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我国口岸发展历史

我国口岸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4 05:09:02

A. 满洲里口岸的历史沿革

百年前,满洲里地区是一片广袤的草原,被称为“霍勒金布拉格”,蒙语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满洲里海关设关源于一个不平等条约,即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俄签订的《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允许俄国修筑从俄赤塔到中国绥芬河附近的中东铁路,从1897年铁路动工到1903年正式运营,满洲里地区的外贸活动逐渐增多,直到1908年正式设关。当时,关税自主权和海关管理权完全掌控在外国人手中,海关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工具。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结束统治,帝国主义夺取了海关税款收支权,中国海关主权完全丧失。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伊尔库斯科航线开通,海关开展国际邮件监管工作,成为满洲里口岸国际航空监管业务的始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6月26日满洲里分关被伪满洲国接收,开始执行伪满洲国财政部的政令和税则,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满洲里,日本战败投降,其间长达13年的时间满洲里分关处在日本人统治的黑暗时期。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驻满办事处接管了满洲里海关的业务管辖权。1949年1月3日,人民政权下属的满洲里关税局正式成立,承担了中苏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征税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满洲里海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海关总署成立,海关的主权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1950年,满洲里关税局改称满洲里海关。同年2月,满洲里海关开始对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和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管。5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和禁运,我国各海关的监管业务微乎其微。在那段特殊时期,中苏铁路实现联运,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急剧增多,大量的生活物资、军用物资及大型设备在满洲里口岸通关,为抗美援朝战争、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952年——1955年,满洲里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位居全国海关第一位。其中,1955年监管货运量曾一度达到418万吨,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年均监管货运量。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响应干部支援边疆的号召,山东、辽宁等地海关分别派员支援满洲里关。仅1950年一年,调入满洲里关的人员达72人。
1955年,为筹备集宁、二连浩特关建关,海关总署从各地海关选调67名干部到满洲里关接受培训,根据上级老关支援新关、新关照顾老关的指示,由上级决定将调来学习的16名干部留在满洲里关工作。这些留下来的干部带着一份对党、对国家赤诚的情感来到满洲里,带着时代赋予的衷心和诚挚,带着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豪情,不断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踏实安稳的工作于此,并在此组建家庭、落地生根。他们到了满洲里关后发挥各自的才干,在1964年自发研制了一台整流式X光机人身检查仪,可以检查出旅客随身藏匿的一些走私物品,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门,成为满洲里关最早的科技设备。通过这台设备,满洲里关查获了旅客进境携带藏匿不报的羚羊角、手表、鸦片等。
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满洲里海关的工作陷入了一个历史性低潮时期。文革时期,满洲里关的领导体制被下放到最低点,归满洲里市革委会管理。当时海关的工作方针由经济政治保卫变为政治经济保卫,满洲里关的征税统计工作被迫中断,监管工作正常进行,主要是揭发检举货运事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满洲里海关工作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1982年后,满洲里口岸成为中国对原苏联贸易的主要渠道。1992年,随着满洲里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延边开放城市,满洲里海关业务量随之急剧增大,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2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口岸大通关会议上,把满洲里口岸列为国家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13个口岸之一,其中,满洲里铁路口岸是重点建设的两大铁路口岸之一。
进入21世纪的满洲里海关积极贯彻科学治关理念,忠实履行把关服务职责,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落实海关工作16字方针,业务工作不断整合创新,综合治税大格局初步形成,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深入融合,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工作成效显著.为积极打造便捷的通关高速路,对进口的原油、化肥和出口的汽车、果菜等设立 绿色通道,确保货物随到随申报,随报随查验,随验随放行,实现了无障碍通关,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提高。多年的改革实践,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成倍增长。2003年,监管货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到2007年已突破2400万吨;税收入库则从2003年的20亿元跃升为2007年的79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继续刷新,1-7月份,税收入库已突破60亿元,预计年底过百亿。
满洲里口岸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史,是一部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的建设史,更是一部团结拼搏、继往开来的发展史!新的历史时刻开启新的发展征程,满洲里海关在把关与服务齐抓并举的基础上,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过硬的作风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大局中,提高通关效率、强化有效监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贸易发展,成为满洲里海关新时代的主题曲。

B. 通商口岸的历史发展

近代中国的商埠,基本上分两类:
一类是约开商埠,这类商埠是继鸦片内战争后外国容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
另一类是自开商埠。但这种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从以上“商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北京条约》中增开的天津为商埠,应是约开商埠。而《天津条约》开放牛庄、淡水等十处通商口岸,是根据不平等条约开放的,也应是约开商埠。
通商口岸就是约开商埠,是商埠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10处通商口岸和《北京条约》1处商埠)。

