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历史的小论文200---300字
出类拔萃的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网络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❷ 关于改革历史小论文,急需,跪求啊。。
、、、、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的认识的认识的认识的认识 1、改革的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无论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变法革新,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其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改革目的: 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 3、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艰难,险象环生。因而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最终失败。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当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齐桓公之于管仲、秦孝公之于商鞅、汉武帝之于桑弘羊等等,都是由最高当政者给改革派以坚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值得今天的最高当政者深以为鉴的
、改革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它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前期、中期、后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如西汉时期的“昭宣中兴”(通过对武帝有关制度的改革)、中唐社会经济的恢复(通过刘宴改革)、北宋中期的经济回升(王安石变法)等。至于王朝后期所出现的有作为的改革,也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后周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数例。这些改革由于使经济由衰败转为繁荣,因此其改革的积极意义也充分显示出来。
认识: 从古至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要注要用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无论是古代的改革还是近代的变法革新,成功的则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失败的则国运衰落,社会危机,这说明只有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启示我们,我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基本上是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存在不适应的部分和环节,突出表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❸ 历史小论文 2000字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的封建统治,结束了2000年君主专制制度,在完全意义上的创造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良好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法令创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对亚洲国家的一个显著的影响,促进民族解放斗争。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20世纪的变化。
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太强大了反动势力在国内和国外。在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先,缺乏反帝反封完全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有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帝革命计划;再次,未能调动农民革命,最后,还有一个强大和有效的革命政党。
革命历史的教训:不要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显示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旧时代的第二次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宣告结束;第一第三,从旧的历史必然性的新民主转型的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历史评价一直是一个不同的讨论。笔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往往过低。革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是在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一举统治中国几千年来关闭系统,经过这场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革命。清朝反动政府,是革命性的抛头颅洒热血,推翻它,还是以保持它作为立宪?这是道路的一个基本问题。此时的立宪派的方向是错误的,但它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否认的。 通过强烈兴奋人的革命的一代,从现在已经整整七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各种文物的就成了。然而,对案情和这场革命的缺点在国内乃至国外已经有一个不同的讨论。本文不准备充分发掘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是想谈谈自己对两个更重要的问题的想法。
四十年前的历史的地方
林伯渠同志的革命在很感慨地说:“对于许多年轻人没有去过帝国统治,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往往被低估,而这种奇怪的和不充分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几千年专制被推翻继承下来多么困难的事情。“(”苍蝇三十年“)林老的人参加了革命。这语重心长的他的话,把什么公平!
革命的成就包括很多的历史。其中突出的一个统治中国几千年来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我们不能从绝对君主制采取共和制,只有在政府的形式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甚至只是看到一个新的名称,以取代的迹象。
根据中国的君主专制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消失的规则。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继承是可怕的!多年来,君主制的最高象征一直是封建主义的一个重点。从小时候起人,将继续以“三纲”这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思想被灌输,把它看作永恒不变的天经地义。 “国家不能一日无王”。君主成为神的代表,站在最高代表英国顶级封建等级制度。大家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前端必须符合诚惶诚恐“名分”,不容许有丝毫超越。这就是所谓的“定理君主和他的儿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天地间逃跑。” (“河南诚遗书”卷五)谁胆敢有一点点的犯罪嫌疑人,包括被称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减肥已经成为“乱臣贼子,人人是相当声乐。”在王熙凤“红楼梦”有句名言:。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那些谁想要“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精神,大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迅速阶级矛盾激化,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变化。反抗的群众斗争。但是,直到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登上,没有人提出一个命题,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大力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最高的老农民革命。洪秀全做国王,但它仍然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更多的只是“帮助清理过的海洋。”