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上的大事背景和意义

历史上的大事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4 16:14:13

⑴ 高中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要有意义.背景

大事年表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1519-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
荷兰侵占台湾 1624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75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1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1839
鸦片战争爆发 1840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2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签订 1858
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60
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企安庆内军械所 1861
1864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国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 法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6 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1877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81
1886 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1889 第二国际建立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1895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戊戌变法 1898
义和团运动 1898-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辛丑条约》签订 1901
1903 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诞生;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电影诞生 1905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武昌起义 1911.lO.10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颁布《临时约法》 1912
(民国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接受"二十一条";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
1917 俄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世界现代史开端
五四运动 1919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经济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 苏联成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军校创立 1924
孙中山逝世 1925 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
北伐战争开始 1926 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1931
1933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5
西安事变 1936.12.12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南京大屠杀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百团大战 1940
1944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开;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945 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联合国成立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6 美国发明电脑;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 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
印巴分治;
关贸总协定签订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亡;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 1949 北约组织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抗美援朝开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计划 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5 华约成立,两大军事对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提出; 1956
1957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调整经济八字方针提出 1960
1961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
不结盟运动兴起
成功研制原子弹 1964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5
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欧共体成立;东盟成立
1969 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970
重返联合国:乒乓外交;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1971
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197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1974
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975
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 197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设立四大经济特区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983
中英签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
中葡签署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共十三大 1987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8
1989 东欧剧变;APEC成立
1991 苏联解体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联网开通 1993 欧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 1997 亚洲金融危机;
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2.20澳门回归 1999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加入WTO 2001 美国911事件
2002 欧元正式启用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2003

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件背景是什么

  1. 大禹的儿子启,夺位建立夏,开启世袭制。人的私欲被摆上历史舞台。

  2. 商鞅变法内。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容。秦孝公励精图治,商鞅实现改革。

  3. 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创帝制;

  4. 汉武帝在位,汉族诞生,中国处于世界巅峰;

  5. 隋文帝取科举,开创选拔人才新制度;

  6.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再次处于世界巅峰;

  7. 明郑和下西洋,开创中国海上外交和贸易;

  8. 第一次鸦片战争,惊醒睡梦中的华夏五千年。百年屈辱史开始。

  9. 新中国的建立。…

⑶ 怎样背历史的背景和意义

我学高中历史的时候自己拿了个本子把所有的几本历史书的重难点和专重要内容吵了下来
每天都背属一遍
参考资料把所有历史按时间分段
按事件进行总结
每个历史事件一般都会分为
背景
经过
意义
影响
这几个方面
学历史只能这样
没有捷径

⑷ 中共历史上重要会议的背景和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
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
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4] 。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王明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
使悲愤交加广大官兵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召开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
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他就是毛泽东。。
他标志着毛蒋斗法的时代的来临!!!!!
同时也预示蒋介石极其国民党末日的开端。。。
毛泽东以其卓越军事才能少有的勇气和胆量
力挽狂澜于即倒
救红军于危局
昔日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三万红军将士在毛泽东率领下立即恢复了活力
四渡赤水创造无数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胜利到达陕北
几年后这三万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5年后三万英勇红军汇成百万大军渡过长江
18年后在上甘岭上重创联合国军威震世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1、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即“两个凡是”的方针.
2、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1976年10月,我们党和华国锋同志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存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扭转这十年造成的严重局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的观念,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央领导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中国人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领下,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⑸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二、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5)历史上的大事背景和意义扩展阅读

长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

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

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

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因此,长征,由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却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艰难行程,却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⑹ 怎么样理解历史的背景影响意义作用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来析历史背景.在多年的自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的阅历还很浅,理性思维能力还相当欠缺.他们常常机械地记忆教材中有关历史背景的大段内容,囫囵吞枣似的学习这些重点,结果导致考试时记忆混乱,张冠李戴,笑话百出.有很多学生为此极苦恼,感觉自己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让人满意,以至对自己能否学好历史感到很困惑.确实,历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机