C. 同江口岸的发展历史

同江来口岸历史悠久,自早在1904年就有商号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1909年同江曾为黑龙江一线中俄贸易重要口岸。195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同江口岸,出现了对苏国贸、省贸和边贸同步进行的活跃局面,后因“文革”中断了中苏贸易,1986年,国务院再度批准恢复同江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实现当年开通当年过货,对外出口大豆25700吨,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8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同江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4年,同江口岸又被外交部批准为国际客货运输口岸,可以通过第三国人员。

D. 如何看待通商口岸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陆上丝绸之路以后,中国唯一的能与版西方交流的途径;是海上丝权绸之路的必设机构;是英国打开中国外交大门的途径之一,是鸦片输入和白银外流的途径,是列强资本输入的入口;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的元素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的途径。。。。。。
总之就是:对外通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
作用:用来对海外国家科学技术人才文化等互相传入传出,笼统来说是这样。

E. 我国港口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一、港城关系的演变进程

港口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关联。“建港兴城,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正是港城关系的总结。纵观世界港口与港口城市,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其演变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港城初始联系阶段

此时港城联系源于港口的基本功能——运输中转功能,进而诱发产生港口产业,形成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港口的区位优势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

2.港城相互关联阶段

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与港口中转运输相关的海运代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城市的影响。港口产业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带动力,逐步成为港口城市产业的主体: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和依港而建的进出口加工业。同时,城市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公路等集疏运方式的完善,也促进了港口规模的膨胀。以港口关联产业发展为纽带,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相互融合,港口与城市开始走向一体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这时以港口工业的形成为标志,港口城市完成了从简单地服务于港口到积极地利用港口的转变,港口城市与港口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港城集聚扩散效应阶段

随着港口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即从装卸到集装卸、工业、客运、旅游、综合物流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港口,产业发展构成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空间集聚引力,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产业链不断延长,不断吸引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形成强大的临港产业群,并辐射扩散到周边区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港口城市产业辐射能力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范围。随着港口城市产业体系渐趋完善,进入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将形成港口经济以外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此时,城市的发展仍然以港口为中心,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4.城市自增长效应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多元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其继续发展将主要源于自身规模循环和累积。港口城市在进入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以后,港口经济就成为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导地位将逐渐失去,港口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多元化产业发展及城市经济的自增长发展。

此后,港城发展关系会出现两种趋势。其一,城市经济发展,推动港口继续发展,但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已大为弱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港城关系新一轮发展势头初现。其二,港城关系分离,城市继续发展,而港口发展逐步停滞、甚至衰败,威尼斯和伦敦就是典型的例子,即表现出港衰而城市成功转型继续兴旺。

二、我国港城互动发展正进入黄金发展期

1.经济全球化使港城经济互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分工已从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向该类分工不断深化和水平分工不断扩大方向发展。国际分工强化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更为直接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与竞争。这种发展态势,使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和海上航运,港口作为基本平台,其组织外贸、发展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功能逐渐被强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港口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从而为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港口的发展有效支撑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85%是通过港口实现的,港口在保障北煤南运、原油和铁矿石进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西”地区一直是我国煤炭的主要调出地区,2005年“三西”地区煤炭下水量已占到“三西’地区煤炭外调量的60%。由于矿石产地主要集中在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国,我国进口铁矿石运输90%以上由海运完成,2005年我国铁矿石总消费量的62%由海运进口解决。我国进口原油的95%以上也是海运承担。

3.我国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有力促进了港口的现代化发展

沿海港口吞吐量由1980年的 2.6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14.2亿吨,20年间年均增速达到7.3%。2000年后,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在外贸货物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达到33.8亿吨,5年年均增速高达18.9%,创出历史新高。外贸货物吞吐量1980年全国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0.75亿吨,2000年达到5.5亿吨,20年间年均增速7.5%。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进一步加快,2005年吞吐量达到13.2亿吨,5年年均增速达18.9%,较入WTO前增加了11.4个百分点。港口建设同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沿海港口150余个,生产性泊位276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1113个,年通过能力达到25.6亿吨。其中,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已接近200个,总设计吞吐能力达到6800万TEU;北方煤炭输出港拥有专业化装船泊位41个,总装船能力达到3.3亿吨;沿海港口10万吨级以上原油泊位13个,总吞吐能力1.42亿吨;沿海107J吨级以上一次接卸矿石泊位15个,一次接卸能力1.9亿吨。

4.港城互动已形成高度发达的沿海经济集聚

沿海城市依托沿海港口优势,已形成高度的产业及经济集聚。据统计,沿海地区占全国的外贸进出口比重和GDP比重分别已从1990年的85%和54%上升到2004年的93%和60%以上,外资投资在沿海和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85%和97%,沿海地区人均GDP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45%。在25个工业产业中,沿海地区有19个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 60%,最高达95%。

