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g的研发历程
2014年5月13日,三星电子宣布,其已率先开发出了首个基于5G核心技术的移动传输网络,并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进行5G网络的商业推广。
2016年8月4日,诺基亚与电信传媒公司贝尔再次在加拿大完成了5G信号的测试。
在测试中诺基亚使用了73GHz范围内的频谱,数据传输速度也达到了现有4G网络的6倍。
2020年三星电子计划实现该技术的商用化为目标,全面研发5G移动通信核心技术。
随着三星电子研发出这一技术,世界各国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活跃,其国际标准的出台和商用化也将提速。
2017年8月22日,德国电信联合华为在商用网络中成功部署基于最新3GPP标准的5G新空口连接,该5G新空口承载在Sub 6GHz(3.7GHz),可支持移动性、广覆盖以及室内覆盖等场景,速率直达Gbps级,时延低至毫秒级;同时采用5G新空口与4GLTE非独立组网架构,实现无处不在、实时在线的用户体验。
2017年12月21日,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 RAN第78次全体会议上,5G NR首发版本正式发布,这是全球第一个可商用部署的5G标准。
2018年6月14日11:18,3GPP全会(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冻结。
加之去年12月完成的非独立组网NR标准,5G 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产业全面冲刺新阶段。此次SA功能冻结,不仅使5G NR具备了独立部署的能力,也带来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构,赋能企业级客户和垂直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为运营商和产业合作伙伴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开启一个全连接的新时代。
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
随着5G技术的诞生,用智能终端分享3D电影、游戏以及超高画质(UHD)节目的时代已向我们走来。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发布的成果显示,三省一市正在积极谋划制定5G先试先用行动。
⑵ 安卓模拟器的虚拟化技术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和价值
虚拟化技术(VT)其实不是安卓模拟器专用的 很多专业的电脑软件都会要求或者建专议你开VT 甚至你电脑刚买属回来就已经开了VT的 开了VT在对模拟器的使用上会让模拟器获得更大内存和核数 更加迅速地处理数据 因此玩游戏的时候会更加流畅
⑶ 常见的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和分区(Partition)技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60年代Unix诞生起,虚拟化技术和分区技术就开始了发展,并且经历了从“硬件分区”->“虚拟机”->“准虚拟机”->“虚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分区技术诞生自人们想提升大型主机利用率需求。比如在金融、科学等领域,大型Unix服务器通 常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但是实际使用中多个部门却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计算能力,常导致需要计算的部门无法获得计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部门占有了 过多的资源。这个时候分区技术出现了,它可以将一台大型服务器分割成若干分区,分别提供给生产部门、测试部门、研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
几种常见的虚拟化技术代表产品如下:
类型
代表产品
硬件分区
IBM/HP等大型机硬件分区技术
虚拟机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EMC VMware Mircosoft Virtual PC/Server Parallels
准虚拟机 (Para-Virtualization)
Xen Project
虚拟操作系统 (OS Virtualization)
SWsoft Virtuozzo/OpenVZ Project Sun Solaris Container
HP vSE FreeBSD Jail
Linux Vserver
硬件分区技术
硬件资源被划分成数个分区,每个分区享有独立的CPU、内存,并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在一台服务器上,存在有多个系统实例,同时启动了多个操作系统。这种分区方法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很好的灵活性,不能对资源做出有效调配。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对于资源划分的颗粒已经远远提升,例如在IBM AIX系统上,对CPU资源的划分颗粒可以达到0.1个CPU。这种分区方式,在目前的金融领域,比如在银行信息中心得到了广泛采用。
虚拟机技术
在虚拟机技术(Virtual Machine Monitor)中,不再对底层的硬件资源进行划分,而是部署一个统一的Host系统。在Host系统上,加装了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虚拟层作为应用级别的软件而存在,不涉及操作系统内核。虚拟层会给每个虚拟机模拟一套独立的硬件设备,包含CPU、内存、主板、显卡、网卡等硬件资源,在其上安装所谓的Guest操作系统。最终用户的应用程序,运行在Guest操作系统中。
这种虚拟机运行的方式有一定的优点,比如能在一个节点上安装多个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但缺点也非常明显,虚拟硬件设备要消耗资源,大量代码需要被翻译执 行,造成了性能的损耗,使其更合适用于实验室等特殊环境。其代表产品有EMC旗下的VMware系列、微软旗下的Virtual PC/Server系列等。
