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教育体制的目的
英国教育是权力下放的。在联合王国各个组成国家中,教育系统各不相同,也由不同政府监管:英国政府负责英格兰地区的教育,威尔士政府负责威尔士地区的教育,苏格兰政府负责苏格兰地区的教育,北爱尔兰行政局(Northern Ireland Executive)负责北爱尔兰地区的教育。
尽管权力下放,但各构成国之间的教育系统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它们都是五级教育:早期、小学、中学、高中、继续教育(FE)和高等教育(HE)。
除北爱尔兰是4岁之外,所有地区的儿童在5岁至16岁之间都要接受义务教育, 在此之前可以在幼儿园读书。FE和HE不属于义务教育,如果想要接受HE则需要参加GCE A levels(或得到同等证书),全日制学生一般在大学或学院中接受这些教育。
“国民教育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自1988年开展,为英格兰和威尔士5至18岁学生的教育构建总框架。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有类似的项目。
作为传统上国际教育排名靠前的国家,英国展开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苏格兰在此计划中的表现一般强过英格兰,其次是北爱尔兰和威尔士。
(1)英国教育改革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各项阶段
在英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等地皆有五种教育阶段:早期教育(early years),小学(primary),中学(secondary),扩展教育(further ecation)(FE) 以及高等教育(higher ecation)(HE)。
法律规定于5岁(北爱尔兰为4岁)到16岁为全日制的义务教育年龄。在英格兰义务教育或是训练延长到18岁(1997年9月1日后出生适用)。这项全日制的义务教育并非一定得在学校,也有部分家长选择在家教育。
在接受义务教育年龄到达之前,家长也可以让幼儿去幼儿园学习。 扩展教育非义务教育,并且包含非高等教育的进修(或是专科)学校以及高等教育技术学院(Higher Ecation institutions)(HEIs)。
第五阶段为高等教育(Higher Ecation),则是通过A levels或者是BTECs以及其他同等测验后,前往大学或是高等技术学院或是学院就读。
英国国家课纲(National Curriculum)(NC),于 1988 年开始制定,为英格兰以及威尔士的5~18岁间的教育大纲。
虽然这个课纲并非强制性,并大多由公立学校遵循,而某些私立学校,私立学院(academies),自由学校(free schools)以及家庭教育(home ecators) 可以设计自己的课程。
在苏格兰,制定“卓越教育课纲”(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 programme),而北爱尔兰,则使用“通用课纲”(common curriculum)。
2. 简述英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战后30多年来,英国两党奉行“巴茨克尔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各阶级合作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资本主义。随着这一政策逐渐失灵,以玛・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根治“英国病”开出了另一个处方。其基本内容是,在经济上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在政治上反对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打击工会和劳工运动,强化资本主义制度。
撒切尔主义在整治英国经济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成就。自1982年以来英国经济保持了8年的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商品竞争力增强,持续18年的财政赤字从1987年度起开始转为盈余。一时间英国似乎甩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同时,英国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这曾被看作撒切尔主义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来通货膨胀又卷土重来,目前已达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之首。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导致生产和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使英国经济滑入衰退。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撒切尔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英国相对衰落的发展趋势产生疑问。
还应该指出,玛・撒切尔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剧社会矛盾为代价的。80年代初实行的严厉的紧缩政策,曾使失业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3%。随着高技术新兴工业部门在南部的发展和北部老工业区的衰败,英国的南、北差距日趋加大。税制改革使富人获得巨大好处,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负担。今年4月开始推行的不问财产多寡而按人头纳税的地方税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对。有人说,撒切尔夫人治理下的英国,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则更穷了。
3. 从古至今英国历史上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论文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例如,教育制度的实施一般并不涉及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与组织并不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它们只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非专门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已。又例如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培训班尽管担负起一定的教育培训的任务,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或组织系统之内的,属于一些零星的教育活动,因此,也不在教育制度规范之内。国家在制定各项教育制度时,也很少将这些临时性的教育机构与组织包括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等。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制”。
4. 近现代英国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论述题
17—18 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
一种是国教教会控制的学校;另一种是非国教教会的个人或团体创办的慈善学校。最有代表性的是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1780年由传教士雷克斯在英格兰创办,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它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中学是沿用传统名称,目的是培养一般官吏。公学,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由公众团体筹资兴办,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目的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二者都比较注重古典文科教学和宗教课程且与初等教育不衔接,体现出明显的双轨制。
高等教育
中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大学,最著名的是牛津(1168)和剑桥大学(1209),它们以上层社会青年为主要 教育对象,以古典文科与神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19 世纪—20 世纪初的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兰卡斯特——贝尔制),1798 年由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 形式,又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或相互教学制度,即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在英国广泛流行,对欧、美等 其他国家也有影响。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1870 年《初等教育法》
又称福斯特法案。主要内容有 ▼
➀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➁全国划分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区的教育;
➂对 5—12 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➃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
➄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
意义《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它宣告了强迫的初等义务教 育的实施,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中等教育
自 19 世纪以来,英国的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原有的中等教育在产业革命的冲击下,已不能满足现代资本 主义发展的需要了,社会要求改革中等教育、增加实用科学、改革宗教教学、削减古典课程比重的呼声越 来越高。19世纪后叶起,原有古典主义传统占主要地位的英国中等教育受到了较大冲击,并开始向实科教 育与现代化方向迈进。
1861—1864年。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调查,并针对其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议。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公学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课程内容有所扩充,虽以古典学科为主,但英语、现代语、 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其次是公学董事机构的改革,成立了校长会议。
1864—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对900余所文法学校进行调查,并提出了报告,建议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学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尽管没有被采纳,对后来的中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
19 世纪以后,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勃兴,要求大学研究、教授实用的新课程,进一步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这所学院不进行宗教教学, 重视自然科学,1829年,国教派成立英王学院,除在宗教教学问题上的分歧外,这两所大学开设的课程大 多相同。1836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9 世纪下半叶,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许多城市学校纷纷成立, 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
