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结合材料,梅兰芳成功访美对现代从事京剧的创作与演出的企业有何启示
2014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日前,“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首站演出在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举办。接下来,多出梅派经典京剧将重走梅兰芳当年的环球演出之路。国内的上海、香港等城市,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当年梅兰芳留下足迹的地方,都将再度响起从容含蓄的梅派唱腔。
这项由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京剧院策划的活动既是纪念,也是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重温之旅”和“展示之旅”。这既是对当年梅兰芳先生成功访演的回顾,也有助于进一步思索和探寻京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出路。
梅兰芳访美始于1929年12月,彼时恰逢世界经济危机,然而在纽约定价6美元的戏票却被“炒”到16美元,连纽约人都惊叹不已。虽然梅兰芳此前曾两次成功访问日本,但是与访美相比,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此次异域演出显得尤为特殊。此行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使中国戏曲参与到世界戏剧中去,整个过程却无处无时不展现出自信、创新以及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高超的商业运作手法。
推陈出新,艺术创作表现与观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演出成功的核心所在。出访团队对美国观众的消费偏好相对陌生,为此,当年的团队参考了外国人、在外留学生对中国戏剧的观感和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粗选了一些受欢迎的剧目,然后再依据大家的意见,考虑美国人的观赏习惯,进一步遴选。为做到“剧目精”“时间不能太久”“内容要富于变化”,不仅将剧情压缩,废除检场饮场陈规,而且要求演员按照导演构思塑造艺术典型,加入英文的观演说明等。这些“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京剧表演的环境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精心的前期准备和有效的交流沟通为演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赴美演出,梅兰芳及他的团队进行了长达七八年的酝酿和准备,整个准备过程可以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全面出击来形容。首先,尽可能创造机会为来华欧美人士展示梅兰芳表演艺术,不断强化“梅兰芳”这3个字在欧美人头脑中的印象。其次,通过举办茶会、宴会等形式对各国人士的来访给予积极回应,招待会上的蔬果茶点、杯盘盏箸及装饰品,无不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瑰丽精深,为出访造势。再次,在出访的经费筹集、剧院落实以及宣传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尝试具有开拓性意义。如通过国外的各种渠道,甚至雇佣美国人与美国各报馆通信,介绍梅兰芳和中国戏剧;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宣传品制作,包括编写《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各种戏剧说明书、讲话稿、新闻稿等,还专门准备了用于赠送外国人的礼品。
在当时旧中国商业不发达、专业化分工欠缺的情况下,访美团队承担了大量的营销策划任务。他们在精选演出剧目的基础上,对每场演出的出场人员、出场顺序、演出时间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安排和精确的计算。可以看出,知识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等已被运用其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业已蕴含并呈现出好莱坞明星制度、明星经纪人以及导演制等现代理念和方式。演出团队对梅先生的宣传和包装堪比明星制度的实施。就文化经纪人和导演制来看,团队中齐如山和张彭春的职能与当代文化经纪人、导演无二,而且表现格外出色。
总之,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的过程堪称一次成功而高超的商业营销运作案例,包含了几乎所有成功商业运作所需的理念、资源要素和行动。中国京剧由此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并成为中国戏曲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时过境迁,京剧市场难现当年辉煌,走出去更面临许多困境。归结起来,主要包括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多元文化生态无所适从,走出去信心不足;对京剧传承与创新、艺术与市场的认识尚存较大分歧,走出去动力不足;对国外文化和市场缺乏深入系统的调研和分析,走出去准备不够;整体市场化意识和商业化运作能力薄弱,走出去能力欠缺等。作为京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者,通过研究对比梅兰芳访美演出,笔者对京剧走出去之路有如下思考:
