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长江的历史意义

长江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5 10:10:19

❶ 长江象征什么

雄伟的万里长城,来巍峨壮丽自,历史悠久,象一条巨龙屹立在中华大地.
长城文化既有浓烈的民族特性,又深深植根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共性厚土之中,具有令人向往和陶醉的魅力。
长城赋予了炎黄子孙更多的寓意.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朋友你去过长城吗?“不到长城非好汉”。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景点,一个世界的文化遗产。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❷ 找长江的历史与它的作用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条大河,也是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条大河。长江流域以全国1/5的面积,承载着全国1/3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2/5的工农业产值。为了使长江流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特建议开展长江流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历史作用与影响研究的建议。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最早的文明是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出现过古埃及金字塔那样的世界奇迹,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则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是告别猿猴之后,伴随着农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有一元论、多元论。前者认为全世界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种古猿,后者认为全世界人种由各种不同的古猿演化而来。1965—1975年金沙江畔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1984—1986年三峡地区巫山县发现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化石(亦称“巫山少女”),都比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距今40—50万年间的北京人为早。这些发现不仅动摇了东亚人口的大多数起源于非洲的说法,也说明长江同样是人类的摇篮。
长期以来,华夏儿女笃信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近些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多年。2001年和近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地理分布一再表明,南方明显多于北方,进一步证明南方与北方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源之地。
中国远古文明的辉煌灿烂是以独特的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是水稻文化。过去传统的说法,中国的水稻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入的。近年来大量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最早的发源地。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起源大致情况为:东亚稻作半月弧和西亚麦作半月弧均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美洲种植玉米的历史为6500年,三者分别是东亚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杆叶,距今8000多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土当的水稻农业规模和上万粒稻谷米粒,距今8000—9000年前的江西省万年仙人洞栽培稻遗存,距今12500年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人工栽培稻,上述重大考古发现,一次又一次改写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也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为人类农业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并孕育着生态文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界就有人说,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则是长江经济区。
长江是中国的长江,也是世界的长江。我们应当有超越前人的发展战略时空观,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描绘长江的未来,开展长江流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历史作用与影响的研究,应当成为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此,建议把历史、现实、未来的研究相结合,组织相应的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长江流域在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历史上作用与地位的研究;二是长江流域怎样进一步开发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争取一席之地;三是长江流域怎样发挥自己的技术经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长江流域怎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全世界的典范

❸ 长江的历史文化

长江孕育的文明长江流域为 长江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回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答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❹ 长江的意义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条大河,也是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条大河。长江流域以全国1/5的面积,承载着全国1/3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2/5的工农业产值。为了使长江流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特建议开展长江流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历史作用与影响研究的建议。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最早的文明是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出现过古埃及金字塔那样的世界奇迹,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则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是告别猿猴之后,伴随着农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有一元论、多元论。前者认为全世界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种古猿,后者认为全世界人种由各种不同的古猿演化而来。1965—1975年金沙江畔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1984—1986年三峡地区巫山县发现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化石(亦称“巫山少女”),都比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距今40—50万年间的北京人为早。这些发现不仅动摇了东亚人口的大多数起源于非洲的说法,也说明长江同样是人类的摇篮。 长期以来,华夏儿女笃信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近些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多年。2001年和近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地理分布一再表明,南方明显多于北方,进一步证明南方与北方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源之地。 中国远古文明的辉煌灿烂是以独特的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是水稻文化。过去传统的说法,中国的水稻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入的。近年来大量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最早的发源地。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起源大致情况为:东亚稻作半月弧和西亚麦作半月弧均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美洲种植玉米的历史为6500年,三者分别是东亚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杆叶,距今8000多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土当的水稻农业规模和上万粒稻谷米粒,距今8000—9000年前的江西省万年仙人洞栽培稻遗存,距今12500年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人工栽培稻,上述重大考古发现,一次又一次改写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也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为人类农业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并孕育着生态文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界就有人说,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则是长江经济区。 长江是中国的长江,也是世界的长江。我们应当有超越前人的发展战略时空观,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描绘长江的未来,开展长江流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历史作用与影响的研究,应当成为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此,建议把历史、现实、未来的研究相结合,组织相应的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长江流域在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历史上作用与地位的研究;二是长江流域怎样进一步开发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争取一席之地;三是长江流域怎样发挥自己的技术经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长江流域怎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全世界的典范

