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裙装的发展历史

裙装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4 04:16:57

1. 裙装发展历史

裙子自从其诞生以来一直在服装领域中占领着它独有的一席之地.裙子的魅力在于它总是能产生令人新奇、振奋的变化.

2. 20世纪 各个年代 裙子的介绍

从十九世纪起的长衫到现在21世纪的裙装转变发展阶段,最明显的转变特点四个字总结:越来越短.

3. 连衣裙的历史篇

连衣裙自古以来都是最常用的服装之一 中国古代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腊及两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连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着,仅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
在欧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服装的主流一直是连衣裙,并作为出席各种礼仪场合的正式服装。一战后,由于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工作,衣服的种类不再局限于连衣裙,但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服装。作为礼服来说,大多还是以连衣裙的形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连衣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中国先秦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可看作连衣裙的一种变体。元代的质孙服,下裙如百褶裙。但是,整体来说,连衣裙的样式在中国古代较为少见。近代,西式连衣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常穿着的服装之一.。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纱罗绢绮质地的绵袍共11件,其中属于续衽直裾式绵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深衣是汉承秦制的服装款式之一,其实就是将上衣与下裳接缝在一起,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连衣裙,由于被体深邃,故名“深衣”。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古代的下裳与现今妇女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点象后世的围裙,当然在裳的里面仍穿有裤子。这种裤子无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个用带子系在腰间的裤管,而阴私处全靠裳来遮掩。
深衣的演变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采用“曲裾”。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衣服分为上下两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里面的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后来由于深衣去掉了围裙,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了:如在下摆处两边开衩,就难免春光乍现;若不开衩,势必影响走路。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办法,也就是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着时将其绕在身后,用带子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就象一个燕尾。这样一来既便于走路,又无露体之虞。当人们的内裤得到完善后,进而发展为“直裾”。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这种深衣的穿着要简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适体。所以,在先秦时期,它是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时也是一般庶人的礼服。 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深衣就是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宽41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57厘米,领缘宽29厘米,摆缘宽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直裾,袖与下摆均镶大幅的宽缘。此件衣服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宽大的续衽,即衣襟(古代称“衽”)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直通与下摆平齐,好像是右衽的继续,故名“续衽”。这种续衽宽边直裾式深衣是西汉长沙地区流行的款式,但保持着以前的直裾形式,这在当时是为了与刚才介绍的“曲裾”形式相适应。它可以将宽大的衣襟覆包于身后,再用腰带束紧,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纱(一种有着方孔的轻薄平纹丝织品),其经纬丝的纤度为10.2旦,丝经非常纤细。由于它的经纬密度较接近,所以纱的质地较为密致。
这件衣服的色染工艺也非常杰出。衣料以绛红色为底色。这种绛红色是由茜草素经媒染后染成的,时至今日,这种红色仍艳丽无比。在绛红色的纱地上进行印花并加以彩绘,古人称为印花敷彩工艺。其所印刷的花纹为藤本植物的变形纹饰,是用朱红、粉白、银灰、金、棕灰、黑色等颜料,经过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工艺,制作了花、叶、蓓蕾和花苞,最后用粉白色勾绘云水纹和点,花地分明,华丽多姿。
该衣穿着时,里衽掩入左侧腋下,外衽折到右侧身旁,底摆呈喇叭状。双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纹显示出当今蝙蝠袖的外观。到中世纪以前.西方大多数裙子属于连衣裙,到了16世纪以后,上衣和裙子就逐渐分离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妇女服的主流仍然是连衣裙。连衣裙的种类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从16世纪中期 至20世纪初,西方的男童在幼年时通常穿着长袍或连衣裙。

4. 各种裙子的起源

英国: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英国史

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才穿。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装,白色的衬衫,花格呢裙,羊毛袜,再配上同样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兽皮装饰的系于腰间的酒壶,一个标准的苏格兰男子的形象就跃然眼前。 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鲜明地展现出来。在苏格兰人看来,“基尔特”不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一套苏格兰民族服装包括:一条长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调与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夹克,一双长筒针织厚袜。裙子用皮质宽腰带系牢,下面悬挂一个大腰包,挂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时肩上还斜披一条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处卡住。

在英语中,苏格兰短裙被称为“kilt”,这是地道的苏格兰语。关于此短裙的起源,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一直有争论。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最早倡导穿苏格兰短裙。据记载,1715年,英国政府采取开放政策,允许英格兰、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汤姆·罗琳逊便是从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苏格兰北部开了家木炭画加工厂,苏格兰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广的工作服。传统的苏格兰服饰“kilt”,原本包括宽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连成一体,在砍树时很不方便,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kilt”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

