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告诉我有关邮政的历史啊急啊
驿站
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驿站的由来
2、物流化驿站
发展历史使用方式地位作用相关作品
拼音:yì zhàn
基本解释
[post] 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详细解释
古时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旅店。 《水浒传·楔子》:“ 洪太尉 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 天师 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纔得到此。’” 清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故 元太宗 言:‘我即位后,惟四善政:一、平定 金国 ;二、设立驿站;三、无水草处穿井立营;四、各处城池,设官镇守。’”朱自清 《<忆>跋》:“曲曲折折的路旁,隐现着几多的驿站,是行客们休止的地方。”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不惜国家财政的血本,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25公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到了开放的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 由于财政对馆驿支出安排费用有限,而实际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唐代前期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而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不仅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定州富户何名远负责3个馆驿管理,不数年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工商巨贾。
2、物流化驿站
发展历史
物流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谈到古代的物流不免要提及到驿站。驿站简单讲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以后功能逐步有所扩展,最后被新生事物取代。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因受(今朝阳市)东百八十里,九递至燕郡城(今义县),自燕郡城东行,经汝罗守捉(今北镇),渡辽河十七驿至安东都护府(今辽阳市)约五百里”。这里所说的九递十七驿虽无具体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中京大定府至东京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有十四处驿馆。到金代时,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 到了明代除开通沈阳至旅顺的驿站外,在其它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这与元代只在两条大干线上设驿站是不同的。在明代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与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明代陆路运输,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递运所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 明末崇祯帝曾在大臣建议下废除驿站,导致大量驿站工作人员失业,成为流民,这其中就有李自成。崇祯此举,也算是自掘坟墓。 清顺治帝入关后,建都于北京,称原来的都城盛京为留都。盛京在全国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盛京驿站也与其他省不同。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盛京驿站基本上是沿袭明代驿站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根据交通状况而定。铺递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铺递传送。盛京的铺递遍布全区。
使用方式
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开始与驿站相辅而行,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
地位作用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与数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的一部分。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是否有异曲同工之美? 大家也许有所不知,沈阳市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它就是由古代驿站起家,逐步进化到当代这样一个的大都市,我们不能忘记千余年的历史,在我们的身里身外到处有着古人的印记,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古代的优秀遗产,传承文明,扬长避短,为弘扬优良历史,开拓新世纪,多下苦功夫,赢得社会新的进步
2. 武汉的邮政
430000武汉市通用邮政编码
武昌很大啊,不同的地区不一样,
比如亚贸就是430070
司门口那就是430061
你就写430000,然后把地址写清楚就可以了!
3. 湖北省有多少年的历史
秦汉三国(公元前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战死,刘邦为其立荆王庙。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公元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黄鹤楼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公元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公元271年(吴建衡三年),吴监池司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间流传“孟宗哭竹冬生笋”故事。
两晋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浚率巴蜀之军克武昌,进逼建业,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
公元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公元307——312年(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乡、洪道乡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药池、琴床石、葛店斗牛观、白鹿矶等遗迹。
公元381年(东晋太元六年),高僧慧远挂锡寒溪,于吴王避暑宫故基建寺,倡“净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灵泉寺”。
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车胤卒,葬燕矶车湖。胤幼贫勤学,囊萤照读,传千古佳话,后封临湘侯。植物学家、武昌人戴凯之著中国第一部《竹谱》。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萧纶于樊山建无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宝二年),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平侯景之乱,大败侯景于芦洲。
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县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浒镇筑城塘城。又筑武昌县城。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
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来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参谋,登南楼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孟浩然、刘长卿、常建、岑参、钱起、卢纶游历武昌,留诗甚多。
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元结辞官隐居武昌,自号“漫郎”,撰《退谷铭》、《抔湖铭》、《广宴亭记》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八分体书铭刻于崖,世称“三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楼夜》、《悲吴王城》等诗。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
