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汽车电控悬架介绍
与大多数轿车目前抄采用的传统的不可变高度的螺旋弹簧悬挂系统相比,空气悬挂系统可以根据道路的起伏不同调高或调低底盘高度,使得车辆能够适应多种路况条件下的驾驶需求。出于这种设计目的,空气悬挂系统多用于经常在恶劣的路况条件下行驶的越野车上,以保证车辆能够顺利地通过泥泞、涉水、砂石等路面。空气悬挂系统是一种很先进实用的配置,但是却很“脆弱”。
『贰』 电控发动机的历史背景
1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背景
在40年代,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拜耳发动机制造厂首次将燃油喷射系统装备汽车发动机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是在德军飞机上采用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
50年代,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在其生产的奔驰300l型汽车装备机械式燃油缸内喷射系统。1953年美国bendix(朋迪克斯)公司开始开发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1957年朋迪克斯公司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问世,并装备在克菜斯勒轿车上。
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发展非常活跃,加之一国家对汽车废气排放浓度限制,一度出现世界能源危机,各国汽车制造厂家对化油器做了各种改进,仍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限制。1967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首次开发一jetronic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并应用伏克斯瓦根vw-1600轿车上,对美国大量出口,率先达到一些国家废气排放浓度的限制。
1973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推出l—jetronic型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质量流量控制lh—jetronic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1979年,德国bosch(波许)公司生产了集电子点火和电控燃油喷射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1980年美国gm(通用)公司ford(福特)公司首先推出spi单点喷射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新技术的进展,大有取代传统式化油器的趋势。
80年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在汽车上应用已广泛。据统计,1993年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比重:美国100%,日本80%,德国98%。不仅在轿车上,而且在个种类型车上采用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电子燃油喷射代替传统化油器,大大改善了发电机的动力性能,提高了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高空燃控制精度是电子燃油喷射的最大优点,无论是环境中气温=大气压等条件变化或是加速、减速、过度等非稳定工况以及起动、暖机、高温行使、再起动等冷热工况时,发电机都能获得精确符合要求的空燃比,从而全面地改善了使用性能。在稳定工况下,电子控制喷射利用氧气传感器反馈控制空燃比,集合三触媒反映器的作用,可以获得最佳的排气净化效果。而在其他工况,由于空燃比的精确控制,能实现按需供油,因而降低了燃油消耗量。
电喷技术的出现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结果。今后随着微型计算机功能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发电机控制将会向全面集中控制的方向发展,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将作为集中控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与之配合发展。同时,随着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在电控技术中新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用化也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
电喷发动机是21世纪我国车用发动机发展的方向。按照汽车电子装备产品“十五”规划,我国将在“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汽车电喷系统、abs和安全气囊三大电子装备。efi系统是我国集中发展、扶植的汽车产品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目前国内efi系统产品有单点喷射式和多点喷射式,控制方式即有单独控制,也有集中控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关键部件国产化进程缓慢,部件关键工艺有待国产化,中央处理器正在过产化过程中。我国的目标是经过“十五”技改后,产品水平和工艺水平达到国外20实际90年代水平。
2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汽油喷射系统采用机械式控制方式,在飞机发动机上得到应用。二战结束后,汽油喷射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得到应用,但由于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只应用于一些高级轿车及赛车。
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汽车排放法规的影响,汽油喷射技术向一般汽车推广使用。
