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欧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折点

欧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折点

发布时间:2021-03-04 07:28:06

A. 哪个时期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

英国,19世纪中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工业革命回的完成,英国的资本主答义逐渐走向成熟。虽然在1857年,1866年曾两度发生经济危机,但是由于英国有广大的殖民地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作为缓冲和补偿,所以这两次经济危机从时间上和规模上都比30年代和40年代时的危机要轻。

B. 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文艺抄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C. 1500年前后是西欧历史的转折点,许多学者将其视为中世纪欧洲和近代欧洲的分水岭。16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

(1)在新航路开来辟的影响下源,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促进了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①莎士比亚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冲击了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传播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②马丁?路德。只要虔信上帝,即可以得教,无需经过教会。冲击教会的权威,掀起宗教改革运动。③加尔文。上帝预选决定了人的获救与沉沦,发财致富是上帝注定的。肯定现世的(或经济上的)成功,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时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阶段)(2分)
(2)不屑一顾,说明他仍沉迷于天朝的美梦之中,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3分)
(3)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仍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沉沦;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走上了工业文明的轨道,为了获得原料产地的商品市场,西方列强必然对中国发动侵略。(6分)

E. 1500年前后是西欧历史的转折点,许多学者将其视为中世纪欧洲与近代欧洲的分水岭。16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

(1)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促进了商业和国专际贸易的发展属。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①莎士比亚。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冲击了教会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传播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②马丁·路德。只要虔信上帝,即可以得救,无需经过教会。冲击教会的权威,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③加尔文。上帝预先决定了人的获救与沉沦,发财致富是上帝注定的。肯定现世的(或经济上的)成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中央王权得到了加强。议会有权决定征收新税。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

F. 求欧洲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 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网络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诱发了宗教改革,开创了现代世俗国家的雏型;文化领域内以个人为本的内容及严谨典雅的形式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文主义者杰出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达了资产阶级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G. 我想知道欧洲历史发展的详细的过程,就是一个时期脉络,越详细越好,需要从史前文明开始,一直到现在的

欧洲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欧和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称爱琴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国家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囊括半个欧洲(大不列颠群岛至多瑙河口一线以南)及北非、西亚在内的庞大帝国,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一直是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区域。纪元初年,欧洲人口约3200万,其中半数以上分布于南欧,而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合计尚不足1/10。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渐趋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这一历史进程所伴随的人口大迁移和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开发,14世纪中叶全洲人口达到8100万,南欧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均明显上升。

15~16世纪,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在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领先地位。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1/4。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这一基本形势迄今没有根本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欧、中欧和东欧发展较快,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这个问题问得倒不错,在知道里很少见到不带愚笨色彩的问题,没想到今天还真看到了,很荣幸回答这样的问题。

H. 欧洲的历史发展的阶段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 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网络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诱发了宗教改革,开创了现代世俗国家的雏型;文化领域内以个人为本的内容及严谨典雅的形式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文主义者杰出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达了资产阶级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I. 欧洲早期国际关系经历那几个阶段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随着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必然随之调整乃至完全打破旧的格局。所以说,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实力对比的变化,它包括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流强国,在上述三个方面

可能兼而有之,也有的在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为巩固该体系,又先后成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旨在镇压欧洲和一切革命运动。维也纳体系体现了欧洲专制君主以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但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在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维也纳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大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瓦解是必然的。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动摇了维也纳体系,并使之走向瓦解。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不断遭到冲击,严重动摇。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巴黎和会及其协约国及参战各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2)国际联盟的建立。(3)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公约)。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款。(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3)对波兰的复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和南斯拉夫国家独立的承认,部分尊重了民族自决权。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这个体系是不牢固的,因为它不但没有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加剧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具体说来:①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上的,这就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决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制,随着经济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拒绝履行直至撕毁和约。②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妥协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抑法扶德的均衡策略,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指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的阵地。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③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土耳其人民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埋葬了色佛尔条约,打开了凡尔赛和约的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以及战败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力地冲击着凡尔赛体系的基础。正如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一样,华盛顿会议也未能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本不满意华盛顿会议的结果,这就预示着日美矛盾的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扩大。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决定了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所带来的矛盾,以及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导致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新战争。

