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 (属于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战的疆场。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北魏初中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历经七帝96年。大同遂即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繁荣。
。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卫生城市
国家旅游名片
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1984年国务院批准)
大同主要旅游景点列表
★★★★★ 云冈石窟 悬空寺 北岳恒山
★★★★ 善化寺 华严寺 平型关战役遗址
★★★ 平城遗址 九龙壁 大同鼓楼 雁塔 凤临阁 观音堂 大同土林 大同火山群 汤头温泉 水神堂 方山永固陵 许家窑人遗址 平城遗址 得胜堡
★★ 觉山寺 赵武灵王墓 大同煤矿展览馆 永安寺 云林寺 古城堡汉墓群 吴官屯石窟 鲁班窑石窟 慈云寺 清栗毓美墓 灵丘桃花山 大同长城
★ 采凉山 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市博物馆 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夫妇墓 三皇墓 祁皇后墓 清任勇烈墓 麻庄汉墓群 清王万邦墓 元淑墓志 文嬴湖 灵丘古道 云冈国家森林公园 青擅 龙山 甸子梁 北魏鹿苑 大同天主教堂 帝君庙 龙王庙
【★大同名人】
巾帼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误称余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
清代勇烈公任举
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土,授以陕西柏林守备,以征巴里坤有功,迁宁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屡立战功,特授西凤协副将,晋署重庆总兵。在一次平定叛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终年46岁。乾隆皇帝甚悯悼恤,典如提督,例谥勇烈,入祀昭忠词。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次子承绪为官,其弟凤由守备超擢参将,后又升副将。任举的次子任承绪于12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勋授巡捕京南营千总,后升任北营、西营守备。《清史稿》中有《任举传》。生前著有《任勇烈诗集》。
大同民俗节庆】
大同民间的节日,除春节及二十四农事节气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祭阳日、祭灶日、游百病、小添仓等等。
节日生旺火
节日:生旺火
时间:春节
介绍: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节日:中国大同云冈旅游节
时间:每年8月
介绍:以展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优美的塞外风光为主。旅游节包括晋北景点展示、文体盛事表演、城市交往、旅游观光揽胜推介、大同旅游项目招商等活动。
节日:走麦罢
介绍:是大同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节日: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日
介绍:大同人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
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
特色活动
大同民间的节日,除春节及二十四农事节气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祭阳日
Ⅱ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2)大同铜器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Ⅲ 试述大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都不在一个地方,都是搬迁过地方,北京比较年轻,辽、金时候,把那地方定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个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变了三次,现在北京的考察已经很清楚,元大都的遗址是在什么地方,辽、金时候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明代才定了现在的地方,最起码有三次变迁地方,那么从都城的迁移和固定,这个点来说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没有挪动地方。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汉文化,还是汉化了的胡文化,还是胡汉交融文化,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久的思考,发现我们大同有个特点,我们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人家一追溯,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人家都能够排下家谱来,大同没有,什么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相当频繁,因此,每一个民族来了,他们要留下他们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土的汉人,但是汉人在这个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应该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绝对多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化了的一种文化,但是呢,汉文化的力量比较大,胡人来到大同以后要学汉文化,他们又把汉人的东西又学进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呢,又汉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当中,它的治国方针,它的中心内容,大部分采用的是汉人的,所以说,大同的这个文化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特别应该看到胡汉的交融,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只体现在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上,而要从大同的传统民居中去寻找。这些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机和韵味。古民居、古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城的价值不在于王府、宫殿和寺庙,而在于所有建筑物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大同当然也是如此。漫步这些街巷,你可能会踢起北魏的沙尘,也可能会踩到辽金西京的瓦砾,从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遗韵。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现在最惨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现在比较还能够看的出的就留下东南隅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尽快的拿出方案来,如何抢救这一片(传统街区),北京现在不是定了五十几片重点保护吗,我们大同也不妨学学北京,我们就定一片行不行,东南隅这一片,把它保护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这样的话,我们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脉络可以往下延续,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铜器加工工艺可谓闻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制作铜器的作坊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大同的铜器加工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国《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民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足见大同铜器的声名远播。描龙绣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他,一时使大同铜火锅享誉四方。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记载。唐宋时大同煤炭开采已较为发达,成为商品、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有一首咏《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由于煤炭采掘历史悠久,矿工众多,以往民间有每年冬至庆祝矿工节的习俗。当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户门前都要用煤块垒成圆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满城大大小小的旺火点燃, 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如今大同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公路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Ⅳ 山西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哪些是国家级的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国家级 一、第一批2006年 ·灵丘罗罗腔 ·大同市耍孩儿 二、第二批2008年 ·广灵染色剪纸 ·阳高恒山道乐 ·阳高晋北鼓吹 三、第三批2010年 ·北路梆子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 省级 一、第一批2006年 ·新荣碓臼秧歌 第二批2008年 ·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 ·大同铜器 ·大同张氏折纸 ·大同数来宝 ·阳高二人台 ·广灵秧歌 ·左云寺庙音乐 市级 一、第一批2008年 ·大同数来宝 ·大同张氏折纸 ·大同铜器 ·灵丘白氏剪纸 ·云冈大锣鼓 ·左云寺庙音乐 ·广灵秧歌 ·阳高二人台 ·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 第二批2010年 ·老大同故事 ·五音连弹会 ·广灵大号 ·秧歌(踢鼓秧歌、地秧歌) ·大涧道情 ·弦子腔 ·鳌石赛戏 ·浑源扇鼓 ·康氏娟人 ·大同木雕 ·桂香布艺 ·浑源凉粉制作技艺 ·田师傅黄烧饼制作技艺 ·浑源传统铸钟制作技艺 ·黑龙王豆腐干制作技艺 ·王氏京杏脯制作技艺 ·平安灯、九曲黄河灯 ·北岳道乐 ·云中吹打乐 ·小寨耍孩 ·秧歌戏(左云秧歌、腰站秧歌、红石楞秧歌)
