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四合院的历史意义

四合院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5 12:07:42

1. 四合院历史文化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回,通常由正答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2.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谈谈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四合院是我国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这种民居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从陕西省扶风地区周原考古出土的情况看,西周时期,庭院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格局,不仅仅是民居,即便是宫廷、衙署乃至以后的寺观、坛庙,都基本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之所以称其为“四合院”,在于这样的建筑格局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合围组成的一个院落建筑群,四周是居住的房屋,中间是庭院,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居住空间。在这个建筑群中,正房由于它的端庄位置和冬暖夏凉的特点,成为最长者的居住正室,位置次之的房屋依次排列,甚至院落之间也依照这样的礼俗观念修筑。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格局与数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衬托,彼此呼应。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地处封建帝国的都城,四合院在其院落的进深、建筑格局以及大门、影壁、屋瓦、房脊装饰等细节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古代民居的等级色彩。
此外,在建筑细节上,北京的四合院也时时处处透视出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对建筑的制约作用。四合院的正房为一家之最长者居住,因此在开间、房屋高度上最大。中国古代遵奉左为上、右为下,因此东厢房往往略高于西厢房。而寡居的女儿回到娘家居住,只能和下人们一起住在倒座房内。这样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和相应的居住习俗,深深地折射出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尊卑观念。
北京四合院的色彩构成了京城的城市色彩和文化情调。除了个别的王府之外,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灰顶、灰墙,仅仅在垂花门上可以有点绿色的装饰。四合院中的绿树、葡萄架、藤萝以及花草,以郁郁葱葱的绿色映衬着灰墙灰瓦,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城市色彩,也形成了京城特有的民居文化情调。
北京四合院还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特色,反映了先人的建筑理念。在院落、房屋的格局上,四合院设计、施工的标准化是一大特点。每一座院落,中线在何处、正房的大小一旦确定下来,整个院落的建筑布局和其他房间的位置尺寸也就同时确定了,虽每家每户有自己细节上的特点,但整体格局基本一致。这样的模式,使得建筑施工更趋于标准化、程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操作的便利程度和程式化标准,保证了四合院的修建不逾越规制。

3. 北京四合院象征着什么意义

一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

北京四合院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其中一进院落为四合院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而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则是最标准的四合院。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只有中院部分,而无前院和后院,大门仍然开在东南角,南边的院墙有的保留,有的建成倒座房。二进院落只有前院和中院。没有后院和后罩房。三进院落是最标准的四合院,主要建筑依次为前院的大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中院的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后院的后罩房。四进院落除前院、后院外,中院有两进,就是有两组主要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很少有四进以上的,这主要是受北京城市道路街巷规划的制约,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约70馀米,普通官民的宅院不可能打破街巷格局。如果宅院继续扩张的话,只能在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横向并联若干宅院。如两组或三组三进四合院并联,在东西厢房处开通道。最豪华的四合院还可以并联出一个花园,如文煜宅的可园和婉容故居的东花园等。

二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象征

1.建筑格局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整体的格局到细部的装饰装修.从房屋主次的安排到院落内外的界定,从大门的方位到井、灶、茅厕的处置,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门、墙的紧密围合——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便是门与墙的盛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评点匈奴人曰:“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匈奴列传》)。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并不以败北为耻,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但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败北,他们就要背井离乡,不但失去了房子,而且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将一无所有。严酷的环境逼迫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但对于这些不善战事的农耕民族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层层的围墙将自己包围起来。所以,中国的农业民族,特别是与强悍的游牧民族比邻的北方农业民族。很早就有了筑墙的习惯,大到万里长城,中到各城镇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户的院墙。为保险起见,有时围墙还不止一层,而有墙便要有门。难怪西方游客总是惊叹中国的古城墙与门之多了。

北京自古便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幽燕重镇,又是天子戍边的国都,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墙更是必不可少。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外城三重半的城墙,27座门。而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典型的门与墙的世界。外院、上房院、后院、跨院层层设墙、院院设门。因此,北京四合院有着很强的私密性和抗风防盗性能。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些坚固的高墙在阻挡风沙与盗贼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形成了老北京文化自高自大、比较保守封闭的文化传统。因此,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式民居的代表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这也未尝不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围城”情结。

藏风聚气——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吉宅的心理暗示。风水术是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活动。

“气”是风水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在择地点穴时必选“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郭璞《葬经》)。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一年四季风向随季节呈周期性转换。冬季主要吹西北风,而夏季则吹东南风。风水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他们在总结了中国山脉水系的走向,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后,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为“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为“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蜿蜒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

而北京城建于平原之上,每座民居都是北京城整体规划中的一颗棋子,朝廷又禁止民间引水入宅,因此北京民居在建筑环境的选择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发挥馀地,似乎很难谈到什么风水。但是,北京四合院的营造者们,却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是严格依照上述风水学家所提出的这个“风水宝地”的模式来规划、建造的。