爱国救亡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派,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在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被看作是忠诚和爱国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泪水到处忘了“我的祖先和滋润大汉天子徐泽深深体恤生育世纪恩典”,那么,是最吸引一般学者心脏。然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美国和两个海外事业部,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俄罗斯等都是保留了君主制。因此,康供Peter俄罗斯的大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作为中国改革和借鉴,很多人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为首的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命题。孙中山在几个讲话明确指出:“中国数千年之久,是君主专制,政府,不是平等自由的Kanshou的公民。” (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与世界宪政,无疑是为了得到血,被称为真正的宪政秩序。流淌着同样的,为什么共和党简单,这几乎是无止境的宪法不准备了吗?“(见”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1905成立于八月的中国联盟明确”创造中国的共和国“作为其目标之一。它是在冬天的第二年颁布的“革命战略”的大肆渲染:! “这人从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谁还敢有一个君主制以来,命中的世界”这的确是一个开创性的理论!比较,并从“乱臣贼子,人人是相当声乐”到“不敢有,因为演员君主制,占世界总罢工”,因为它是在多么伟大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的毅力通过报纸鼓吹秘密宣传,使这一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革命爆发,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把它再扭转这种局面。
真的把革命“皇帝拉下马”,而统治中国几千年下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真的“天捅了个大洞。”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两个。
首先,中国的政治混乱的反动统治者。中国封建社会本来高大的,它是皇帝。它是在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重心稳定的中心位于掌舵的绝对权威。革命突然断了这个头,就混淆了整个反动统治。在此之后,从元到蒋介石的灯笼形的舞台上一个接一个,但不能总是建立有序和稳定的一个统一的规则。不用说,一浪高过人民革命浪高过一浪,这是反动阵营里面再也不能保持统一。它有很多的原因,以及革命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能否认的是,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一直在思考一个大解放。皇帝,如果这是至高无上的,它的神圣性。今天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不能被怀疑的陈腐的东西不能打破?陈写在五四运动“偶像破坏论”前夕,说:“王子也是他自己的偶像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感谢所有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命令全国各地,被称为国家元首,一旦该国的亡,就像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但也是普通人比这更悲惨的,如君主的征服这个时候,作为如果一个泥塑木雕的偶像投粪缸,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的过人之处它,但这个和其他的偶像面前,未受污染的,很有些恶作剧;?看外国史书,这等偶像邪恶的东西是相当小的,“一旦思想打开门,这股思想解放?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虽然革命后,有时似乎政治局势仍然很危险,但人们寻求一种新的,大胆的方式来拯救中国,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声音很快发展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推翻它,消灭它,绝不是一个革命运动或两者的影响可以完成。革命当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它总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估计),但它是在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统治中国几千年来关闭系统一举,为以后革命打开了通道。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表现,不值得我们热烈好评一天吗?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中的革命史上的地位,林伯渠同志今年的确如前所述,往往被低估。除了了解原因,也有这里的原因时代。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我们党领导阶段的民主革命,许多同志强调的是经常的革命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这个根,激励人们不断进取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开拓,走向胜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在革命史上的伟大成就未来,它往往是来不及做出充分的估计,甚至是无意的忽视或贬低。林彪,横冲直撞期间“四人帮”,左翼思想的传播,肯定革命历史功绩,仿佛这将是资产阶级粉饰了大罪。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性质,更不用说做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是时候了!从我们的革命已经有七年之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中国,中国人已经被拆掉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也应该完全按照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历史的真相,使一个更现实的评估!
❹ 一篇关于泉州发展的历史小论文
9000年前,泉州城尚在海中,清源山下一片汪洋。5300年前,今域仅西南升文山(今内龙头山)突兀海面,一容枝独秀(据《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2002年编印)。
泉州唐时原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属内陆港口,交通不便,地面狭窄,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因地理形势变化,今泉州城区处陆地升高,清源山下水流冲积,水泽变为陆地,交通方便,范围宽广。因此,唐·久视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
泉州历史
http://qzhnet.dnscn.cn/
❺ 以历史文物保护与东莞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历史文物保护与东莞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
了解更多,你怎么看待
多
❻ 历史小论文600字
走出中世纪的西欧 提起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西欧,对欧洲史略微了解一些的朋友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宗教势力,也就是基督教势力的权势熏天.的确,自从罗马帝国建立和巩固其政权后,基督教作为其压制人民思想、巩固政权统治的工具,越来越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从思想上麻醉人民、从政治上钳制人民、从经济上压榨人民.中世纪的西欧经济发展缓慢,文化陷于停顿,这与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关系极大.然而,就像黑暗总是出现在黎明前一样,经过了若干个世纪的艰难的世事变迁,欧洲,尤其是西欧最终走出了中世纪各种因素的羁绊,迎来了其令后世无数学者和史学者仍对其原因探求不已的飞速发展时期.那么,迈过中世纪这道门槛的西欧,其发展状况和其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教训又有哪些呢?突破中世纪桎梏的历史标志性事件应该就是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
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西欧在文学、美术、自然科学、航海和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欧也以此为契机,从此大踏步地向资本主义时期迈进.并在此之后,凭借其制度上和经济技术上的巨大优势,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把这种领先的程度一路保持到近现代.直到现在,西欧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与西欧的文艺复兴有因和果的关系.