准虚拟机技术
为了改善虚拟机技术(Virtual Machine Monitor)的性能,一种新的准虚拟化技术(Para-Virtualizion)技术诞生了。这种虚拟技术以Xen为代表,其特点是修改操作系统的 内核,加入一个Xen Hypervisor层。它允许安装在同一硬件设备上的多个系统可以同时启动,由Xen Hypervisor来进行资源调配。
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依然需要模拟硬件设备,安装Guest操作系统,并且还需要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Xen相对于传统的Virtual Machine Monitor,性能稍有提高,但并不十分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性能,Intel和AMD分别开发了VT和Pacifica虚拟技术,将虚拟指令加入到了 CPU中。使用了CPU支持的硬件虚拟技术,将不再需要修改操作系统内核,而是由CPU指令集进行相应的转换操作。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
最新的虚拟化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操作系统虚拟化,以SWsoft的Virtuozzo/OpenVZ和Sun基 于Solaris平台的Container技术为代表,其中Virtuozzo是商业解决方案,而OpenVZ是以Virtuozzo为基础的开源项目。 他们的特点是一个单一的节点运行着唯一的操作系统实例。通过在这个系统上加装虚拟化平台,可以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独立隔离的容器,每个容器是一个虚拟的操作 系统,被称为虚拟环境(即VE,Virtual Environment),也被称为虚拟专用服务器(即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
在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中,每个节点上只有唯一的系统内核,不虚拟任何硬件设备。此外,多个虚拟环境以模板的方式共享一个文件系统,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在生产环境中,一台服务器可根据环境需要,运行一个VE/VPS,或者运行上百个VE/VPS。所以,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是面向生产环境、商业运行环境的技术。
表:常见虚拟化技术对比
从最早的硬件分区到现阶段的虚拟机和虚拟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已经发展了好几代,不同的技术路线也带来了不同的优劣势。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用户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预算和应用实践来决策。(本文作者系SWsoft中国首席工程师)
⑷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摘自SOSO问问。
⑸ 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四种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和分区(Partition)技术是紧密结合在
一起,从60年代Unix诞生起,虚拟化技术和分区技术就开始了发展,并且经历了从“硬件分区”->“虚拟机”->“准虚拟机”->“虚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分区技术诞生自人们想提升大型主机利用率需求。比如在金融、科学等领域,大型Unix服务器通常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但是实际使用中多个部门却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计算能力,常导致需要计算的部门无法获得计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部门占有了过多的资源。这个时候分区技术出现了,它可以将一台大型服务器分割成若干分区,分别提供给生产部门、测试部门、研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 为了改善虚拟机技术(Virtual Machine Monitor)的性能,一种新的准虚拟化技术(Para-Virtualizion)技术诞生了。这种虚拟技术以Xen为代表,其特点是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加入一个Xen Hypervisor层。它允许安装在同一硬件设备上的多个系统可以同时启动,由Xen Hypervisor来进行资源调配。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依然需要模拟硬件设备,安装Guest操作系统,并且还需要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Xen相对于传统的Virtual Machine Monitor,性能稍有提高,但并不十分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性能,Intel和AMD分别开发了
VT和Pacifica虚拟技术,将虚拟指令加入到了CPU中。使用了CPU支持的硬件虚拟技术,将不再需要修改操作系统内核,而是由CPU特有的指令集进行相应的转换操作。 ——与个体物理资源单位相比,虚拟能够以更小的单位进行资源分配。与物理资源相比,虚拟资源因其不存在硬件和操作系统方面的问题而能够在出现崩溃后更快地恢复。
