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黑色西装历史文化

黑色西装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3-04 10:13:02

1. 西服的来历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版三个衣兜,衣长权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首选。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2. 谁能帮忙介绍介绍关于西服的文化和知识方面的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从。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军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所谓“Bold”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全衬西服
它打破了西服以粘纱布衬为主衬的制作传统,容入了意大利人的智慧,采用以优质黑炭衬为主衬,创造出柔软挺括,耐穿而不变形的全新效果,是成功男士衣服的一次革命。
机洗西服
采用国际羊毛事物局研制的最新工艺,长时间穿着或被雨淋后,只要置入洗衣机清洗,其整体线条始终不受影响,如发现有皱褶,请在其表面喷足蒸气或用熨斗稍稍熨烫即可。
伸缩西裤
坐立时腰围部能有弹性的自由伸缩,空腹或饱腹时腰围能自行调解,如体型出现变化也能悠然自得。其面料舒适,富有弹性,穿着方便。压褶,浸水,折叠后马上能自然消除。整烫后便能保持永久。

西服面料知识
纯羊毛面料

一 纯羊毛精纺面料

大多质地较薄,呢面光滑,纹路清晰。光泽自然柔和,有漂光。身骨挺括,手感柔软而弹性丰富。紧握呢料后松开,基本无皱折,既使有轻微折痕也可在很短时间内消失。

二 纯羊毛粗纺面料

大多质地厚实,呢面丰满,色光柔和而瞟光足。呢面和绒面类不露纹底。纹面类织纹清晰而丰富。手感温和,挺括而富有弹性。

羊毛混纺面料

一 羊毛与涤纶混纺面料

阳光下表面有闪光点,缺乏纯羊毛面料柔和的柔润感。毛涤(涤毛)

面料挺括但有板硬感,并随涤纶含量的增加而明显突出。弹性较纯毛面料要好,但手感不及纯毛和毛晴混纺面料。紧握呢料后松开,几乎无折痕。

二 羊毛与粘胶混纺面料

光泽较暗淡。精纺类手感较疲软,粗纺类则手感松散。这类面料的弹性和挺括感不及纯羊毛和毛涤、毛晴混纺面料。若粘胶含量较高,面料容易皱折。

纯化纤仿毛面料

一 纯羊毛精纺面料

传统以粘胶、人造毛纤维为原料的仿毛面料,光泽暗淡,手感疲软,缺乏挺括感。由于弹性较差,极易出现皱折,且不易消退。从面料中抽出的纱线湿水后的强度比干态时有明显下降 ,这是鉴别粘胶类面料的有效方法。此外,这类仿毛面料浸湿后发硬变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仿毛产品在色泽、手感、耐用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高科技纺织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将我们的世界装点的更加绚丽多彩。

西服的穿着礼仪

西服以其设计造型美观、线条简洁流畅、立体感强、适应性广泛等特点而越来越深受人们青睐。几乎成为世界性通用的服装,可谓男女老少皆宜。西服七分在做,三分在穿。西装的选择和搭配是很有讲究的。选择西装既要考虑颜色、尺码、价格、面料和做工,又不可忽视外形线条和比例。西装不一定必须料子讲究高档,但必须裁剪合体,整洁笔挺。选择色彩较暗、沉稳、且无明显花纹图案,但面料高档些的单色西服套装,适用场合广泛,穿用时间长,利用率较高。

穿着西装应遵循以下礼仪原则:

1.西服套装上下装颜色应一致。在搭配上,西装、衬衣、领带其中应有两样为素色。

2.穿西服套装必须穿皮鞋,便鞋、布鞋和旅游鞋都不合适。

3.配西装的衬衣颜色应与西服颜色协调,不能是同一色。白色衬衣配各种颜色的西服效果都不错。正式场合男士不宜穿色彩鲜艳的格子或花色衬衣。衬衣袖口应长出西服袖口1—2厘米。穿西服在正式庄重场合必须打领带,其他场合不一定都要打领带。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必须系好,不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应解开。

4.西服纽扣有单排、双排之分,纽扣系法有讲究:双排扣西装应把扣子都扣好。单排扣西装:一粒扣的,系上端庄,敞开潇洒;两粒扣的,只系上面一粒扣是洋气、正统,只系下面一粒是牛气、流气,全扣上是土气,都不系敞开是潇洒、帅气,全扣和只扣第二粒不合规范;三粒扣的,系上面两粒或只系中间一粒都合规范要求。

