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食物的起源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的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100多万年至1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不知通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实。 在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发明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以粟类种植作为获得食物来源的主要生产手段。
⑵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物)
、中国食物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寻求食物的足迹,就成为人类历史的进程。A.H.恩斯明格说过,食物不但影响了人口增长、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居民迁移,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食物发展早已存在,从人类最早的狩猎起步,到打制石器、加工食物,从用火熟食到酿造酒液,从锄禾耕种到设施农业,都表明了食物的发展。按照食物生产的方式和能力,可将我国食物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食物发展时期、传统食物发展时期、现代食物发展时期。[1]
(一)原始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1万年之前一新石器时代。原始食物发展阶段中,食物生产由原始农业方式进行,食物获得能力极低,获得数量也极不稳定,人类从事劳动的活动主要为采集野果和狩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种植的“五谷”有稻、黍、稷、麦、豆,驯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原始食物发展阶段,是人类应用远古生物进化给人类带来资源享用的最先阶段,是人类食物发展的一次飞跃。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劳动工具的限制,获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类主要依靠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食物的种类极少,结构也十分单一。这一时期时间长、食物变化模式少,这是人们形成并一直至今仍在保持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l世纪)一19世纪。这一时期经过了三四千年时间,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时期有很大提高,生产工具已由石器过渡到金属时代。为了种植水稻、灌溉农田,开始兴修水利,农耕技术有进步,垄作、中耕选种、治虫等农业生产技术相继发明,获取食物是社会主导任务,但此时食物生产工具简单,产品单一,食物生产能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获取食物的数量不稳定,仍以获取天然食物为主,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产品。在这一阶段的中期,即春秋至两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食物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术渐趋成熟。与此相适应的食物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水稻生产大力发展,成为粮食作物中总产第一的作物,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位。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大约在公元13世纪之后,由于扩大食物生产资源的需要,食物生产区域逐步向边远地区发展,食物生产的区间和空间增大,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周边地区移民开发,向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草地扩展。并引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使食物种类丰富。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经济逐步发展,物品交换逐步活跃,食物流通加强,食物生产区域也逐步形成。
(三)现代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从20世纪开始——现在。现代食物发展是以现代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经济为基础和动力的,是以现代食物生产体系、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和现代食物营养体系为主要构架特征的食物发展阶段。上一阶段的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食物生产技术变革,为现代食物阶段发展打下了基础。1850年,开始应用蒸汽机,1920年以后,以汽油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食物生产走向现代时期,1908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机械制糖厂(黑龙江阿城糖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食物种类逐步向着广谱性发展。现代的食物既包括植物性的各种粮食、蔬菜和果品,也包括动物性的肉类、奶类、蛋类和各种水产品等等。人们通过食用上述多种多样食物,从中吸取必要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是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与单产成倍增长,畜牧生产率提高,主要食物生产数量增长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食品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酿造、饮料等组成的食品工业生产分类体系;三是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即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产效率;四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充分运用了现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渗透到食物生产的各个领域,显著提高了食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五是现代食物生产与社会需求及营养结构紧密结合,关系越来越显现,由食物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营养的目标链式逐渐向营养引导消费,消费带动生产的现代食物目标链式方向发展。