❺ 长江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类的生存需要水源,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早先起源于长江、黄河一带.虽然中华民回族的起源是多元化答的,如红山文化等,但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主要在黄河与长江一带.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原因:黄河与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历史上一直是文化与经济中心,汉代都城长安,明清都城京城(今北京),都处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黄河与长江灌溉了一方水土,使得耕地更加肥沃,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另外,虽然黄河与长江每年都有汛期,但是在地理方面,他们是很可利用的(如三峡水利工程,利用阶梯之间的地势落差大,将上游的水阻拦,再放出,能有很大的电能)。综上所述,可以从发源,文化与经济中心,水利三方面考虑。

❻ 长江历史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

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

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

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

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起。

(6)长江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可可西里湖,藏语意为“红水河”,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

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

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❼ 长江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当中有什么作用

一、发达的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产生的基础

环顾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发达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例如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麦、大麦种植和绵羊、山羊的伺养的经济基础,发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亚的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影响,分别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为主的谷物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在那个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则是在以小米的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基础上发生起来的.这个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几个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在采集、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不能产生文明?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后面当然也有这样的文明)发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农业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需要对赖以种植的谷物做长期观察(在野生阶段就采集食用),对这些谷物有一些认识.一个是可食性的认识,一个是耐储藏的特性的认识.这就区别于薯芋等的栽培.至于薯芋的栽培问题,在考古学上很难证明,完全是一个设想,而且无法储藏,也看不出对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影响.而种植谷物,对土壤要有认识.对土壤的肥力要有认识,对水温有所认识,对季节有所认识,既然要栽培农作物,还要制造相应的农具.种植的农具,收获的农具,加工谷物的农具,然后,谷类食物做饭吃时,还得有炊具.这套东西整个构成一个文化系统.谷类的生长期,一年一个轮回,它的周期起码是以年为单位的.这与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计划.这样就使文化本身复杂化.有积攒,有经验的积累;同时要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较大的集体,单个人很难去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定居.所以,我们看到农业村落远远比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积厚得多,也就是稳定得多.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稳定聚居在一个地方,而且是有一个比较大的人群,他们相互之间会不断交流经验,加速了文化的积累,从而也加速了文化的发展.所以,以农业为基础,以谷类作物农业(不是一般的种植的农业)为基础产生了几个古代文明.这种说法是好多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所总结出来的.
现在的谷类作物里面,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小麦,一种是大米.在大米这种谷类作物农业的基础上产生过文明吗?过去是问号,要寻求答案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个是中国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现在是全世界稻米产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么在长江流域有没有自身产生文明的土壤?还是说只有等中原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或者说影响到长江流域,之后才产生了文明?这是摆在考古学者,历史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由于前些年在长江流域很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发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国文明发展时,不能仅仅是中原中心论,这个文明的发生,如果从多源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更符合事实.那个多源里,当然包括长江流域.我个人觉得,稻作农业对文明产生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它同旱地农业相比,更有优势,而不是更差.因为稻作农业,基本上是水田农业.水田农业要求把田块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没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农业地不平也可以种植.水田则不行,而且搞平田块后还得在周围筑田埂,用来关水,水不流掉,天旱时,还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涝时,还得想法排水,还得有排灌系统.由于水田必须要有灌溉,这种灌溉实际上也带来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块旱地,种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减得很快.所以就必须轮种.《诗经》里不是讲到“菑、新、畲”吗?要轮种,否则产量则要降低.而水田,长江流域的水田,种了几千年,现在还非常高产,袁隆平院士得了大奖,也就是在这块土壤上做出来的,而且还能不断的高产.由于是这样,这个农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农民一般不会轻易舍去.所以,水田农业的农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稳定性更大.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积累.由于对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细.这样就养成一种素养 ,就是使这些农人注意精耕细作,事情搞得很细.这种素养带到一些手工业上,就会使一些手工业制品做得非常精巧.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比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他们制做的陶器、玉器与北方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样,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窑也很大,很有气派,但质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制做精巧.几千年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与水土有关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础上产生一种经济,然后在这个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形成了一种传统.所以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它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产生文明.这个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这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许多遗存,大家都很关注,在讨论文明起源时候,都提到这些文化,这些文化中并没有青铜器,只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造玉器、丝绸等.但谁也不否认,它是在走向文明阶段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只不过是对它究竟是否已经进入文明了,还是只走到文明的门槛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说,稻作农业是可以在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文明的.

