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吕梁十三市县人的特点
您好!下面是我在网络贴吧里转载的。我在县城曾生活了近20年,度过美好的学生年代,兴县这块红色而厚实的土地铸就了我的灵魂,在我人生的征途中注入了鲜活的思想和无尽的动力。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人虽然地区、职业、文化、年龄、职务、信仰、爱好各有不同,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仔细品味吕梁13个县(市、区)人的性格特点,就象人的十个指头一般,长短粗细各有差异。
1、兴县人----兴县人性格实在,没有过多虚伪的修饰成分。对人自然而随和,办事诚信而踏实,外表温和善良,内藏一身傲骨。靠本事吃饭、靠能力混事、靠诚信立身。但不愿惹事,羞于外露也是性格缺陷。兴县人最怕丢人败兴,最要脸皮,谁见过在外地讨吃要饭的兴县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可谓是兴县人的性格写照。
2、临县人----瞎侃乱侃、驱牛撇马是临县男人的特点,临县秧歌就是瞥逼文化的极端演绎。但临县人聪明,喜欢挑战,叛逆心理较重,张扬不羁而难以管束。兴县人常说“天上紫薇星,地哈临县人”实质上是对临县人聪明程度的内心赞服。兴县人爱说“临县脑(读平声),啃羊脑”。临县是人口大县,自然和人为灾害不断,从而临县人流离失所,四处求乞者数不胜数,在中国历来以“讨吃县”而著称,“十万民工到省城”的打工现象在山西也独无仅有。但这些人出了临县便忘记了临县,所以,临县经济一直落后,某种程度上说是临县人拖了吕梁发展的步伐!但临县女人吃苦耐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离婚的和不安分守己的女人很少,因此临县人的婚姻普遍比较稳固。临县好于漂泊,好于闯荡。临县人聪明,但过于狡猾;临县人吝啬,但会持家。
3、岚县人----虽然也算吕梁人,毗邻兴县,但岚县人却是我最厌恶、最不愿接触的一类人。烂县人多为人奸诈,不讲诚信,不学无术,偷鸡摸狗,男盗女娼,无恶不作。懒县人懒惰贪婪,不讲卫生,行为拖沓。省城歌舞厅、洗脚屋里随便都能遇到烂县货,而吕梁其他县(市、区)的极少,所以烂县抗战时上汉奸最多、慰安妇最多。兴县女子在大饭店和大宾馆倒是遇过一些,那可都是正经地方。
4、文水人----唯一的能聊以自慰的,就是文水在中国古代历史和近代革命斗争史上出过两个著名的人物,武则天和刘胡兰,但不过是能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点缀而已。上世纪90年代的假酒事件让文水人在中国臭名远扬,形成恶毒、冷漠、残暴、奸诈的性格印象。
5、中阳人----性格倔强,吃苦耐劳,属于保守封闭型的。
6、柳林人----比较讲义气,待人也较真诚。有文化的女人都比较含蓄,有文化的男人都比较豪放。
7、离石人----离石人一般不排外。就是排外,其排外的意识已在历史的潮流中被销蚀殆尽。虽是吕梁政治文化中心,但征服吕梁的不是离石人,而是来自吕梁各县、市的各路英豪。离石自古欠缺独立性,这是同他们在吕梁的特殊位置有关。常年蹲在墙角下,又怎能不受城墙的影响。所以,离石人从来是看上级人行事而行事,虽有海纳百川之雅量,却无壁立千仞之风骨。就连说话,也和多年前不同了,学着人家的腔调拿捏,但就是学得很差,学成了“四不象”。
8、汾阳人----汾阳人好喝酒,他们的酿酒技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汾阳人性格比较多样化,不便简单归纳,要想了解汾阳人,你就多和他喝酒,多和他喝汾阳的酒,多和他探讨酒文化吧。
9、交城人----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化深厚。但也局限于盆地文化的束缚,从而本性保守,封闭。有窝里斗现象。交城人普遍充满生存的智慧,善于理财,精于人际间的周旋和调和,这是阅透人世后的开明和通达。交城人对外来事物极包容,他们会带你到卦山、石壁寺(悬中寺)。交城人嫉恶如仇,痛恨那些欺负弱小群体的人。交城人好面子,为了一个应得的名份和被误解的羞辱,他们往往会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举动。
10、石楼人---保守,憨厚,善良。性格多呆板,少创新。天性孱弱,胆小怕事。但大多正直谨慎,循规蹈矩。
11、孝义人----山西经济强县(市),孝义人普遍有种盲目的优越感,为人虽实在但不够谦虚,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想让他草鸡让他对你彬服,你最好把他拉出那个“驴”(铝)圈,认识一下外面“金”彩的世界。
12、石楼、方山。因有事外出,略去不叙。
以上是本人对吕梁各县(市、区)人性格特点的认识,主要是从事物的普遍性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难免有失偏颇,请勿对号入座。相信兴县人都能理解,指责谩骂本人观点的都不是兴县人,都不是一个地道、厚道、正道、人道的兴县人。----------------------------------------丽江驴行户外俱乐部
② 山西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赵襄子三国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且此后做过辽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华”之称。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讲究诚信无欺骗行为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民俗风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③ 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
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
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
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
,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
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
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
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
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砺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
的三晋文化。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数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说明峙峪人可能开始了原始的雕刻艺术
。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
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
,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
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
筑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④ 吕梁的传说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东依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毗连。省境轮廓大体呈平形四边形
不少的山西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远古时期,黄帝、炎帝等部落领袖就曾在山西南部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大地,风云际会,英雄并起,智者如云。晋文公决战城濮,称霸中原;卜子夏设学西河,荟萃文杰;韩非综汇法家,荀况援儒入法,气壮山河,影响深远。及至汉魏,三晋雄风,一脉相传。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捍卫边疆安定;霍光辅佐四朝,维系社稷安危;关云长诚信忠义,高山仰止;郭林宗游学关洛,世人景行。拓跋珪开创北魏基业,孝文帝加速汉化进程,结束北方经年历久的分裂与战乱,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盛唐时期,山西作为唐王朝兴起之地和军事重镇,对维护唐朝繁荣举足轻重。文人雅士,纷纭而至,吟哦之间,佳篇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温庭筠……多少才子,竟列文学堂奥。宋元以往,山西既为民族融合之阵地,更为北方文化之中心。司马光、元好问,纵横自有凌云笔,关汉卿、郑光祖,舞台尽书人间事。