进入70年代,能源危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控汽油喷射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经历了从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微机控制,从模拟式到数字式的发展过程。1967年,德国bosch公司bendix公司专利基础上,率先开发出一套d-jetronic汽油喷射系统,并于70年代首次批量生产,率先达到当时美国加州汽车排放法规的要求,开创了汽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历史。为了改善d-jetronic系统工况变化时的不良控制效果,bosch公司又开发出质量流量控制的l-jetronic电控喷油系统。之后,l-jetronic系统进一步发展成lh-jetronic系统。lh-jetronic系统即可精确测量空气流量,又能补偿大气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又进一步减小了进气阻力,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加优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为汽车发动机达到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bosch公司开始生产集电子点火和电子喷油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能对空燃比、点火时刻、怠速转速和废气再循环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随后,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家相继推出自己的产品,包括gm公司的efi系统和tbi系统、ford公司的eec系统、chrysler公司的cfi系统、日产eccs系统、丰田tccs系统、三菱ect-jet系统和lucas的ems系统,与此同时,传感器和汽车专用控制芯片得到了迅速发展。
80年代以前,汽油机喷射多采用多点汽油喷射系统,1980年,gm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tbi系统,该系统采用低压喷射,使用更低的喷油压力和较少的喷油器就能够满足当时的法规要求,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1983年,bosch也推出了mono-jetronic单点汽油喷射系统。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对发动机性能结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法规要求的进一步严格,多点汽油喷射系统重新显现出优势并再次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微处理器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种性能指标确定发动机系统的最佳特征,可以相应于各种工况、环境和状态自动作相应调整和补偿,使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优状况运行。
目前电控的内容主要包括:燃油喷射控制、点火及爆震控制,此外还有怠速控制、超速保护、减速断油、废气再循环控制、增压控制、可变气阀定时控制、发动机故障自诊断和故障安全系统等。
3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汽油机电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作为一种新技术已在汽车工业中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汽油机电子控制的发展趋势还十分强劲。汽油机电控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3.1 控制器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动机的控制器在小型化的同时功能越来越强。目前,电控单元的硬件不断丰富,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采集、计算和通讯速度不断提高,对燃烧压力的瞬态变化也能进行实时处理。发动机控制向综合控制方向发展,不仅是实现对发动机本身的控制还同时兼有车辆自动变速、主动悬架及车速控制等的汽车综合管理系统。当前,16位机取代8位机成为车用微机的主流机型,而且向32位机迈进,这将有力地支持控制系统发展更多、更高级的功能。
3.2 传感器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小型化、集成化及智能化,能够对温度、电压进行自动补偿,并自动恢复由于长期使用造成的性能衰退;具备自诊断及自修复功能,并直接输出数字信号,简化控制单元;传感器本身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目前新型传感器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燃烧数据传感器研制和发动机输出参数检测两个领域。
3.3 控制软件的发展 突出表现在新型控制理论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汽油机的控制理论从开环控制走向闭环控制,从最优控制走向自适应、自学习控制,最终走向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未来一段时间内,控制软件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为新的变量开发控制算法;
②为开发控制算法进行仿真研究;
③为车外诊断的专家系统和在车内使用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应用研究。
新一代电控发动机的研制包括:
a)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
b)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研究。