⑶ 美食的发展历史
美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美食,有了火美食就开始发展了,人民就知道做熟后越来越好吃,美食做的品种越来越好吃
⑷ 人类的祖先吃东西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和饮食变迁 1.南方古猿(距今400/300万年~150/100万年) 有些学者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动物,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劳动和直立行走对于古猿和猿人有很大的影响。南方古猿可以分成2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所有的南方古猿都是脑子小、颊齿大和上下颌前突。古猿主要的食物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 yY"XsQ y 2.能人或早期猿人 200万年~175万年前 恒泰健康网|专业医生在线答疑|个性化营养健康中心\'@B M J#BnD5`VEc 能人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属成员,其年代定为200万年到175万年前。与南方古猿相比,能人的脑量已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牙齿和上下颌骨的构造也有所变化,显示出对于食性改变(更多的以肉类为食)而产生的适应。在人类进化的历史当中,由食草变为食肉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早期人属只有在其食物中大大提高了肉类的比例,才能形成超过南方古猿的脑量。因为获得肉食要比采摘野果和树叶困难得多,在追逐和格杀野兽的过程中既要斗勇又要斗智,不仅有利于使人类的体格变得更加强壮,而且大大有利于人类生存技能的发展。同时,肉食又使脑髓得到了更多的本身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和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机体的演化、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恒泰健康网|专业医生在线答疑|个性化营养健康中心!Ec?|0l'{ 3.直立人 200万年~20万年前 恒泰健康网|专业医生在线答疑|个性化营养健康中心9mCNY7Q!t5O 在中国,习惯上把直立人称为猿人。直立人脑容量显著增大,能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用火,但体质上仍有较多的原始性。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均属晚期直立人。 9q'Q2U"d%yY6IT^0S 火的使用和控制无疑是直立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河图挺佐辅》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利用使他们的食物发生改变,食谱扩大了:吃烤熟的肉;原来不能吃的植物,特别是某些植物的种子和块根,经过火烤,变得可食;通过火的烧烤,有毒的食物变成没有毒的,不好吃的食物变成好吃的,不容易消化的变成容易消化的了。因以火熟食,导致饮食生活的根本性改观,缩短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增强了健康,帮助人类进一步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 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了火可以烹煮食物,必然会对人的体质进化产生重大影响:下颌骨不需要那么粗大有力,牙齿也不需要那么宽大锋利,因此人的下巴颏儿就收缩进去了,牙齿也变小了;由于增加并改善了肉食,结果是进一步促进了脑的发育。 _i e0zI C#C t 当猿人学会了用火,就增强了自己抵抗敌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或适应自然;使食物更加丰富,生活更有保障;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得到一些更好的养料。由于用火,猿人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就更加有智慧,更加离开了动物的状态,更加表现出人的性质了。恒泰健康网|专业医生在线答疑|个性化营养健康中心 bt]p ^z7] 4.智人 距今25万年 b_?5Q'U 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 新人 两类。我国发现的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均属早期智人;河套人、资阳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山顶洞人均属晚期智人。恒泰健康网|专业医生在线答疑|个性化营养健康中心 w,Igh2oA$u 早期智人能够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工具,并能人工取火。早期智人使用的工具仍是石器,但是在数量上和打制技术上,比猿人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但利用天然的火,也可能已经会取火——大抵是利用摩擦的方法生火。晚期智人能制作复合工具,并有原始的绘画和雕刻技术。 Iz)}?$R:` 随着工具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又学会在原野上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造成栅栏,把野马、野牛或鹿驱赶进去,让一时吃不完的野兽暂时生活在那里。在人类学会使野兽变成家畜的同时或稍后,人们逐渐地学会把野草变成作物。丰富的食物为他们脑量的增大提供了营养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功地生育后代的机会。
⑸ 人类发展史的饮食习惯