但是,也有记载表明,早在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将苏格兰短裙作为军队的制服了。

“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也一直在流传。一种解释是: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才需要穿内裤;如果穿有衬里的苏格兰裙,内裤似乎就成了累赘;穿没有衬里的毛料苏格兰裙,内裤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内裤取决于天气、个人习惯以及要出席的场合等。

另一种解释是个典故。据说,300年前,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保卫战中,苏格兰部队的一个军官突然下令,让士兵脱掉苏格兰短裙和内裤,只穿着衬衫向对方进攻。对方的士兵见此情况,以为他们的敌人都疯了,便调头而逃。从此,“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便传开了。

讲完了裙子里面的奥秘,还要提一下苏格兰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阶级的说法,说“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大英帝国的历史”,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据说,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在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
----------------------------------
印度族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袍,腰间扎一根白带;女子则穿裙子,披纱丽。-------------------------------------中国:男人穿裙子比女人还早======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5. 裙子的来历是怎样的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服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那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穿的裙子专是用树属叶或兽皮制成的。在我国古代,裙子男女皆用,后来才渐渐变成了妇女的专用品。

裙子盛行是从汉代开始的,当时最盛行的要数“留仙裙”了。它的盛行相传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在金莲花上跳舞有关。

唐代以后,上至皇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裙子,而且裙子的色彩、款式多种多样。

现代,我国妇女的裙子不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6. 历史上裙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兽来皮树叶围源在腰间,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的服装.当然,这时的裙子谈不上美观.从古埃及时就有裙装出现,开始是把布缠绕在身上或缝成单纯的筒形,到了中世纪,又设计出了应用省缝和喇叭形的裁剪法。此时,裙子的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并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随着服装整体的装饰化,到了16世纪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环(hooP,为裙子造型用的一种衬裙),把它放入裙子的里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胀感,在裙子的历史中,被认为最具有豪华与装饰性的是18世纪的洛克克时代。从那时以后,由于法国革命的爆发,被加以夸张的裙子也一时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衬布衬裙(crinoIine,用马尾和麻的混纺布制作的衬裙)放人裙内的裙子,19世纪末期,又出现了在臀部放入后腰垫(bustle)的裙子。
20世纪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伴随女性加入社会生活的同时,裙子也变为易于活动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像长裙、超短裙等,根据流行出现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7. 请问有谁知道连衣裙的发展史

连衣裙,是指上衣和裙子连接在一起的服装.与其相对的还有上下衣成套的裙装.由于其穿脱版方便,不必考权虑上下身搭配问题等诸多优点而广受人们的欢迎.

连衣裙的分类
连衣裙可分为接腰型和连腰型两大类.
在接腰型中,包括低腰型(腰位置在腰围线以下)、高腰型(腰位置在腰围线以上)和标准型;
在连腰型中,包括衬衫型、紧身型、带公主线型(有从肩部到下摆的竖破缝线)和帐篷型(直接从上部就开始宽松)等.

连衣裙的历史
连衣裙自古以来都是最常用的服装之一.中国古代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腊及两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连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着,仅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
在欧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服装的主流一直是连衣裙,并作为出席各种礼仪场合的正式服装.一战后,由于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工作,衣服的种类不再局限于连衣裙.但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服装.作为礼服来说,大多还是以连衣裙的形式出现.
近代,西式连衣裙传入我国,成为中国人常穿着的服装之一.

8. 中国传统的裙子是谁发明的

武则天。

回溯中国的历史,女性从裤子到改为裙子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着装除了贴身内衣外,仍然是外裤和长短衫。由于唐代崇尚丰满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选宫妃彩女时,除了注重面貌的秀丽之外,体态身材则以胖为美,传说武则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时就被选进宫里做才人。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虽然严刑峻法,但能够选贤用良,精心治国,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她也越发心宽体胖起来。平时,她的各种活动虽然都能出车入辇,但还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于她的腿偏于肥胖,再穿上绫罗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很容易擦来擦去,蹭得裤子“哧哧”直响,这让旁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出声的地方。这种事无法怪罪别人,她觉得很难堪,此时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赘。

武则天心里很烦,瞧着过于肥胖的双腿,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干脆用一块缎子盖住,眼不见为净。这一来,倒让她想着想着开窍了,于是拿了块缎子在镜子前上下左右比划起来,后来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心里很满意。

