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发展与科技

历史发展与科技

发布时间:2021-02-05 09:17:39

㈠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试验取得大量重要数据,对后来的地下核试验贡献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试首度在花岗岩内进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并在时程上反驳了美国对中国“窃取”中子弹机密的指控。

中国在1967年4月选定罗布泊西北的辛格耳为竖井核试验场,这种方式是地下核试验的主要类型。1975年4月钻成深300公尺,直径2.5公尺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时才首次竖井核试验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气层核试验后,后来的中国核试全面转入地下;包括中子弹和近年的核试,也都采用竖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科学规律认识不充分,中国有3次核试全部或局部失败,但比例并不高。

从1964年11月2日起,外国开始记录罗布泊地震数据,从全球标准化地震研究网和地震联合研究机构等地震记录,可获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国国家地震资讯中心和美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90年代中期,美国利用电脑程序一天三次自动访问国家地震资讯中心的数据库,监控中国的核试验情况。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开始利用商业卫星侦察罗布泊核试验场,采用多光谱扫描、反射束光导摄像管、地形测绘仪、高解析度照相机、红外侦察仪器、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宇航员也进行人工摄影。罗布泊在北部以西约2300公里,曾选择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4个地点,中俄两国专家都认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区最好。核试验场分3个区。马兰科学城位于试验场西北,在两条干线公路交汇点附近是主要指挥所和技术人员居住区。马兰西北几十公里有一个保密研究所,即核试验中心,三面环山,有一条对外公路。核试验在试验场东南方距马兰不远的沙漠中进行。中央分区在马兰分区和东南分区之间,是地下核试验场,但早年也进行过几次低当量地面核试验。中央分区又分为3个地下核试验区;南部试验区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头2次地下核试验就在此进行。这两次核试验检验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闭技术。这两次试验后,平洞核试验转移到西部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核试验都是低当量的,在试验的同时也检验了地震武器的试验数据和核试场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弹的原理性试验和首次试爆都是在此进行的。东部试验区是西山之间的一块低斜坡地,进行深竖井地下核试验。近年的核试验有很多在此进行,包括东风-41的弹头试验。

㈡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古到今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6分)
(2)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4分)
(3)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6分)
(4)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㈢ 科学跟历史有什么关系