风水宝地讲究山不能是孤零零的,要有来龙去脉。而北京北面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紫禁城北人工堆起的景山都被风水学家借用来作为整个北京城的太祖山和少祖山。而具体到每座四合院,其后部围合得严严实实的后罩房则被当作背靠的父母山。而这一排房子也确实起到了阻挡冬季凛冽的西北寒风的“藏风”作用。

后罩房前围护的是龙穴所在,建有一所宅院最重要最尊贵的建筑——北房,又称正房。正房左右有东、西厢房,可视为青龙砂(“砂”在风水学中特指龙穴周围的小山)、白虎砂的左右卫护。大门西侧的倒座房和大门内的影壁可视作远处的案山和朝山。至此,这个风水格局中的所谓“山形”已经很圆满了。但无水之地为死地,风水术中特别讲究水的作用。而北京的民居官宅都不允许私引活水入院,这就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美景不可能在北京重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老北京人在正房院的院子里放置了若干个陶制的大鱼缸,这个智慧中透出些许无奈的权宜之策,不仅补齐了风水格局中水的元素,而且可以调节园中干燥的气候,缸中往来嬉戏的金鱼平添了几多悠游的闲趣:万一“走水”(即失火),这些水缸还能成为最便捷的水源。于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便成为老北京四合院中最典型的景致。而位于东南角的大门则是这个风水格局的出口,风水术中称之为水口。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低下为“地户”,所以,宅门都是开在宅院的东南角,为“地户”。东南角为巽位,巽卦象征风,属性为入,为生气所在,出入顺利,吉。

由此可见,四合院本身即是一个理想化的“风水宝地”的象征,而且也确实达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坐北朝南的正房、北西东三面严密的围合,开在东南角的宅门,这种布局不仅保证了正宅的采光,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冬季寒冷、干燥、多沙的西北风,而夏季,阵阵凉风从大门吹进又经过垂花门而进到院内,变为微风,既可以纳凉,又不会“散气”,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宗法制度的象征。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在儒家观念中,“修身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是“平天下”的起点。因此,维护家族内部的封建宗法制度,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家族聚居之处的四合院,更是用建筑语言将宗法制度阐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封建家长的权威。在一所宅院中,正房是家长起居的场所,它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台基和举架最高、房屋进深最大,成为整座院落的核心,其他房屋似乎都成为它的附属与仆从.它的高大与威严衬托出了居住在内家长的家族统治者的身份。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是堂屋,两侧多为卧室,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厢房是晚辈兄弟居住的地方,亦有哥东弟西的昭穆之别,虽然东厢朝向没有西厢好,但它位于吉方。倒坐房和后罩房比厢房更矮小简陋,一般不建回廊,院子也窄小局促,所以地位更低。

其次是内外有别,强调男女大防。四合院的私密性很强,层层递进的院落组成了数层空间。每层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层空间的分界线是宅大门和影壁,它是四合院惟一的对外通道。也是惟一可以展示给外人的部分。影壁古称萧墙,萧墙以内便是不可窥视的私宅禁地。因此成语“祸起萧墙”的意思便是指内讧。由此可见,这第一层空间是严格界定内外的。

第二层空间的分界线为垂花门及向两侧延伸的隔墙,古称闺,它的功能是界定主客。古人云:“客不入中门。”前院客人可到,后院非请莫入,连家中的男仆也不例外。而未出阁的女儿只能生活在闺门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称为闺女。过去四合院的客厅一般都设在前院倒坐房内,客人来后,男仆将宾客让至客厅内等候,然后跑到二门上去传话,或主人在客厅内恭候宾客的到来。

第三层空间的分界线是上房院的正房与耳房形成的屏障。前面是宅主人和公子起居生活的场所,家居内务,客来止步。后面为后院和后罩房,多为小姐闺房绣阁之类,只有女仆陪侍。古人云:男女七岁不同席,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应有所避讳。这道线界定性别,是家族内部男女大防的禁地。

北京四合院犹如一幅棋盘,将帅车马诸棋各居其位,井然有序,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纲常礼教。在家族制度基础深厚的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惟有四合院才能容纳得下,同时做到相处得宜,合乎礼法。这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能如此长久而普遍地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细部装饰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闻名遐迩,还因为它是一座鲜活的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明清时期是我国吉祥图案泛滥的时代,在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装修中已经达到了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登斯庭院,琳琅满目的文化符号,使人有如步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殿堂。在四合院的装饰、彩绘、雕刻乃至于花草树木中,处处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何为福呢?《尚书》中就有“五福”之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中也解释过:“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因此,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富贵寿考,诸事皆称心如意,至善至美。那么他就称得上有福了。人们把自己对“有福”的强烈渴求通过各种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居所处处传达、散发出一种“有福”的感觉。