⑹ 多屏电脑的发展历史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海量信息”成为当前网络的标志性关键词,对于用户而言,如何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让信息为人服务,而不是被信息所淹没和控制,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两屏及多屏显示器的使用,使用户从单屏电脑的视野局限性中解脱出来。根据ATI NEC/三菱资助由美国犹他大学于2003年所做的”生产效率与多屏显示器”(Proctivity and Multi-Screen display)的研究,利用多屏显示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舒适度.用户在不同文档和应用程序之间来回切换的次数得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从而缩短了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工作效率点 提高百分比 可用性 提高百分比 任务有效性 29% 任务跟踪更容易 45% 执行速度更快 32% 易适应性 17% 容易获取任务焦点 28% 舒适度更高 24% 修正错误便利 19% 信息源移动便利性 38% 表1:多屏应用比单屏所带来的优势 事实上,多屏显示早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金融证券以及科研领域中,不过由于当时硬件的昂贵和设置的复杂性,多屏应用并没有得到广泛流行。而随着电脑硬件门槛降低,液晶显示器价格的普及以及配套软件的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多屏显示系统进行娱乐及办公等各种个人应用。
为了迎合大众对多屏的这种需求,各大显卡厂商分别推出了支持多屏显示的显卡。这种内置主板插槽式显卡提供了两个或者多个视频输出接口,直接或者通过转接的方式插接到显示屏,通过驱动程序和系统软件进行多屏的显示和管理。比如WindowsXP系统里支持多屏显示,显示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复制或者叫镜像(Clone/Mirror mode),在这种方式下,所有显示屏均显示当前桌面相同的内容。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方式(Span/Extended desktop mode),把当前桌面显示扩展到其他显示屏上,实现显示范围的扩大。这种显示方式下用户主要通过拖拽的方式将各个显示窗口放到相应的显示屏进行显示,实现多显示窗口的应用。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这种方式下,可进行屏幕拼接让所有显示屏共同显示一个画面,实现画面的扩展。尤其在游戏领域和大屏幕监控领域里这种应用成为多屏显示的一个最主要的应用。
但是,随着多屏应用的广泛深入,应用领域的扩大,大众对多屏应用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从简单的画面扩展需求到集中显示但相对独立的操作方式的要求,显卡多屏解决方案也在许多应用场合面临着很多问题:
1.有些应用程序不允许同一个用户同时运行程序的多个实例,但用户需要在各个显示屏显示程序的不同画面。比如在证券期货行业里,行情监视需要显示不同行情画面,如果软件不支持同时运行多个实例的情况下,显卡多屏解决方案就显得无能为力。
2.程序的管理均显示在主显示屏上的桌面和任务栏,显示在扩展屏上的窗口常常会影响到其他显示屏特别是主显示屏。比如在扩展屏上显示的QQ等即时通讯工具,当有新消息的时候,会在主显示屏的任务栏闪烁,影响干扰主屏的工作。另外对于有些全屏显示的电影播放画面,游戏画面等,其他显示屏的程序显示变动常常会使这些画面自动退出全屏状态。这种干扰常常成为降低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3.其对于象证券期货看盘,公司办公,实时多画面监控等应用场合,都需要这种相对独立的多屏显示方式。工作主要在一个区,其他扩展屏只作为监视显示或者参照对比显示,在这些区的变化不能干扰到其他画面区域特别是主工作区。比如在股票期货实时交易场合,交易员需要快速闪电下单的情况下,如果下单交易的显示区经常受到其他显示区程序的干扰,对这种速度要求很高的实时交易应用来说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4.程序的启动和管理均通过用户拖拽主显示屏里的菜单和画面“漫游“到扩展画面,对于屏数较多的情况下,特别是6屏甚至8屏的情况,这种需要在主屏和扩展屏来回移动的方式,操作起来十分费力。
5.多屏显卡的使用需要一些专业的电脑知识,设置和驱动安装等,对于不懂电脑的用户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且,众所周知,由显卡所引起的电脑死机,蓝屏等故障的情况是非常多见的。因此采用显卡技术实现的多屏方案就难以避免的遇到类似问题,软件不兼容以及驱动程序冲突等,严重困扰用户的正常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多屏应用来说,需要新的突破和新的解决方案来适应用户新的需求。有业内科技公司率先突破传统的显卡多屏解决方案,创新地巧妙的设计出具有专利技术的新一代多屏电脑,广泛地应用于看盘交易,公司办公,实时监控等众多领域。这种新一代多屏电脑,不依赖于显卡实现多屏显示,而是创造性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每个显示屏都被虚拟成一台功能独立的工作站,操作完全独立,互不影响,运行在该屏的程序均在本窗口管理显示。并配有多功能键盘,使得一套键盘鼠标,完成所有显示屏上的操作。充分有效地满足了用户应用的“多屏显示,操作集中,运行独立“的这种功能需求。
1.新一代多屏电脑提供了一整套多屏显示解决方案。从主机,显示器,键盘以及支架底座,都经过精心整体优化设计,实用美观,带给用户全新的高端操作体验。
2.操作简单,整个系统只需一个220V电源,无需复杂的设置和安装,不用专业的电脑知识,即可方便快捷的使用本多屏电脑系统。
3.各屏功能独立,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合,随意配置各屏应用画面,显示操作互不干扰。
4.扩展性强,可以方便的将原有电脑主机集成到多屏系统中,实现内外网络隔离,主机隔离和应用隔离的功能。
5.由于不依赖于显卡实现多屏显示,用户仍然可以像使用普通电脑一样配置扩展电脑系统。甚至可以继续使用支持多屏输出的显卡,“混搭“多种解决方案以实现特殊场合下的应用。
6.功耗极低,每增加一屏,除了显示屏功耗以外,仅仅增加2W左右的功耗,绿色环保节能,打造健康工作环境。
未来展望