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泛舟南来,游憩于樊口、西山。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等。苏辙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诗文。元佑元年,苏轼于汴京作《武昌西山诗》,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三十余名士唱和。西山寺“东坡饼”为江南名点。
公元1078——1085年(宋元丰年间),潘鲠居樊口开酒肆,史称“潘生酒”。诗人潘大临从苏黄游,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传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秋,黄庭坚重游西山,写有《松风阁》诗(原件为书法史珍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张耒、秦观、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诗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宁年间),奖劝农桑,武昌人口比唐时倍增。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书“清峰古刹”匾额。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谌谦建文星塔,次年在凤凰台建凤台书院。乾隆年间书院重修,更名“古凤鸣寺”。
公元1570年(明隆庆四年),知县李有朋建凤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抗倭名将、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楼”遗址。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578年,蕲州人李时珍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52 卷,约200万言,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
公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云南知州,后归隐西山,建积烟楼、冷光亭,著有《吴游草》、《诗经匡说》、《史讽韵语》。
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三月地震,绵亘地动二千余里。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马迹乡李华率农民起义。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武昌人邬明昌辞钱塘令归隐峒山,峒山有“邬进士墓”。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县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风阁、庾亮楼;始纂修《武昌县志》。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浒镇创办全县第一家铸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长岭人张裕钊考授内阁中书,历任武昌勺庭、江宁凤池、保定莲池、襄阳鹿门等书院主讲。其书法衍为宗派,并传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彭大士、柯一贵、王安德等聚众于灵溪、马迹山区反清,号称“三十六王”,与太平军相呼应。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鸣和任内阁中书,曾为太子侍读,帝赐御书“门生天子”匾额。著有《澹灾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县宗景藩捐俸银购回桑苗,倡导植桑养蚕织绸,人称“宗公桑”、“宗公绸”。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兵部尚书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闸、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武昌人黄大华著《东汉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种历史分类详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废书院,办学堂,改寿昌书院为武昌高等小学。
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武昌邮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梦春、朱茂春“同胞三进士”传为佳话。
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意大利神甫来武昌,建城关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兴办寒溪学堂,民国元年改名寒溪中学。泽林人程清泉创制轧花机和人力纺织机,在全国工业机械促进会上获银质奖。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成立县商会。
中华民国(公元1911——1949年)--湖北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义。吴兆麟被推举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后授陆军上将)。胡廷佐、胡廷翼、马荣、徐达明、程正瀛、周德胜、余品龙等八十余名鄂州籍志士参加进攻督署和阳夏之战,功勋卓著。
1913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
1914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
1919年,王遇甲组建第一家官商企业鄂城铁矿有限公司。
1920年夏,段店人刘伯垂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回湖北创建中共武汉支部。
1922年,吴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闸、民生闸。
1926年,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国民党鄂城县党部分别成立。
1927年,城关集会庆祝北伐胜利。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移驻鄂城,并整编独立第十五师。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共青团鄂城县委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葛店人范鸿劼与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叶挺率第二十四师追剿叛军夏斗寅部师次鄂城。
1928年,葛店人张金保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开设鄂城电报支局。
1929年,张南生创办震寰电灯公司。
1930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进入鄂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2年,盛浩如组织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杀害于长岭。陈扶生开办震亚机器米厂。
1935年,武汉至鄂城电话线架通,设立鄂城电话局、葛店电话所。武汉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车。城关首映无声电影。
1938年,8月28日,日军飞机四次轰炸鄂城。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五师率民众浴血奋战。10月23日,鄂城沦陷。
1939年,日军进犯梁子,造成高桥惨案。
1941年,中共鄂南中心县委遭日伪袭击,造成葛店夏家榜惨案。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抗日锄奸,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新四军五师挺进鄂南,会战谈家桥。日伪军下乡扫荡,制造郭家垱惨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
4. 中国邮政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四、中华邮政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国”四个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由此可见一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此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1924至1927年,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全国邮政职工也卷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销洋人邮务长、收回邮权、组织工会、要求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的背叛而告失败。
