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许地山缀网劳蛛的历史意义

许地山缀网劳蛛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5 00:54:27

㈠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许地山三岁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好学聪慧,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被誉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响参加革命,年少的许地山也毅然剪掉辫子,誓与腐败的清王朝决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许地山便开始自谋生活。他曾在石码眉麓小学当教员,后来又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担任《燕京学报》编委。他同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课,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㈡ 有关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许地山三岁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好学聪慧,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被誉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响参加革命,年少的许地山也毅然剪掉辫子,誓与腐败的清王朝决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许地山便开始自谋生活。他曾在石码眉麓小学当教员,后来又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担任《燕京学报》编委。他同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课,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㈢ 许地山对人类的供献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主要经历(含贡献)如下: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注: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㈣ 许地山的代表作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版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权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㈤ 缀网劳蛛 赏析

作者许地山
“我像蜘蛛,
命运就是我的网。”
我把网结好,
还住在中央。
呀,我的网甚时节受了损伤!
这一坏,教我怎地生长?

㈥ 作文:缀网劳蛛影响了我

许地山《缀网劳蛛》(故事梗概)
在明朗的月色下,园里在花影摇曳,只听见两位女人的谈话声在空气里飘荡。这就是尚洁和支夫人。史夫人正耐心地劝尚沽,让她多注意些外面的风言风语,不要因为丈夫长孙可望的关系不和而影响自己的名誉。尚洁对此处之泰然。在她看来,人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往渺茫中去,谁会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危险。纵然知道,谋虑也未必来得及,还是听其自然好。尚洁还毫不隐瞒地向支夫人谈了她和丈夫的关系。当年她是童养媳,借助长孙可望的帮助,挣脱了残暴的婆婆。但实际上她并不爱长孙,可也决不会破坏目前的家庭。
送走了史夫A,尚洁回到了那间充满月光的房里。象往常一样,临睡前跪在那里诵几句祷词。她刚睡下,就听见园里有奇怪的响声,她叫仆人去看,原来是一个跌伤在墙角的窃贼。仆人不停地抽打他。在怜悯慈悲之心的促使下,她制止住了仆人,并让仆人把窃贼抬到她房里的"贵妃榻"上,亲自为他洗伤包扎。第二天清早长孙可望回家,发现尚洁身穿睡衣和床上一个男人说话,不禁暴跳如雷,他把尚洁拉上楼去,在极大的误会中用刀刺伤了尚洁的肩膀,然后逃之夭夭。尚洁伤愈之后,一连串的打击又向她袭来:教会剥夺了她赴圣筵的权利,长孙要求与她离婚,她态度坦然,忍受着人们的误解和长孙的无耻行为,不要一点财产,决然离开家庭和孩子,到马来半岛的西岸一个小地方度过了三年艰苦、孤独的生活。艰苦生活的磨炼,使她更加坚强起来。
后来长孙可望在宗教的感召下,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懊悔,到孤岛上去接尚洁回家。尚洁不记前嫌,一见如故,但也丝毫没有显出特别的惊奇和愉悦。为了惩罚自己,长孙可望决定到孤岛上去受苦偿过,尚洁也不阻拦,安然回家。正象她对史夫人说的那样,人犹如蜘蛛,.命运就是他的网。这个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它无法知道。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然地躲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生就和织网一样,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象蜘蛛那样对待命运
——《缀网劳蛛》赏评
许地山地“问题小说”在五四人生派作家群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不像冰心、叶绍钧、王统照他们憧憬着“美”和“爱”的理想天国,更不象庐隐那样彷徨焦灼,正象他的笔名“落花生”所暗示的,他是脚踏实地的,不务虚名,也不悲观,一步步寻求理想的人生。他的人生观,简单说来就是蜘蛛织网补网的人生观。《缀网劳蛛》就是这种人生观的形象体现。
《缀网劳蛛》是许地山早期小说的代表作。通过上面故事梗概中所说的故事,作者实际上是要表明这样一种人生观念:“人就象蜘蛛,命运就是他的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就是许地山当时的人生哲学。