推动院团主体多元化,放宽准入,实现京剧文化的国际战略布局。从供求及竞争机制看,可进一步优化京剧院团主体结构、产权结构和地区结构。一方面大力推动扶持民营院团、微小剧班,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国有、驰名院团的建设,强化京剧产业各环节中的中外合作,发挥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推进京剧演出服务价值链在不同服务贸易模式下的实现。
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强化专业分工,不断提升京剧表演服务的效率。在面对国际市场时,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从而提供差异化的京剧表演服务。比如出国后不再只演《秋江》、《三岔口》、《闹天宫》“老三篇”,浙江京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创编了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将经典的希腊神话剧《俄狄浦斯》搬上京剧舞台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西班牙引起了轰动效应。此外,要依据京剧产业链强化专业化分工,革新京剧创作、表演模式,创新京剧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市场中介,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和联系,推动京剧艺术的国际化发展。中介组织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中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入市场经济的体系中,京剧表演已然不能局限在自身产品概念阶段,而是必须被纳入到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下,通过市场运作达到信息传播、效用提升和价值实现的目的。因此,应该大力加强京剧表演服务中介,积极推进与国外著名文化中介组织、经纪公司的合作。
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对京剧市场化的扶持,努力夯实京剧艺术发展平台。用开放的视野集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强化对京剧传承与发展市场化的支持,包括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支持,国际相关组织对京剧传承与发展提供的支持和便利,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对京剧走出去给予的信贷、出口信用保险、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版权质押等方面的支持,教育部门及有关文化组织对京剧表演、管理经营及营销人才的培养,法律部门及组织对于京剧表演国际合作给予的法律咨询支持等。
❷ 梅兰芳学艺
梅 兰 芳( 1894 ~ 1961 )
梅 兰 芳 扮 演 京 剧
《宇 宙 锋》 中 的 赵 艳 荣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工 旦。 原 籍 江 苏 泰 州, 长 期 寓 居 北 京。 生 平 事迹 梅 兰 芳 出 身 于 梨 园 世 家, 其 祖 父、 父 亲、 伯 父 均 为 著 名 艺 人 或 著 名 琴 师。 他 早 年 父 母 双 亡, 由 伯 父 梅 雨 田 抚 养 成 人。 8 岁 开 始 学 戏, 9 岁 拜 吴 菱 仙 为 师 学 青 衣, 10 岁 首 次 登 台 演 出 织 女, 14 岁 搭 喜 连 成 班 演 出。 与 此 同 时, 他 一 面 继 续 向 吴 菱 仙 学 戏, 一 面 又 求 教 于 秦 稚 芬 和 胡 二 庚 学 花 旦 戏, 并 刻 苦 学 习 昆 曲、 练 武 功、 练 功 等, 还 广 泛 观 摩 旦 角 本 工 戏 和 其 他 各 行 角 色 的 演 出, 为 日 后 的 艺 术 创 造 打 下 了 坚 实 基 础。 中 华 民 国 二 年、 三 年 (1913 ~ 1914) 间, 他 两 次 应 邀 赴 上 海 演 出, 上 座 率 经 久 不 衰, 盛 况 空 前。 同 时 他 观 看 了 反 映 近 代、 当 代 题 材 的 新 戏, 对 他 的 艺 术 思 想 产 生 了 积 极 的 影 响。 从 此, 他 开 始 排 演 大 量 的 新 剧 目, 并 开 始 了 对 艺 术 的 改 革 和 创 新。
