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聚酯纤维的发展历史
1941年,英国的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首先回研制成功答聚酯纤维,命名为特丽纶(Terylene)。1953年美国生产商品名为达可纶(Dacron)的聚酯纤维。随后聚酯纤维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聚酯纤维的世界产量超过聚丙烯腈纤维,1972年又超过聚酰胺纤维,成为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
指由多种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经缩聚生成的聚酯为原料所制得纤维的统称。
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是其主要品种,故习称聚酯纤维即指这种纤维。这类纤维外观挺括,热稳定性好,但吸湿性稍差。它们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衣着用品、床上用品、室内装饰用品等;个别品种如: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纤维主要用于工业方面。
聚酯纤维是指由多种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经缩聚生成的聚酯为原料所制得纤维的统称。具体品种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纤维,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纤维,以及多种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如:CDP,ECDP,EDDP)等。
② 化学纤维的发展历程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品输出国,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全球最主要的纤维消费国家。中国人造纤维的生产量70%~80%供应国内消费使用,但是在不断的扩产增建下,中国的人造纤维的出口比例将会渐渐增加,预测至2020年全球的各种纤维需求量更将推升到9500万公吨。未来纤维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及东欧。
化学纤维发展
中国2004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6.6公斤,尚低于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目前中国服装、服饰和工业用纤维所占比重构成为52∶27∶21,到2010年前后其结构比重将为49∶30∶21。 中国化纤产量在今后5至10年期间,化纤产量将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化纤累计产量高达2388.89万吨,较2006年增长18.04%。其中浙江省产量为977.11万吨,所占比重为40.90%;江苏省产量为803.35万吨,所占比重为33.63%;福建省产量为137.69万吨,所占比重为5.76%;山东、上海、广东产量分别为78.89万吨、51.48万吨和50.42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为203.92万吨,环比增加10.35万吨,增长了5.35%;同比减少3.20万吨,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累计为1797.79万吨,同比增加42.77万吨,增长了2.44%。
③ 化学纤维油剂的发展历程
尽管化纤油剂在化纤生产中的用量很小,但它对纤维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化纤油剂的研究一直很活跃,不仅研制出不少新型高效油剂,还运用复配技术开发出抗静电性好、平滑性与集束性比较理想的复合型油剂。我国的化纤油剂工业起步较晚,是伴随着化纤工业的不断壮大而发展起来的,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化纤油剂的发展至今已有五代。20世纪50年代采用常规纺丝工艺制造普通涤纶长丝、锦纶丝、纺丝。这第一代油剂是以矿物油为主,再添乳化剂和抗静电剂组成。20世纪60年代制造变形丝和工业用丝时提高了油剂的耐热要求,开发出以脂肪酸酯为主体的第二代油剂。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期适应以大卷装和锭子式变形为主的工艺开发了以脂肪酸酯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并用的第三代油剂。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后期高速纺工艺采用以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为主的第四代油剂。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后,化纤长丝发展到高速,超高速化及多功能型纤维,相适应地开发了改性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及有低摩擦、超耐热,易湿润等特种功能的成分和添加剂组成的第五代油剂。
化纤油剂主要由平滑柔软剂、集束剂、抗静电剂,乳化剂、平衡调节剂等组成。在配制油剂过程中,单靠一种表面活性剂很难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必须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其协调效应。
我国的纺织工业是重要民生产业,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两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会改变:只有确保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才能确保纺织行业健康发展。国务院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突出强调了“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其重要意义一是从国内形势来看,纺织工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我国自身纺织产业来满足;纺织工业吸纳了2000万劳动力就业,其中80%来自农村,关系到l亿农民的生计。二是从国际形势来看,纺织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之一,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在相当长时间里,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第一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2008年这个市场出现了很大波动,我国对美国直接出口总量没有增长,但市场份额却增加了1.75%,对欧盟出口总额增加了37%;第二是东南亚邻国,我国纺织业跟东南亚邻国产业链结合越来越紧密,2008年起对其出口的化纤、纱线、面料等都大幅度增长;第三是俄罗斯、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这一新兴市场纺织服装需求量增长很快,但由于其自身加工能力不足,也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市场高档名牌产品的消费比重大幅下降,而大众化产品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我国企业可凭借质优价廉物美的产品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保持增长,提升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④ Lyocell纤维的发展历史