这种人生哲学的要义是:自强不息而又随遇而安,坚韧达观而又逆来顺受,渴望成功而又任其自然。这种哲学在尚洁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不甘心做人家的童养媳,和长孙可望逃到马来。本来她是不爱可望的,每当听人说起她是可望的妻子时就非常惭愧,但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把这个家庭维持下去,凡家里的事她都乐意去做。她觉得夫妇只是名义上的事,爱与不爱和家庭组织是毫无关系的。后来,外边谣传她和谭先生有暧昧关系,可望非常生气,随时寻机会抓他的把柄。这时好友史夫人劝她将自己的态度表示得明朗一些,不然将影响到她的名声,但她淡然处之,认为辩白是没有用的,事情怎样来就怎样对付,不管别人怎样疑惑她,她“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一天晚上,她救了一个受伤的小偷,并安放在她的“贵妃榻”上过夜,被丈夫撞见,误以为是她的情夫,抓到了把柄。这时,她也不急于辩白,结果招来丈夫残暴的一刀,鲜血直流,此时她也不呼救,只是沉静地倒在血泊中。事后,凶手逍遥法外,教会反倒认为她这是自食其果,因为窝藏情夫是教规所不容的,因此剥夺了她赴圣筵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不予辩白,反而抛弃家产,只身远行,就象蛛网破了,蜘蛛只好暂时躲起来一样的安然。她受命运的打击一次重似一次,而她的思想和精神毅然不为所动,愈显出其坚定和深沉。三年后,事情又有了彻底的转变,她的丈夫悔过了,她也本着自己的处世原则,不计前嫌,一见如故。当知道丈夫出于自责自觉到海岛去受苦偿过,她也不觉得意外,更不去寻找,显得那样安闲和泰然。总之,处境无论顺逆,总是一样心胸。我们看到,尚洁正象一个蜘蛛,在自己命运的破网上,不断补缀,显得那样自强不息,又是那样无可奈何。这里笼罩着一种令人兴奋而又令人窒息的宗教气氛。这种纷杂的现象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的,许地山的一生和宗教结有不解之缘,二三十年代,他无论在燕京大学,还是在美、英诸国,都潜心研究过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这种潜心研究之所得,不能不影响到他的谋篇主意和艺术想象。诚如茅盾所说:“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多少和宗教有点关系。”(《落花生论》)尚杰宽容忍辱,宁受冤屈,而不作一点抗争,这分明是受基督教的“勿抗恶”的影响。她服从命运,顺应自然,显然又有宿命论的成分。这一切在那血雨腥风的现实环境中显然是具有消极作用,因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但许地山毕竟不信宗教,他的作品也不是宗教文学,而是“人的文学”。他的作品虽然带有玄想的意味,但却始终固执地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尚洁那种织网补网的精神,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又是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的。因此对尚洁形象及其人生哲学,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缀网劳蛛》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具有二重性,即“积极的昂扬意识”与“消极的退婴意识”杂揉在一起,而且在创作方法上同样具有二重性。这篇小说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它的传奇性,从头到尾充满着浓厚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可以说其基调是浪漫主义的;同时我们又从尚洁那卑微的童养媳身份中,从她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他那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精神中,感受到一种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篇小说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哲理性和象征性。《缀网劳蛛》的整个哲理可以说都包含在小说开头那首蜘蛛结网的诗中,但人们一看并不明白;直到我们了解了尚洁的那张破网似的命运,我们才领悟到作者在那首诗中所要显示的人生真谛。这可以说是象征的作用。整个故事的象征都是为了理解这首诗,而理解了这首诗也就理解了这篇小说。除了这种整体上的象征作用外,主人公在生活中和自然界随处都能找到使自己人生哲学化的东西。例如,尚洁在病中和史夫人来到花园里,看到一朵被虫伤了的花,史夫人说这花不好,尚洁便道:“这花虽被虫伤了一半,还开得这么好看,可见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若不把他的生命完全夺去,虽然不完全,也可以得着生活上一部分的美满。”又如她在土华看见采珠的船“往来于金的塔尖和银的浪头之间”,也就想到人生和入海采珠一样。深邃的哲理借这些鲜明生动的事物加以体现,正是这篇小说艺术性较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为渲染主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了一幅清澈宁静的画面。这里没有残风愁雾和电闪雷鸣,而是朗月幽园,轻花淡影。这就暗示了即将展开的长孙夫妇冲突的性质。土华岛上幽静雅致的风景,采珠船颠簸于浪峰之间,也与尚洁纯真沉毅的性格,对人生奥妙大彻大悟的思索,异常和谐。心理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写尚洁在土华岛思念女儿时,树上的蝉声常常幻化成“母思儿耶”那段描写,读来催人泪下。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缀网劳蛛》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占有一个特殊地位。

㈦ 谁能告诉我许地山对后世的影响~

许地山(1893~1941)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译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阅读全文

与许地山缀网劳蛛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