民 国 四 年 (1915) 四 月 到 五 年 (1916) 九 月, 他 排 演 了 11 出 新 戏, 有 时 装 新 戏, 古 装 新 戏 及 昆 曲 传 统 戏。 积 极 挖 掘 整 理 演 出 传 统 剧 目, 对 京 剧 艺 术 的 发 展 起 到 了 承 前 启 后 的 重 要 作 用。 梅 兰 芳 在 艺 术 上 的 卓 越 成 就 引 起 了 国 外 人 士 的 重 视, 曾 于 1949 年 前 两 次 赴 日 本 演 出, 一 次 赴 美 国 演 出, 一 次 赴 苏 联 演 出, 向 海 外 传 播 中 国 文 化 及 表 演 艺 术。 所 到 之 处, 观 众 反 应 强 烈, 受 到 高 度 评 价, 并 荣 获 美 国 波 摩 那 学 院 和 南 加 州 大 学 的 荣 誉 文 学 博 士 学 位。 梅 兰 芳 不 仅 是 一 位 杰 出 的 艺 术 家, 还 是 一 位 伟 大 的 爱 国 主 义 者, 1931 年,“九· 一 八” 事 变 后, 他 在 上 海 排 演 了 《抗 金 兵》、 《生 死 恨》 等 剧, 倾 注 了 爱 国 热 情; 在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占 中 国 的 艰 苦 岁 月 中, 他 身 居 沦 陷 区, 不 怕 威 胁 利 诱, 蓄 须 明 志, 拒 绝 演 出, 靠 写 字 卖 画 为 生, 一 直 坚 持 到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表 现 了 一 位 艺 人 崇 高 的 民 族 气 节。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后, 他 赴 朝 鲜 进 行 过 多 次 慰 问 志 愿 军 演 出, 并 于 1956 年 再 次 东 渡 日 本 演 出, 增 进 了 两 国 人 民 的 友 谊 和 相 互 了 解。 1957 年 11 月, 他 作 为 中 国 劳 动 人 民 代 表 团 的 成 员, 参 加 了 庆 祝 苏 联 十 月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胜 利 四 十 周 年 的 大 会。 1959 年, 他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并 以 65 岁 高 龄, 排 练 并 演 出 了 新 戏《 穆 桂 英 挂 帅》, 这 是 他 的 最 后 一 出 戏。 1961 年 8 月 8 日 因 心 脏 病 发 作, 在 北 京 病 逝。
艺 术 成 就 梅 兰 芳 在 50 余 年 的 舞 台 生 活 中, 精 心 钻 研, 勇 于 革 新, 创 造 了 众 多 优 美 的 艺 术 形 象, 积 累 了 大 量 优 秀 剧 目, 形 成 了 令 世 界 人 民 瞩 目 的“ 梅 派” 艺 术。 他 的 艺 术 经 历 了 三 个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
从 他 开 始 演 戏 到 民 国 四 年 (1915) 左 右, 是 以 继 承 传 统 为 主, 演 出 的 剧 目 多 为 正 统 唱 功 戏。 在 此 期 间, 他 已 显 露 出 卓 越 的 艺 术 才 华。
从 民 国 四 年( 1915 ) 到 抗 日 战 争 前 夕, 是 他 创 造 精 力 最 为 旺 盛 的 时 期。 这 一 时 期 他 不 仅 连 续 排 演 了 一 些 时 装 新 戏, 还 致 力 于 古 装 新 戏 的 创 造 和 传 统 剧 目 的 加 工 整 理, 完 成 了 京 剧 旦 角 表 演 艺 术 上 的 重 大 革 新, 突 破 了 传 统 正 工 青 衣 专 重 唱 功、 不 太 讲 究 身 段 表 情 的 局 限, 将 花 旦 和 刀 马 旦 的 技 巧 融 进 青 衣 表 演 中。 他 还 排 演 了 一 些 歌 舞 成 份 较 重 的 剧 目, 丰 富 了 京 剧 的 表 演。 并 对 舞 台 美 术、 布 景、 化 妆 和 音 乐 进 行 了 重 大 的 有 突 破 性 的 改 革, 一 直 为 后 人 所 继 承。
从 抗 战 胜 利 重 返 舞 台 到 逝 世, 是 他 艺 术 生 涯 的 最 后 阶 段。 这 一 阶 段 他 的 演 出 虽 然 不 多, 但 对 人 物 塑 造 更 富 于 内 在 魅 力, 艺 术 达 到 炉 火 纯 青 的 最 高 境 界。 代 表 剧 目 有: 京 剧 《洛 神》、 《霸 王 别 姬》、 《廉 锦 枫》、 《天 女 散 花》、 《麻 姑 献 寿》、 《西 施》、 《宇 宙 锋》、 《贵 妃 醉 酒》、《抗 金 兵》、《梁 红 玉》、 《穆 桂 英 挂 帅》 等, 昆 曲 有 《思 凡》、 《乔 醋》、 《闹 学》、 《游 园 惊 梦》 等。 他 的 《游 园 惊 梦》、 《贵 妃 醉 酒》、 《断 桥》 等 均 已 拍 成 电 影。 梅 派 艺 术 传 人 有 李 世 芳、 张 君 秋、 言 慧 珠、 杜 近 芳、 梅 葆 玖 等。
梨园世家
--------------------------------------------------------------------------------
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蜿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於北京李铁拐斜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祖辈长期居留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一1882),为京剧名旦,嗣领四喜班,在《雁门关》中饰肖太后,因其扮相俏丽,唱作俱佳.故有"活肖太后”之称,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狂(1874一1897),也是天才的京、昆旦角演员,又擅昆曲,能书画,一鳞半爪,识者珍如拱壁,因
梅兰芳与开蒙老师吴菱仙在一起