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

不过事情还没有了结。当武则天穿上自己发明的裙子,兴高采烈地到兴庆宫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绸缎烦心的磨蹭声多少又会响起来了,这让她内心感到很扫兴。于是她又认真琢磨着改进的办法。一会儿,她正走到一座楼阁前,那楼阁四角飞檐上挂的铃儿被风一吹,都“叮铃铃”地响起来,而裙子烦心的磨蹭声却被盖住了。她心里灵机一动,轻松了许多,不禁想出个美妙的办法。

回宫以后,她让人在裙子上缀了几个小铜铃,然后再穿上裙子,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听到磨蹭的声响了。

从此以后,裙子开始由宫中传到了民间,社会上的妇女们也相继兴起了穿裙子这种方便的服装。

9. 裙子的发展历程

远古裙子这种服装,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先秦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规定不同的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那时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实录》说:“古所贵衣裳连,下有裙随衣色而有缘(沿边而装饰曰“缘”。);尧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皱褶。)及直缝,皆去缘;商周以其太质,加花绣,上缀五色。盖自垂衣裳则有之,后世加文饰耳。”《实录》又说:“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说明了裙子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朝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据文献汉人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代样式。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晋南北朝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著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羊欣本善书,得此真迹,书法大有长进。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即可为证。 隋唐隋代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人们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唐代的服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全唐诗中描写裙子和穿裙子的风姿的诗作将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龄的《采莲曲》比喻罗裙和荷叶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绝妙的画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的《小曲新词》把穿着红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里,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辉。“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则是另一番情景。好一句“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长裙的风姿摹写地曼妙无比。“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红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 宋辽金元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染的黄色最为高贵(此处郁金,所指应为中药里姜科郁金,而非现代所说的郁金香花);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为主;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至于少数民族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种襜裙,颜色以深暗为主,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折为6裥,通常穿在团衫之下。 明朝明代恢复了汉族传统习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曾风靡于唐代的红裙,到了明代则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水浒传》:“(洪教头)脱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传入京师后,京师人多“买服之”。最初,能织做者很少,价钱昂贵,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连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陆容《菽园杂记》)。 清朝清代,由于清朝贵族的压迫,汉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但广大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服装。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著为多。以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叮当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的行动,一折一闪,异常美观。传统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经过了改制: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著鱼鳞百裥裙。”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制作是分为两 截,上用红色或 绿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细裥,所用纹样有严格区别:嫔妃以上可用龙纹,以下则用蟒纹。
清朝后期,穿裙渐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为掩体,二是和礼节有关,并存在着严格规定。无论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齐齐,否则被认为轻薄无礼。在家一般着黑色的裙子,式样为褶裥裙,裙幅家居为六幅,会客为八幅,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来形容着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时,红裙子是一种礼服,要夫妇双全者才可以穿。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红裙。 近现代时期近代,西式裙传入我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服装,逐渐取代了以前传统的裙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流行布拉吉连衣裙。文革期间,裙装受严格限制。改革开放后,裙装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带裙等纷纷传入中国内地,裙子的种类日渐增多。

10. 裙子的历史知识,有多少人知道哦

裙子,主要是指女性的下体衣。人们通常所说的裙子是指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但有时也指连衣裙中的下半部分。一般从成人女子到少女都被穿用。作为例外,也有苏格兰男子穿的打褶短相等。
裙子的历史在女性的衣服中是最古老的。从古埃及时就有,开始是把布缠绕在身上或缝成单纯的筒形,到了中世纪,又设计出了应用省缝和喇叭形的裁剪法。由此可见,裙子的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并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随着服装整体的装饰化,到了16世纪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环(hooP,为裙子造型用的一种衬裙),把它放入裙子的里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胀感,在裙子的历史中,被认为最具有豪华与装饰性的是18世纪的洛克克时代。从那时以后,由于法国革命的爆发,被加以夸张的裙子也一时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衬布衬裙(crinoIine,用马尾和麻的混纺布制作的衬裙)放人裙内的裙子,19世纪末期,又出现了在臀部放入后腰垫(bustle)的裙子。
20世纪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伴随女性加入社会生活的同时,裙子也变为易于活动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像长裙、超短裙等,根据流行出现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因为现代时装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而且还要重视其自由着装的个性,所以裙子也不例外。特别是以欣赏组合变化的服装已成为主流,所以,裙子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形状与着装也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这样,裙子根据各个时代的不同要求与流行,经历了各种演变至今,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服种之一。相信根据穿着人个性的充分表现,还会展现出更多的裙形变化。
裙子的定义——裙子是覆盖人体下半身的一种服装。由一个长度(裙长)和三个围度(腰围、臀围、摆围)所构成。

阅读全文

与裙装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