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禅宗兴起原因和发展的历史
你太有才了!
你还不如直接问繇哥呢!
B.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是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使当时中国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学所能范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表明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已经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两小宗、八大派。两小宗是属于小乘的成实宗和俱舍宗,这两小宗实际上在中国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属。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倡“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都会归于心,摆脱了一切教条的束缚,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吹歌弹唱、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
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各个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有的学者把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禅宗的优点,在儒学内部本来就有,而儒学的思想,有的部分为禅宗所无。其实不然,禅宗许多特点都带有儒学或道家等中国文化的思想。但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彻证“无生法忍”。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国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所以毫无疑问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开放出这样璀灿光明的花朵。
佛教讲缘起,这些都是缘起法的重要内容。用这种方法来看,说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后所绽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禅宗(还包括天台、华严),那么从随唐至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你就深入不了。宋明理学表面上是儒学,而骨子里却是禅学,它的形成和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禅宗绝大的影响。如果在宋明理学中抽取出禅宗的成分,宋明理学就会黯然失色。这样,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所以说,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专题,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禅宗,中国佛教是难以承受唐武宗灭法运动打击的。在那次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中,佛教在中国,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这些宗派,失去了寺庙、寺庙经济和经典文化的支撑,就难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后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远地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反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因为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所以才有如此绵长、如此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世界的能力。
诸宗消沉,禅宗独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的旗帜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于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寺院经济及经典文献上的包袱,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伤到禅宗的一根毫毛;同时,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禅宗的这些特点,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说到禅宗就不能不说《坛经》,六祖慧能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禅宗的开山祖师,是禅宗的源头,而以上五代祖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意义。对这点,以后将要谈到。第二,《坛经》内容丰富、生动、精深而质朴,对唐代的中观、天台、唯识、华严、净土都有涉及。这就便于结合各大宗派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其异同,便可以从中看到禅宗在佛教内的地位和特点。第三,《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不像后来的公案晦涩艰深,局外人无从下手。
《坛经》是由六祖大师宣讲,其弟子法海记录而成的。为什么取名《坛经》呢?这因为六祖是在广州光孝寺受的戒,受戒之处有个戒坛,此戒坛传说是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的印度高僧所建。这位印度高僧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翻译了许多佛经,他说光孝寺地方很好,并立碑预言说后世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
六祖在五祖那里得法后回到广东,隐居了15年才到光孝寺。印宗法师是该寺的方丈,他请六祖说法,但六祖当时还是行者而不是比丘,所以印宗法师就给六祖剃发、授戒。受了比丘戒后,六祖就在戒坛上开始说法。弟子把六祖的法语记录下来后,加了一个总题目,就是《坛经》。当然,《坛经》里讲的内容并不都是在这里讲的,但第一次是在这里讲的,所以特别把这个因缘点出来。
C. 历史上的禅宗有着怎样的渊源,创始人是谁
关于禅的起源,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
在印度,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
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
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D. 禅的历史渊源
禅
郑码:WSKE,U:7985,GBK:ECF8
笔画数:12,部首:礻,笔顺编号:452443251112
1、中国上古五代帝时期的创举。
尧帝是首推禅事亘古第一人,禅的鼻祖。禅的创始人。
2、尧帝过世若干年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借用了禅的概念进行传播。才有了佛教的定义。 禅,通“蝉”,万变而不离其宗,如蝉(蚕)与蛹,鸡与蛋,因缘使然,轮回变化,无有先后,无有始终,不同时空,不同体态,终是其宗!