5.西装的上衣口袋和裤子口袋里不宜放太多的东西。穿西装内衣不要穿太多,春秋季节只配一件衬衣最好,冬季衬衣里面也不要穿棉毛衫,可在衬衣外面穿一件羊毛衫。穿得过分臃肿会破坏西装的整体线条美。

6.领带的颜色、图案应与西服相协调,系领带时,领带的长度以触及皮带扣为宜,领带夹戴在衬衣第四、第五粒纽扣之间。

7.西服袖口的商标牌应摘掉,否则不符合西服穿着规范,高雅场合会让人贻笑大方。

8.注意西服的保养。保养存放的方式,对西服的造型和穿用寿命影响很大。高档西服要吊挂在通风处并常晾晒,注意防虫与防潮。有皱折时可挂在浴后的浴室里,利用蒸气使皱折展开,然后再挂在通风处。

女性:女性穿西服套裤(裙)或旗袍时,需要穿肉色的长统或连裤式丝袜,不准光腿或穿彩色丝袜、短袜。穿衬衫时,内衣与衬衫色彩要相近、相似;穿面料较为单薄的裙子时,应着衬裙。

男性:男性出席正式场合穿西装、制服,要坚持三色原则,即身上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颜色或三种色系(皮鞋、皮带、皮包应为一个颜色或色系),不能穿尼龙丝袜和白色的袜子。

领带夹的用法:应在穿西服时使用,也就是说仅仅单穿长袖衬衫时没必要使用领带夹,更不要在穿夹克时使用领带夹。穿西服时使用领带夹,应将其别在特定的位置,即从上往下数,在衬衫的第四与第五粒钮扣之间,将领带夹别上,然后扣上西服上衣的扣子,从外面一般应当看不见领带夹。因为按照妆饰礼仪的规定,领带夹这种饰物的主要用途是固定领带,如果稍许外露还说得过去,如果把它别得太靠上,甚至直逼衬衫领扣,就显得过分张扬。

3. 西装的起源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

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3)黑色西装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和王睿谟开设了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

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宁波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缝曾为外国人(又称“红毛”)裁制过服装,“红帮”之名由此而来。“红毛”最初是对荷兰人的称谓,后来泛指欧洲人。

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务业或修造业。“红帮裁缝”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它有一条长长的历史轨迹,在老上海提起宁波人,很多人立即就会想起当年那些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红帮裁缝”。

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西装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

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

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

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

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

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4. 西装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西装的历史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着装效果能体现出大方简洁、端正、挺括、工艺精致感和合体贴切性,并且穿着者的年龄跨度大,适宜于老中青三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从。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军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所谓“Bold”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最正统的西服样式,上衣与裤子以及背心都是用相同的面料、色彩缝制而成,并且由西服领带、背心三件套组成,但是很英国式的背心在中国很不受宠,现在少见有人穿着。特别是上海,冬季不是很冷,所以穿着的人更少,其实,我是非常欣赏三件套的,特别是看了《环游地球80天》里的皮尔斯·布鲁斯南更是觉得很优雅、绅士。所以就那三件套为例,作些介绍。包括背心在内的三件套西装,应该是由14个口袋组成的。

5. 西服何时、如何传入中国

西装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有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清史·西洋记》中记载,大清国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他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英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觉得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装。而严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
如果说清未的严公子穿西装还只是其个人出于对西方文化的敬仰,而真正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1919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不过由于当时国内战火连年,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水平,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这个制度始终未能在民间实行。1941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打领带的热潮。

6. 西装的发源地是

西装的发源地是法国。
一、详细: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
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二、其他:
1、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2、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
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7. 西服的发展史

西服是一种“舶来文化”,这一点无可讳言。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但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ecket)。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 “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

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siness Suit)。人类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向辉煌的未来走去--如果对人类的昨天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人类的今天,也就无从推测明天的发展。服装文化具有“螺旋式”地不断重复历史的流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重温历史。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8. 西方人为什么要穿黑色西装