总之,电子控制在当前发动机控制发展中起了核心作用。今后的发动机电控将随着社会的各种要求和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向高精度、紧凑化方向发展。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叁』 汽车悬架系统的历史
汽车悬架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1.前言
悬架依据其可控性可以分为不可控的被动悬架和可控的智能悬架两大类。在多变环境或性能要求高且影响因素复杂的情况下,被动悬架难以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而智能悬架能够对行驶路面、汽车的工况和载荷等状况进行监测,进而控制悬架本身特性及工作状态,使汽车的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智能悬架中主动、半主动悬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安全性和舒适性这一对卜矛盾,将其缓和至相对较低。
2.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是一个动力驱动系统,包括测量系统、反馈控制中心、能量源和执行器四个部分。其原理是测量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得车辆振动信息,传递给控制中心进行处理,进而由控制中心发出指令给能量源产生控制力,再由执行器进行控制,衰减悬架的振动。由于主动悬架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很大的能量消耗,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只在少数高级轿车中有所应用。与之相比,半主动悬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基本不需要消耗能量等优点,而对振动的控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接近主动悬架,远远优于被动悬架,因而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得到了飞速发展。图1为主动悬架的原理图,其中F代表力发生器。图2为一种典型半主动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半主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结构相似,只是半主动悬架用可调刚度的弹性元件或是可调阻尼的减振器代替主动悬架的力发生器。图2的半主动悬架系统中,一个连续可调的阻尼器与一个传统的普通弹簧并联,需要假定系统中的阻尼器能够完全独立于悬架的相对运动,且能根据力控制信号做出反应。
悬架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可以从控制策略、执行机构以及实际应用几个方面来分析。
3.控制策略研究
目前应用于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比较多,主要有天棚控制、最优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复合控制等等。
3.1 天棚阻尼与开关阴尼控制思想
1974年,美国学者karnopp等提出了天棚阻尼控制思想。原理是在车身上安装一个与车身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器,可以完全防止车身与悬架系统产生共振,达到衰减振动的目的。在天棚控制方式中,控制力取决于车体的绝对速度的反馈,不需要很多传感器也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可靠性较好。控制力可以表示为:
式中Csky为比例系数;x为车体垂直振动速度。
但是天棚阻尼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karnopp为实现“天棚”控制思想又提出了开关阻尼的概念。原理是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阻尼器阻尼的“软”、“硬”设置,进而调整阻尼力的大小。其优点是作动器消耗振动能量。最早应用于实车的是美国lord公司的产品,反映效果良好。开关阻尼控制思想的阻尼力算法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Fd为阻尼力;c为比例系数;x为簧载质量的垂直运动速度,y为非簧载质量的垂直运动速度。目前开关阻尼的控制已经有所应用。
3.2 最优控制
在车辆上运用的最优控制方法常用的有线性最优控制、H∞最优控制等。线性最优控制理论是早期经典控制理论的代表,已经过了理论到实践的考验,是目前比较成熟和完整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理论。其中使用LQR算法的理论及实践应用比较成熟,算法概要如下:
设悬架自由度弹簧阴尼系统动力方程为:
f (t)表示外部激励的(r)阶向量u (t)是(m)维控制力向量;D是(nXm)控制力位置矩阵;E是(n×r)外部激励位置矩阵。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形式为:
式中:x(t)为状态向量(2n);A为系统矩阵(2nX 2n);B为控制力位置矩阵(2nXm);H为外部激励位置矩阵(2n×r)。
采用LQR模态控制算法设计主动最优控制力:
国内在相关领域研究比较深人的是装甲兵工程学院关于履带车辆悬挂系统的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3.3 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方法提出比较早,它可以预先确定前方路面的信息,并利用这一信息和车辆当时信息来决定控制行为。由于预测控制是利用车辆前轮的扰动信息预估路面的干扰输入,将车辆的前轮悬架的状态参数值反馈给控制器进行控制,因此,控制系统有一定的时间来采取措施。然而信息的获得来自前轮,因此要求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由控制器采取动作历时很短。鉴于此,目前最优预测控制多采用超声波传感器等测量方法对车辆前方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采集,用此信息来控制悬架执行机构的动作。1984年日产公司研制出声纳式半主动悬架,它能通过声纳装置预测前方路面信息,及时调整悬架减振器的状态。