Ⅳ 介绍一下大同的历史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都不在一个地方,都是搬迁过地方,北京比较年轻,辽、金时候,把那地方定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个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变了三次,现在北京的考察已经很清楚,元大都的遗址是在什么地方,辽、金时候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明代才定了现在的地方,最起码有三次变迁地方,那么从都城的迁移和固定,这个点来说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没有挪动地方。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汉文化,还是汉化了的胡文化,还是胡汉交融文化,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久的思考,发现我们大同有个特点,我们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人家一追溯,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人家都能够排下家谱来,大同没有,什么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相当频繁,因此,每一个民族来了,他们要留下他们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土的汉人,但是汉人在这个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应该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绝对多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化了的一种文化,但是呢,汉文化的力量比较大,胡人来到大同以后要学汉文化,他们又把汉人的东西又学进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呢,又汉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当中,它的治国方针,它的中心内容,大部分采用的是汉人的,所以说,大同的这个文化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特别应该看到胡汉的交融,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只体现在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上,而要从大同的传统民居中去寻找。这些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机和韵味。古民居、古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城的价值不在于王府、宫殿和寺庙,而在于所有建筑物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大同当然也是如此。漫步这些街巷,你可能会踢起北魏的沙尘,也可能会踩到辽金西京的瓦砾,从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遗韵。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现在最惨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现在比较还能够看的出的就留下东南隅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尽快的拿出方案来,如何抢救这一片(传统街区),北京现在不是定了五十几片重点保护吗,我们大同也不妨学学北京,我们就定一片行不行,东南隅这一片,把它保护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这样的话,我们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脉络可以往下延续,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铜器加工工艺可谓闻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制作铜器的作坊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大同的铜器加工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国《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民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足见大同铜器的声名远播。描龙绣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他,一时使大同铜火锅享誉四方。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记载。唐宋时大同煤炭开采已较为发达,成为商品、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有一首咏《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由于煤炭采掘历史悠久,矿工众多,以往民间有每年冬至庆祝矿工节的习俗。当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户门前都要用煤块垒成圆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满城大大小小的旺火点燃, 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如今大同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公路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Ⅵ 大同文化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都不在一个地方,都是搬迁过地方,北京比较年轻,辽、金时候,把那地方定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个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变了三次,现在北京的考察已经很清楚,元大都的遗址是在什么地方,辽、金时候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明代才定了现在的地方,最起码有三次变迁地方,那么从都城的迁移和固定,这个点来说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没有挪动地方。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汉文化,还是汉化了的胡文化,还是胡汉交融文化,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久的思考,发现我们大同有个特点,我们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人家一追溯,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人家都能够排下家谱来,大同没有,什么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相当频繁,因此,每一个民族来了,他们要留下他们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土的汉人,但是汉人在这个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应该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绝对多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化了的一种文化,但是呢,汉文化的力量比较大,胡人来到大同以后要学汉文化,他们又把汉人的东西又学进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呢,又汉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当中,它的治国方针,它的中心内容,大部分采用的是汉人的,所以说,大同的这个文化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特别应该看到胡汉的交融,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只体现在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上,而要从大同的传统民居中去寻找。这些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机和韵味。古民居、古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城的价值不在于王府、宫殿和寺庙,而在于所有建筑物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大同当然也是如此。漫步这些街巷,你可能会踢起北魏的沙尘,也可能会踩到辽金西京的瓦砾,从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遗韵。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现在最惨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现在比较还能够看的出的就留下东南隅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尽快的拿出方案来,如何抢救这一片(传统街区),北京现在不是定了五十几片重点保护吗,我们大同也不妨学学北京,我们就定一片行不行,东南隅这一片,把它保护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这样的话,我们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脉络可以往下延续,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铜器加工工艺可谓闻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制作铜器的作坊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大同的铜器加工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国《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民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足见大同铜器的声名远播。