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动独裁政权后,把军统、中统特务插进邮局,检扣进步报刊和邮件,同时摧残和镇压邮政职工的反抗运动。到了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日具有一些现代通信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当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时,已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连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的烂摊子。
五、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革命的需要,创立了一种叫“步递哨”的通信组织。其通信方法是由党组织指定部分群众,负责一村传一村,一站传一站的把各村连成一个通信网。后来为了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又将这种群众性的“步递哨”发展成“传山哨”。传山哨也是群众性通信组织,以农村赤卫队为基础,指定若干哨员,每个哨员有一定哨点,平时在山头放哨,发现敌情,用信号将敌人人数、武器种类、行动方向等传给邻村。
另外,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来往传递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
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并于次年发行了邮票。图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镰刀和锤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赤色邮政对红军指战员及其家属互寄的信件免费优待,党政军各单位的通信实行贴票制度,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备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专区、县,甚至各树庄都设有通信组织。如陕甘宁边区即设有通信总站,在各重要地区设有分站,各县设有县站,各区设有联络站,各村还有沿村传递的农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据地的通信组织也大体相同。由于各根据地经常处在战争环境中,各机关团体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我们的交通站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当时的口号是:“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 ;“县不出县,区不出区” ,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队” 。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挂着铃和灯,每隔不远就有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我们的交通站既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通信任务的。
在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不但传送党政军民的公文和信件,还发行抗日报刊。交通员们把抗日报刊传播到各个根据地的每个角落,鼓舞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意志。有时还把报纸贴到敌人的据点里和岗楼上,甚至贴到敌人盘据着的城门上,对鼓舞人民斗志、瓦解敌伪军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从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辈们,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通信事业。他们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不措“与文件共存亡’,用生命来保住党的重要文件,写下了无数可歌可颂的光辉篇章。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
大家知道,当时我军采用的是运动战,一支部队常常一天转移几次。可是我们的军邮局却有办法使各部队和后方的邮件随时都能交流.当时,我们军邮局的交通员们一般还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着部队行军。有时在特殊情况下,部队一昼夜行军二三百里路,军邮员也要在这二三百里路上带着邮件一站一站的跟着跑。有些军邮员往往连续十天半月行军,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又立即投入线前战地的通信工作。他们把后方报刊和指成员们的家债,一直送到前沿阵地,大大鼓舞了士气,支援了解放战争。
六、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邮政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88年与1949年比较,邮政业务总量由69500万件发展到了3149900多万件,增长了44倍,业务收入达323000多万元增长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万件发展为5970O0万件,增长了9倍;包件由277万件发展到10500万件,增长了37倍;汇票由447万张发展到17500多万张,增长了38倍;报刊发行由建国初期实行邮发合一时的8900万份,发展到25160O0多万份,增长了280多倍。近几年还陆续开办了特快专递、电子信函、邮政快件业务和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在国际邮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年收寄国际函件8200多万件,包件近60万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邮票,我国邮政还同16O多个国家交换邮票。
40年来,邮政固定资产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改革开放的十年邮政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邮政服务机构达52800处,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农村地区占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从而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不通邮的局面。
全国邮路总长度达150多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备火车邮箱500多辆,邮运汽车9600多辆,机动邮船15艘,加上委托民航运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个水陆空邮政运输网。
随着社会主义电通信事业的发展,邮电职工队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发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们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地接受党的部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发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通信纪律、在社会上赢得信誉,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
在邮电企业管理方面,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初步取得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和制度,从而使邮电企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进程中,基本上适应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要。
在党的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加快“四化”建设的方针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邮电通信事业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先行官”作用,保证到2000年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将建成一个以邮区中心局为基础以缩短传递时限为目标的水、陆、空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
5. 湖北邮政公司老总是谁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专台!
