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要概述长征的过程及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
2. 论述长征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根本原因:博古专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属倾教条主义错误
意义: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3.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意义:
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4. 长征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简短点
1、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
2、暴露出了野心家——张
3、淘汰出了部分不合格者——意志不坚定的战专士属
4、宣传了我党的军队
5、胜利到达陕北
6、远离了老蒋统治的核心区和英国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
7、跳出了南方,进军北方。北方军 伐,在中原大战都被打残了。例如冯玉祥。
8、摆脱了老对手,没有参加长征的——项
5. 简要叙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
是中国革来命转危为安源的关键,打破国民党围堵,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为革命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取得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2
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挨打局面,实现军事战略转变
3
长征精神成为革命的精神动力
4
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是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战略大转移
5
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纯是自己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6. 红军长征的简要过程和意义, 求回答!!!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版错误和权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7.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经过的地方,主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简答) 谢谢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指挥不当失利,突围。1934年。主要事件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望采纳。
8. 简单的概括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3、结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经过的地方,主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制定统一的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7月上旬,红军连续翻越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四川松潘地区的毛儿盖。8月上旬,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组成左、右路军经草地北上。8月下旬,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先后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9月,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率领左路军抵达阿坝地区。之后,他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甚至企图危害中央。中央发觉后,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单独北上,并攻占天险腊子口。10月间,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伪中央后,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分裂党和红军。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红四方面军南下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攻袭击,被迫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带,并于1936年7月2日,在此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在朱德、贺龙、刘伯承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要求下,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于会师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