禅变,禅让,不论咋变或让位与谁,终是其精神之延续。
不论是禅变还是禅让,果终是因母鸡觉识而随缘精进造化之物。
故禅之变化,等同敬畏,皈依法不堕饿鬼,贪嗔痴迷,轮回之苦,无有穷尽,唯禁与敬方是尽头。 一、禅(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1)
同本义 [worship]
禅,祭天也。――《说文》
正失禅谓坛墠。――《风俗通》
2)
注:“除地于梁甫之阴,为墠之祭地也。变墠为禅神之也。”
禅于始衍。――《史记·卫将军传》
禅,祭地于梁阴。――《续汉书·祭祀志》
封禅刻石纪号也,是墠为祭地,坛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父。――《大戴礼记》
(2)事物更(gēng )代。
(3)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1)禅让,让位,传位,易位。
遂禅之。――《书·尧典》
禅五世。――《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帝光禅位于虞舜。――《三国志·文帝纪》
2)禅,禅举,善举,德举,道举,真举。
3)位 皇位,帝位,座位,位置。
4) 受禅:禅位(将帝位传让给别人);
5)也指传位于继承人
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史记》
6)禅文(禅让皇位的文书),禅诰(禅让皇位的诰书);
7)传授[hand over]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式相禅。――《庄子·寓言》
而不知其禅之者。――《庄子·山水》。司马注:“授予也。”
8)禅代(替代);禅变(变化);禅化(变迁转化)。
9)引申为继承[inherit]
四先生殁后,广仲尚能禅其家学。――全祖望《书宋史胡文定公传后》
(13)通“殚”。尽[exhausted]
尧能禅均刑法以仪民,言其德无所不施。――《周礼·春官下·大司乐》郑注
10)通“擅”。独断专行[make arbitrary decisions and take peremptory actions]
善禅其主,以集精微。――《韩非子·说疑》
11)禅让(shànràng)
[abdicate and hand over the crown to sb.] 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帝王把帝位让给他人。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禅那:佛教语。可略为“禅”。指静坐默念 [deep meditation]。如:禅法(佛法);禅坐(指僧侣端坐静修)
二、禅(chán)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Buddhist]。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 [a monastic room]。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禅房(chánfáng)
[a monastic room;Buddhist temple] 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静修居住、讲经颂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禅机(chánjī)
[Buddhist subtleties;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 or gesture] 佛家禅宗所传播的机要秘诀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红楼梦》
禅林(chánlín)
[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的别称
禅师(chánshī)
[honorific title for a Buddhist monk] 敬辞称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法海禅师
禅堂(chántáng)
[Zendo;meditation room in a Buddhist monastery] 参禅处所;僧堂
同入禅堂
禅院(chányuàn)
[Buddha Hall] 佛教寺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禅杖(chánzhàng)
[Buddhist monk's staff;Buddhist cane] 佛教指僧人坐禅欲睡时用以敲击使清醒的杖,后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
禅宗(chánzōng)
[Chan sect;Dhyana] 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初祖。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字并没有(dān)这个读音,读作(dān)的是衣字旁的“褝”,新华字典中对于禅这个字也并没有标注其拥有第三种读音或者通假读作(dān)的字,请广大朋友千万不要念了白字。
E. 禅宗是从何来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禅宗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齐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一枝金色波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是禅门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根据此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称为“东土五祖”。后来道信、弘忍之禅法,称为“东山法门”。其实,禅宗发展到“东山法门”之时,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创立。五祖弘忍门下,出现了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是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第六代祖师,世人称为“六祖”。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惠能门下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从而禅宗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中国禅宗的各个支派都将达摩奉为开山立宗的祖师。但实际上达摩并不是最早来华弘传禅法者。在达摩来华之前,禅宗学已在中土传播,根据《高僧传》和《续高僧传》的记载,在达摩以前或与达摩同时,从事禅宗经典翻译,或修持禅学、传授禅法者人数不少。从历史上看,禅宗学在两汉时期就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土。一般认为,最早来华传译佛经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他们在分别翻译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和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翻译出了数部禅宗经典,把大小乘禅法介绍到了中国。由于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理论和禅修方法都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道术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传。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大乘般若学和禅宗学才相继而发展起来。早期大、小乘禅学的传播不仅使中土人士对佛教禅学的了解日益全面,也为日后达摩祖师的禅法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化的禅学宗派的创立奠定了有利的条件。汉代得到流传的小乘安般禅,虽然也主张“止观双运”,但实际上发生影响的则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就整个汉魏时期而言,中土的习禅之风也并不是很盛行。