⑺ 为什么学习历史事件要掌握它的背景,性质,意义

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猜你刚开始学习历史,人生经历不过十余年专。
个人觉得历史的意义在于时属间。
再说说历史事件,
每段时间下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就和做数学例题一样。学的例题,和考试的题目明显会变化,但是我们为什么可以做出来,在于举一反三。 因为,我们掌握了,题目的背景(条件),可以用哪些公式定理(性质)。 然后数学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掌握历史知识,应该像听故事一样去学习。 然后再提炼出它背后的背景性质意义。 这样,你就会爱上历史故事,学好历史知识,有一个很全面的历史观

⑻ 如何分析历史事实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析历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的阅历还很浅,理性思维能力还相当欠缺.他们常常机械地记忆教材中有关历史背景的大段内容,囫囵吞枣似的学习这些重点,结果导致考试时记忆混乱,张冠李戴,笑话百出.有很多学生为此极苦恼,感觉自己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让人满意,以至对自己能否学好历史感到很困惑.确实,历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机械记忆)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这确实有一定难度.
如何突破这一问题?笔者教学生是这样理解的.历史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广义的历史背景里.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来看,历史背景有时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时划分为国内、国际因素(如五四运动的背景);有时历史背景部分又包括历史条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导火线或借口(如两次鸦片战争)……分析所有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发现:历史背景虽然包罗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从导致事件发生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发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这样理现实中存在对历史行为实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决这些问题,历史行为的实施者将无法继续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是不利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比如:分析鸦片战争的必要性时,我们认为战争行为的主动者是英国政府,因此从英国政府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就是“现实的不利因素是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这阻止了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向它大量出口商品.英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必要性时,历史行为的实施者是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党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就是“现实的不利因素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并未纠正,‘两个凡是’ 继续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这使中国的前途仍令人堪忧.党必须领导人民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其它如中国近代各阶层人士的抗争、探索等大大小小的所有历史事件,大到象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小到如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背景都可以套用此法.当然,历史行为实施者认定的必要性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在分析时我们要注意辨别立场,区分正误.如列强发动六次侵略战争时认定的必要性、毛泽东当初发动‘文革’的必要性等等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就犯有阶级的或认识的错误.许多回答原因的题目都与必然性有关.
可能性则这样理历史事物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就是提供了史实能够顺利实现的有利因素的现实.这些有利的现实因素中包含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是外在于历史行为实施者、但对其是有利的社会因素;主观条件自然就是历史行为实施者自身具备的有利于历史行为发生的主观努力和准备.比如:分析鸦片战争的可能性时,从战争行为的主动者英国政府的角度考虑,可能性是:主观方面“英国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强大.具备通过任何一种手段打开清朝大门的有利条件”;客观方面“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对外闭目塞听.”同样再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能性是“邓小平复出,党的工作出现前进.这是有利于党召开一次重大转折会议的推动力量和有利现实”.同样,分析历史上众多的史实都可以套用.许多回答原因、条件、前提的题目与可能性相关.
再谈谈历史意义的分析.教材中介绍历史意义常常是洋洋洒洒,大篇幅出现者有很多.分析时我们同样进行分解.所有的意义都不外乎包括这些内容:性质、作用、影响三方面.
性质反映的是史实的内部联系,它是事物的本质,相当于人们对必然性或规律性程度的认识深度.它往往涉及到史实的阶级属性、民族属性等深层次的内涵.比如:义和团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性质;抗日战争是中国各阶层联合进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四五运动是人民反“左”拥邓的群众运动,等等.题目中的性质、本质、实质属于一个类型.
作用主要指史实在当时对各派政治力量强弱对比的冲击.教材中多用“打击了,削弱了,增强了”等词.比如: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也指史实在当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如农村实行责任制的作用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影响主要是指史实对未来产生的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相当于后果).同样如国民大革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使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使群众普遍受到革命的洗礼”.再如二月抗争被污蔑为“二月逆流”,其后果是中央政治局被中央文革小组取代.
另外,意义中还可能包括特点、地位等内容.这些主要是将史实放在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时期的同类史实相比较而言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应注意在比较后识记.

⑼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应该怎样写

先写背景然后意义,
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就好了的。

⑽ 古代史中历史重大事件所发生的背景及影响

中国历史从宋朝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彻底的文官治国!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大事背景和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