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学,采用寄宿 和走读两种制度,重视数学、科学和商业。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除贵族和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大学推广运动
19世纪40年代,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它加强了大学与社会 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 发展。
20 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 年英国颁布《巴尔福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 ▼
❶设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学校教育,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❷地方教育当局还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法案》是 20 世纪英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 乱状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即形成英国的以地方教育局 为主体,中央议会、教育委员会(1944 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费舍教育法》
191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文教大臣费舍尔提出的初等教育法案,称《费舍教育法》,内容如下 ▼
➀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➁地方当局为 2—5 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 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免费;
➂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 14—16 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 体育训练。 该法案调整了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行全国统一计划的可能性,在建立完整 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进了一步。该法案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但并没有解决面向所有儿童的中 等教育问题,反而规定了继续教育的条款而掩盖了对中等教育的关注,而继续教育也由于当时的经费不足 而被搁置起来,双轨制的问题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
5. 英国历史主要改革及影响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
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内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容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
1337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536年威尔士与英格兰合并。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6. 二战后英国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面向21世纪的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2005年07月26日14:22:47 新华网
(本文已于1997年02月23日发表)
近年来,英国政府面对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改革基础教育,把它作为决定英国在21世纪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今年2月初,英国政府发表报告指出,英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之差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去年的调查也指出,英国近一半的小学、五分之二的初中不符合标准,六分之一课程的教学质量令人失望;多项调查还表明,英国中小学生的英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知识等明显落后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
专家认为,这是过去二三十年英国片面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减少学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竞争、过分尊重学生独立性的结果。去年2月英国发表教育监察报告,强烈抨击了这种弊端,指出过去25年来“过分强调独立性,反对传统的课堂教育,忽视发音和朗读练习,放松基础算术教学”等对英国基础教育造成了巨大损害,太多的小学生仍借助于手指数数、不能正确地使用直尺等测量工具、在估算数量方面太不着边际。
英国基础教育质量滑坡和中小学生素质下降,已引起英国政府和百姓的强烈关注。英国政府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发表教育白皮书,推出“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等中长期改革计划。
“适应社会需要”是英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去年12月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英国政府应当使青少年具备成年后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关键技能、行动标准和人生观等,青少年应当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成年后更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今年2月11日,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提出,要加强不使用计算器的数学教学、加强1900年之前的英国古典文学教育和英国历史教育,在技能方面要重点加强学生的社交、数学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为了这个目标,英国政府陆续提出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措施。首先是改革基础的考试体制,提高考试标准。英国教育和就业部40年来首次决定改革相当于大学预科的A级课程考试,改变考试委员会的组成,提高考试标准,并把每门课的补考次数限制为1次。其他教育改革措施还包括:公布学校排名、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努力提高教师水平;增加家庭作业时间;鼓励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将高技术引入教学,修建“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等。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对英国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但要取得很大成效尚需要十几年到二十几年的时间。
7. 论述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
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各国 都开始广泛关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816 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历经近两百年 的发展,英国的学前教育形成了许多鲜明特点,有很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描述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学前教育、幼儿教保、托幼 机构等相关概念后,在追溯英国学前教育近两百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 2008 年 9 月 开始在英国全国推行的《早期基础阶段》方案为蓝本,系统地梳理了英国学前教育的发 展现状,从而概括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
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 1816 年第一所幼儿学校兴建开始,根据英国的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以《早期基础阶段》方 案为蓝本,分析了英国学前教育的政策框架、机构设置、教育目标和内容、教学革新、 师资配备与培训以及质量保证六个方面的发展;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英 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根据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对促进我 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英国 学前教育 历史 现状 特点 启示
II
1/54页
8.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何在
(1)《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
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该法为当代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的主要精神是改革普通教育,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其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②改革考试制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举行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
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中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
④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废除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即英国的各类学院由地方管理,而大学则由中央管理的体制。一些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
(2)《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意义
从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法案涉及的的问题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总体而言,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9.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英国教育体系分为三大部分:小学(5岁到11岁)、中学(11岁到18岁)和高等教育。在英国,16岁的学生需要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cation)考试。考试结果分为A*-G各个等级,得到五个A*-C结果的学生通常会继续学习两年,参加三科(或以上)课程的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本科院校将根据学生该考试的结果进行录取。
英国中学的类型
传统寄宿式中学
非传统式中学
6th Form高级中学-英国中学的类型
英国中学教育制度
英国教育制度素来在学术品质与提供完善照顾方面享有盛名,至今世上无人能出其右。数百年来,在许多院校有许多不断扩充的学习中心来提供英国及外籍学生学习,另有大量新近成立的院校加入传统学校的行列,以确保英国学制不只赶得上日益繁复,日趋科学化社会的脚步,也在探求无尽的知识与完美领域不断超越学习的界域。
英国不仅是一些最古老、最著名的学校、学院和大学的故乡,它也同样有最新兴的、最富革新精神的院校。教育不只是教师和政府,也同样是家长与学生长期讨论的话题。英国教育和台湾教育到底有什麽区别呢?