描龙绣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他,一时使大同铜火锅享誉四方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记载。唐宋时大同煤炭开采已较为发达,成为商品、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有一首咏《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由于煤炭采掘历史悠久,矿工众多,以往民间有每年冬至庆祝矿工节的习俗。当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户门前都要用煤块垒成圆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满城大大小小的旺火点燃, 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如今大同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公路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Ⅶ 大同的文化韵味和人文传统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1、方言
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就全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内的晋语来说,大同方言属于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区、大同县、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
2、民俗
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游八仙: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当地百姓家都会扶老携幼,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有着“游八仙,去百病“的说法。在大同市街头,滚滚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门感受春节期间的欢乐。市区内的华严寺和圆通寺内,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络绎不绝地出出进进,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3、节庆
1)大同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每年正月
介绍:庙会汇集秧歌、二人台、锣鼓、川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展出剪纸、泥塑、刺绣、凉粉等多类民间或地方工艺品及特色小吃。
2)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
时间:每年8月
介绍:以展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优美的塞外风光为主。旅游节包括晋北景点展示、文体盛事表演、城市交往、旅游观光揽胜推介、大同旅游项目招商等活动。
4、工艺
1)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之说。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宫廷餐具、铜牌匾等。大同铜器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而且还畅销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港澳地区。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2)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Ⅷ 山西大同古镇在哪里
山西大同,又名云中、平城,曾经是卑微的都城,大辽以及大金的陪都,历史版上的军事重地,有“权九边重镇、北方钥匙”之称,海内外闻名的“煤海“之乡,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山西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我国的“国家园林城市”。大同的景点非常的多,主要集中在市区,九龙壁、华严寺等大多在市区之内,而在城市西郊,有国内外满负盛名的云冈石窟,五岳之一的恒山也坐落在这里,恒山脚下的悬空寺被称为一大神迹。大同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景观,都是非常的让人神往!
主要景点:
云冈石窟: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大同市最著名的一个景点。
悬空寺:大同市最神奇壮观的千年古寺,让大诗人李白都为之动容的地方。
恒山:北岳恒山是大同自然风景最美丽的地方,也是道家的发祥地之一。
大同铜器:大同的铜器历史悠久,在国内极负盛名。
四牌楼:大同市内著名的购物街之一,齐集高端名品与低价商货与一身。
大西街:大同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商业街,是大同市最繁华的一条商贸街。
帅府街:大同市小吃相对集中的一美食街。
来源:逍遥熊
古镇的话还真的没听说过什么 比较著名的,但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倒是非常的出名,非常值得一去~
Ⅸ 大同的文化韵味和人文传统是什么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1、方言
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就全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内的晋语来说,大同方言属于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区、大同县、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
2、民俗
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游八仙: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当地百姓家都会扶老携幼,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有着“游八仙,去百病“的说法。在大同市街头,滚滚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门感受春节期间的欢乐。市区内的华严寺和圆通寺内,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络绎不绝地出出进进,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3、节庆
1)大同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每年正月
介绍:庙会汇集秧歌、二人台、锣鼓、川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展出剪纸、泥塑、刺绣、凉粉等多类民间或地方工艺品及特色小吃。
2)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
时间:每年8月
介绍:以展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优美的塞外风光为主。旅游节包括晋北景点展示、文体盛事表演、城市交往、旅游观光揽胜推介、大同旅游项目招商等活动。
4、工艺
1)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之说。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宫廷餐具、铜牌匾等。大同铜器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而且还畅销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港澳地区。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2)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Ⅹ 为什么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一、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尧庙就在山西临汾,大禹乃是山西运城人,而且临汾和运城挨得很近。
二、华夏族发源于山西,从尧帝时代,炎黄子孙就从山西这块地方上发扬光大了。
三、三皇五帝中唐尧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而时间是发生在公元前4700年,也就是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5000年,所以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10)大同铜器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根据
1、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省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2、中国历史上,山西仅在为数不多的时间作为某些朝代首都,但是回顾历朝历代,山西都作为边关要塞为历任君王所重视。
历朝历代都有君王在山西境内修筑长城,在山西境内最有名的长城关城有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关等,而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也在山西境内。
3、明清两代可谓是山西人最为活跃的时代,晋商在明清五百年间将中国古近代金融业做到了真正的"汇通天下"。
简而言之,从古至今,山西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而且一度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来的众多文物古迹也诉说着千年中国的漫漫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