作为多屏应用领域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产品,新一代多屏电脑,并不是完全颠覆传统显卡多屏技术方案,与传统显卡多屏电脑相比,各有优缺点,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比如在游戏领域和大屏幕拼接场合,仍然是显卡多屏方案大展拳脚的重要舞台。同时这两种方案完全可以兼容并用,比如在新一代多屏电脑系统中用户可以配置出显卡多屏来扩展画面,而其余屏幕用来独立操作显示,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应用需求。
总之,伴随着用户对多屏应用需求的日益精细化和多样化,未来的多屏应用领域里,会孕育出越来越多的新的解决方案,并且可以预见,多种方案并存,共同协作,是未来多屏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⑺ 虚拟化与云计算的前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业务?怎样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如何更加灵活、高效、安全地使用和管理各种资源?如何共享已有的计算平台而不是重复创建自己的数据中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信息产业本身需要更加彻底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转型,虚拟化和云计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虚拟化技术很早就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器和编程语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实现了资源的逻辑抽象和统一表示,在服务器、网络及存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管理复杂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运营效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由于在大规模数据中心管理和基于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交付运营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普遍相信虚拟化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虚拟化技术 可以有效地简化数据中心管理,但是仍然不能消除企业为了使用IT系统而进行的数据中心构建、硬件采购、软件安装、系统维护等环节。早在大型机盛行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采用“租借”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的。IBM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Thomas Watson曾预言道:“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过去三十年的PC大繁荣似乎正在推翻这个论断,人们常常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信息产业的不可预测性。然而,信息技术变革并不总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半导体、互联网和虚拟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业界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一构想,这些支撑技术的成熟让我们有可能把全世界的数据中心进行适度的集中,从而实现规模化效应,人们只需远程租用这些共享资源而不需要购置和维护。
云计算是这种构想的代名词,它采用创新的计算模式使用户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得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和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它创新的商业模式使用户对计算和服务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费。云计算融合了以虚拟化、服务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为代表的大量革新技术。云计算借助虚拟化技术的伸缩性和灵活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简化了资源和服务的管理和维护;利用信息服务自动化技术,将资源封装为服务交付给用户,减少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利用标准化,方便了服务的开发和交付,缩短了客户服务的上线时间。
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 正在快速地发展,业界各大厂商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新的概念、观点和产品不断涌现。云计算的技术热点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运行平台,基于多租户技术的业务系统在线开发、运行时和运营平台,大规模云存储服务,大规模云通信服务等。云计算的出现为信息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真正系统、全面地阐述云计算概念和技术及虚拟化在云计算中的发展和应用的书却是寥寥无几。本书作为全球第一本介绍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图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为对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感兴趣的人员讲述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本书前4章着重介绍数据中心管理和虚拟化技术,后4章着重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和动态。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1章介绍了数据中心的构建与管理。首先讲述了数据中心的概念、历史和发展情况,随后介绍构建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方法和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最后分析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和挑战。
