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1)新中国政 党制度来形成的自基础是什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我国的政 党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政党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特点:共产 党领导、多 党派合作,共 产 党执政、多 党派参政
形成 与发展:①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 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政党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③1982年,确立 组织系统是在什 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它 所体现的国家根本 政治制度是什么
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家 根本 政治制度是: 人 民代表 会制度
⑵ 中国发展史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⑶ 历史复朝的国家机构是什么
王莽为了恢复所谓西周时代制度,仿《周礼》中的机构名称、组织结构,对西汉时的国家中央机构进行了“改制"。
参考资料:
王莽“新”政时期对国家机构的复古改制
时间:2012-07-24 来源:《中国国家机构史》
王莽原是汉皇外戚,其姑母为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因裙带关系,王莽在汉成帝时被封侯爵,并经其叔王凤的推举,官至大司马。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王莽与其姑母合谋立九岁的平帝即位,王莽开始掌握了西汉王朝的实权,并效周公故事,被封为“安汉公”。公元5年,汉平帝死后,王莽故意挑选皇室一个才两岁的婴儿作皇帝,王莽自称“假皇帝”(即代理皇帝)摄政。公元9年,王莽正式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称帝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摆脱西汉末年以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假托符命,在经济制度、官僚机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复古改制。
一、对汉代中央机构的复古改制
王莽为了恢复所谓西周时代制度,仿《周礼》中的机构名称、组织结构,对西汉时的国家中央机构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改制":
一是设“四辅”诸机构。所谓“四辅”机构,即太师安新公府、太傅就新公府、国师嘉新公府和国将美新公府,又称“上公”诸府。王莽分别任命王舜、平晏、刘歆、衮辛为四府长官。“四辅”机构的职能是:“出纳命策,辅佐朝纲”,是王莽政权的参谋、顾问机构。
二是设“三公”各府机构。王莽的“三公”府即大司马府、大司徒府和大司空府。王莽分别任命承阳侯甄邯、丕进侯王寻和成都侯王邑为“三公”各府长官。“三公”府是王莽政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三是设置“四将”各府,作为新朝中央的军事机构。“四将”府,即更始将军府、卫将军府、立国将军府和前将军府。王莽分别任命广阳侯甄丰、京兆尹人王兴、成武侯孙建及京兆尹入王盛为各府将军。
四是王莽为适应“古制”,运用“五行”星相学说来规定各机构的“职掌”。据《汉书·王莽传》载:以木星位东,主庄敬,象征太师府;火星位南,主明智,象征太傅府;金星位西,主安定,象征国师府;水星位北,主精明,象征国将府;月亮如帝王的左腿,象征大司马府;太阳如皇帝的右臂,象征大司徒府;北斗星犹如皇帝的心脏,象征大司空府。
五是新置“九卿”和“六监”诸行政管理机构。王莽的“九卿”机构是:大司马司允[寺]、大司徒司直[寺]、大司空司若[寺]、羲和[寺](改西汉大司农寺名之,后又改称纳言寺)、作士[寺](改西汉大理寺名之)、秩宗[寺](改西汉太常寺名之)、典乐[寺](改西汉大鸿胪寺名之)、共工[寺](改西汉少府寺名之)、予虞[寺](改西汉水衡都尉名之)。上述“九卿”各机构又分别划归于“三公”各府管辖。这“九卿”机构中,司允、司直和司若职掌不详,其余六卿机构职掌同于西汉时相对应的各寺机构:羲和掌财政;作士管刑罚;秩宗掌宗庙礼仪;典乐管外交与民族事务;共工管宫廷财务;予虞管上林苑诸事。总之,此“九卿”各寺机构即为王莽时的中央主要行政事务机构。
王莽“六监”各机构是:司中[监](改西汉光禄勋寺为之),太御[监](改西汉太仆寺为之);太卫(监](改西汉卫尉寺为之),奋武[监](改西汉执金吾寺名之)、军正[监](改西汉中尉寺名之),大赘官[监]。各监府机构的职能亦大体同于西汉时各寺府:司中管宫门警卫,太御管皇帝舆马,太卫管宫中酱卫,奋武管京师治安,军正管京师保卫,大赘官管皇帝车辆、衣服及军需供应。由此可见,王莽“六监”诸机构,基本上都属于宫廷服务部门。
从机构职能的分工上看,王莽划分“九卿”机构和“六监”机构两大部分,是为了将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与宫廷事务机构分开,这体现了机构设置上的一种进步。
二、对汉代地方机构的复古改制
早在王莽摄政时期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他为了迎合古制经义,主张将西汉武帝时设置的十三部(州)监察机构,改为十二部(州)。王莽认为:“圣王序天王,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王莽废掉朔方部和司隶校尉部,恢复凉州部为雍州部,改交趾部为交州部,便形成了当时的十二部,简称十二州。
王莽在称帝后的天凤元年(14年),按《周官》和《王制》的经义,将京都长安郊区划分为“六乡”,以合西周“六燧”之制。每乡设置乡帅l人。同理,又把三辅地区,即京兆尹(辖12县)、左冯翊(辖24县)和右扶风(辖21县)划分为“六尉郡”,即:京尉,辖渭城等10县;师尉,辖高陵等10县;翼尉,辖新丰等10县;光尉,辖霸陵等l0县;扶尉,辖茂陵等10县;列尉,辖长陵等10县;王莽又把河东郡、河内郡、弘农郡、河南郡、颍川郡、南阳郡作为“六队郡”。“队”字通周“六燧”之“燧"字。:“六队郡”是:前队、后队、左队、右队、祈队、兆队,地位同于郡,每队郡主吏为大夫,职同郡守,主要僚佐有属正,职同都尉。王莽又把东都洛阳京畿分为“六郊州”,每州主吏为“长”,每州辖5县。
王莽还将原西汉时的郡、县由大划小。“大郡至分为五。”(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有的干脆将原来是县级机构下辖的亭级组织升格为郡、县。“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③就这样,王莽时有郡级机构125个,比西汉多22个;有县级机构2203个,比西汉时多816个。
此外,王莽还屡屡改易郡、县机构名称。《汉书·王莽传》载:“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曰:‘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诣行在所。’其号令变易,皆此类也。”由此,王莽把郡县轻易频繁易名造成的混乱是可想而知。
王莽“新”朝时期对国家机构所进行的复古改制是浮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除废除了(或曰未置)尚书台机构外,其他大多数中央机构不过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机构的易名罢了,没有本质上、深层次的改变。
王莽配合经济方面的“改制”,进行机构上的“复古”,其主观目的是应予肯定的,他想借此来解决各种矛盾,缓和社会危机,改良政治经济制度。但客观效果却恰恰相反。因为复古是逆潮流而动,失败也是必然的。况且,机构名称变动过于频繁,使时人难以记住,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同时,由于地方郡县机构被大量分割,致使地方机构数目骤增,随之官吏人数陡长,“十羊九牧”,官吏们互相扯皮,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官吏人数增加后,亦便加重了对地方的掠夺与盘剥,给老百姓经济上添加了新的、过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因各种利益分配不公,及调动频繁,互相之间争夺资财,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新朝”时期地方上的严重混乱,社会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王莽时期机构复古改制,是中国机构设置历史上所发生的一股逆流,它的短命与失败,从反面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机构设置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更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需要,泥古和盲目照搬,都是行不通的