十六君远行,属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6. 邮政有哪几种历史形态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四、中华邮政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国”四个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由此可见一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此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1924至1927年,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全国邮政职工也卷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销洋人邮务长、收回邮权、组织工会、要求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的背叛而告失败。
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动独裁政权后,把军统、中统特务插进邮局,检扣进步报刊和邮件,同时摧残和镇压邮政职工的反抗运动。到了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日具有一些现代通信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当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时,已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连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的烂摊子。
五、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革命的需要,创立了一种叫“步递哨”的通信组织。其通信方法是由党组织指定部分群众,负责一村传一村,一站传一站的把各村连成一个通信网。后来为了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又将这种群众性的“步递哨”发展成“传山哨”。传山哨也是群众性通信组织,以农村赤卫队为基础,指定若干哨员,每个哨员有一定哨点,平时在山头放哨,发现敌情,用信号将敌人人数、武器种类、行动方向等传给邻村。
另外,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来往传递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
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并于次年发行了邮票。图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镰刀和锤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赤色邮政对红军指战员及其家属互寄的信件免费优待,党政军各单位的通信实行贴票制度,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备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专区、县,甚至各树庄都设有通信组织。如陕甘宁边区即设有通信总站,在各重要地区设有分站,各县设有县站,各区设有联络站,各村还有沿村传递的农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据地的通信组织也大体相同。由于各根据地经常处在战争环境中,各机关团体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我们的交通站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当时的口号是:“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 ;“县不出县,区不出区” ,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队” 。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挂着铃和灯,每隔不远就有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我们的交通站既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通信任务的。
在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不但传送党政军民的公文和信件,还发行抗日报刊。交通员们把抗日报刊传播到各个根据地的每个角落,鼓舞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意志。有时还把报纸贴到敌人的据点里和岗楼上,甚至贴到敌人盘据着的城门上,对鼓舞人民斗志、瓦解敌伪军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从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辈们,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通信事业。他们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不措“与文件共存亡’,用生命来保住党的重要文件,写下了无数可歌可颂的光辉篇章。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
大家知道,当时我军采用的是运动战,一支部队常常一天转移几次。可是我们的军邮局却有办法使各部队和后方的邮件随时都能交流.当时,我们军邮局的交通员们一般还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着部队行军。有时在特殊情况下,部队一昼夜行军二三百里路,军邮员也要在这二三百里路上带着邮件一站一站的跟着跑。有些军邮员往往连续十天半月行军,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又立即投入线前战地的通信工作。他们把后方报刊和指成员们的家债,一直送到前沿阵地,大大鼓舞了士气,支援了解放战争。
六、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邮政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88年与1949年比较,邮政业务总量由69500万件发展到了3149900多万件,增长了44倍,业务收入达323000多万元增长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万件发展为5970O0万件,增长了9倍;包件由277万件发展到10500万件,增长了37倍;汇票由447万张发展到17500多万张,增长了38倍;报刊发行由建国初期实行邮发合一时的8900万份,发展到25160O0多万份,增长了280多倍。近几年还陆续开办了特快专递、电子信函、邮政快件业务和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在国际邮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年收寄国际函件8200多万件,包件近60万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邮票,我国邮政还同16O多个国家交换邮票。
40年来,邮政固定资产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改革开放的十年邮政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邮政服务机构达52800处,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农村地区占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从而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不通邮的局面。
全国邮路总长度达150多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备火车邮箱500多辆,邮运汽车9600多辆,机动邮船15艘,加上委托民航运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个水陆空邮政运输网。
随着社会主义电通信事业的发展,邮电职工队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发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们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地接受党的部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发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通信纪律、在社会上赢得信誉,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
在邮电企业管理方面,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初步取得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和制度,从而使邮电企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进程中,基本上适应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要。
在党的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加快“四化”建设的方针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邮电通信事业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先行官”作用,保证到2000年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将建成一个以邮区中心局为基础以缩短传递时限为目标的水、陆、空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
7. 湖北省邮政什么时候在全省全面推进村邮站的建设
荆楚网 2013-11-30转 农村新报讯 (记者杨宏斌 实习生杨艺伟)为了让邮政普遍服务惠及百姓,城镇应完善居民区信报箱,农村应普建村邮站。昨日,《湖北省邮政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村邮站对方便农民收发邮件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省仅武汉市普遍建立了村邮站,其它市州的村邮站还不多见。对此,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扶持农村地区邮政设施建设”、“组织村民委员会设立村邮站或其他接收邮件的场所,承担本村邮件的接收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