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近代史基本发展脉络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1949年)
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
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面对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次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次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民主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一定进步性,但其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却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解放了人们思想。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
"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争夺中国,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同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
二、近代后期历史发展概况(1919-1949年)
1.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失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和革命的新发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为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力量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殖民工具,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犯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依然。大革命失败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大肆屠杀、"围剿"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镇压革命。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日渐壮大。由于王明"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于1934年被迫长征,历时两年,完成了战略转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国共关系发生变化,从对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变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对正面战场大举进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几次大会战,比较积极地抗战,但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会战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中共军队深入敌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政治诱降国民政府,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化独裁统治。同时,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使抗日根据地渡过难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由民族革命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展开的全面斗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内容,如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首先挑起内战,最后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战争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告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结束。
B. 简述中国近代史
1.九一八事件:时间:1931年9月18日。b.借口:柳条湖事件(根本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c.结果:东北沦陷。d.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开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b.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c.目的: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e.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b.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太原大战,徐州大战等正面战场,但损失教惨重
6、百团大战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的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7、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C.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840年--1842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英中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内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容
1856年--1860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条约》。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1901,八国联军进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 中国近代史崛起的历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4)简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近代以后,中国饱受战乱动荡,历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磨难。100多年前,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英国求学。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E. 请简要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历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的成立,再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运动,再到新中国的成立。
F. 中国近代史概述 简短!(一百字以内)
中国近代史概括来说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这是中国近代史专的三个基本线索。属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屈辱史)。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屈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各个阶级都在为中国的光明道路进行不屈的探索(探索史)。
抗争史从农民阶级的起义开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资产阶级又开始了他们的抗争,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中华民国的成立,他们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可他们也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最后,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五四运动揭开了序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他们的成长,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G. 简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史实!!
中 国 近 代 史 综 述
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综述
(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有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H.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8)简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I.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简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J. 概括中国近代史基本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
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面对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次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次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民主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一定进步性,但其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却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解放了人们思想。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
"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争夺中国,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同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
二、近代后期历史发展概况(1919-1949年)
1.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失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和革命的新发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为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力量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殖民工具,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犯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依然。大革命失败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大肆屠杀、"围剿"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镇压革命。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日渐壮大。由于王明"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于1934年被迫长征,历时两年,完成了战略转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国共关系发生变化,从对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变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对正面战场大举进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几次大会战,比较积极地抗战,但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会战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中共军队深入敌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政治诱降国民政府,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化独裁统治。同时,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使抗日根据地渡过难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由民族革命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展开的全面斗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内容,如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首先挑起内战,最后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战争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告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