夏、周时期,山西一直是华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春秋称霸晋为先,战国七雄有其三”。晋文公所缔造的霸业绵延长达150多年,是春秋各国中称霸时间最长的。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使得晋国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而晋侯墓地也成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有力证据。汉唐以降,北魏定都平城,李唐肇兴太原,山西是连接中原和北方各民族的咽喉要塞,也是传输各民族极具魅力的灿烂文化的通道,从而成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宋元时期,山西又成为中华戏曲的摇篮,繁盛于晋南的民间杂剧丰富了中华戏曲宝库,保存至今的古戏台成为历史的见证。明清以“晋商”代表的山西贸易经济非常发达,“山西票号”誉满全国,这是中国银行业的早期雏形,其业务远涉全国大多数地区和欧亚许多国家,盛极一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山西人杰地灵,代有英才,涌现出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彪炳史册,名传千秋。
山西简称晋,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0万。她东依太行,西凭黄河,南接中原,北通大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条件的复杂多变,为她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急流瀑布、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错落其间。既有太行峡谷之险峻,又有壶口瀑布之雄奇;既有北岳恒山之伟岸,又有涓涓蟒河之清秀。巍巍吕梁山,滔滔黄河水,人说山西好风光,名山大川尽秀丽。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⑤ 吕梁的文化品味和历史沿革
吕梁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是山版西的贫困地区之一。但是,历史权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唐代大将郭子仪也都是汾阳人。
⑥ 吕梁山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很低
吕梁山没有什么特别有名气的寺庙道观,也不是佛教和道教的名山,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几个,地理位置险峻,除了河就是山,居住人口不多。导致了其存在感很低。
一、自然地理环境 吕梁蜚声海外的孝义皮影、木偶,民间剪纸艺术、秧歌、柳林黄河旋鼓等民间文化艺术展现了黄土文化的浑厚淳朴。 三、现实状况 因为抗战艰苦,战争不断,所以这一片地区被破坏严重,曾经成片的森林被砍伐,生态破坏严重。抗战结束后,这一地区经济非常落后,人们为了生存,只能继续伐树养家糊口,本来就严重破坏的生态,一下子就快了无生息。而且吕梁山附近水资源缺乏,好多人为了生存也搬离了这里,渐渐的吕梁山周围没有人居住,大自然才开始自己慢慢“疗伤”。 吕梁山虽然不是很出名,但他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只是在默默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⑦ 吕梁有那些名胜古迹! 北武当山、庞泉沟、天下黄河第一湾、酒都杏花村、武则天纪念馆。 1、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区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2、庞泉沟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交界处,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属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 3、天下黄河第一湾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和陕西清涧县玉家河镇舍峪里村之间的黄河段,最佳观景点为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 4、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闻名天下。 5、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女皇故里——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 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⑧ 吕梁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水刘胡兰英勇就义,武则天的家乡。五代十国期,石碣在离石起兵。红军东征,刘志丹牺牲地。
⑨ 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⑩ 吕梁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从古到今 要与历史文化有关
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9)吕梁历史文化特征扩展阅读
吕梁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是山西的贫困地区之一。但是,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唐代大将郭子仪也都是汾阳人。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吕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历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2004年7月撤消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全市辖一区,即离石区;二县级市,分别是汾阳市、孝义市;十县,分别是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石楼。148个乡镇(81镇67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吕梁市的历史发展过程
春秋时代 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 元时期 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 (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秦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明时期 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
西汉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 清时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东汉时期 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民国时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三国时期 为魏国境域,属河西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西晋时期 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 1949年 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1951年 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隋时期 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1952年 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唐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 1954年 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
五代时期 境域内所属未变。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
宋代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金代时期 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2003年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全市现辖1区10县,受省政府委托,代管两个省辖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