预测控制的问题表现在预测距离是一定的,因此预测提前时间取决于车速,这样必然具有时变性,而预测控制仍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研究对象,测量、参数的时变性和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还没有得到解决。另外,用预测信息来控制悬架执行机构的动作的核心技术是信号的获取精度问题,要求不受干扰地真实反映路面信息,这往往导致成本、可靠性方面的投人相应增大,应用中要重点考虑。
3.4 自适应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的有自校正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两类。自适应控制考虑了车辆系统参数的时变性,通过自动检测系统的参数变化来调节控制策略,从而使系统实时逼近最优状态。自校正控制是一种将受控对象参数在线识别与控制器参数整定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自适应控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校正控制过程需要在线辨识大量的结构参数,所以导致计算量大,实时性不好。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涉及路面信息获得的精度问题,这一点与预测控制存在的问题相似。另外,当悬挂系统参数由于突然的冲击而在较大的范围变化时,自适应控制的鲁棒性将变坏。
3.5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
在过去的20年中,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控制逐步成为解决具有非线性、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系统的有效方法。
在车辆悬架控制领域较早应用模糊控制的是Yoshimura教授,他将模糊控制方法应用到汽车主动、半主动悬架当中。该车辆系统由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描述,通过模糊推理从若干类阻尼力中选择合适的阻尼力。仿真结果显示应用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大大减小了车身振动加速度。随后进行的实车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是建立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人为因素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专家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如果专家知识的集合不能真实或准确地反应车辆的状态,那么控制就失去了准确性。
3.6 复合控制
当前应用于汽车悬架振动控制的控制策略很多,而得到的效果只能说是优越于被动悬架。原因是各种控制策略都有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解决办法就是将两种甚至多种控制策略相结合,对悬架进行复合控制。纵观车辆主动、半主动控制领域,只运用一种控制策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而采用复合控制策略的成功应用却很多。近期的文献记载的控制策略设计有应用于越野车辆(坦克等)的自适应控制与LQG控制的联合控制,最优预见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的复合,以及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的复合等等。研究表明,利用复尸合控制方法更适用于汽车、悬架这样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可以预见复合控制方法是今后控制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执行机构研究
控制策略最终是通过执行机构对悬架的振动特性进行调解的,因此,执行机构往往代表着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状态。根据半主动悬架的结构特点,执行机构分为两种,即悬架刚度调解系统和减振器阻尼力调节系统。对悬架刚度的调节是通过对悬架弹簧的弹性系数进行调节,应用较多的为空气弹簧。
相比之下,阻尼调节应用较多。其中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被认为比较有发展前景。如增大摩擦力的办法改变阻尼力;采用压电陶瓷材料改变悬架阻尼;改变减振器节流孔开度以及改变减振器工作液(智能材料)粘度来改变阴尼力等。
调解阻尼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还是使用粘性连续可控的新型智能材料(电流变或磁流变液体等)作为减振器工作液,从而实现阻尼连续调节。磁流变液阻尼器是当今被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虽然其发展晚于电流变液阻尼器,但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磁流变液是一种随着外加磁场强度的改变其流变性能随着改变的智能材料。由于磁流变液体是非牛顿液体,其剪切应力是由液体的粘性和屈服应力两部分组成的。流变特性的改变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外加磁场强度的控制可以在毫秒级对其流变特性进行改变,由液态变为半固态。磁流变液优点很多:其剪切应力较大,可达到50-100 kPa;剪切应力具有对温度的稳定性和对不存介质的不敏感性;通过对磁场强度的控制来控制剪切应力,耗能很低,同时更安全。
磁流变液也存在着一定的应用问题,主要是减振器内液体紊流产生的噪声较大和产生强磁场需要的金属线圈重量问题,这些问题有关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解决。
5.应用实例
近十多年以来,悬架控制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成果较多。如福特公司生产的雷鸟轿车上的行驶平顺性程序控制悬架系统(PRC)。PRC中的减振器配置了一种快速作用旋转式螺管电磁开关,在传感器和一台6805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电子系统的配合下,根据驾驶员的指示和车辆的运行状态,电磁开关可以调节阻尼。其他成功的应用还有奔驰车的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凯迪拉克轿车的路感悬架系统(RSS),以及对阻尼和刚度进行综合控制的丰田电子悬架控制系统和凌志LS400的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等。