第2章对虚拟化技术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虚拟化技术的定义,以及常见的虚拟化技术;接着,鉴于服务器虚拟化的重要性,着重讨论服务器虚拟化的概念、支撑技术、特点、性能和优势;最后对其他类型的虚拟化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第3章介绍虚拟化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如何创建虚拟器件和虚拟化解决方案;然后描述如何部署虚拟化服务,包括部署、激活虚拟器件及将现有服务迁移到虚拟化环境等;最后介绍了运行、维护虚拟化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
第4 章对虚拟化技术的业界动态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IBM、VMware、Xen/Citrix和Microsoft等几个虚拟化厂商。内容涉及每个厂商的简介、产品线及产品的特性等。
第5章对云计算技术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对云进行分类,而且为了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云计算,在后面还针对云计算与其他相似概念进行了辨析;然后分析云计算的优势及为信息产业带来的变革;最后讨论云计算产生的源动力。
第6章着重介绍云架构。定义云架构的不同层次,分析每个层次的核心功能和技术挑战,并通过示例加深读者对每个层次的理解。
第7章概述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挑战。介绍云计算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然后讨论了一系列经典问题在云计算中所面临的新挑战。
第8章介绍云计算的业界动态,主要涉及几个领先的云计算厂商,包括IBM、Amazon、Google、Salesforce和Microsoft。介绍每个厂商的云计算产品线,分析其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使读者能够对主要的云计算厂商和产品有个总体认识,对业界的最新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附录中我们列出了2009年超级计算机的世界排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最后的参考文献获取更多的虚拟化和云计算的知识。
在编写本书时,我们力图使不同职业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如果您是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数据中心运行维修人员,您将更深刻体会到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为企业IT部门、信息系统规划和数据中心运行维修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提供的技术讨论、产品比较和案例分析,将有助于您在脑海中勾画下一步的战略。
如果您是从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您能系统地了解虚拟化和云计算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技术要点和未来趋势。通过本书的梳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业界前沿的科技和理念,认清信息业界发展的大脉络,形成适用于产业未来的大局观。
如果您是大专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您将获得无法从现有课本中得到的技术知识。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帮助您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储备适用于未来信息产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适合于从头至尾阅读,也可以按照喜好和关注点挑选独立的章节阅读。我们希望本书的介绍能加深您对虚拟化与云计算的理解,获得您所期待的信息。
⑻ 简述云计算的演进历程
1959年6月,Christopher Strachey发表虚拟化论文,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
1961年,John McCarthy提出计算力和通过公用事业销售计算机应用的思想。
1962年,J.C.R. Licklider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设想。
1965年 美国电话公司Western Union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
1984年,Sun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ohn Gage说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计算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1996年,网格计算Globus开源网格平台起步。
1997年,南加州大学教授Ramnath K. Chellappa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1998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的虚拟技术。
