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孙中山对近代史的意义,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2、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孙中山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步步深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不断发展,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了新三民主义。
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北伐战争胜利的基础,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新时代。
孙中山先生经过无数迂回曲折,终于找到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革命出路。孙中山先生是最了解旧民主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尝试人,所以他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坚决地踏上了革命征途。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国民党发生了分裂,其统治当局在北伐紧要关头背叛了革命、反共反人民,抛弃了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旗帜,终于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立足之地。
『贰』 请说出孙中山一生的三大重大活动及历史意义,再给他一个称谓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三大重大活动如下:
1、兴中会成立,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2、推翻帝制,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3、宣传民生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2)孙中山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
『叁』 历史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
1、功:孙中山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巨变。
他在国民党一大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民主革命走向成熟。同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推动了旧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同时,因为辛亥革命的巨大鼓舞,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难得的、短暂的春天,这样一来,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逐步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间接促使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不足:他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同时,他的身上也具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如:建立民国时,为争取列强的支持,宣布列强一切在华特权均有效。
辛亥革命是一场在欢呼声中失败的革命,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就谈不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
总之,孙中山先生功大于过,的确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父。
『肆』 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现代中国转型的先行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
『伍』 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正面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评价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黄两人并列。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当时宋案未有证据证明是袁世凯指使,袁黄也力主有司法途径解决。惟孙文一口咬定袁为元凶,指非用武力不可,从此开展了民国多次内战的先河;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凡于革命军未起义之前进党者,名为首义党员;凡于革命军起义之后、革命政府成立以前进党者,名为协助党员;凡于革命政府成立之后进党者,名为普通党员。”“革命成功之日,首义党员悉隶为元勋公民,得一切参政、执政之优先权利;协助党员得隶为有功公民,能得选举及被选举权利;普通党员得隶为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利。”“凡非党员在革命时期之内不得有公民资格。”诸如此类的规定,充斥著整个党章。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 但许多学者同意,当其时之中国落后,几不具备对外进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谈判资本,许多权宜之计实为不得已的作为。历史上例如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皆为类似案例。
『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
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版人心,促进思想解放,体权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促进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辛亥革命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亚洲各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极大的推动。
缺乏群众基础影响有限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给予了人民所谓的希望,结束所谓的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满清的政令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满清已经被各地方势力给孤立了,而一切的导火索是四川保路运动,那个时候开始,满清就已经死了,辛亥革不革命都无所谓了。
『柒』 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
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与同村好友陆皓东毁坏了北帝庙偶像。这种渎神行为遭到村民的指责,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孙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7)孙中山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三民主义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捌』 孙中山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孙中山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孙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
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玖』 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是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专想和民主制度奋属斗终生,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他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拾』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简要说明!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者,是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为中国民主革命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奉献了伟大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精神、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和博爱精神。他的三民主义学说和经济建设思想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显示出孙中山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先生把“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作为毕生奋斗的理想。在他光辉的一生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提倡并实行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创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他一生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认清了“和平手段”不可复施,坚定地转向民主革命,实现了一生中的第一次转变。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寿终正寝,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先生推行三民主义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存在着局限性,由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指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些方面,被历次的革命和运动的结局所证实。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加之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既定的目标未能实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他接受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提出了国共两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建议,被孙中山接受和采纳。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不仅是国民党改组的基本指针,在国民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是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建立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纲领,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它的提出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第二次转变,也是最伟大的转变。毛泽东称之为“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二、孙中山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孙中山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在1918-1920年间,孙中山先生完成了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在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和方案中,大致包括区域建设、交通、农业、工业、钱币革命、开放主义等六个方面。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提出要在上海一带建设东方大港的计划。
但是,孙中山先生完成他的《建国方略》时,提出了一系列气魄宏伟的计划,在当时的旧中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只能将其视为无法实现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孙中山先生倾心规划的宏伟设想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并在不断地造福于中国人民。
《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上海一带建设中国东方大港的计划。从2005年开始运行的上海洋山港,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1500万标准箱,相当于新建一个上海港。
《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在三峡建坝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构想。这座跨世纪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于2006年9月20日,三峡工程开始进行156米水位蓄水,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三峡工程使长江名副其实地变成了“黄金水道”。
《建国方略》中提出了“火车进西藏”的设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极力倡办铁路,并进行具体筹划,2006年7月1日,孙中山“火车进西藏”的计划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孙中山先生近百年的理想正在变成或逐步变成现实。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2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孙中山历史伟绩,继承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先进思想,继续完成孙中山未尽的革命事业,致力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