随着大乘般若学的繁荣与兴盛,禅法逐渐走向与大乘义学相结合的道路,东晋时期的道安、慧远等人对般若与禅观的会通,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禅的弘传,促使“禅智双运”成为时代的风气。魏晋以来,各种禅宗经典的相继译出,又为依教修禅进一步提供了方便。晋宋朝时期的竺道生等人对心性论的发挥,则为自心真性的禅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达禅学的佛陀跋陀罗对大乘禅法的系统介绍,使中国禅学得以不断的发展;佛陀跋陀罗以后僧稠、僧实等人弘扬禅学,终于使习禅之风盛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二、禅宗学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张“藉教悟宗”,将“开悟”作为修禅的重点,这成为后来中国禅学和禅宗发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达摩传法以《楞伽经》为“印心”。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法也就被称为“楞伽禅”。其中就有达摩的得法弟子,后来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对达摩的禅法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他从体用一如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修行实践上的自度自证,自我解脱。 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被奉为禅宗三祖。据现在资料,僧璨作有《信心铭》一书,他在进一步强调不取不舍、绝言忘虑的基础上,发展了达摩禅法所要求的随缘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万法一如”、“即心即佛”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达摩一系的禅法更加适应了中国人禅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被奉为禅宗四祖。此后达摩系的禅法逐渐传至般若三论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区,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开“东山法门”,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会通加以论证,并广泛引用了包括《金刚经》在内的大量佛教经论,提倡各种因人而宜的禅法,更好地适应了众多修禅者的需要,使中国禅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达摩系禅法的展开中及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初创者。道信不仅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和禅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禅宗初具宗门的一大特点。 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被奉为禅宗五祖。道信的禅学思想以般若实相与楞伽心性的结合为基础,同时以“一行三昧”为安心禅法,围绕“心”之体用而提出了知心体、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种方便法门,在这五种方便禅法中,既容纳了传统禅法的修心内容,又以般若空观发挥了慧可、僧璨禅法中即心即佛、万法一如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道信把达摩禅法的随缘逍遥的修行观,置于当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础上,从而提倡“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样一种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修行生活,成为后来中国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和基本态度。道信付法于五祖弘忍,弘忍进一步发展了“一行三昧”的禅法而完成了“东山法门”的建立。 五祖弘忍继承道信衣钵后,到了黄梅双峰东山建立道场,以后在凭茂山传法二十余年,接引四方学众,善巧化导,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地普遍传授,弘扬佛法,改革禅法,发展禅学,创建中国化的禅宗,被人誉为“法妙人尊”。并继承发展了道信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的方便,规模空前,使凭茂山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禅学中心。由于凭茂山在道信弘法的双峰山东去不远,因而又称“东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山法门”。这里的“东山法门”其实不仅仅是指弘忍一个人的禅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禅法,因为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建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门下弟子(出家),根据记载的共有28人,其中一时称“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为出名。他们各化一方,遂使东山法门传播全国,使达摩一系禅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此,中国禅宗已经真正形成,并且兴盛起来。 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被奉为禅宗六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神会又以菩提达摩“南天竺一乘宗”正传自诩,而不许神秀门下“妄称南宗”,因此,惠能系便获得了“南宗”的称号,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神秀一系则被称为“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安史之乱以后,盛极一时的神秀北宗逐渐趋于衰落,但仍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灭法,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则逐渐在全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F. 禅说的禅的起源
当然这个问题只能简单地讲,不能够展开讲。要展开讲,这六天专门讲禅的起源也讲不清楚、讲不明白。同时,像那样讲是比较学术化的方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场合不太适合。
关于禅的起源,我想分两点来说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大家知道,在印度,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当然这个公案 的用意,只是就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们 现在人历史的、考证的眼光来看。有这件事,还是没有这件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和禅都没 有什么关系。因为禅要说明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即使是历史也说明不了禅。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个公案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 达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义理的规模基本上具备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的困难。达摩祖 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 直抵河南嵩山。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 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这个公案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占用过多 的时间来讲了。
