8mm连珠步枪,命名为二十二年式步枪。该枪配用二十二年式刺刀,刀柄有长型
和短型2种,长柄长83mm,短柄长67mm,刀刃长均为280mm。该枪约生产15万支,曾在中
日甲午战争时被日军用作侵华武器。由于管式弹仓受沙尘影响严重,且每当发射时
枪的质心发生偏移,影响射击精度,故评价不佳。
如前所述,西南战争后,日本国内的形势比较安定,这一时期村田枪的制造也比较精
细,枪托采用橡木等优质木材制作,并且分上下两部分,以燕尾槽联结。枪托木纹呈
反方向装配,以防翘曲和裂缝。这种拼合式枪托一直延用到后来的九九式非自动步
枪。
有坂式6.5mm步枪
(又称三十年式、金钩步枪)
1897年(明治30年)村田退役后,东京炮兵工厂厂长有坂成章上校负责新制式步枪的
研制,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新枪被命名为三十年式,实际上制式认可时间
是1898年2月。1898年三十年式步枪开始大量生产,由南部麒次郎少校负责生产指挥
。他从各地调集优秀枪工,制成加工精细、扳机引力平稳、命中率高的步枪,1903年
普遍装备日本陆军,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该枪被大量使用。
该枪采用改进的毛瑟旋转后拉式枪机,发射6.5mm有坂圆头弹,初速 762m/s,由5发弹
仓供弹,托弹簧用钢丝制作,枪尾保险机呈钩状,所以在中国俗称“金钩步枪”。全
枪长1270mm(不含刺刀),枪管长790mm,全枪质量3.86kg(不含刺刀),6条右旋膛线,直
立式表尺,表尺射程 2000m,分划为4~20。
还有一种三十年式骑枪,全枪长仅971mm(不含刺刀),全枪质量3.5kg (不含刺刀)。
三十年式步枪和骑枪均配用三十年式刺刀,刀全长525mm,刀刃长400mm,刀质量0.
69kg。
三十八年式步枪及其派生枪
1905年(明治38年),有坂在三十年式步枪基础上改进制成三十八年式步枪(简称三八
式),用于取代三十年式和村田式步枪,日军沿用到“二战”结束,是日军在侵华战
争中的主要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该枪与南部麒次郎先行改进的海军用
三十五年式几乎相同,故也称南部式步枪。
该枪为非自动步枪,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发射6.5mm有坂圆头弹或尖头弹。表尺为
折叠式框形,保险机构设在枪机尾部,可用手按压转动,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该枪的优点是弹头飞行稳定,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好;缺点是全枪过长,杀伤力不足
。该枪曾向中、英、俄、墨西哥等6国出口约100万支,旧中国太原兵工厂等曾仿制
。
派生枪
三十八年式骑(马)枪其结构与三八式步枪相同,仅缩短枪管、减轻全枪质量,以适
应骑兵要求。全枪长961mm,枪管长463mm,弹仓容弹量 5发,初速743m/s,表尺射程
2000m,瞄准基线长347mm,全枪质量3.05kg,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四四式6.5mm骑(马)枪该枪是三十八年式骑枪的改进型,于1911年(明治44年)定型
。该枪配用折叠式三棱锥形刺刀,平时折叠于枪管下方,使用时压下枪管附近的刺刀
卡笋,使刺刀由下向前打开,便于射击后立即骑马袭击。
该枪发射6.5mm有坂圆头弹或尖头弹,初速730m/s,弹仓容弹量5发,带刺刀全枪长
970mm,带刺刀全枪质量3.8kg,刺刀长350mm,枪管长 486mm,膛线右旋4条,瞄准基线
长347mm。
九七式6.5mm狙击步枪该枪于1937年(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定型,除了配装瞄准镜
和脚架之外,其他结构均与三八式步枪相同。
该枪发射6.5mm有坂圆头弹或尖头弹,初速760m/s,表尺射程 2400m,弹仓容弹量5发
,全枪长1276mm,全枪质量(含瞄准镜)4.75kg,枪管长 797mm,膛线右旋4条,瞄准基线
长687mm,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九九式7.7mm步枪
(岩下式步枪)及其他
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鉴于三八式步枪侵彻力不足的缺点,开展步枪选型试验,选中
名古屋兵工厂的岩下式7.7mm步枪。1939年(神武纪元2599 年),该枪被命名为九九
式,并作制式,用于侵华战争,“二战”后仍装备日本自卫队。
该枪有长枪(作步枪)和短枪(作骑枪)两种,结构均与三八式步枪相似。都发射7.
7mm尖头弹,弹仓容弹量5发,配用三十年式刺刀或九九式刺刀。长枪全长1250mm,全
枪质量4.1kg,枪管长797mm,膛线右旋4条,初速740m/s,表尺射程1500m;短枪全长
1115mm,全枪质量3.9kg,枪管长655mm,初速718m/s。
另外,日军还在1941年(神武纪元2601年)定型并装备一式6.5mm步枪,1942年定型并
装备二式7.7mm步枪。
除以上非自动步枪之外,1945年曾改进并生产了美国M1步枪,命名为五式7.7mm半自
动步枪,但因质量差而停产。(待续)
京和编译
(编辑/王晓涛)
摘自:《轻兵器》2002年03期作者:
⑼ 近代的日本有什么武器
1、刀武士刀,武士刀以其优良的性能在世界冷兵器中占有绝对地位并享有最好的口碑和名誉
2、日本军用步枪
1)自动步枪
日本近代正规军建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1870年,明治时期至“二战”结束前
发展和装备的步枪主要有村田式、有坂式、三八式(三八式步枪,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40年。)和九九式等非自动步枪;“二战”后,战败国日本成立“自卫队”,除了装备美式自动步枪外,还装备64式、89式等自动步枪,迈上现代步枪发展之道。
2)、半自动步枪
小仓甲型试制半自动步枪:仿自美国的0.276英寸佩德森半自动步枪。
骑兵用卡宾枪。
南部试制半自动步枪,日本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南部麟次郎设计
东京斯电气乙型试制半自动步枪,仿自捷克斯洛伐克的ZH29半自动步枪,日军在中国战场获得后改制。
日本特殊钢丙型试制半自动步枪
3、轻机枪:
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1922年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即大正十一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轻机枪。质量极差,很多少在正规军中中使用。
九六式轻机枪,歪把子的改良版,1936年(昭和天皇十一年,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代。
99式轻机枪,96式的升级版,1939年研制。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
日军基本没有装备冲锋枪
4、重机枪
哈奇开斯重机枪,美国人本杰明·哈奇开斯设计,日本是该武器的主要使用国,由明治时代至二战结束所使用的重机枪几乎都是哈奇开斯重机枪。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南部麒次郎设计,改良于哈奇开斯重机枪M1914重机枪,其名称来它开始装备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日军侵华初期的主力重机枪,
日本92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的改良替代品,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改良三年式重机枪开发的重机枪。
炮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