推荐: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独具特色和个性的一个分支。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四大菜系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目前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茶食在辽金
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忽必烈的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宫廷的奢靡
明代的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
北京的宫廷菜
全国各地的风味菜,多年来在北京汇集、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京菜。过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由于社会交往、礼仪、节令及日常餐饮的需要,各色餐馆应运而生,宫廷、官府、大宅门内,都雇有厨师。这些厨师来自四面八方,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充分施展发挥。宫廷菜是指清朝皇宫中御膳房的菜点,也吸收了明朝宫廷菜的许多菜点,尤其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多次下江南,对南方膳食非常欣赏,因此清宫菜点中,已经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宫廷菜已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誉。北京烤鸭,是宫廷菜中一种,风味独特,名扬四海。
官府菜的演变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近年出现红楼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风味,因此烹调手法极其丰富,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烧燎,蒸煮氽烩,煨焖煸熬,塌焖腌熏,卤拌炝泡,以及烘焙拔丝等等。
满汉全席大餐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了。
来自:引食网
⑹ 食物的发展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的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100多万年至1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不知通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实。
在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发明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以粟类种植作为获得食物来源的主要生产手段。长江流域的开发史也与黄河流域一样古老,在距今近1万年前,也有了原始农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样的旱作,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椒(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另一个辅助性的食物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狗的遗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
⑺ 人类饮食的变迁
有了火才有饮食文化
人类发现火,当然不是这个千年的事了,但火是饮食烹饪之根本,有了火,才
有了饮食文化。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火,对于提高食物的美味
和延长人类的生命来说,是一次革命。
千年饮食的浓缩———“吃在中国”
追溯到一千年前,正是中国的北宋真宗时期,农业文明,科技发达,富甲天下,
这为提高吃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技术力量。而今人说“吃在中国”,不
以为过,中国人最早将吃从满足温饱发展为一门艺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美食”
的内涵不仅仅限于品评滋味,同时亦讲究烹调的方式和过程。于是有了“油、盐、
酱、醋、糖、辣椒、花椒、胡椒”等等佐料,有了“煎、炒、爆、炖、烧、焖、烤、
煮、涮”等等作法,有了“酸、甜、苦、辣、咸、麻、辛、腥、膻”等等味道,还
有了“滑、脆、黏、软、嫩、凉、烫、鲜”等等口感,于是,形成了四大名菜、八
大菜系。“食不厌精”,中国人对吃是玩儿到家了。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上
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地步”,所谓“服金者,寿如金;服银者,寿如玉”,说白了就
是“吃啥补啥”。在现代医学范畴中,确有一种“异常食欲”之说,当人体内缺乏
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时导致的生理自发调控,令人特别想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但
“异常食欲”只需补充普通食物就能满足,“吃啥补啥”就要复杂得多了,对此作
家阿城的分析鞭辟入里:“吃猪脑补人脑,这个补如果是补智慧,真让人犹豫……
‘吃鞭补肾’,如果公鹿的性激素真是由吃它的相应部位就可以变为中国男人的性
激素,性这件事真是太简单了。”“吃啥补啥”,可否解释为农业社会人类对生命
的迷惑和崇拜而产生的一种妄想。
发现维生素———吃的理性化时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科技发展仿佛从助跑到起飞,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对饮食研究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时代。从1810年发现第一种氨基酸,到1912年发现
第一种维生素,直到20世纪中叶,人类已发现了所有的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
现代营养学认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脂肪、矿物质、维生素、
水,是人体健康必需的物质,而且这6种营养素全部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人类对于
吃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吃能带给人健康、美丽、快乐、长寿,饮食的命题有了质
的飞跃和升华。
会重新“茹毛饮血”吗?