劳累过度,26岁因年早逝。母扬长玉(1876一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著师,与谭鑫培,单皮鼓手李五全称“三绝”。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梅兰芳在梨园世家中,自幼受到艺术薰陶。但因幼失怙恃,依靠伯父操琴微薄收入,家境并不宽裕。幼年就参加挑水、买菜、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六岁时正值八国联军侵扰北京,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目睹侵略者奸杀焚掠,飞扬跋扈的种种兽行,使他幼小心灵蒙受巨大刺伤,激发和培育了爱国感情。梅兰芳幼时不是梨园世家的宠儿,也不是天资超凡的神童。他是靠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认真,撞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八岁开始学戏时,一出旦角开蒙戏《三娘教子》的唱,久久不能成诵。老师失望地说:"祖师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因而罢教。这一严重打击,对於一个艺术学童是很难承受的,梅兰芳却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动摇初衷,反而更加以勤补拙,人十我百。他决心继承用乃祖、乃父的遗泽,重振家声。后来他成名了,那位老师愧恧地说:"我那时真是有限不识泰山!"梅兰芳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处太多,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图为“同光十三绝”,左起第三人为梅巧玲
梅兰芳九岁从吴菱仙学艺。吴菱仙是“同光十三绝"名旦时小福的弟子,早年曾搭过梅巧玲的四喜班,旧谊深厚,故对梅兰芳倍加关切,钿心诱导,艺术上倾囊相赠。吴菱仙乃时小福得意传人。时小福的唱法讲究字音,喷口有力。梅兰芳学的是《三娘教子》、《二进宫》、《祭塔》、《彩楼配》、《别官》、《祭江》等一些正工青衣戏。他遵师嘱先背熟唱词再学唱腔,每次要唱二十遍到三十遍。并学会了旦角的基本动作。梅兰芳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射出异常的智慧之光。
舞台艺术女性 形象光彩照人
--------------------------------------------------------------------------------
梅兰芳编演主要剧目及扮演妇女形象概述。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不仅是中国著名的美男子,而且也是在舞台上扮演女性的杰出乾旦,并成为京剧旦行创世立派的第一人。他在整整五十六个春秋(1904-1961)舞台生涯中,先后塑造了许许多多、真切感人的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遭遇的妇女艺术形象,颂扬善美、鞭挞美丑,美化女性,净化之社会,世称国剧“美神”,风靡全球。
梅兰芳的一生,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又是美化社会的一生。他先后创作排演四百出左右的大
小剧目,有资料可查的常演剧目约在百出以上,其中既有青衣角色行当,也有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以及反串小生等角色行当。他的优美的歌声、庄静的姿态、娴雅的动作,塑造了为数众多、情态各异的女性。这些舞台艺术优美的妇女形象,不是一般的妇女形象,而是以艺术的手段,创造并再现了中国女性的本质特征和意象,处处象征化,着力追求美,显示了中国女性温柔,刚烈、含蓄、高雅等特征。兹择编梅兰芳经常上演的几出主要剧目,扼要地分其类、溯其源,介绍其创演时代、人物和特点及其社会效应,以飨读者,供作参考。
高尚的人格情操
--------------------------------------------------------------------------------
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往往是密切联系着的,艺术美和心灵美往往互为表里,这两者高度结合,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梅兰芳就是这样心灵愈美艺术愈真的千秋楷模。
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是在淳厚的家风和人民的优美道德传统的影响下,致力于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新中国成立后,他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薰陶,逐步达到共座主义的道德境界。
梅兰芳青少年时代经历过八国联军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的腐败,自幼从平话、戏剧里知道一些爱国的故事。两次南下,受到一些戏剧革新的影响,他懂得立身处世要辨明美丑善恶,“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抗日战争时期,蓄须辍演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令人敬慕,光耀千秋!
