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绍兴有什么文化遗产
1、社戏:
《社戏》,鲁迅小说,收录在其小说集《呐喊》中,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2、越剧:
越剧,英文名YueOpera,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绍剧: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1950年定名为绍剧。它是中国汉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
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
4、莲花落:
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流行于京、津、冀等地;是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代表作品有《闹稽山》、《珍珠塔》、《万花楼》、《夫妻格水》、《娘家节诗》等。
2. 绍兴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绍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繁华富庶、山水驰名,又兼具王城气度和风流气质,堪称中国美学典范
3. 绍兴的历史文化,绍兴历史名人有哪些
一、历史文化:
1、方言,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2、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3、地域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二、历史名人: 鲁迅、夏丏尊、朱自清、谢扶雅、钱三强、周作人、周建人、许寿裳、邵力子、陶成章等。
1、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夏丏尊(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夏铸,字勉旃。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3、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原籍湖州,生于绍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科学研究,发现铀核三分裂现象,深化了人类对核裂变的认识。
4、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5、邵力子(1881~1967),政治活动家、学者。原名夙寿,字仲辉,笔名景墨、闻泰。绍兴陶堰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大学代校长,提倡革新文学,主持上海《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
4. 介绍绍兴历史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
开放城市。是全国十强市,十强县双十强城市。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
中文名称:
绍兴
外文名称: ShaoXing Municipality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浙江省
下辖地区: 1区,3市,2县
政府驻地: 越城区
电话区号: 0575
邮政区码: 312000
面积: 8256平方公里
人口: 437.06万(2008年)
方言: 吴语
著名景点: 鲁迅故里、东湖、柯岩、兰亭、西施故里等
火车站: 绍兴站
车牌代码: 浙D
地理位置: 浙江北部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5. 绍兴的文化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诞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临时首都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两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106),会稽郡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会稽、东阳、永嘉、临海和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州治山阴;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州治会稽县,领原扬州五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辖境不变。唐代设越州总管府、浙江东道节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1935),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1983年7月撤地建市,设省辖绍兴市。
6. 绍兴有什么文化特色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勾践立国称霸。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 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 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k的个性十分相似。
7. 关于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
“悠悠
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
丰富、
风光秀丽、
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
”,是我国
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
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
建都绍兴,
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如
、鲁迅、
、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
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
,从
的
到故乡的
,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
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
的玩童;迈进
,你可以尝尝正宗的
;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
……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
。悠悠古纤道上,
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
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
石景,
;兰亭以
的
而被称为书法胜地;
则因陆游、
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
,明清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
,以乌蓬船、乌毡帽、乌
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
,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
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
。此后郡时有分置,
为
治未变。
时(583~589)析
,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
、
、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
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
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
“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
,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
(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
十一年(18*****
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
,隶属浙江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
隶属之。十六年,废道,
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
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
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
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
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
,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
,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
,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
》第一编建置)
灾异
:
【
】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
50~150毫米之
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县性
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
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平均一年发生一次。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
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
40米每秒。
【
】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
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
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
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
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
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
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
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清前史疏分县记载
。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
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十七年为608人。二十一年为640人。二十四年为568人。三十年为611人。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
年,前468)
灭吴后迁都
,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
、
一带。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
,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
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
句践之时。南池、吴塘、
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东汉在
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缓
履江、西
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
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
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
。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
·地理志》,守
之、
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山阴海塘始载于《
会稽志》所记“界塘”,比
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现境
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海塘结构与
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
石塘、丁由石塘。民国期间出现浆
石斜坡塘。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抗御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线海塘,浆
石
塘已达50~100年一遇
,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
。
【闸堰】南宋
湮废,浦
又借道钱
出
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
”。
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建国后,相继建成
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
原
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
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
,人口433万人。辖1个
、2个县,代管3个
。
面积 338
,人口 64万人。邮编312000。区人民政府驻
街道延安路。
市 面积2311
,人口106万人。邮编311800。市人民政府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邮编312300。市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邮编312400。市人民政府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邮编312030。县人民政府驻
街道群贤路1661号。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编312500。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
绍平原西部,南屏
,北濒
,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
及绍兴县、
、
市、
市、
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
2:
,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
,原北
长
4:
长,即
。
5:周恩来
6:西施
7:
绍兴
:
1、
2、
3、兰亭
4、
5、
6、
8. 绍兴历史文化简介20字绍兴的文化
大禹寝地,古越国都,西施故里,王谢侨乡,鲁迅故乡
9. 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什么
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越剧,绍剧,绍兴莲花落,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