1980年由德国Akzo-Nobel公司首先取得工艺和产品专利、1989年由国际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委员会正式命名。目前,全世界生产能力约为12万吨,分布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印度、韩国以及我国台湾。A.Lyocell纤维以其优异的服用性能用于服装。可纯纺或与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和粘胶纤维混纺,改善其他纤维的性能。由其纱线织造的织物富有光泽,柔软光滑,自然手感,优良的悬垂性,良好的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纯Lyocell织物具有珍珠般的光泽,固有的流动感使其织物看上去轻薄而具有良好的悬垂性。通过不同的纺织和针织工艺可织造不同风格的纯Lyocell织物和混纺织物,用于高档牛仔服、女士内衣、时装以及男式高级衬衣、休闲服和便装等,新近开发成功的细旦和超细旦Lyocell纤维使之在高档产品开发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目前Lyocell产品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日趋流行,销量不断增加。B在工业用途上,Lyocell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力,干强力与涤纶接近,比棉高出许多,其湿强力几乎达到干强力的90%,这也是其他纤维素纤维无法比拟的。在非织造布、工业滤布、工业丝和特种纸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yocell纤维可采用针刺法、水刺法、湿铺、干铺和热粘法等工艺制成各种性能的非织造布,性能优于粘胶纤维产品。欧洲的几家公司正对Lyocell纤维在缝纫线、工作服、防护服、尿布、医用服装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日本的纸张制造商也在开发Lyocell纤维在特种纸方面的用途。
Lyocell纤维制品在湿态下,经机械外力摩擦作用,会产生明显的原纤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纤维纵向分离出更细小的原纤,在纱线表面产生毛羽。原纤化产生的原因是Lyocell纤维具有较高的轴向取向度,微原纤间的横向结合力较弱,在湿态下纤维的高度膨化更加减弱了这种结合力,这种结合力的减弱使纤维在自身或金属的摩擦作用下,皮层纤维脱落 ,残留的皮层纤维纵向开裂 ,形成较长的不均匀的原纤茸毛。Lyocell原纤化的特性使这种纤维织物成品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利用纤维的原纤化特性,通过初级原纤化、酶处理和二次原纤化,生产出桃皮绒风格的产品,另一种为在酶处理后不进行二次原纤化,生产出表面整洁的光洁面积物。Lyocell纤维易于原纤化的性能虽然给生产无纺布、过滤材料和桃皮绒风格的织物带来了方便,但却给光洁织物的生产和使用带来麻烦,如生产中加工工艺的控制、设备和助剂的选用;使用过程中织物易起毛、起球,并且色光会发生变化。另外Lyocell面料制成的服装经过多次日常洗涤后的严重原纤化,使服装具有很强烈的陈旧感。
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Lyocell纤维品牌有两种:英国阿考迪司公司生产的TENCEL及奥地利兰精公司的LENZING LYOCELL。在这两个品牌中,TENCELL(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极大份额,成为全球最有名的LYOCELL纤维的品牌名称。
⑤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中有一类是再生纤维,它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主要产品有再生纤维素纤维和纤维素酯纤维;还有一类是合成纤维,它们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进一步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我国的化纤工业起步晚于工业发达国家20几年,主要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到1965年我国的化纤年产量仅为5万吨。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始发展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工业,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的化纤联合企业。在大型化纤联合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型化纤企业得到了发展,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国化纤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2年我国化纤的产量超过了50万吨,1986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四位,1992年突破200万吨,1998年全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
我国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只要算一笔账就可以得出结论。以2000年我国化纤产量694万吨为基础来计算,按每亩棉田平均产棉50千克计,694万吨化纤相当于1.39亿亩棉花产量,如果这些棉田改种粮食,每亩产粮按400千克计,可产粮556亿千克,按人均年消费粮食200千克计,可满足2.78亿人的粮食消费。
对于我国具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来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人均土地仅占世界的1/7,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可耕农田还将有所减少。因此,发展化纤、节约棉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人民穿衣吃饭,在我国发展化纤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⑥ 有谁知道化纤的历史
中国的化纤史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最初引进的13套重大装备中有几项涉及到石油化工的化纤产品。例如,辽阳化纤厂、江苏仪征化纤厂。
1991年,我在担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原材料及加工工业处处长时,仪征化纤厂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企业,厂长任长俊是从辽阳化纤厂调来的,后来相继担任纺织部副部长、中石化副总经理。当时,仪征化纤厂是9个单元,每个单元6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以后改造提升到9万吨。
聚酯所需的原材料精对苯二甲酸(PTA),由邻近隶属中石化的扬子乙烯的一套年生产能力22.5万吨的PTA装置提供。在当时,22.5万吨PTA和6万吨聚酯均属最大规模,设备全部靠进口。那时聚酯和长丝、短丝都是市场的紧俏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上了一批6万吨聚酯和22.5万吨PTA项目。例如,浙江绍兴的地方国营企业浙化联,湖南湘潭聚酯和海南省海口聚酯等,这些企业曾经辉煌一时,可惜的是,后来在发展大潮中装置显得落后,有的破产了。
这段时期,外商投资的化纤原料企业也纷纷建设起来,例如珠海美国阿莫科公司的22.5万吨PTA(现在归BP公司了)、厦门的台资企业翔鹭等。一批民营的化纤企业也成长起来,并且以江浙一带居多,例如浙江荣盛石化 、浙江恒逸化纤、江苏三房巷等。
后来一些民营化纤原料生产企业居然超过了国有大企业,当年鼎盛一时的仪征化纤已经不再是行业的龙头老大。而民营企业浙江恒逸的聚酯年生产能力达到370万吨,超过了仪征化纤。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产装置的国产化和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起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之前,60条聚酯生产线全部是引进的,后来大力抓了化纤装备的国产化,单套聚酯的生产能力可达30万吨,仅国产化后价格的降低就至少为企业节省1000多亿元的投资。