社会发展至今,饮食习惯及烹饪方法已发生诸多的变迁,到了本世纪末,随着
人们对食物及营养对人体作用的新认识,新的饮食潮流也在兴起。例如:药丸食品,
不用吃饭,一天只要吞下数枚药丸,每天所需的营养素已全部摄入,既节约时间又
营养全面均衡;基因食品,人工合成各种看上去漂亮得近乎完美、富含各种人体所
需营养素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等,甚至人造脂肪!基因食品目前国内正在研究,
美国人已经在食用,而欧洲人一直在抵制;半生不熟食品,由于营养学家不断警告
人们,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大量维生素、矿物质被杀死或流失,应生食,特别是蔬
菜,肉类、主食最好半生不熟或不要过熟,这令人想起我们的祖先,人类是否真的
不能避免轮回的命运。
数字化菜单无从下箸
20世纪末是一个崇尚健康的时代,吃也进入健康食品的时代;20世纪末是一个
网络化时代,吃也进入数字化菜单的时代。人类对于健康食品的推崇已到了无以复
加接近迷信的地步,这是否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难以定论。今年3月12日到
14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全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然健康食品展览”,吸引了
两千多家厂商及三万多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美国,健康食品非常普遍,通常全家
男女老少各取所需,坚持服用。同时,电脑也来帮助人吃,各种饮食信息层出不穷,
及时提供最新的合理搭配膳食的方法,电脑合成的菜谱令你想什么味道有什么味道,
想怎么营养就怎么营养。信息是资源,太多了就是灾难。这个道理对于吃亦然,面
对这多重的选择,人就不会选择了。数字化菜单令人无从下箸。
要营养还是要美味
在当今的生活形态中,人类主要的死亡病因,已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
性疾病,即所谓的“文明病”。导致“文明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错误的饮食习惯
形成的营养不良。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不良”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足及营养
不均衡,从而导致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或失调,进而导致疾病入侵。在人类
吃进的所有营养素中,脂肪遭到了最大非议。人们都知道,食用过多饱和脂肪会增
加人体的胆固醇,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和其他疾病的原因。人们总在
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脂肪的摄入。但营养学家经研究发现,对人的味觉而言,口感
最好的东西恰恰是脂肪。比如油,加入油的食品总会令人感到香喷喷的,不含油或
含油低的食品给人的感觉会不适,寡淡,难怪古人不喜欢“嘴里淡出鸟儿”的滋味。
均衡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佳状态,那么人类怎么达到美味与营养的均衡呢?在美食
的诱惑与健康的要求中,现代人又多了一个发愁的问题。
全天下“口有同嗜”不分男女老少及古今
说到这儿,的确令人有点恐怖,下个世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连美食的乐趣都
没有了!这肯定是庸人自扰。“背叛自己的欲望,就是背叛世界”。人类怎能禁得
住美食的诱惑!美食,应定义为吃得美、吃出美!现代营养学又有新论,营养吸收
与心情大大有关。当人在吃极大满足自己口腹之欲的美味食物时,心情会特别愉快,
心情好,消化就好,吸收就好。就利于健康。在美国的朋友说,她吃鸡时必须要去
掉鸡皮,用白水煮,只放少许盐。这样吃是最科学营养,但的确食而不知其味。这
是不是也是一种挑食!而且也太难为自己了?这种吃法就是长寿还有什么活着的意
义!况且人生少了一大乐事还不一定能长寿呢!
人类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会有反复也很正常,但无论如何,人恐怕也摆脱不了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馋!中国古代,人们在青铜食器上铸饕餮纹,“饕餮是警示不
要贪食”,可见人的好吃早已定型。对于吃,用新人类的生活态度来要求可能最合
理,就是:不要太放纵,也不要太挑剔。
http://www.bjyouth.com.cn/Bqb/19991231/GB/4113%5ED1231B4505.htm
⑻ 人类发展史的饮食
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四大菜系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目前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茶食在辽金
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忽必烈的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宫廷的奢靡
明代的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
北京的宫廷菜
全国各地的风味菜,多年来在北京汇集、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京菜。过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由于社会交往、礼仪、节令及日常餐饮的需要,各色餐馆应运而生,宫廷、官府、大宅门内,都雇有厨师。这些厨师来自四面八方,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充分施展发挥。宫廷菜是指清朝皇宫中御膳房的菜点,也吸收了明朝宫廷菜的许多菜点,尤其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多次下江南,对南方膳食非常欣赏,因此清宫菜点中,已经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宫廷菜已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誉。北京烤鸭,是宫廷菜中一种,风味独特,名扬四海。
官府菜的演变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近年出现红楼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风味,因此烹调手法极其丰富,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烧燎,蒸煮氽烩,煨焖煸熬,塌焖腌熏,卤拌炝泡,以及烘焙拔丝等等。
满汉全席大餐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了。
来自:引食网
⑼ 人类历史上食品原料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地址让思品原来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人类历史上食品原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