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很长时间西装和国人接触,和世界接触,慢慢的,便从新东西,稀奇,可有可无的变成日常生活必须的服装,当然西装本来看上去也严肃庄重,成为最普片的主流服装之一。
但是,我想说,为了中国人的灵魂中华的崛起,不甘心让洋装称霸世界,占据着国人乃世界人们的心,肯定有多少人因为西装丢掉了工作,因为西装穿着原因被骂,就算西装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我们到最终的美好生活,完美世界,慢节奏生活,那时西装的便捷就不需要了,西装的庄重严肃,汉服也具备。每个民族也可以自己设计服饰,不一定要西服,当然就西装来说现在也没人计较历史尊严等了,要全人类和睦相处,很多人就不计较了。中西方都看淡了。以后要打破西方传统的一切文化,来维护中华的庄严,严肃!西装肯定不是最好看的,国人自己设计虽然很可能违背传统,(很难走出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比古代局限的进步,总之,如果西方是最好的一切,那就崇尚学习,可惜不是,现代文化一半是历史时间必然走向,一半是西化的影响。如果没有其他民族,只有国人那今天穿的主流成人正式的服装恐怕是……。
终结:追求最好的衣服,态度方面不要认识错误,看上去严肃?古代没有西服照样!关键心里严肃就行,当然古代严肃场合衣服也有要求,就算没必要和西方攀比文化,我们也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这是民族能力健康的表现。崇尚西方,依附西方衍生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落后,除非它是最好,否则将限制我们乃全世界文化。文化和睦相处。审美观不统一:个人喜好有偏差,只要不违背绝对正确的理道德。不能最好,就喜好自由穿着,什么狗屁单位 公司等正式场合要求!我还未没工作,只是发表感想,不喜勿喷。西装是西方的,但是感觉是多种文化合体,代表现代部分文化吧。有燕子的感觉。健康同时和睦,追求最好。

9. 西服的起源及西服在中国的发展史

现代西服抄起源于北欧日耳曼民族服袭装,之后由法国贵族进行了改进设计,成了欧洲贵族的流行服饰,最后随着大航海时代及全球殖民活动,欧洲文化凭借着武力殖民传播到了全世界,其中也包括了西服,欧洲人称之为夹克,而现代西服则是由此演化而来。在现代西服渐渐成型后,民国时期根据西服的样式改进出了“中山装”这类中式西服,而到了现代,东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吞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韩国,均都流行起了纯正西服,过去改进的中式西服均被淘汰。

10. 西装的历史发展

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法国贵族菲利普从渔民和马车夫学来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的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名称变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而在中国,人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随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iness Suit)。
样式变革 样式变革时间 信息 19世纪50年代,以前 西装并无固定式样,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统型;有的左胸开袋,有的无袋。19世纪90年代西装基本定型,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20世纪40年代 男西装的特点是宽腰小下摆,肩部略平宽,胸部饱满,领子翻出偏大,袖口裤脚较小,较明显地夸张男性挺拔的线条美和阳刚之气,此时的女外套也同样采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摆较大,在造型上显得优雅而富于女性高雅之美。 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 男西装趋向自然洒脱,但变化不很明显。同期的女外套则变化较大,主要变化为由原来的掐腰改为松腰身,长度加长,下摆加宽,领子除翻领外,还有关门领,袖口大多采用另镶袖,并自中期开始流行连身袖,造型显得稳重而高雅。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男西装和女外套普遍采用斜肩、宽腰身和小下摆。男西装的领子和驳头都很小;女外套则较大,直腰长,其长度至臀围线上。袖子流行连身袖及十字袖。西装裙臀围与下摆垂直,长度达膝盖。裤子流行紧脚裤和中等长度的女西裤。此时期的男女西装具有简洁而轻快的风格。 20世纪70年代 男西装和女外套又恢复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态,即平肩掐腰,裤子流行喇叭裤(上小下大)。女装前期流行短裙,后期则有所加长,下摆也较大。这一时期的男女西装带有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装又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男西装腰部较宽松,领子和驳头大小适中,裤子为直腿形,造型自然匀称。而女西装则流行小领和小驳头,腰身较宽,底边一般为圆角。女西装的下装大多配穿较长而下摆较宽的裙子。这些服装的造型古朴典雅并带有浪漫的色彩。 在中国流行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阅读全文

与黑色西装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