在军用汽车领域,磁流变液阻尼器得到了应用。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美军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HMMWV),图3为该车应用的阻尼器。
为了对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性能进行评估,试验人员将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的“悍马”与使用传统被动悬架的HMMWV进行了对比试验,分别在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等方面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应用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比使用传统悬架的车辆均有所提高。可见,军用轮式车辆领域是半主动悬架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更高层次的改进是将ABS,TCS,ASR等控制系统与悬架控制系统的集成,即组成汽车动力学集成控制系统,这将是车辆悬架系统与车辆其他控制系统集成化发展的方向。
6.结论与展望
从悬架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控制策略和执行机构。将来的发展应该从这两方面人手,并加快实车应用的进度。
6.1 控制规律的复合
我们看到,各种控制方法对悬架的振动控制都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这是由其控制原理所决定的。由于汽车悬架系统属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单一的控制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两种甚至多种控制策略的协同控制,因此,复合控制应该是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
6.2 集中力量加快以磁流变减振器为执行机构的半主动悬架的研发进程
当前磁流变液减振器半主动悬架的发展最为整个汽车工业界所关注。在这方面国外成果及应用实例较多,国内还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应用实例很少,问题主要是磁流变液减振器的工作性仍然不稳定,成本较高。因此,当前乃至今后应该以此为重点,展开技术攻关,从研制高性能磁流变材料、优化磁路及结构设计入手,为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开发作先期基础性研究。
6.3 越野汽车将是半主动悬架的重要应用领域
目前,半主动悬架技术主要应用在高级轿车上,原因是该技术的实现成本较高。而对该技术需求更为迫切的是越野汽车行业,集中体现在军用越野汽车领域。随着车辆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军用越野汽车也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发展方向,高机动性就是其发展特色之一,表现在车辆行驶的地域更加广泛,通过崎岖、苛刻路面的能力增强,这就要求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与之相适应。任何一项尖端技术从出现到应用到实际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半主动悬架技术在国内已经有着广泛的研究基础,相关研究机构应该积极开展预研工作,以越野汽车的悬架系统为切人点,将该领域的技术逐渐推广。
汽车主动悬架的发展及其最新技术
--------------------------------------------------------------------------------
作者:-
自从汽车发明以来,工程师们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将汽车的悬架系统设计得更好。最初的汽车悬架系统是使用马车的弹性钢板,效果当然不会很好。1908年螺旋弹簧开始用于轿车,当时就曾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安装刚性较大的螺旋弹簧,以使车轮保持着与路面接触的倾向,提高轮胎的抓地能力。但是这样的弊端是乘坐汽车时有较强烈的颠簸感觉。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采用较软的螺旋弹簧,以适应崎岖不平的路面,提高乘坐汽车时的平稳性及舒适性。但是这样的汽车操纵性较差。到了三四十年代,独立悬架开始出现,并得到很大发展。减振器也由早期的摩擦式发展为液力式。这些改进无疑提高了悬架的性能,但无论怎样改良,此时的悬架仍然属于被动式悬架,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局限性。
衡量悬架性能好坏的主要指标是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性能要求,往往不能同时满足。怎样在二者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工程师们的研究课题。
平顺性一般通过车体或车身某个部位(如车底板、驾驶员座椅处)的加速度响应来评价,操纵稳定性则可以通过车轮的动载来度量。例如,若降低弹簧的刚度,则车体加速度减少使平顺性变好,但同时会导致车体位移的增加。由此产生车体重心的变动将引起轮胎负荷变化的增加,对操纵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增加弹簧刚度会提高操纵稳定性,但硬的弹簧将导致汽车对路面不平度很敏感,使平顺性降低。所以,理想的悬架应该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既能满足平顺性要求又能满足操纵稳定性要求。