在民族危难的岁月里,梅兰芳表现了人民艺术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曾感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
艺术使节 美的化身
--------------------------------------------------------------------------------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但很久不为外国人所重视,在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
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时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观光长城;二是浏览颐和园;三是访问梅兰芳。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兰芳曾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四次访苏,一次访朝,数次游历欧美亚各国,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跻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办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中国的京剧艺术
--------------------------------------------------------------------------------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微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 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许多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往往还是剧团老板。在一出戏的创作中,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设计他们通统都参与。而创作本身也是为演员度身定作,以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的表演艺术。这种戏剧文化发展成熟以后,许多古老的剧种都向京剧靠拢,来求得新发展;而一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如上海的越剧、沪剧,北方的评剧等更从京剧中吸取养料。
这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京剧也就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一个窗口。
早在1919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把京剧介绍到了东邻日本。1930年,他又到美国访问演出,并在美国获得了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1935年,他又出访前苏联,在那里与另外两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的布莱希特进行了交流。
继梅兰芳之后,另一位艺术大师程砚秋访问了欧洲。他在德国、法国等6个国家考察了他们那里的戏剧、音乐、电影艺术,向外国朋友介绍了中国的京剧艺术。
近年来,京剧艺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名牌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和京剧的专业。京剧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
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回乡二三事
--------------------------------------------------------------------------------
世上的事,许许多多,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成了永恒的记忆。1956年,梅兰芳返乡访问演出,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圆润甜亮的梅腔,就给泰州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古城泰州披盛装,“万人空巷看梅郎。”3月7日下午5时许,梅先生刚踏上故乡的土地,顿时,爆竹声声,锣鼓齐鸣,十里长街,全城沸腾。保卫人员防止发生意外,要求司机将车开快一点,梅先生见此忙解释道:“这是家乡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应该和大家见见面。”边说边将身子探出车外,不停地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在通往招待所的市中心地区,他徐徐步行,频频招手。
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
在泰州本家陪同下到梅氏祖坟前祭扫
--------------------------------------------------------------------------------
乡情浓于酒,句句吐真情。梅兰芳回乡后,兴奋地告诉人们:“北京,我有个姑母还健在,她时常叮嘱我,有机会要回故乡看看,今日如愿,怎叫人不高兴?”并说。“女儿葆玥有演出任务,难以分身,要是全家人来,该有多好呀!”当介绍泰州族兄梅秀冬与他见面时,梅先生拉着老人的手,无限深情地说:"大哥,我终于回家来看望你们啦!"并呼夫人、玖儿与老人相见,谈了良久,情真意切。在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的“欢迎梅兰芳返乡演出大会”上,梅先
1956年,梅兰芳率团返故乡
访问演出,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
生致词说:“返乡是我多少年的愿望,今天居然能达到目的,怎么叫我不高兴呢?在这次回来之前,南京陈副市长(遂衡)对我说,泰州是老解放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泰州人民英勇艰苦地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听了这句话,感到非常的骄傲与光荣,因为我也是泰州人。”
梅先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演出,放充个人收入,主动降低了票价。因为只演5场,故仍有很多观众还是买不到票。后来,干脆在城门口和坡子街上,架起了大喇叭,实况转播。虽说春夜寒气袭人,但黑压压的人群,秩序井然,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有个老太婆,奔波几天几夜,没有买到一张票,只好站在电线杆下
收听实况录音,梅先生唱戏一结束,她就当即奔到梅先生退场处,最后还是未能见到梅先生。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她说:"王瑶卿老先生说过,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见不到梅先生的艺术形象,就是最大的憾事"。后来不知此事怎么让梅先生知道了,临别前一天晚上,特意让人送去一张票,老人喜出望外,十分激动地说:“梅大师回乡送戏进城,送票上门,我今生今世也忘不了他啊!”临行前梅兰芳说:“在我有生之年,今后一定再回来看看乡亲们!”又有谁知,这是他第一次返乡,也是他最后一次呢!泰州,铭记在梅兰芳的心中,梅兰芳永远活在泰州人民的心中。