同时,还向印度出口了900吨/日生产能力的聚酯装备。
2002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拨专款支持作为聚酯原料的PTA的国产化研发,我国已经成功研制了年产百万吨级的生产装置,最大可达到年产150万吨,设备价格降低了40%。民营的逸盛石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TA生产商,年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
中国一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同时也是化纤设备的重要生产国,这才使化纤占了全部纺织原料的80.4%,不再与粮争地。
(6)化学纤维的发展与历史结合扩展阅读:
化纤的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中国化纤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从穿补丁到化纤生产大国 中国靠什么解决穿衣问题
⑦ 涤纶纤维发展历史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涤纶纤维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中的PTA、MEG和PET,约占产品成本的85%。PTA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81%左右,北美和西欧的生产能力远远低于亚洲。随着国内对PTA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民营聚酯产能的投建加剧了对PTA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我国PTA产能不断增长,国内PTA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011年我国PTA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左右。
我国涤纶纤维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占有全球纤维消费量的50%。长期来看,全球聚酯行业各环节预测供应量均将超过预测需求量。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已经超过PET的表观消费量,产能开始出现过剩,未来PET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变得明显,对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将有所下降。
2012年以来,有长乐、盛虹、明辉、翔盛、东营汇金、金纶、双兔新材、鑫东华、荣盛、新民、桐昆、正凯、华润包装、广东泰宝等400多万吨聚酯能力投产。此外2013年计划投产的装置仍有200余万吨。新产能集中上马必然将增加市场供应压力,由于需求低迷,老装置处于低负荷运行,再减负的话将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从PTA产能看,虽然2012年PTA及聚酯行情不好,影响到了装置投产时间,但2012年6月以来,随着聚酯行情有所好转,聚酯陆续开工,目前已投产1260万吨,产能增速达到60%。
从原料看,PX供应日趋紧张,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将向PX转移,其价格也会比较坚挺,2012年PTA进入新一轮的投产高峰,有1000多万吨投产,聚酯也有400余万吨投产,而2012年全球PX新增产能仅有220万吨,2013年为328万吨,造成PTA、涤纶纤维成本不断走高。未来PTA及聚酯产能的迅速扩张将使得涤纶纤维行业对上游的议价能力有所提升。
⑧ 毛纤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动物毛纤维,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我国利用毛纤维纺织的历史和利用各种回植物纤维的历史一答样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由于毛纤维易腐烂,在地下难以长久保存,因此早期的毛纺实物出土不多,而且出土地点也都集中在比较干燥的地方。
⑨ 合成纤维的产生原因能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面说一下吗
尼龙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用这种纤维织成的尼龙丝袜既透明又比丝袜耐穿,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时引起轰动,被视为珍奇之物争相抢购,混乱的局面迫使治安机关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人们曾用“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这种纤维.到1940年5月尼龙纤维织品的销售遍及美国各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5年,尼龙工业被转向制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由于尼龙的特性和广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非常迅速,尼龙的各种产品从丝袜、衣着到地毯,渔网等,以难以计数的方式出现.最初十年间产量增加25倍,1964年占合成纤维的一半以上,至今聚酰胺纤维的产量保持在10千克数量级上,虽说总产量已不如聚酯纤维多,但仍是三大合成纤维之一。尼龙的发明从没有明确的应用目的的基础研究开始,最终却导致产生了改变人们生活面貌的尼尤产品,成为企业办基础科学研宪非常成功的典型。它使人们认识到与技术相比科学要走在前头,与生产相比技术要走在前头;没有科学研究,没有技术成果,新产品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此后,企业从事或资助的基础科研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使基础科研的成果得以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⑩ 化学纤维的发展情况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品输出国,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全球最主要的纤维消费国家。中国人造纤维的生产量70%~80%供应国内消费使用,但是在不断的扩产增建下,中国的人造纤维的出口比例将会渐渐增加,预测至2020年全球的各种纤维需求量更将推升到9500万公吨。未来纤维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及东欧。中国2004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6.6公斤,尚低于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中国服装、服饰和工业用纤维所占比重构成为52∶27∶21,到2010年前后其结构比重将为49∶30∶21。
中国化纤产量在今后5至10年期间,化纤产量将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化纤累计产量高达2388.89万吨,较2006年增长18.04%。其中浙江省产量为977.11万吨,所占比重为40.90%;江苏省产量为803.35万吨,所占比重为33.63%;福建省产量为137.69万吨,所占比重为5.76%;山东、上海、广东产量分别为78.89万吨、51.48万吨和50.42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为203.92万吨,环比增加10.35万吨,增长了5.35%;同比减少3.20万吨,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国化学纤维产量累计为1797.79万吨,同比增加42.77万吨,增长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