但是普遍使用的被动悬架不可能达到设计师们的理想要求。被动悬架因为具有固定的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在结构设计上只能是满足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矛盾的折衷,无法达到悬架控制的理想境界。在使用上,为了使被动悬架能够对不同的路面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常将悬架的刚度和减振器的阻尼设计成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线性,比如采用变节距螺旋弹簧和三级阻力控制的液压减振器。
表1 可变特性悬架主要部件动能表
部件名称
功能
作用
衰减力转换
稳定器刚性转换
手动选择开关
●
●
选择挡位,变换悬架特性
显示器
●
●
显示手动选择开关挡位
减振器驱动器
●
驱动减振器内回转阀
前支柱、后减振器
●
内装回转阀,可变化衰减力
稳定器驱动器
●
通过稳定器缆绳,开闭稳定器杆内的油路
稳定器缆绳
●
连接稳定器驱动器和稳定器杆,传递驱动器动作
稳定器杆
●
具有油缸的结构,可变换稳定器刚性
电子控制装置
●
●
根据手动选择开关状态,控制各驱动器
注:“●”为此部件具有此功能。
表2 手动选择开关挡位特点
挡位
减振器的衰减力
稳定器的刚性
特点
“SPORT”挡位
增强
提高
具有高级跑车的优良转弯性能与灵活的操纵性能
“TOURING”挡位
减弱
降低
具有高级旅行车的高速操纵稳定性与舒适性
由于被动悬架设计的出发点是在满足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进行折衷,对于不同的使用要求,只能是在满足主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牺牲次要性能。所以尽管被动悬架在设计上以不断改进被动元件而实现了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目标,但始终无法解决同时满足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相矛盾的要求。
为此,自五六十年代起产生了主动悬架的概念,它能够根据悬架质量的加速度,利用电控液压部件主动地控制汽车的振动。在这方面的研究,各大汽车制造公司均不遗余力。典型的例子,早期有雪铁龙公司在1955年发展的一种液压-空气悬架系统,可以使汽车具有较好的行驶性能和舒适性,但是它的制造工序太复杂,最终难以普及。到90年代,日产公司在无限Q45轿车上应用了新式主动悬架,进一步提高了轿车适应崎岖路面的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可变特性悬架控制系统。它可根据运行条件与路面状况,以手动控制悬架特性变化。手动开关可选择两种挡位:1.“SPORT”挡位,刚性高,相当于高级跑车的悬架特性。2.“TOURING”挡位,柔性,相当于高级旅行车的悬架特性。图 1为可变特性悬架的构造,表1为其主要部件功能,表2为手动选择开关挡位特点。
现时引人注意的是奔驰公司发展的ABC(Active Body Control)系统,可算是相对先进的主动悬架系统代表。
ABC系统的设计人员从一开始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传统的思路上,而是另辟蹊径,集中研究车身在行驶时的跳动。他们认为,从稳定性考虑,通过抑制车身在行驶时的起伏、倾斜及跳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舒适性,而且更简单直接。对驾驶而言,采用刚性较大的螺旋弹簧,可以使汽车优越的操纵驾驶性得到保证。早在多年前,研究人员已经进行过这方面的验证。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及电脑控制在轿车上大量应用,这种新型主动悬架变为现实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最新面世的系统采用了大量电子控制技术,奔驰公司称之为主动式车身控制系统,简称ABC 。
传统的悬架系统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厚重的车身跳动,推压液压油,通过阻尼减振器抑制车身的振动,并由螺旋弹簧将跳动能量吸收。这种完全被动的方式当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而ABC系统则通过感应最轻微的车轮及车身动作,在任何大的车身振动之前及时对悬架系统作出调整,保持车身的平衡。该系统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路面情况,即使在异常崎岖不平的地方,轿车也能保持优越的操纵性、舒适性及方向稳定性。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ABC系统在各条悬架滑柱内装有一套新型的液力调节伺服器,可动态调整的液压缸根据不同的路面情况自动调节螺旋弹簧座的位置,这一点很重要。当车轮遇到障碍物时,ABC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自动调节弹簧座,并在弹簧座上施加压力,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抵消传递给车身的跳动能量。同样的方法,ABC系统还能够避免轿车在制动、加速及转弯时产生的车身倾斜。当汽车制动或拐弯时的惯性引起弹簧变形,悬架传感器会检测出车身的倾斜度和横向加速度。微电脑根据传感器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并立即确定在什么位置上将多大的负载加到悬架上,使车身的倾斜减到最小。几乎可以说,车身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水平位置。
ABC系统的控制感应装置由两个微型处理器及13个传感器组成,每10μs对悬架系统作一次扫描和调整。各传感器分别向微处理器传送车速、车轮制动压力、踏动油门踏板的速度、车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频率、转向盘角度及转向速度等数据。电脑不断接收这些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同时,电脑能独立控制每一个车轮上的执行元件,从而能在任何时候、任何车轮上产生符合要求的悬架运动以适应汽车的每一种行驶状况。
ABC系统使汽车对侧倾、俯仰、横摆、跳动和车身高度的控制都能更加迅速、精确,即使在路况较差的路面上,汽车的跳动也很小。而且汽车高速行驶和转弯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车身的侧倾小,车轮外倾角度变化也小,轮胎就能较好地保持与地面垂直接触,使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提高,以充分发挥轮胎的驱动制动作用。此外汽车的载重量无论如何变化,汽车始终能保持一定的车身高度,所以悬架的几何关系也可以确保不变。