F. 水口口岸的发展历史

水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在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就开始对外开放,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1979年因中越关系紧张而关闭,1993年12月1日恢复开通。为中越双方人员进出的口岸,是广西对外口岸经济贸易的三大公路国家一类口岸之一,是中国进入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
水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属于沿边公路口岸,位于龙州县西端,水口镇境内,与越南高平省复和县驮隆口岸仅一河之隔,是广西对外开放四大公路口岸之一,进入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
水口口岸是广西最早的通商口岸,于乾隆57年(1792)即对外开放,在中国与越南交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78年因中越双边关系紧张而一度关闭,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好转,民间贸易逐渐恢复。1992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1993年12月1日,水口口岸正式恢复开通。
水口口岸恢复开通以来,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人员出入境逐年增加。据统计,1994年进出口货物量为18.8万吨,人员出入境仅7万人次,至2007年人员出入境达27万人次,进出口货物量为25.7万吨,成交额6.86亿元。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铁矿、锰矿、焦碳、水果、黄豆、机械设备及日用品等。 随着口岸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口岸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近两年来加大了对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投资建设了龙州至水口二级路、拓宽口岸通道,美化亮化绿化水口口岸,装修改造口岸联检大楼,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了水口免税店、水口口岸大道扩建及亮化工程、水口口岸验货场、水口鸿基商贸城、水口顺天边贸城等一批项目,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随着水口口岸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口岸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水口口岸将成为西南货物出口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成为我国与越南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G. 巴克图口岸的发展历史

早在18世纪末,中国和沙俄双方边民就在此开始贸易往来,后来成为我国于沙俄和欧洲各国进行贸易的一个较大口岸。
1851年,清朝政府于沙俄政府签定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标志着塔城对俄 (苏)官方贸易的开端,开放时期,其贸易量是较大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巴克图口岸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60年代中苏对峙等时期几经关闭和开放,可谓历经多次沧桑磨难。
1989年,国家批准塔城市为开放城市,1990年10月20日,巴克图口岸临时开通。沉寂了30年的巴克图口岸开始逐步恢复了生机。1992年,塔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进一步开发城市,巴克图口岸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3月14日,又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1995年7月1日,口岸正式宣布对第三国开放,成为新疆三个向第三国开放的一类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巴克图口岸)之一。1993年和1994年,分别开通了塔城市至哈萨克斯坦阿亚古兹市和乌卡市的国际客运班车。
巴克图口岸是新疆离城市最近的口岸,也是距乌鲁木齐市最近的口岸。口岸与塔城市经济合作区相毗邻,在塔城市至巴克图口岸公路两侧的经济合作区内,各具特色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有建筑风格新颖、内外装修豪华的金穗园宾馆、国际边贸城、民航办公大楼等。
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的时代,在世界性的改革开放的潮流之下,将巴克图口岸建成国际自由贸易旅游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巴克图口岸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飞速发展的现状,巴克图口岸已成为商贸、旅游和与独联体国家及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古老的口岸,崭新的现代化建筑设施、神圣的国门,还有尤值一提,矗立于口岸边界上的寓意吉祥、生财之“158号界碑”及“伟人山”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一睹为快。

H. 请简介一下上海的发展历史,以前好像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从英国将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开始发展,为啥要把上

网络应该有很详细的历史说明 你可以去看看。上海是中国南北的中心点专,又是港口,从中间打通不是控属制中国经济最好的方法吗 另外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就在上海这一带(苏杭地区)。经济是发展的基础 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才能更好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商品输出 累积资本,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I. 都拉塔口岸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居住在我国边境县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以及各族同胞,就通过都拉塔,与当时的苏、俄公民以货易货,进行民间贸易。以后,口岸关闭,民间边贸活动便随之终止。
1994年,国务院批准都拉塔为国家一级口岸后,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从封闭的一角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先是水通、电通、通讯网络通;再是矗立起两层的口岸联检大楼;接着,由口岸到县城的40公里的沥青路全线贯通;平整货场、建起仓库,迎接八方客商。
1998年,中国的煤炭首次通过都拉塔运向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钢材、化肥也由都拉塔来到中国。闻讯而至的是广州、上海、浙江、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客商,他们将中国的家电产品、服装鞋帽、塑料制品以及瓜果蔬菜销往中亚。到1998年底,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3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万美元。
1999年9月26日,都拉塔边民互市开业。至年底,仅边民互市的交易额就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各类货物达1500吨。
2000年,口岸过货9650吨,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阅读全文

与我国口岸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