雅尔塔体系指1943年底到1946年初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三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以及大国有关的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双方的冲突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而且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斗争的主要方式是冷战,在亚、非、拉等地区,则有各自支持的国家间的局部战争。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形成,欧洲共产党中央情报局的建立与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经互会的成立;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雅尔塔体系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雅尔塔体系的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冷战共处贯串始终,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美苏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从未爆发面对面的热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对比力量发生变化,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也不断减弱。首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给美苏两极格局以有力冲击。如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其次,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美、日、西欧三个经济中心。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长,两极格局的基础终于动摇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德国重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它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世界政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为:(1)这次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过去的世界格局都是通过战争来进行的。一战打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格局,在战胜国的安排下形成凡尔赛体系。二战打破了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集团的格局,在战胜国特别是美、苏的安排下形成了雅尔塔体系。(2)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3)在这次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什么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因为:(1)两极格局终结,美国虽然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想一家独霸世界已经力不从心。(2)当前世界上,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这四种力量,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做为独立的一极来与美国抗衡。因此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的工业生产由70年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国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国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势力范围的划分、殖民地的占领不相称,世界领土又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老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最大,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进行了交战。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进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但是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争霸的对手由两大军事集团变为战胜的协约五强--英、法、美、意、日,战败的同盟国暂时失去争霸的资格。同时,美日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中,日、美之间的争夺尤为剧烈。争霸的方式从战场移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在会上,英法美三国都想按自己的意图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因而矛盾重重。在殖民地和国联问题上,美国企图依靠其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操纵国联,控制英法,充当盟主,领导巴黎和会,进行殖民地分割,以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但遇到军事实力更为强大的英法等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计划落空,加上国内党派斗争,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操纵。在处置德国疆界和赔款问题上,英美则联合反对法国,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经过激烈争吵,签订了对德和约和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在争霸的中心地带欧洲和西亚、非洲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为了解决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列强争霸矛盾,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瓜分中国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与苏俄之间的关系也是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经济封锁和长达三年的武装干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两种社会制度由军事冲突转到和平共处局面。

20年代,英法美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斗争,已不单单是赔款本身,而是上升为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复杂问题。争夺的结果,英美乘法国占领鲁尔的失败,把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道威斯计划的通过和实施,说明法国谋取欧洲霸权的努力失败,英美特别是美国取得在赔款问题上的控制地位,增强了它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这是继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的又一次调整。这次调整发生了有利于美英而不利于法国的变化。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它虽然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进一步削弱了法国,抬高了德国,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法国对德国违反"和约"的行为已不能实行单独制裁,法国的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本身的边境安全置于英美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权被严重削弱。德国恢复了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加入了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了法德之间冲突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

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侵略集团,撕毁了"和约",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它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加干涉,听任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纵容德意侵占弱小国家,甚至同法西斯国家一起演出了"慕尼黑"丑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越来越滑向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英美也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就使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德国凭借着优势兵力,横扫大半个欧洲。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一时达到顶峰。1942年中期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等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联盟建立到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未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相继打败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二战后至今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从1945年到5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时期。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动摇,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全球战略的分歧逐渐扩大,战时同盟发生分裂。美国凭借它在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把战前对抗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纠集在一起,组成了帝国主义阵营。苏联同新生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要称霸全世界,遇到了苏联这个最大的障碍。美苏由联盟转为敌对。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联盟的生死较量变为两大阵营的全球对抗。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的重点,苏联是主要对手,"冷战"是美国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政策。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进行"冷战"宣传。1947年美国抛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方针--杜鲁门主义,公开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帜,"冷战"全面展开。接着美国又实施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马歇尔计划,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盟主的西方防御体系"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建立了"华约"组织。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与欧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折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