目前,这种主动式车身控制系统已经应用在奔驰最新的C系列轿车上,虽然价格不菲,但也赢得极佳的口碑,被誉为是动力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改进的一个里程碑。
『肆』 电控悬架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在高级大客车上几乎全部使用了空气悬架,重型载货车使用空气悬架的比例也高达80%以上,部分轿车也逐渐开始安装空气悬架。在一些特种车辆(如对防震要求较高的仪表车、救护车、特种军用车及要求高度调节的集装箱运输车等)上,空气悬架几乎为唯一选择。
国外汽车空气悬架的发展经历了“钢板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被动全空气悬架→主动全空气悬架(即ECAS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变化。ECAS应用了电子控制系统,使汽车在各种路面、各种工况条件下能实现主动调节、主动控制,并增加了许多辅助功能(如故障诊断功能等),目前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客车上已经大量应用,可以预见,ECAS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
在我国空气悬架的应用落后于国外几十年,直到近几年,随着高档客车制造技术的引进以及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加上国家对客车等级划分的标准要求,空气悬架才开始逐步应用起来。目前空气悬架主要集中应用在高等级客车上,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空气悬架的配置率仍然很低,基本上还属于“导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部分数量相对较大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郑州宇通、厦门金龙、苏州金龙、扬州亚星、一汽客底、东风杭汽等规模较大的主要客车及底盘厂家。比如郑州宇通在2003年对空气悬架进行了自主开发,加上选配Newway及Reyco的空气悬架,年装车近500~800台(套);扬州亚星年产客车及底盘8000多台,其中部分选用Neway及Reyco的空气悬架;东风杭汽近两年客车及客车底盘的产量在8000~9000台左右,先后采用过Neway和科曼的空气悬架;一汽客底主要选用Neway或Reyco的空气悬架;厦门金龙和苏州金龙都是一边选用Neway、科曼等的产品,一边在进行自主开发。此外,国内其它一些客车厂家也都是以选装国外空气悬架产品为主。
在自主研发方面,由于国内已经能够生产优质的空气悬架部件,以此为支撑,部分汽车主机厂已经开始自己设计符合中国道路状况和车辆实际条件的空气悬架弹簧产品,并选装国内优秀的部件以降低成本。郑州宇通公司成立了郑州百特零部件公司,自己设计匹配,分散采购。2002年,宇通公司本部生产空气悬架客车235辆,除“猛狮”系列需从德国进口底盘外,其他车型的空气悬架各部件大多为国内加工制造。
我国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国内空气悬架市场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重型汽车对路面破坏机理的研究及认识进一步加深、政府对高速公路养护的重视、限制超载逐步在国内各地受到重视等因素,使空气悬架在重型车市场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为适应高速公路运输的需要,高级客车和大型载货车都必须使用空气悬架。
客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将大大拉动空气悬架的需求增长。近几年,空气悬架的需求主要是与高级客车的销售量直接相关。据统计,我国高级客车的市场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大中型客车年需求量为12~16万辆(其中大型客车为3~5万辆,中型客车为9~11万辆),2002年7月,交通部颁布实施《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325-2002)行业标准,新颁布实施的标准对大中型客车配置悬架类型作了规定,其中高级大中型客车必须采用空气悬架,这为空气悬架产品的推广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载货车必将成为空气悬架市场的支撑点。“十五规划”预测,到2005年重型载货汽车需求为9~11万辆。仅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4月公开发布的2004~2007年中期事业计划来分析,预计未来几年“东风有限”系列商用车的空气悬架配置数量约在15000~30000套;一汽集团的系列商用车的空气悬架配置数量也不低于这个数字。综合上述分析,预计到2005年,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大中型客车、高档旅游客车的空气悬架弹簧的配置率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幅度,其中大型客车将有15000~20000辆采用空气悬架弹簧;重型载货汽车预计有5000辆采用空气悬架系统。
关于我国空气悬架研发的思考
我国长春汽车研究所早在1957年就开始了空气悬架技术的研究,不少高校的相关专家及研究机构多年来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非常低,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没能继续坚持和深入下去,使我国汽车悬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