慧可从达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门,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开始,经过两百多年才传到了六祖惠能。在六祖以前都是一个人传一个人,所谓六代传灯,这六代基本上是单传。为什么是单传?并不是不想多传,而是难得其人。这当中,从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黄梅双峰山的道信大师。最近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正觉禅寺,在本焕老和尚的主持下,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得到全面的复兴。那个地方非常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从四祖开始才开了一个道场,建立了传法的基地,而且据文献上描述,四祖是“大敞禅门,广接徒众”。就是说禅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开了局面。
从四祖开始,不但是传法打开局面,在生活资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径,自耕自食,自己来养 活自己,才真正走出传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的信众资源都是在弘扬教义的法师们 掌握之下,传心地法门在当时还不能够被很多的人接受。没有信众资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难 的。在中国托钵乞食行不通,又没有信徒资源,怎么办呢?在山区里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场号称住有1500人,自己开田,自己种粮食,自谋生活。由此以后,四祖传五祖,五祖传六祖,才真正使禅宗在中国开了花。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祖 五祖六祖正式开创一个规模。六祖以后,禅宗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期间经过二百多年艰苦的传法阶段。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那么禅到底是什么?作为禅宗的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它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究竟什么是禅,或禅是什么,还得我们自己切身去体会。
G. 禅宗的发展历史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唐朝是文化的大熔来炉 禅宗自是在唐代由印度传入我国的 不过是在玄奘取经之前 唐朝重视文明 全民受教育程度高 也接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
咽 王维晚年崇尚归隐 一心想遁入空门 全诗的前三联皆为景的描写 后一联则重于禅之理 清新淡雅 极富韵味 心想一人独隐山中 与美景做伴 何尝不为一种乐趣呢
H. 帮我简述禅宗的发展历史~,现在还有禅宗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版佛教权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少林寺啊
I. 禅宗禅宗的来历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禅宗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齐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一枝金色波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是禅门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根据此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称为“东土五祖”。后来道信、弘忍之禅法,称为“东山法门”。其实,禅宗发展到“东山法门”之时,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创立。五祖弘忍门下,出现了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是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第六代祖师,世人称为“六祖”。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惠能门下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从而禅宗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中国禅宗的各个支派都将达摩奉为开山立宗的祖师。但实际上达摩并不是最早来华弘传禅法者。在达摩来华之前,禅宗学已在中土传播,根据《高僧传》和《续高僧传》的记载,在达摩以前或与达摩同时,从事禅宗经典翻译,或修持禅学、传授禅法者人数不少。从历史上看,禅宗学在两汉时期就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土。一般认为,最早来华传译佛经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他们在分别翻译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和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翻译出了数部禅宗经典,把大小乘禅法介绍到了中国。由于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理论和禅修方法都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道术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传。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大乘般若学和禅宗学才相继而发展起来。早期大、小乘禅学的传播不仅使中土人士对佛教禅学的了解日益全面,也为日后达摩祖师的禅法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化的禅学宗派的创立奠定了有利的条件。汉代得到流传的小乘安般禅,虽然也主张“止观双运”,但实际上发生影响的则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就整个汉魏时期而言,中土的习禅之风也并不是很盛行。随着大乘般若学的繁荣与兴盛,禅法逐渐走向与大乘义学相结合的道路,东晋时期的道安、慧远等人对般若与禅观的会通,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禅的弘传,促使“禅智双运”成为时代的风气。魏晋以来,各种禅宗经典的相继译出,又为依教修禅进一步提供了方便。晋宋朝时期的竺道生等人对心性论的发挥,则为自心真性的禅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达禅学的佛陀跋陀罗对大乘禅法的系统介绍,使中国禅学得以不断的发展;佛陀跋陀罗以后僧稠、僧实等人弘扬禅学,终于使习禅之风盛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二、禅宗学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张“藉教悟宗”,将“开悟”作为修禅的重点,这成为后来中国禅学和禅宗发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达摩传法以《楞伽经》为“印心”。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法也就被称为“楞伽禅”。其中就有达摩的得法弟子,后来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对达摩的禅法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他从体用一如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修行实践上的自度自证,自我解脱。 