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决定作用
21世纪第一年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使人们为新千年而构想的宏伟蓝图黯然失色.对待世界经济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走向,乐观论与悲观论兼而有之,要从本质上把握它们,有必要回顾历史,在一个比较宽广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以加深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技进步 决定世界经济的形成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无不依靠科技进步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这一概念的延伸,它和世界经济一样,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发挥各有关国家的技术优势,一件产品的零部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在某国组装,这说明当代国际分工与协作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受科技进步的作用,当代国际交换的规模、速度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市场.对经济全球化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国际投资近年来迅速发展,这也是因为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国际投资机会大大增加,并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空前发展,为国际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科技进步 决定世界经济的增长
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后,虽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经济总量是不断增长的.仅从1958年算起,全球生产总值由1.2万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32万余亿美元,增长了近28倍.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
二战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不够紧密的,战争期间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对技术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对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没有量子物理学就没有现在的电子技术,没有分子生物学也就没有现在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体现在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科研机构与技术开发机构相互渗透,有的甚至是完全融合在一起.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
科技进步 决定世界经济的结构
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决定作用,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制造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呈现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趋势;另一方面,占世界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较少,大部分国家还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阶段.
科技进步通过影响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生产力诸要素,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以现在的美国为例,信息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不断增大,已经取代汽车制造业、建筑业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美国各类产业的各个部门,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美国的收入和就业人口,在第一、二产业中的比重下降,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上升.信息技术替代了一部分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使劳动方式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蓝领工人减少,白领阶层扩大.信息技术动摇了美国传统贸易的基础,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世界贸易结构中科技和服务产品的份额增加.信息技术还影响了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使娱乐、教育等消费的比例上升.信息技术所起的这些作用,不仅仅是在美国才有,在其它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
科技进步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有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至少能为社会带来30%的收益,而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投资只能带来8%至10%的收益.目前,美国私营和公共部门每年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高达2000多亿美元,而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这一支出还应该比现在的实际支出高三倍以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实质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提升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
科技进步 决定世界经济的格局
科技进步的快慢,对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进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现在世界经济格局是“三足鼎立”,即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实力最强,美、欧、日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与它们的科技水平相称的.从总体上看,目前美国的科技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并且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在拉大;它的大学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并仍在以优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从世界各地吸引人才,是人才荟萃之地.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超级大国地位不会改变.
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是相互渗透、影响和依存,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世界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由它们把持着,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它们来制定,这是由它们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决定的.尽管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劳动力和个别技术上有比较优势,但由于整体的科技水平较低,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还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正确利用科技进步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当美国经济实现了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增长后,有人声称在高技术条件下美国经济的周期规律已不复存在.诚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当局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企业也确实依靠信息技术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变化,由这对根本矛盾派生出的从信息产业开始的生产过剩,是当前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事实表明,科技进步本身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科技进步的成果运用不当,也将阻碍经济的发展.
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人只把科技进步当作自己致富的手段,他们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将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别国的贫穷基础之上,使世界经济中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如果说二战结束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枪炮去打开落后国家的市场、掠夺其资源,那么战后它们则主要是以科技为武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近年来,有的发达国家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极力推动商品贸易,阻挠技术贸易,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封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技术垄断,进而进行经济垄断,从发展中国家榨取更多的垄断超额利润.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国经济协调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科技优势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优势、综合国力优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只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使世界经济出现大倒退.过去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人类的这一惨痛教训是应该牢记的.因此,只有公正、和平地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否则只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不是科技进步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制度性因素造成的.世界经济要走向复苏离不开科技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不仅需要资本的全球化,更需要技术的全球化,一切阻碍科技进步和技术全球化的因素都应该被清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生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终将冲破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旧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尽管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可能较长,但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㈣ 科技技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

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例如,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它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四、科技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即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总之,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科学技术正以一种空前的威力,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全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㈤ 历史上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正确的自然观来有利于推进科学技术源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研究知道原理后,非常好的造不出来先造出来一个一般的,能用的,谁一开始都不是造出来非常好好的,早出来后可以改进提高,这就是科技发展的过程,想要一下子造出非常好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造不出来了,因为违背事情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光想好的,就停留在其他之上,专心与那,而忽视中间的规律过程。

㈥ 论中国历史兴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字数不限),急用参考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兴则科技兴盛提供物质基础,科技兴盛推动内国力发展。国力衰弱,科容技就会失去发展基础。科技衰落,国家也难以强盛。 但 在中国古代,科技进步对王朝兴盛影响不大,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而不是工业社会。在现代,科技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㈦ 历史与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内真实性。历史容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一般判断根据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为只要客观实在的东西,才可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2)它“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历史学显然符合这两层要求。

㈧ 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㈨ 是战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吗

这只是一方面嘛。主要是因为人类永无尽止的追求更加美好更加便捷的生活。蒸汽机的发回明取代了纯手工。电报答机的发明是远距离通讯成为可能。而电话的发明是在电报的基础上使通讯便捷更近了一步,往后的无线电联络,网络通讯,乃至卫星通讯都是在电报机发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嘛。在说说武器方面的。比如说飞机,飞机的发明无疑是顺应了人类自古至今的飞天之梦,而不是因为战争才发明的(飞机应用到战争是在飞机发明出来的基础上才被人类用到战争中的,从没听说过有天才能想到打仗时如果有一个在天上飞的东西往下扔炸弹的情景而发明了飞机)。至于军舰的发明嘛,主要是欧洲人的功劳了,欧洲人探险精神可嘉啊,自己的地盘呆腻了想要开辟新的大陆,而要发现新大陆则要飘洋过海,没有坚固的船是无法想象的,而在船上安装大炮则是为了抵御海上的老鼠(指海盗)和抢地盘(比如葡萄牙跟西班牙,荷兰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
由于不是正统科班出生,讲的比较老百姓。

与历史发展与科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