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古街的价值

历史文化古街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03-05 19:24:02

㈠ 传统风格老建筑老街道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

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精华和地方志意义

㈡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哪些

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一、中国传统古村落构成与发展的支撑: 中国传统古村落是在中国特定的内陆为主的地理条件下,以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及伦理思想三大社会支撑条件下得以构建与发展。形成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机制。 1.在大陆性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文化特征: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逐渐地,中部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围合的封闭型大陆性地理环境。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视土地为生命,以土地为求生载体。造就了“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体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村镇、城市建设的文化特征:
(1)树立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确树立。 “天”——即是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 “人”——即是主体存在的人生、社会及其规律。 中华文化观强调二者相互依存、影响和促进的同源、同构的规律性和哲理性特征。强调人为营造的生存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并纳入其中,成为与大环境中“和谐而统一”、“适应而共存”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广泛应用风水学说选址,建村、镇、城市及建筑。构建了融于自然的古村落环境特色。 西方环境观念为“天人相抗”、“人定胜天”。 经过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教训,强调保护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树立了“天人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国。 “以农立国”“安息于土地”为基础,形成以农业经济为主体价值取向封闭的、以集权制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造就中国传统村落“耕居结合”的居住形态。一个村落就有如一个小社会。形成了“勤劳自力”、“安居乐业”的价值观。缺乏开放性奋斗的精神。构建了中国古村追求安全、安静、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形成中国极富地域性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缘、族缘为脉络,构建了中国宗法社会。 (1)构建了有血缘、家庭、宗族群体派生而成的群体本位。形成以宗法社会构建“大一统”古国。 (2)构建了以血缘为脉络的社会人文网络。强调家庭、家族、民族间团结、互助、共荣辱的观念。以“血缘”稳定支撑社会发展,甚至以“血缘”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3)构建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以宗族传统建立家训、家规、家谱,以建祠堂祭祀统领村落发展。
3.以“伦理”与“礼乐”精神,规范道德行为 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以儒家伦理为主体核心的儒、道、释相结合的哲学体系支撑国家的发展。 以礼、仁、中和礼乐文化为核心构建社会、家庭、个人行为规范、准则。 (1)以“礼”构建人伦秩序而立国兴邦,建立道德、仁义的行为模式。 (2)以“仁”构建仁爱思想、树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构建“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为求“和”的“标准”与“限度”形成中国文化崇尚“中和”的审美观。 (4)以“礼乐”构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沟通。体现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标准。 伦理精神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城市、乡村及传统建筑的构建与发展。 传统古村构建中同样的伦理精神所支撑。 构建以宗祠、关帝庙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动中心,以施“伦理”、“礼乐”文化中心。强化道德教化与人际和谐与交往。 古村人居环境和居住建筑中,强调长者为上,建立长幼、男女、内外有别的等级秩序

㈢ 历史文化古迹的旅游价值 (分点回答)

1.历史遗迹是前人所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当代人有责任把它接着留给我们的后代
2.历史版遗迹一权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长久的。
3.历史古迹具有科考价值。
4.可以陶冶情操。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

㈣ 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代表,有哪些的历史文化价值

江南六大水乡: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
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专也最高属;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为共性之中有个性,许多旅行社都把六大水乡作为整体推出。
六大水乡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江南汉族水乡文化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㈤ 丽江古城一直有哪些历史文化它存在的价值在哪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平遥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 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㈥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历史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四)有力的资源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势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源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其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并且多具有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这些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凭借,并使名城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外,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并且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等,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六)坚实的物质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具有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证了旅游的发生发展。在我国评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大部分城市为首都、省会和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名城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优势和经验,又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对外宣传。
总得来说就是:文明的坐标,文物的宝库---探古寻幽的好地方;厚重的历史,荟萃的文化---增广见闻的大课堂;名人云集,革旧鼎新----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商贸兴旺,科技发达----区域发展的辐射源;传承有序,文风浓郁----展示民艺的博物馆。

㈦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这位朋友,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回文物,是不答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历史上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状况,可以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运用人们不断认识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能动地协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界环境系统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㈧ 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

历史来文化街区重在保护源外观的整体风貌。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㈨ 历史街区保护对地域文化有什么意义

1、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2、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3、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历史长短,而在于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关键是要看其保存有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多少。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
4、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和郊区,保护它们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已被高楼、洋楼所淹没,老城区的影子都看不出来了,还谈得上什么古都和文化遗产。当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5、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精华、民间工艺、传统戏剧、音乐等。

㈩ 苏州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

中国的园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古代皇家园林为主,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 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南派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遍布于苏州、扬州、杭州、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省南部,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桓修山庄等以其意境过清、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手法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总体布局、叠山理水、林木花草、各类建筑、铺地路桥,以及各种组景手法。

叠山理水是园林艺术中十分关键的部分。假山的设计要懂得美之所在,例如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沧浪亭,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理水要懂得水的艺术,人堆的山称假山,但园林中水池不说“假水”。可是园林之水,其实也是由人工构造而成的,池水的形状、水岸的构筑,都是认为的。认为之水,要做的自然,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手法。

苏州园林的水池形状,多为不规则行的;如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的怡园,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园林之水,既然意象的是自然之水,所谓江河湖泊之属,因此水应当是活的,要做得有源有流。苏州网师园内的大水池,其东南西、北两处,水潜入水湾岸缝,有不尽之意,谓之来龙去脉。

林木与园景,总是一体化来布置,什么地方要丛木,什么地方须植单株,何种树要群植,何种树要宜独植,都有讲究。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园内有大树,榆枸连柯,十分罕见,今以亭亭如盖;而园香堂对面的小岛上则林木浓郁,有丛林之感。又如原来狮子林北部有古松五棵,故又名“五松园”。五棵松树没有被保留下来,在原址东侧后有元代所植古柏数棵,苍虬如铁,成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园林中的建筑,其实也和树木一样,自然得体,不同于住宅,都是严谨的中轴线四合院。苏州怡园中的建筑,顺着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苏州畅园中的廊,曲曲折折,看似无规则,但却是应“自然”二字,而且这种曲折变化,均与观景有关,妙在其中。

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意境。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中国传统的诗和画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在造园时,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变换无穷、设计百出的安排,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才达到了在园林中游赏,即像在品诗,又像在赏画的效果,使苏州园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绝无雷同。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古街的价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