二 长江流域发生文明的三个中心
长江流域有三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长江中游,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农业最早发生的地区.从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一万多年前就有稻作农业的萌芽了,后来到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 ,稻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经过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发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岭文化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业也已相当发达,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了,这些文化构成一个系统,以后的楚文化与这些文化暂时连不上,中间有缺环.但是它的深层的背景,还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从中原或是从其它地方过去的,但做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应当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心.
二是长江下游.这里从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发展系统非常清楚.至于马家滨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从这些文化看来,已构成一个系统.以后发展到马桥文化,马桥文化不管受别的地区的影响多大,也应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中间还有缺环.以后发展到吴越文化.所以长江下游地区也很清楚,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发展中心,以后成为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是四川一带,过去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宝墩村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发现,知道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那里的文化水平已经发展的很高了.接着产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后就是巴蜀文化.所以,这个系统也是很清楚的.
这几个系统的文化,是不是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呢?完全看不出来,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是有影响有交流.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文化中心和这几个地区走向文明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独立的,不是从外面传过去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也产过原生文明 .但这几个中心之间也还有些亚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带,跟长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样,跟长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区比,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认为它们是亚中心.这样,在长江流域的这些文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示出来了.但这些文明中心,我们怎么看,它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什么关系呢?近些年,有的学者提出长江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对来讲叫黄河文明,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我觉得,我们最近一些年,对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时又是一体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去张光直用一个相互作用圈的概念来概括这种情况,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我觉得他们都很贴切地概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态势.到现在, 我们还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56个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统一的这么个民族、这么个文化吗?
那么,我为什么不同意叫长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长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个可以概括出长江文明有哪几个特点,它与黄河文明或别的文明有什么不同.我们比较一下.如长江下游地区几个早期的文化吧,马家滨、崧泽、良渚文化也好,与长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当然有不少关系,但这个关系密切的程度远不如它与山东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密切.至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与成都平原地区的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的关系,也远不如这些文化与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样划一个圈,将关系不密切的划在一个整体,而将关系密切的又划开,显然说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不存在长江文明这个概念.只有长江地区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多个文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又是一个整体,就是多元一体.这个整体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如我们讲商周时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说良渚很发达吗?中国早期的玉器中心有两个,一个是红山文化,一个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没良渚文化发达)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继承红山文化的,在黄河流域,山东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区很少有玉器.尽管是究竟怎么受良渚文化影响的,路线不清,时间也不衔接,但良渚的玉器对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又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饕餮纹,这些纹饰,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基本不见.还有中国文明中的丝绸,在长江流域发生最早,也最发达,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蚕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发现了绢片,也发现了丝带.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实有许多丝织品随葬.但是采集不起来了.所以丝绸也是长江流域的下游最发达.中国又是瓷国.瓷器在哪里最先发生呢?还是长江流域,因为与瓷器关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然后,最早的所谓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长江流域发生.到现在,中国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窑也在长江流域.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发现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许多漂亮漆器(现在没有修复起来),这都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面,最早出现的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物质文化遗存,最早发生在长江流域.同时,也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讲中国早期文明,不能只讲黄河流域,只讲中原文明,至少还要讲到长江.割裂开来说长江文明、黄河文明都讲不通,两者是多元而又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流域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现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赞先生就这样认为.商周文化中,鼎鬲两种器物占重要地位,我们从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发现在黄河流域,鼎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当然商周的扩张主要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去的,长江流域成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后来成为商周的礼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东西,反而成为一般的生活用器.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原来有鬲的地方有的无鼎或少有,原来有鼎的地方基本上无鬲,到商周时合流了,成为一种鼎鬲文化.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国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体或一统的过程.

❽ 长江的作用

长江作用:

1.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

2.水力发电;


3.丰富的渔业资源;

4.灌溉农田;

5.长江流域目前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对于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8)长江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参考资料

网络-长江经济带

❾ 介绍长江的悠久历史》

长江:
长江流域为长江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几千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望采纳谢谢

❿ 长江对中国的作用及战略意义有多大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与长江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