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被奉为禅宗三祖。据现在资料,僧璨作有《信心铭》一书,他在进一步强调不取不舍、绝言忘虑的基础上,发展了达摩禅法所要求的随缘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万法一如”、“即心即佛”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达摩一系的禅法更加适应了中国人禅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被奉为禅宗四祖。此后达摩系的禅法逐渐传至般若三论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区,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开“东山法门”,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会通加以论证,并广泛引用了包括《金刚经》在内的大量佛教经论,提倡各种因人而宜的禅法,更好地适应了众多修禅者的需要,使中国禅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达摩系禅法的展开中及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初创者。道信不仅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和禅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禅宗初具宗门的一大特点。 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被奉为禅宗五祖。道信的禅学思想以般若实相与楞伽心性的结合为基础,同时以“一行三昧”为安心禅法,围绕“心”之体用而提出了知心体、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种方便法门,在这五种方便禅法中,既容纳了传统禅法的修心内容,又以般若空观发挥了慧可、僧璨禅法中即心即佛、万法一如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道信把达摩禅法的随缘逍遥的修行观,置于当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础上,从而提倡“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样一种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修行生活,成为后来中国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和基本态度。道信付法于五祖弘忍,弘忍进一步发展了“一行三昧”的禅法而完成了“东山法门”的建立。 五祖弘忍继承道信衣钵后,到了黄梅双峰东山建立道场,以后在凭茂山传法二十余年,接引四方学众,善巧化导,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地普遍传授,弘扬佛法,改革禅法,发展禅学,创建中国化的禅宗,被人誉为“法妙人尊”。并继承发展了道信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的方便,规模空前,使凭茂山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禅学中心。由于凭茂山在道信弘法的双峰山东去不远,因而又称“东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山法门”。这里的“东山法门”其实不仅仅是指弘忍一个人的禅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禅法,因为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建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门下弟子(出家),根据记载的共有28人,其中一时称“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为出名。他们各化一方,遂使东山法门传播全国,使达摩一系禅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此,中国禅宗已经真正形成,并且兴盛起来。 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被奉为禅宗六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神会又以菩提达摩“南天竺一乘宗”正传自诩,而不许神秀门下“妄称南宗”,因此,惠能系便获得了“南宗”的称号,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神秀一系则被称为“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安史之乱以后,盛极一时的神秀北宗逐渐趋于衰落,但仍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灭法,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则逐渐在全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于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禅宗,属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传说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因早期不立文字,又称“佛心宗”. 起源传统说法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唐高宗凤仪二年(677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影响渐大。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历史源流 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它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将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为观、慧)与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安世高汉译出的经典,是最早传入的小乘禅修经典。其后鸠摩罗什及佛陀跋陀罗译出更多大小乘禅修经典,但赋与它大乘的意义,是指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这是大乘禅观传入中国的开端。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为求那跋陀罗门下,为最早的楞伽师之一。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至于现代禅宗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因受嬉皮士运动影响,欧美人士向往东方文化,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日本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禅宗在欧美大多被认为是日本的产物,至于中国禅宗反而湮没不彰。
J. 佛教的发展史
3038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是中国近代禅宗高僧虚云大师提倡的版,现在权的主流是说2554年)我们把释迦佛称为佛祖,世尊,佛陀。世尊成佛后,天帝遥请世尊说法,世尊讲经四十九年,然后示现圆寂。僧人在西周时已经来过中国,汉朝时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慢慢分为五宗,南北朝时禅宗祖师达摩把禅宗传入中国,为禅宗初祖,传到六祖慧能后发扬光大,并分为禅宗也分为五宗,唐宋时期,禅宗在中国比较兴旺,元朝以后由于人们的根基没有古人的好,净土宗开始比禅宗传播得快。近代净土宗的有印光,禅宗有虚云,宣化上人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