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流坑: 状元楼 建于什么朝代
南宋绍兴十八年
“千古第一村”----流坑
重点古建筑及遗址
“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1997年8月22日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董氏族谱记载,“状元楼”始建于南宋年间,为纪念南宋初年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历代有修茸,现存的状元楼是晚清重修之物,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南宋旧制。正阁门楣悬挂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题“状元楼”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书遒劲有力,典雅端庄,虽经翻刻和漫长岁月风雨沧桑,风韵犹存。
状元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其前门右侧有转折式木梯通往二楼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间部分装有隔屏,上有麒麟、灵鹿等图形彩绘。中心部分为神阁,前置供桌,内设神龛,上置状元董德元牌位,以供祭奉。后来,董氏为了显示家族科宦之盛,将北宋太子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从祭于状元楼。
“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自南宋以来,历经维修,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经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旧制。状元楼上的匾联及彩绘也非南宋之物。800多年来,朝代更替,流坑屡遭兵祸,状元楼未被破毁,遗存至今。
在流坑千余年历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职最大、爵位最崇,给家族带来极高声望。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为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裔孙,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恩榜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封庐陵开国子。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隶属吉州永丰县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1054)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也是乐安惟一的状元。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荣耀,即在永丰县城的恩江之畔兴建“状元楼”以示庆贺。董德元同科进士、后成为理学大家的朱熹为之题书“状元楼”匾。永丰的“状元楼”在庆元三年(1197)重修时,流坑进士、理学名士曾丰为之作记。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乐安县建置,流坑所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已的村中兴建了这座“状元楼”。
B. 乐安县流坑古村的历史意义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抄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董氏精英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保存有明万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规划,形成了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巷道用鹅卵石铺地,并建良好的排水系统,保存至今,别具一格,堪一绝。
C. 乐安县流坑古村的古村由来
董氏尊来西汉大儒董仲自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宋代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全村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D. 关于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介绍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现在,全村有1280户,5600人,耕地3572亩,山地面积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 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 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 .7 米的花岗岩石柱, 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 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年来,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实行分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分级(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精品建筑、一般保护建筑)保护,按上级要求完成了 33处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文馆、秘阁校书祠、明斋绳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流坑村实际,制定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了对村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坚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古村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采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古村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开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治理了村中环境,培训了导游队伍,组织了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做好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流坑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村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绕村而过的乌江的上、下游,还有雄、险、幽、奇的金竹瀑布,天然而成的石桥古寺;乌江两岸蜿蜒10余里的樟树林带,古木参天,环境优雅,是理想的度假好去处;乌江河水清澈见底,有急流,有险滩,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漂流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流坑—金竹”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流坑村正在成为一个美好的旅游胜地。乐安人民热忱欢迎各届朋友到流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更欢迎大家到流坑来施展宏图,开创新业,投入到流坑古村的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去!
E. 乐安县流坑古村的介绍
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距县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F. 流坑村的村落历史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建村,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裔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代到清初,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四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古迹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曰:其处纵横捭阖,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枋焉(见《徐霞客游记》)这里所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明代,流坑开始建宗祠,不断修撰族谱,在家族的约束力中增进儒家学理凝聚族人,以心学的弘扬给族人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以德行为本”,“先立其大为宗”,“辅以血脉以禅于无穷”,家族的维系开始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境界。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乡后,着手规划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建筑按风水学考虑外,还依据周礼的规定布局”(郑孝语),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而居,与各房派的宗祠结合在一起。
为教化和约束族人,流坑董氏的族规日趋完善,至明代中叶,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是位哲学家,举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之才,致仕后,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规范饬,井然有序,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整个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说:“是(流坑)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明清时期,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
G. 乐安县流坑村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 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版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权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
祖籍乐安流坑伟人——董必武
文天祥是流坑学院毕业的
南朝的军事家黄法氍、北宋的谏仪大夫董敦逸、南宋的恩科状元董德元
H. 流坑的古村文化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年来,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实行分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分级(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精品建筑、一般保护建筑)保护,按上级要求完成了 33处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文馆、秘阁校书祠、明斋绳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流坑村实际,制定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了对村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坚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古村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采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古村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开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治理了村中环境,培训了导游队伍,组织了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做好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I. 流坑的介绍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赣中地区,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内镇容,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距乐安县城38公里。全村现有将近5000人,赣语为该村的本地方言,均为汉族江右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