桃李芬芳
--------------------------------------------------------------------------------
一代宗师梅兰芳,在他五十六个春秋(1904-1961年)的舞台实践中,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在努力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勇于创新,成功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首创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重要流派----“梅派”,举世瞩目,光耀千秋,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学者有其师,传者有其徒”。梅兰芳自1919年起,亲传门人数十,广传逾百,遍布祖国各地,乃至海外。为弘扬“梅派艺术”,振兴京剧事业,我们择梅门弟子资料陈列于此,随着时间的进展,将不断充实完美。
梅兰芳教戏格言
演员幼年学艺的基本工,非常重要,这如同盖楼房,一定要打地基,地基打得结实,房子就坚固耐久。学戏也是如此,所以青衣要从《三娘教子》、《二进宫》、《彩楼配》等, 入手。这些唱工戏,唱腔比较平正通达,做工也不多,适合小孩子学习,把这些戏演熟了,自然熟能生巧,本身就起了变化。
名称 作 者
--------------------------------------------------------------------------------
《梅兰芳纪念馆简介》 冯伶 刘华
《梅兰芳演剧观简论》 明光
《江总书记在梅苑》 陆镇余
《梅魂诵---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06周年》 陆荫
敬贺陆荫同志《梅魂诵》
陆希奎
介绍梅兰芳研究的主要学术著作
书 名 作 者 出版日期
--------------------------------------------------------------------------------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 梅兰芳著 1953年第一版1981年再版
《梅兰芳文集》 梅兰芳著 1962年出版
《梅兰芳戏剧散论》 梅兰芳著 1959年出版
《梅兰芳舞台艺术》 许姬传著 1959年出版
《梅兰芳年谱》 王长发、刘华著 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使者梅兰芳》 王长发、刘华著 1995年出版
《我的父亲梅兰芳》 梅绍武著 1984年出版
《梅兰芳游美记》 齐如山著 1985年出版
《怀念父亲梅兰芳》 梅葆琛著 1994年出版
《梅兰芳艺术评论集》 中国梅兰芳研究会等编 1990年出版
《梅兰芳与二十世纪》 徐城北著 1990年出版
《梅兰芳与中国文化》 周姬昌著 1994年出版
《梅兰芳歌曲谱》 刘天华著 1979年出版
《梅兰芳传》 刘彦君著 1996年出版
❸ 梅兰芳在京剧的地位
梅兰芳作为中复国京剧艺术暨中国戏制曲艺术的大师,其历史地位的确立依赖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列诸“四大名旦”之首是他地位确立的一个表面象征,那么旦角的取代老生领衔则是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如果说善于继承发展是他成功的秘诀,那么对于文化人的倚重则是他开辟艺术新天地的动力;如果说赢得国际性声誉是他得以成为梨园领袖的条件,那么人格的完善则是他作为大师的必要前提。梅兰芳的成功,首先当然取决于他在艺术上的创造,但又决非仅仅如此,探讨其中的原因,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理论命题。
❹ 梅兰芳为何这么出名
梅兰芳那么有名主要是因为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他为京剧的海外 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不专是因为属他是男旦
男旦是历史原因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一生三次访日,两次访苏联,一次访美。梅兰芳的访苏应视为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梅兰芳的三国之行,为京剧的海外传播作了开路先锋,使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艺苑中独一无二,已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无法取代。
与梅同时期的好多男旦(比如 尚 程 荀 徐)都很有名 但是国际影响力不如梅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还有你再看看他的贡献 就知道他是实质名归 这里很全http://ke..com/view/8006.htm
❺ 梅兰芳为什么这么有名
因为他是梅兰芳
❻ 梅兰芳那时的中国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全国人民的热烈赞赏。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
另外,他不仅在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中,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早将中国的京昆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先行者,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1952年两次访苏,在国际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使国外广大观众和戏剧专家叹为观止,为之倾倒,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高居巅峰。
同时,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当二十一条国耻条约签订时,他激于义愤,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励人们抗敌救国,八年抗战期间,他身陷敌占领区,不顾威胁利诱,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一名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梅兰芳的一生是创造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色彩斑斓的一生。
❼ 梅兰芳和京剧是怎么走进世界与国际
中国京剧的一代宗师梅兰芳,不仅是把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巅峰的艺术家,还是第一位把京剧介绍到海外的文化使者。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让中国京剧这朵东方艺术奇葩亮相于世界舞台,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西方人把进戏园子当作是丢身份和不体面的事。京剧开始引起外国人的兴趣,是在他们看了梅兰芳排演了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之后,特别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游客,来到北京几乎没有不看梅兰芳京剧的。1918年,日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到北京旅游,对梅兰芳表演的《天女散花》赞不绝口,并向梅兰芳发出赴日演出的邀请。此时梅兰芳已接到好几个国家的邀请,考虑到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相近,并渴望借访问之机了解、研究日本的歌舞伎和谣曲,于是他将首次海外演出定在了日本。