❼ 速求历史小论文,弄一篇过来。或介绍写历史小论文也行
我写过的一篇论文,你看着删改。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摘要: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矛盾,即如何让各阶层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包括改良、改革、革命等方式)适应中国的国情,并且推动着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良好运转,这一直是摆在统治者和其他有志之士面前的巨大问题。而对于西方先进文明的态度,中方则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承认并接受西方的先进文明,但是有限制的引进和学习,在政治上选择了极其保守甚至是否定的太虚,如洋务运动;二、不顾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而盲目地把西方的先进文明全套应用于中国,从而结果适得其反,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国家和民族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之中慢慢发展的。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近代化运动。其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范文澜和胡绳试图以阶级分析方法来确定洋务运动的性质为一场反动活动,笔者认为这样一概而论的说法是十分不科学,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在此笔者试以阐述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联系,并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做一个客观的评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 资本主义 中体西用
德国人贡德•弗兰克说直到十九世纪之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其地位”。而在十八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所占份额超过整个欧洲五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八倍,俄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中国何其繁华!而如此的泱泱大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与发展的大潮涌来的时候,却选择了闭关锁国。从而中国与这世界逐渐脱节落伍了。当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继而打响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才从这天朝上国的梦境中醒过来,才寻求变更之道,谋求壮大之法。而在此之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先进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已经著书立说或者翻译西方的某些著作,开始把西方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中国,他们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路人物。如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为国人了解西方和对西方文明的传播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的初步觉醒,对西方的现代化的认识,它所带来的必然是对西方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探索,对传统文明更深层次的批判和扬弃。
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可以说是“中体西用”的思想的滥觞。而在此后,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张。张之洞向光绪帝进呈了《劝学篇》,重申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理论上概括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这里的“中学”即是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西学”就是西艺和西政。张之洞认为,旧学为立国之根本,新学为巩固根本的权宜手段。张之洞的观点表明他在学习西学的过程中是比较开明的具有改革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中体西用”论在维护封建旧学的同时,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对其简单的全部否定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价值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当权者歪曲和割裂,但是它还是被封建文明适度地接受,并在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下衍生出一种合理的相对可行的模式。
尽管洋务运动并没有也不会去对传统文明进行批判和扬弃,但是洋务派的产生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也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只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清政府的统治阶层启用洋务派,“中兴”才有了更多的可能。如果放在康乾,把这样的一套模式应用于这个王朝,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所以说是列强的侵凌为洋务派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上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国近代化并非是中国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急迫的救国救民的任务的逼迫下,近代中国人只好以最快的速度采借西方文明,试图借用西方的近代化的成果,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而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的纲领知道和组织领导没有能力建立新社会,而资产阶级还没有诞生的情况下,洋务运动的勃兴便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而中国近代化有着其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近代化的动机,并非来自于自身这个社会结果的内部,而是源自于巨大的外部压力。在西方列强侵扰我疆土的情况下,清政府才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所以说这种方式有着其自身太多的被动性。近代化的阶级基础、物质基础等仍然是十分的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但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发挥了其某些比较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化的方式是从经济领域中的军事工业起步的,继而发展采矿、冶炼、通讯和纺织等基础性轻工业。这固然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优先发展军事力量,才能逐步达到“自强”的目的。而表现在其他的方面,如在科技领域,先是有应用科学的出现,继而才有基础科学的出现。这反映出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近代化在发展程序上是颠倒的。这势必导致近代化各方面的基础的绝对薄弱。
三、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是由清政府中的某些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的权利精英发起和主持的,这与西方自下而上的运动方式是恰好相反的。而这也是由于中国当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当时的中国才能最快速度地启动近代化。而由于这些掌握着近代化进程的权力精英们带有浓重的旧时代的色彩,他们的思想脱离封建烙印,他们由他们这样的一类人所主持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从领导阶层及发展走向来说,都是不健康的。势必会走上早亡的宿命。
“洋务”,顾名思义,即是与洋人交往之事务。对于洋务运动的成果,我们从现代化理论中的三层次来逐一的说明:
一、器物层次的近代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这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基本标志。洋务运动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冲破层层阻力,从西方引进了现代大机器生产,同时引进的还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物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提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当时规模较大的军工局厂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湖北枪炮厂。由于这些军事工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这些军事工业的建立除了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而且对之后的民用工业的发挥起到了一种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轮船航运、电线电报、纺织工业煤铁开采和铁路建设,是洋务派开创的民用工业代表。民族资本的注入,为近代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方式,这些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经济在全国做到了遍地开花。而到之后的20世纪初年,清政府终于放弃了重农抑商的经济立场,开始出台一系列的近代经济政策,这也说明近代经济已经开始成体制地向前发展,这就为整个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基础。
二、制度层次的近代化,其主要标志是民主型的政治机构及制度的建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到封建制度的统治核心,但是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却间接地促使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虽然清王朝从本质上是绝对不希望有什么政治改革,洋务运动的兴起的目的正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清王朝力图控制洋务运动不涉及到政治,可是却改变不了奔腾而下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讲,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洋务运动中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因为在此无论经济,还是政治其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完善的,都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所要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生产关系去盲目地追求生产力,这无异于是玩火自焚。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在于它没有触动到清政府所坚守的政治体制,洋务运动后期分离出一批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此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生的阶级力量显得仍然是如此的单薄,他们具有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一方面想摆脱封建因素的束缚,另一方面却又依赖这些封建势力。此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担负不起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任,也不能寄希望他们推翻以强大的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清王朝。中国人在十九世纪七八世纪