★ 英国学生独立能力强。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於台湾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台湾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於台湾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於台湾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著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 英国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Team spirit——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 英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又都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 英国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台湾学生那麽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一般的学校都是从早晨九点上课到下午四点放学。四点过后,学生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英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丰富:话剧团、乐队、合唱团、垒球、棒球、橄榄球、游泳、跑步、网球、壁球,应有尽有。每天的家庭作业一般只需40分钟即可完成。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初中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般选三至五门学科,但不能少於三科,其中不包括英语)。他们上课的方式与台湾也不一样。在台湾,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裏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课间的走廊裏,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那种感觉和大学差不多。最关键的还是两国的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台湾,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怀疑。老师的渊博、老师的自信、老师的严厉,使学生对他们由教生畏,害怕与老师接近。英国的老师依然是知识的源泉,但他们除了思想还有感情。他们和学生的距离似乎要近一些,他们会和学生谈天、交心。
台英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差异,自然与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是分不开的。教育体系的不同,基础教育最根本特点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首先,台湾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即使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的老师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因为学校的一切都还是以中考成败论英雄。
相比之下,英国教育似乎更关心人的实际能力,以及在其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他们给学生身心发展上更大的空间,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接触外部的世界,接触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打工也好,project作业也好,团队活动也好,这些都会对学生未来的成年生活有著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而英国政府则希望英国的每所学校,最终都能够发挥起自己的特色,他们认为需要改变教育体制来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能强迫学生来适应教育体制结构。
台湾学生若克服语言的困难,并把持住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留学英国大致上都能有不错的表现. 咨询时,不需刻意美化国外留学生活,但需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及挑战,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10.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何在
一、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
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该法为当代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的主要精神是改革普通教育,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2.改革考试制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举行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
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中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
4.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废除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即英国的各类学院由地方管理,而大学则由中央管理的体制。一些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
5.实行“开放招生”政策战后英国的中小学招生,一般都由地方教育当局根据计划予以保证,所以公立学校同行间缺乏竞争意识。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1980年教育法案首次赋予了家长在公立学校体系内自由选择的权力,并规定家长有权获得关于被选学校情况的详细资料。该法案规定,除非这些学校已人满为患或有其它充分理由拒绝,否则家长的选择一般都应该得到满足。1980年教育法虽赋予了家长给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的权利,但是由于受欢迎的学校招生名额有限,家长在行使选择权利时常常受到限制。另外,法案规定实行按就学人数分配教育经费,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就是更多的经费。法案要求地方教育当局按照经过批准的公式给本地区学校分配经费,改变了传统公共教育经费各校平均分配的方式。根据公式分配的经费中有75,根据该校在学人数分配,以鼓励学校吸引和留住学生,其余25,可以参照其它因素分配。所有公式须得到教育和科学部批准,地方教育当局就公式中的要素作出决定以前须与学校的地方管理团体协商。按公式分配教育经费的制度,使开放招生制度名副其实。
6.设立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市立学院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设立的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法案规定,国务大臣可以和任何人达成协议,建立市立工艺学院的独立学校或市立艺术工艺学院的独立学校。这两种学校必须设在城市地区,为全部或主要来自学校所在地区的11--19岁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在开设广泛的课程方面,市立工艺学院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市立工艺艺术学院重点放在将技术应用于表现和创造性艺术方面。这两种学校由国务大臣提供经费,不受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可以取得工商企业的赞助,学生入学免费。市立学院实际上是一种中等技术学校。它与综合中学一样,以11,18岁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但又不同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而城市技术学院由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的校董会管理。它不同于文法中学,因为它向各种能力的学生开放。所开设的课程偏重于科学和技术教育以及有关企业实用的课程。学校与工商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采取校内教学与到企业中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城市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约80,来自中央,20,由当地企业赞助。一方面是想让企业参与办学,企业的捐助成为这类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打破地方教育当局对中等义务教育的垄断,扩大家长在子女就学场所上的选择余地,提高中等教育办学质量。
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意义:
从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法案涉及的的问题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总体而言,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