⑷ 我国历史上国家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规律
汉代之后丞相做主到 隋炀帝杨坚改设六部 户工礼刑吏兵 部外加 宰相 宋代只有六部辖管加丞相 到明清 只有六部 八旗首领
⑸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国有企业的普遍出现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纯粹靠自由竞争维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从 1945年开始,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为国家接管。与次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美国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门、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
第一次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
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争取经济独立,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立较完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带动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高度垄断,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多种弊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⑹ 美国行政机构的历史沿革
美国行政机构的历史沿革: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并对州的自治权与联邦行政权的界限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受到州权的极大牵制。直到南北战争结束时,联邦政府行政机构的规模一直比较小。联邦政府先后设置的内阁部有:外交部(1781年1月设立,1789年9月改名为国务院)、陆军部(1789年9月)、财政部(1789年9月)、海军部(1798年4月)、内政部(1849年3月)。1857年起为总统配备一名由国库开支的私人秘书。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和1865~1877年的南方重建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巩固和加强了总统及总统办事机构在联邦政府中的作用,从而为扩大联邦政府职能及其机构奠定了基础,也使联邦政府行政机构出现了第一次膨胀。
1870年 2月将1789年设的检察长改为司法部,1872年 1月将1789年设的邮政总长改为邮政部,1889年增设农业部,1903年增设商务及劳工部,1913年劳工部单独成立,随后又增设了空军部。此外,联邦政府增设了一系列独立机构,如文官委员会(1883)、州际商务委员会(1887)、联邦储备委员会(1913)等。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没有增设新的部级机构,但是,总统办事机构和独立机构却急剧膨胀。1939年,F.D.罗斯福总统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改组法正式设立总统办事机构: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全国资源计划委员会、人员管理联络局、政府报告起草办公室和一个应急办事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联邦政府新成立的独立机构有29个,如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国家劳工关系管理局、联邦储备保险公司、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着将战时政府转为和平时期政府和缩小罗斯福“新政”带来的联邦政府职能与权力扩张的双重任务。为此国会成立了以前总统H.C.胡佛命名的两届政府改组委员会,即第一届和第二届胡佛委员会。这两届委员会提出许多建议。这对后来美国行政机构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它并未能阻止联邦行政机构的全面膨胀。
到1985年,美国联邦行政机构中,内阁部从1947年的 9个增至13个,总统办事机构从建立时的 6个增至16个,独立机构从1929年的20多个增至67个。联邦政府职能日益扩大,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由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主任职务。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职能机构:研究,协调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性专门机构。主要职权是:综合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的关系,研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拟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年度综合实施方案;指导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规划;指导地区、部门、行业。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和推动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规划。组织和指导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等。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改委”撤销,改设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简称,“体改办”);同时,成立了一个虚设的“国家体改委”作为国务院的议事机构,退出了政府组成序列。
2002年11月,在“体改办”主任王岐山调海南省工作后,主任职位空缺。
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体改办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业务由新组建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承担。就这样存在了23年的国家体改委(办)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如我们看到的,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并没有停步,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⑻ 目前我们国家编撰历史的机构是什么