多子多福的兴旺企盼。儿孙众多是家族兴旺的体现。石榴、葫芦、瓜、葡萄等题材都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些瓜果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里最为常见的植物。

长寿康宁的吉祥追求。寿为“五福之首”,在北京四合院中寿也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如写有一百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的百寿图,影壁、砖墙上常常刻画的松鹤延年图、猫蝶(谐音耄耋)图、南极翁(寿星)等。

“五福”之三为康宁。所谓康宁就是健康、平安、宁静、舒适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和谐。“五福”中康宁是最难获得的,它是对一种高质量生活意境的追求,不是财富、地位所能取代的。人们将对生活康宁的追求也体现在装饰文字或对联中,如安、乐、平、和、顺、怡、泰、颐、恬等。

吉庆有馀的财富渴望。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直观地体现在四合院的吉祥文字或图案之中。如裕、足、丰、盈、满、殷等祝词,通常这些字会被雕刻或贴挂在房屋的门框、窗户、门簪、墙面等处,表现出对生活富足、仓廪殷实的渴求。再如瓶中插戟悬罄,寓意吉庆有馀;双鱼图象征富:铜钱、金蝉象征财富,等等。

封侯拜相的荣华梦想。虽然我们常说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但是在俗世的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追求不平淡的人生,享受地位与荣耀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在马上蜂猴(猴子骑马立于树下、树枝上挂一个蜂窝)、蜂猴挂印(松树上挂有蜂窝和一方印,猴子在摘印)、梅花鹿(鹿谐音禄)、牡丹(寓意富贵)、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等等吉祥图案中。

清高洒脱的品格展示。岁寒三友松竹梅,顶霜傲雪,以象征主人的高风亮节;文房四宝象征着书香门第;冰裂纹寓意“寒窗苦读”,若再配上梅花便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学子刻苦读书。

吉祥文化属于信仰民俗的范畴,对于这种民间信仰,我们不能简单地冠之以迷信两字,它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在其中,有如生活在吉祥如意的祝福里,喜悦、愉快的心理情绪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情绪无疑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北京四合院里的吉祥文化是朴素的民俗心理学最形象的体现。

4. 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 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而到了现代,一方面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没有进入四合院,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也未继续改进以适应汽车、空调等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

5.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建筑形制、建筑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以及民俗蕴意等方面引人入胜。

北京四合院秉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具有十分的典型性及传承着不同层面,古建与地域文化、与传统孝道美德、与居民性格养成等多方面的联系,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5)四合院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之四合院的代表:

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因为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北京四合院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历史悠久,构成独特,四合院居住建筑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6. 四合院的来历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3]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4]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5]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6]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7]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8]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9]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10] 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7.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文化

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又叫四合房,其格局为庭院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均有房屋建筑,故称四合院。四合院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分地域种类繁多,其中北@京四合院最为著名。普通百姓只能居住一般四合院,乡绅富甲一般居住两进四合院(或者更大)。

四合院始于辽代,经金、元、明、清不断完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四合院。最著名的北@京四合院相传元代时忽必烈入主中原,看上了燕京这块风水宝地,便迁都燕京,而元朝想巩固统治,缓和蒙汉民族矛盾,便任用了一些汉族智者、大儒,并分封土地,兴建四合院。
由于历史的缘故,年代久远的四合院,基本都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只有名人故居和文化古迹才得以保留。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鲁迅故居,齐白石故居,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了。当然如果你想感受下四合院的魅力,也可以到北@京的阅微庄四合院宾馆,秦唐府客栈7号院,六合祥四合院酒店,合德缘四合院酒店等都可以体验。

四合院的建造极讲风水,装修、雕饰、彩绘体现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四合院的结构复杂,简单的院子都各有各的讲究,四合院建造集风水术数、五行八卦于一身,每一处格局都有独到之处,以多见的老北京四合院为例,主房坐北朝南,房屋地基较高于其他处为主人居室;两侧厢房为辅,为子女住所;下房主要放置杂物,少数也作为厨房,旁边都留有牲畜及草料的单独院室。
四合院不论作为民居与官衙都府,都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中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种房屋在元朝立大都为府时流传下来,集明清两代的改良建造,独具风格的建筑群落风格,存现于世的还是很多的,这对我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华夏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8. 四合院的历史文化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抄为这种民居有袭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9. 四合院的保留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保留四合院,意义其实很大。其中历史意义占了一大部分了。

但有人说,干嘛不全部拆了呢,这是不可以,完全不可取的。这就是拆文物啊!保留大部分的四合院还是必须的。这是历史,不容后人随意毁灭。这是文化,不能这么去破坏,去忘记他!

阅读全文

与四合院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