1999年,Marc Andreessen创建LoudCloud,是第一个商业化的IaaS平台。
1999年,salesforce.com公司成立,宣布“软件终结”革命开始。
2000年,SaaS兴起。
2004年,Web 2.0会议举行,Web 2.0成为技术流行词,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4年,Google发布MapRece论文。Hadoop就是Google集群系统的一个开源项目总称,主要由HDFS、MapRece和Hbase组成,其中HDFS是Google File System(GFS)的开源实现;MapRece是Google MapRece的开源实现;HBase是Google BigTable的开源实现。
2004年,Doug Cutting 和 Mike Cafarella实现了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Map-Rece,Hadoop并成为了非常优秀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2005年,Amazon宣布Amazon Web Services云计算平台。
2006年,Amazon相继推出在线存储服务S3和弹性计算云EC2等云服务。
2006年,Sun推出基于云计算理论的“BlackBox”计划。
2007年,Google与IBM在大学开设云计算课程。
2007年3月,戴尔成立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门,先后为全球5大云计算平台中的三个(包括Windows Azure、Facebook和Ask.com)提供云基础架构。
2007年7月,亚马逊公司推出了简单队列服务(Simple Queue Service,SQS),这项服务使托管主机可以存储计算机之间发送的消息。
2007年11月,IBM首次发布云计算商业解决方案,推出“蓝云”(Blue Cloud)计划。
2008年1月,Salesforce.com推出了随需应变平台DevForce,Force.com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平台即服务的应用。
2008年2月,EMC中国研发集团云架构和服务部正式成立,该部门结合云基础架构部、Mozy和Pi两家公司共同形成EMC云战略体系。
2008年2月,IBM宣布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为中国的软件公司建立第一个云计算中心。
2008年4月,Google App Engine发布。
2008年中,Gartner发布报告,认为云计算代表了计算的方向。
2008年5月,Sun在2008JavaOne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推出“Hydrazine”计划。
2008年6月,EMC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启动“道里”可信基础架构联合研究项目。
2008年6月,IBM宣布成立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
2008年7月,HP、Intel和Yahoo联合创建云计算试验台Open Cirrus。
2008年8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以下简称“SPTO”)网站信息显示,戴尔正在申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此举旨在加强对这一未来可能重塑技术架构的术语的控制权。戴尔在申请文件中称,云计算是“在数据中心和巨型规模的计算环境中,为他人提供计算机硬件定制制造”。
2008年9月 Google公司推出Google Chrome浏览器,将浏览器彻底融入云计算时代。
2008年9月,甲骨文和亚马逊AWS合作,用户可在云中部署甲骨文软件、在云中备份甲骨文数据库。
2008年9月,思杰公布云计算战略,并发布新的思杰云中心(Citrix Cloud Center,C3)产品系列。
2008年10月,微软发布其公共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由此拉开了微软的云计算大幕。
2008年12月,Gartner披露十大数据中心突破性技术,虚拟化和云计算上榜。
2008年,亚马逊、Google和Flexiscale的云服务相继发生宕机故障,引发业界对云计算安全的讨论。
2009年,思科先后发布统一计算系统(UCS)、云计算服务平台,并与EMC、Vmware建立虚拟计算环境联盟。
2009年1月,阿里软件在江苏南京建立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
2009年4月,VMware推出业界首款云操作系统VMware vSphere 4。
2009年7月 Google宣布将推出Chrome OS操作系统。
2009年7月,中国首个企业云计算平台诞生(中化企业云计算平台)。
2009年9月,VMware启动vCloud计划 构建全新云服务。
2009年11月,中国移动云计算平台“大云”计划启动。
2010年1月,HP和微软联合提供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2010年1月,IBM与松下达成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交易。
2010年1月,Microsoft正式发布Microsoft Azure云平台服务。
2010年4月,英特尔在IDF上提出互联计算,图谋用X86架构统一嵌入式、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
2010年,微软宣布其90%员工将从事云计算及相关工作。
2010年4月,戴尔推出源于DCS部门设计的PowerEdgeC系列云计算服务器及相关服务。
......
⑼ 谁能告诉我一下桌面虚拟化产生的历史
1、大型机时代
最早的大型机出现的时候,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整个大型机的计算能力也是比较高,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一台机器给多台使用的方法,不过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桌面虚拟化,是依赖于系统的多个用户的多任务形态。例如LINUX、UNIX和WINDOWS的服务器版本就可以支持多用户形态。