有专门的历史研究机构!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GB) 北京大学历史系(GB)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GB) 历史学院下设2系、2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古籍整理与文化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目前拥有8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 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GB)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清史专门研究机构。是国家教委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7人、 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讲师 2人。博士生导师 8人、硕士生导师10人。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GB)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6月,于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被首批批准为中国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点、博士点,1996年起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1997年开始承担国家211计划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现任主任为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设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担任研究生导师的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137人,硕士生14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9人。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GB) 古籍所是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机构。该所以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献为主要发展方向。该所也是全国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该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史资料、元代文史研究的一个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GB) 史学研究所是原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该所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着一定影响。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中国古代史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导师5名,硕士导师7名。该所一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完成重大学术成果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GB)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学科点由新中国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候外庐先生创建于1950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思想史学科点已形成规模,是中国思想史研究“候外庐学派”重要基地,是中国思想史专业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现任所长为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有五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国思想通史方向,宋明理学史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方向,先秦两汉思想与文化方向,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方向。每一方向都已发表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代表性论文和专著成果。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GB) 中东研究所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以中东历史研究为主,与现状研究相结合,为国内中东研究领域最早的博士点(1986年),设有世界史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三个硕士点:世界史,专门史(宗教史),国际关系学。1999年,研究所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立项。中东所现有正副教授12人(8人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主要学科带头人为著名历史学家彭树智教授,现任所长为王铁铮教授。中东所也是中国中东研究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所内共有博士研究生25 人,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后1人。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GB)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为国家教委古委会直属研究机构。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设史学、文学、辞书、文化史等四个研究室。以整理和研究唐宋古籍为主,兼及辞书的编篡与研究以及文化史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中外比较研究中心(GB) 中外文明史比较研究中心建于1999年8月。在科研力量、资源方面本中心主要依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在学术研究方向上主要依托世界史,同时向中国史有关领域渗透、拓展,以人类文明史以及东西方、中外文明史的比较研究为主攻方向。本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6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导师5人(詹子庆、于群、崔丕、任爽、王晋新)副教授5人,博士(含在职博士生)11人,兼职人员7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导3人。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GB)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1月, 2000年1月组建为宋史研究中心。该机构现分为宋代经济史、宋代政法史、辽夏金史、古籍与现代化研究等四个研究室,共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2人。 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GB) 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六朝史、明清经济史、太平天国与晚清史、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研究等。该所现有专职人员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GB) 吉林大学东亚研究中心(GB) 浙江大学历史系(GB) 武汉大学历史系(GB) 山东大学历史系(GB) 中山大学历史系(GB)
⑼ 英美两国国家机构构成分别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
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议会权力开始超过王权,此后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依据宪法进行大选,成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