目前在汽车悬架系统方面,我国除了钢板弹簧悬架的设计及应用比较成熟以外,其它的悬架技术的应用绝大部分还处于车型引进、仿制或直接购买产品阶段。悬架产品的设计开发滞后,一方面表现在设计手段落后,计算机应力分析、动态仿真在企业中应用还较少;另一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计评价体系。在美国,由于空气悬架的普遍应用,已经成就了一批专门从事空气悬架设计、制造的悬架专业公司。我国还没有一家整车厂能独立设计出空气悬架成功地应用于整车,也没有一家悬架专业公司能够设计出并向市场提供成熟的空气悬架产品。虽然我国加入WTO之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会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汽车行业可以实现全球采购,但是不能拥有悬架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整车的市场竞争力肯定会受到削弱。
根据这种状况,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当借此机遇,加快研发空气悬架产品。首先必须明确划分空气悬架系统设计开发的权限与分工,由研发部门负责研发方向、确定系统特性参数,指定具体的二级开发单位,实现产品的快速研发和升级换代。其次,要从产品的工艺路线入手,制定合理的开发配套模式。针对空气悬架产品的系统特性,采取“二级开发、总成集配、模块供货”,并集中于一家公司。最后,应摒弃狭隘的自主开发理念,积极开展与国外强势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快融入空气悬架领域的国际竞争、合作和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商用汽车整体技术水平及竞争实力的提升。
『伍』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汽车电子技术已经全面覆盖汽车行业。如今的汽车先进的技术都于电子技术挂钩回:电喷发动机,电动车窗答,电动座椅,电控车身稳定系统,电子显示屏,电控悬架等等。而如今的汽车都配备了一个电脑—ECU来调节整个汽车的运行,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了汽车技术进步的最大源泉。
『陆』 什么是电控悬架
电控悬架系统能够根据抄车身高度、车速、转向角度及速率、制动等信号,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悬架执行机构,使悬架系统的刚度、减振器的阻尼力及车身高度等参数得以改变,从而使汽车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以及通过性。电控悬架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使悬架随不同的路况和行驶状态做出不同的反应。
『柒』 电控悬架的基本原理
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由传感器与开关、控制单元、执行元件等电子器件组成回。传感器和开关将路答面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送给控制单元ECU,控制单元ECU将传感器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元件,执行元件的机械动作改变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调整弹簧的高度和刚度。
『捌』 电控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这是一个网络文库的ppt,详细的介绍了你的问题,内容比较多,可以自己版查看一下权:
http://wenku..com/link?url=UMDjFS0LASA-_98NId73_8bC9Xe1lOci4MBbjDUD7
『玖』 电控悬架的特点是什么
1、电控悬架的特点:
能够根据车身高度、车速、转向角度及速率、制动等信号,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悬架执行机构,使悬架系统的刚度、减振器的阻尼力及车身高度等参数得以改变,从而使汽车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以及通过性。
2、传统悬架的组成: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
属于被动式悬架:车轮和车身状态只能被动地取决于路面及行驶状况以及汽车的弹性支承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
无法满足变化莫测的路面状况和汽车行驶状况,操纵性与舒适性不和谐。
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控制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力,突破传统被动悬架的局限性,使汽车的悬架特性与道路状况和行驶状态相适应,从而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的稳定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3、基本功能:
车高调整:无论车辆的负载多少,都可以保持汽车高度一定,车身保持水平,从而使前大灯光束方向保持不变;当汽车在坏路面上行驶时,可以使车高升高,防止车桥与路面相碰;当汽车高速行驶时,又可以使车高降低,以便减少空气阻力,提高操纵稳定性。
减振器阻尼力控制:通过对减振器阻尼系数的调整,防止汽车急速起步或急加速时车尾下蹲;防止紧急制动时的车头下沉;防止汽车急转弯时车身横向摇动;防止汽车换挡时车身纵向摇动等,提高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弹簧刚度控制:与减振器一样在各种工况下,通过对弹簧性系数的调整,来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
『拾』 电控悬架系统的分类有哪些
电控悬架系统的分类
按控制理论不同,电控悬架系统分为半主动式、主动式两大类。专
半主动悬架:属是指悬架元件中的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系数两者之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 节。主要采用调节减振器的阻尼,不能对刚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主动悬架:能自动调整悬架刚度和阻尼(包括整体调整和单轮调整),从而能同时满足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此外,主动悬架还可以根据车速的变化控制车身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