2、WINDOWS下的硬盘分区
这个可能要提起一下,这个肯定不算事虚拟化范畴,但是不可不提。在硬盘的容量不断的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便把硬盘的逻辑的分区,不同区域做不同的用途的效果,这有点类似硬盘的“虚拟化技术”
3、桌面虚拟化协议的鼻祖
RDP/ICA协议,在行业内的人员可能都知道RDP协议是微软从CITRIX公司购买过来后进行研发的,RDP就是以前和现在最流行的远程桌面协议( Remote Desktop Protocol),所以RDP和ICA是亲兄弟,只不过被不同的厂家养着,自然也有差异。
4、共享器
对于许多用户共享器也是比较了解的,一台服务器上承载一个操作系统,通过微软的协议远程分发给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很简单的盒子就可以或许到桌面。桌面虚拟化和桌面协议看起来很像,但是这个可不是兄弟,桌面虚拟化是一个服务器上承载若干个系统,通过专有的桌面协议分发给终端用户。这两个大差别就决定了两个产品的不同定位,共享器在市场上风靡了一段时间后也逐渐的推出市场。
5、桌面操作系统虚拟化
这里的这个题目是为了区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特别强调桌面操作系统被虚拟。其实这个概念基本可以被等同与Vmware Workstation和微软VPC的方式实现的桌面级的操作系统。当然这种应用模式,主要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经常使用的,虽然虚拟的并不一定是XP,2000 professional,vista等桌面系统。这里之所以提倒这个是因为在虚拟化技术刚起步的时候,一些厂商将此定义为桌面虚拟化技术,例如微软在推出MED-v技术之前,都是将VPC定义为微软的桌面虚拟化产品。
在这个角度定义的所谓桌面虚拟化,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用于pc上的桌面系统之上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只是与服务器虚拟化简单的区别与对应。其本身解决的仍然是操作系统的安装环境与运行环境的分离,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而且当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成熟之后,真正得虚拟桌面技术才开始出现。
It's over~~~~~~~~~~~~~~
⑽ 桌面虚拟化的历史
要了解桌面虚拟化的技术,我们就要了解桌面虚拟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比较简单地将桌面虚拟化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型机时代
最早的大型机出现的时候,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整个大型机的计算能力也是比较高,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一台机器给多台使用的方法,不过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桌面虚拟化,是依赖于系统的多个用户的多任务形态。例如LINUX、UNIX和WINDOWS的服务器版本就可以支持多用户形态。
WINDOWS下的硬盘分区
这个可能要提起一下,这个肯定不算是虚拟化范畴,但是不可不提。在硬盘的容量不断的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便把硬盘的逻辑的分区,不同区域做不同的用途的效果,这有点类似硬盘的“虚拟化技术”
桌面虚拟化协议的鼻祖
RDP/ICA协议,在行业内的人员可能都知道RDP协议是微软从CITRIX公司购买过来后进行研发的,RDP就是以前和现在最流行的远程桌面协议( Remote Desktop Protocol),所以RDP和ICA是亲兄弟,只不过被不同的厂家养着,自然也有差异。
共享器
对于许多用户共享器也是比较了解的,一台服务器上承载一个操作系统,通过微软的协议远程分发给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很简单的盒子就可以获取到桌面。桌面虚拟化和桌面协议看起来很像,但是这个可不是兄弟,桌面虚拟化是一个服务器上承载若干个系统,通过专有的桌面协议分发给终端用户。这两个大差别就决定了两个产品的不同定位,共享器在市场上风靡了一段时间后也逐渐的退出市场。
桌面操作系统虚拟化
这里的这个题目是为了区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特别强调桌面操作系统被虚拟。其实这个概念基本可以被等同与Vmware Workstation和微软VPC的方式实现的桌面级的操作系统。当然这种应用模式,主要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经常使用的,虽然虚拟的并不一定是XP,2000 professional,vista等桌面系统。这里之所以提倒这个是因为在虚拟化技术刚起步的时候,一些厂商将此定义为桌面虚拟化技术,例如微软在推出MED-v技术之前,都是将VPC定义为微软的桌面虚拟化产品。
在这个角度定义的所谓桌面虚拟化,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用于pc上的桌面系统之上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只是与服务器虚拟化简单的区别与对应。其本身解决的仍然是操作系统的安装环境与运行环境的分离,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而且当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成熟之后,真正得虚拟桌面技术才开始出现。
第一代桌面虚拟化技术
第一代桌面虚拟化技术,真正意义上将远程桌面的远程访问能力与虚拟操作系统结合了起来,使得桌面虚拟化的企业应用也成为可能。