三、思想文化层次的近代化,即社会的文化信仰系统和人文价值体系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洋务运动文化教育的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养了包括翻译、外交、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机械制造、电报、矿务、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翻译人才还把西方的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文化著作翻译到中国来,让已近窒息的中国接触到了些许新鲜的空气,可怎奈这些许的努力也改变不了清政府的颓势。而大兴洋务教育也是洋务运动的运行和实践过程中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逐渐举办的,是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所服务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比比皆是,唯有自我发愤图强才能改变这样的落后现状。洋务教育的意义还在于西方新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体系已经逐渐地渗透到原本的封建教育之中,而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的宽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意识到那些封建的典籍只能当做一种处于封建小农经济时期的民风教化的媒介,其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财富。更多的中国人(此时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热衷于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和实践,他们已经开始逐渐从皇权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开始思索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学西夷之长,兴洋务之业,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不同,且将自发其复,臣料数十年之后,中国富商大贾必有仿照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其后的历史证实了李鸿章这一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预测。
旧的封建政治经济体系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而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已经开始萌生并在之后的历史时期中开始发挥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洋务思想体系,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思想体系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而在中法战争后社会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改革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新思潮。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海陆军的惨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随之而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洋务运动就被新的历史潮流所淹没了。由于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激进分子对于西方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更加的欣羡,并且落实到行动之中。梁启超、康有为式的“维新”和孙中山、黄兴式的“革命”,便是其政治表现。
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也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民族资产阶级。近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才开始与买办资本、官僚资本逐渐分离而形成的,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则是在之前已经诞生了。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这样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而特别是造成了在帝国主义直接经营的企业中、在官僚资本的企业中、在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中做工的中国无产阶级。”而洋务运动的如火如荼的进行,也推动和促使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壮大。而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新生的中国工人阶级便开始了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记录。例如开平矿务局煤矿工人为提高工资而罢工。而到1919年之后,中国无产阶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走上革命舞台,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在封建制度濒于死亡,中国历史面临空前变动的时代,封建顽固派坚持固有的旧的秩序,而不懂得变通,这充分暴露出了封建政治模式之下的顽固派的愚昧无知。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则在于它把那个时代先进的文明引进到国内,促使了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让更多的士大夫走出书斋,让更多的国民惊醒。看到与列强的差距,萌生出更浓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深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件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虽然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但是它把中国带向了一个谋求自我发展的轨道。如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张謇等人的创办大批实业以期救国都是受此影响。我也觉得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赶超列强的一次大好时机,它获得了当权者的支持,自上而下得到了比较良好的贯彻和实施。只是无论是从这次运动的领导者还是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都决定了这次运动只能在某些领域做一些基本的调整,而做不到强有力的彻底的变革。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成果也会失去保障。而洋务运动作为一场快捷而不深入的近代化运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依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经济的近代化固然重要,而人的近代化,思想的变革才是真正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也直接地说明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欲救亡图存,就得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机器的有力保障,各项变革才会有条不紊地得到强有力的实施,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洋务运动史》 夏东元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5月版
2、《帝国改革往事》 杜文清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绳著 人民出版社 1982年6月版
4、《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 冯林主编 改革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5、《近代中国八十年》 陈旭麓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版
6、《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 汪林茂编著 重庆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7、《历史不忍细读》之《停滞的帝国》 百家讲坛编著 凤凰出版社 2009年4月版
8、《中国改革史》 漆侠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11月版
9、《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 石泉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1997年11月版
10、《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刘健清 李振亚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11、《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 何晓明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8月第2版
8、《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
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
❽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专一段落后,属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❾ 历史小论文500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武则天其功:
1、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2、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以上详见拙作《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收入《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国力很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其过:
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这是耍弄权术的把戏,不值得赞赏。但是要承认,当时所杀的多是李唐宗室贵戚、旧朝元勋大臣,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已经腐朽的士族势力。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武则天又有残暴的一面。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因此,要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有一定的根据。
2.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