1919年4月下旬,梅兰芳剧团携《天女散花》、《御碑亭》等剧目东渡扶桑访问演出,从此迈出了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东京到大阪再到神户,梅兰芳的演出大受欢迎。有日本媒体评论:“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扮演的天女踏上飘渺的云路时的舞姿,真是举世无双。”剧评家神田喜一郎在《看梅兰芳》一文中认为:“作为象征主义的艺术,没有想到其卓越令我惊讶……它跟日本戏剧不一样,不用各种各样的道具,只用简朴的桌椅……”
1924年东京帝国剧场重修开张,大仓喜八郎董事长邀请梅兰芳再次访日。当年10月,梅兰芳第二次到日本演出,这次他带去了《黛玉葬花》、《贵妃醉酒》等剧目。从《大阪朝日新闻》的晚报评论中可见观众对梅兰芳表演的痴迷:梅兰芳风格端丽,表演上突破了“花旦”行当,“照理说对梅的一贯风格也许不太合适……然而梅扮演的杨贵妃虽然很艳丽却并不妖媚,其醉态的确可爱却丝毫不含邪念”。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仅赢得东方国家的赞誉,也引来欧美人的关注。在梅兰芳初次访日不久,美国驻华公使保尔·芮恩施就曾提议:“若欲中美两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请梅兰芳去美国一次。”后来,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偶与美国戏剧界人士哈布钦斯谈起此事,哈布钦斯听了对梅兰芳和中国京剧的介绍后,非常愉快地说:“梅君若来美国,可以在我的剧场里演出,只要能沟通两国文化,我就心满意足。至于金钱,我不在乎!”司徒雷登很快给梅兰芳的编剧齐如山发电报。梅兰芳、齐如山等即刻开始赴美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1930年1月,梅兰芳一行20余人乘“加拿大皇后”号轮船由上海赴美国,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梅兰芳由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至檀香山,所到之处,受到盛情款待和热烈欢迎。美国电影界认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电影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派拉蒙影业公司还将他表演的《刺虎》搬上银幕,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梅兰芳艺术表演影像。美国剧评家罗伯特·利特尔发表评论说,梅兰芳的表演使我为我们的舞台和一般西方舞台上的表演感到惶恐谦卑,因为这是一种以令人迷惑而撩人的方式使之臻于完美的、古老的而正规的艺术。美国学术界极为重视梅兰芳的到访,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先后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以表达对这位艺术大师的钦敬之情。
访美演出大获成功,梅兰芳遂萌生了去欧洲访演,继续拓展京剧影响的念头。筹备之际,他接到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盛情邀请:“阁下优美之艺术已超越国界,遐迩闻名,而为苏联人所钦仰。”1935年2月下旬,苏联政府特派“北方”号轮船到上海接迎梅兰芳。三周内,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14场,每场演出结束时,都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观看演出的不仅有苏联政要,还有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界泰斗布莱希特,著名文学家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也前来观看。4月14日,在由莫斯科艺术剧院院长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主持的文艺界座谈会上,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知名艺术家共同切磋交流,共话对艺术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又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精湛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这样的大师,也都在日后的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❽ 梅兰芳京剧团向世界梅兰芳京剧团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重新调抄整后组建的梅兰芳京剧袭团,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领衔并担任团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梅派艺术,创演新剧目。深化改革当中面向市场,以开发、建立、竞争国内外演出市场为目的。荟萃了诸多艺术家及优秀演员组成文武兼备实力雄厚的演出阵地。[1]
梅兰芳京剧团曾出访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西班牙、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进行演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声名远扬,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彰显京剧国粹艺术,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和独特的贡献
❾ 问:梅兰芳访美日时为什么受到好评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当时所谓的宣传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受到好评绝对不是因为这些
其次,今天很多外国人来北京肯定得看京戏,可在民国初年那会儿,西方人把进中国戏园子当作是丢身份、不体面的事,这样的情形直到1915年美国驻华公使偶然地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才有所改变。美国公使Paul Reinsch离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请梅兰芳去美国一次。”他的这番话打动了梅兰芳,于是梅兰芳和他的一些好友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准备。所以说之所以会这样,主要上就是由于梅生前时做人的态度和他对京剧的诠释,让外国人有了对中国艺术形式不一样的感想
其他的我给你推荐个网站,你参考下,里面会讲的更全面和详细 http://www.ycwb.com/misc/2008-12/01/content_2020505.htm
http://you.video.sina.com.cn/b/15501028-122346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