首先,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以及服务器计算能力的增强,使得服务器可以提供多台桌面操作系统的计算能力,以当前4核双CPU的志强处理器16G内存服务器举例,如果用户的xp系统分配256M内存,平均水平下,一台服务器可以支撑50-60个桌面运行,则可以看到,如果将桌面集中使用虚拟桌面提供,那么50-60台的桌面采购成本将高于服务器的成本,而管理成本,安全因素,还未被计算在内,所以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使得桌面虚拟化技术的企业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当然,如果只是把台式机上运行操作系统转变成为服务器上运行的虚拟机,而用户无法访问,当然是不会被任何人接受的。所以虚拟桌面的核心与关键,不是后台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讲桌面虚拟,而是让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联网设备都能够访问到自己的桌面,即远程网络访问的能力。而这又转回到和应用虚拟化的共同点,即远程访问协议的高效性上。
提供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的主要厂商包括微软、VMware、Citrix,而使用得远程访问协议主要利用三种协议:早期由Citrix开发的,后来被微软购买并集成在Windows中的RDP协议,这种协议被微软桌面虚拟化产品使用,而基于Vmware 的Sun Ray等硬件产品,也都是使用RDP协议;第二种就是Citrix自己开发的独有的ICA协议,Citrix将这种协议使用到其应用虚拟化产品与桌面虚拟化产品中。第三种是加拿大的Teradici公司开发的的PCoIP协议用于VMware的桌面虚拟化产品,用于提供高质量的虚拟桌面用户体验。
协议效率决定了虚拟桌面使用的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是决定了桌面产品生命力的关键,(微软的成功与Vista的没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从官方的文档与实际测试来看,通常情况下,ICA协议要优于RDP和PCoIP协议,需要30-40kbps的带宽,而RDP在60kbps,这些都不包括看视频,玩游戏以及3D制图状态下的带宽占用率。正是由于这个差别,虚拟桌面的用户体验有比较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在LAN环境下,一般的应用RDP和ICA都能正常运行,只不过是RDP协议造成网络占用较多,但对于性能还不至于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在广域网甚至是互联网上,RDP协议基本不可用。而在视频观看,Flash播放,3D设计等应用上,即使局域网,RDP的性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在优酷上有很多视频进行比较),ICA的用户体验会很流畅。而且根据Citrix官方刚刚推出的HDX介绍,这方面的新技术会得到更快地推进。而微软和Vmware也意识到了这一差别,微软转而加大RDP协议的研发与优化,VMware也和加拿大的Teradici公司合作使用其开发的PCoIP协议,用于提供高质量的虚拟桌面用户体验。最新的VMware view 5.0产品提高了PCoIP协议的性能,并将带宽占用率降低了75%,也为虚拟桌面的领跑协议。
特别强调的是,这三家厂商后台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微软采用的是Hyper-v,Vmware使用的是自己的vSphere,Citrix可以使用XenServer、Hyper-v和vSphere。
第二代桌面虚拟化技术
第一代技术实现了远程操作和虚拟技术的结合,降低的成本使得虚拟桌面技术的普及称为可能,但是影响普及的并不仅仅是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纵观IT技术应用历史,架构的变化和三国中名言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最早主机-亚终端集中模式,到PC分布模式,到今天的虚拟桌面模式,其实是一个计算使用权与管理权的博弈发展。开始主机模式,集中管理,但是应用困难,必须到机房去使用;PC时代来临,所有计算都在PC上发生,但是IT的管理也变成分布式的,这也是为什么IT部门的桌面管理员压力最大,需要分布式的管理所有用户的PC,管理的成本也大幅度上升。桌面虚拟化将用户操作环境与系统实际运行环境拆分,不必同时在一个位置,这样即满足了用户的灵活使用,同时帮助IT部门实现了集中的控制,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将1000个员工的pc变成1000个虚拟机,那么IT管理员的管理压力可能并没有降低,反而上升了,只不过是不用四处乱跑了而已。
为了提高管理性,第二代桌面虚拟化技术进一步将桌面系统的运行环境与安装环境拆分、应用与桌面的拆分、配置文件的拆分,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复杂度与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如下图所示:
我们简单来计算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有200个用户,如果不进行拆分,IT管理员需要管理200个镜像(包含其中安装的应用与配置文件)。而如果进行操作系统安装与应用还有配置文件的拆分,假设有20个应用,则使用应用虚拟化技术,不用在桌面安装应用,动态将应用组装到桌面上,则管理员只需要管理20个应用;而配置文件也可以使用Windows内置的功能,和文件数据都保存在文件服务器上,这些信息不需要管理员管理,管理员只需要管理一个文件服务器;而应用和配置文件的拆离,使得200个人用的操作系统都是没有差别的Windows XP,则管理员只需要管理一个镜像(用这一个镜像生成200个运行的虚拟的操作系统,简单来讲可以理解成类似于无盘工作站的模式)。所以总的来说,IT管理员只需要管理20个应用,1个文件服务器,和1个镜像。管理复杂性大大下降。
这种拆分也大大降低了对存储的需求量(少了199个xp的存储),降低了采购和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从管理效率上,管理员只需要对一个镜像或者一个应用进行打补丁,或者升级,所有的用户都会获得最新更新后的结果,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工作量也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