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省德江县基本概况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内相邻,南与思南接壤,容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 德江地理优越。地处黔北和黔东接合部的县辖重镇煎茶,以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成为商品的集散地,东沿303省道出湖广,北顺326国道达巴蜀。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乌江,自南而北,流经县域五个乡镇67公里,200吨级的船舶可以直驶长江。
2. 贵州省德江县是属于哪个市管辖呢
铜仁
德江复县位于贵州省东北制部、铜仁地区西部,东邻印江县,南接思南县,西南交遵义市风冈县,北插沿河自治县与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之间。全县总面积2071多平方公里,辖5镇15乡,聚居着汉、土家等28个民族,2002年底总人口44.6万人。
德江县山清水秀,有典型的喀斯特风光、幽美的乌江峡谷、奇秀的瀑布景观;德江水陆兼备,326国道、303省道纵贯全境,与邻县公路明年全面油化,乌江流经境内67多公里;德江物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天麻之乡”、“地戏之乡”的美誉;德江是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枫香溪建立了贵州高原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3. 贵州的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4. 德江县扶阳古城遗址的相关信息
扶阳古城遗址游客突破两万人次
2008年9月28日,德江县举行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景区旅游首发仪式,拉开了该县隋唐扶阳古县城古遗址一日游旅游活动的序幕。据统计,国庆长假期间,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景区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据悉,德江隋唐扶阳县城遗址于2003年被发现,经论证,该遗址为隋唐扶阳县治所,迄今1400余年。遗址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古城遗址占地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隋唐县城遗址。
2008年5月,该县将古城遗址作为德江县乡村旅游的典范来抓,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进遗址的进村公路,并对古遗址景区进行规划,设置了旅游线路指示牌、文艺演出大厅、饮食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拉动隋唐县城遗址旅游业的开发,推动该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县委、县政府与贵州省海外旅游公司德江分公司联合推出了隋唐县城古遗址一日游活动。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据贵州省海外旅游公司德江县分公司冯总介绍,截至10月6日,隋唐扶阳古县城古遗址已接待游客20082人次。
德江扶阳古城被亳州扶阳古城移花接木,用作宣传
2008年5月3日,德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健,政协副主席张治昭召集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经会审及图片原作者证实,这些图片均来自德江县2007年2月发现的千年扶阳古县城遗址,图片原作者为德江县旅游局干部、文物勘察设计师李登佳和《今日德江》编辑部主任高应清等。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地处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距县城47公里。据省文物专家考证,该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戏台、寺庙、书院、古墓群等,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等,令人惊叹不已。该遗址于2007年2月被发现,新华社、《贵州日报》 、《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了报道。
德江县许多网民发现,中国通用旅游网“亳州扶阳古城”网页图片为德江扶阳古城遗址的“衙署”院墙遗址,而图片说明则为“(亳州扶阳古城)位于涡阳县张老家乡……此城在老子故里太清宫西北之古福宁镇附近。是涡阳境内最古老的一座故城”。
游易天下中国旅游网“安徽省亳州市扶阳故城”网页的“景区图片”则盗用了德江县扶阳古城“衙署”石雕栏、前官道、镇城石狮和“馆舍”石阶檐、青石龙门等5张遗址图片。
德江县有关领导表示,这种移花接木的虚假宣传,对德江扶阳古城遗址及摄影作者造成侵权,希望两家网站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向德江县有关部门及摄影作者道歉。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靠文件扶不起“扶阳古城”
2008年贵州铜仁市德江县某居民在工作日前往县商务局办事,竟发现全局上下都“倾巢旅游”去也。在媒体追问之下方知,这个看似“无组织无纪律”的占用工作时间组织的公费旅游居然还是德江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文件硬性要求的“硕果”。
这样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怪事却活生生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份“德党办发【2008】128号”文件要求全县干部职工从9月29日起到11月18日分51个团次,每团195人到“扶阳古城”旅游,而且要求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严格按照通知时间和人数安排,要确保组团人数不减”。这是去干什么?还有点旅游的味道吗?这个“扶阳古城”真的能靠这一纸文件扶起来吗?
德江的这出闹剧源自2007年2月在当地发现的一处古城遗址。从稍早前《贵州日报》的报道看,自被发现之日起,当地政府就定下了以“隋唐扶阳古县城”为支撑开发旅游的高调。至于是否真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从那时起就在所不计了:德江县四大班子领导十几人已然“浩荡进驻”,名为“乡村旅游开发办”的机构也已正式成立,相关文物专家的鉴定也就很容易地为我所用了——先不说专家之间关于朱明后裔与隋唐遗迹的关系到底有没有定论,谁曾见过花钱请专家论证到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先例?领导拍板了,钱也砸了进去,就连扶阳古城所在地的朝阳村办公楼都沾光新建成仿唐代的建筑……万事俱备,只欠游客蜂拥而至了。
既然现在需要靠县委发文件组织“游客”,那大概可以从“开发还不到位”中闻到一些“自发的游客看来是不怎么买账”的味道。在某些地方官员眼中,没有什么是组织不来的:论证的专家意见大可以剔除反对的(甚至剔除年代不远的观点),没有足够的遗迹可以仿造古迹址……只是貌似也没什么职工愿意浪费自己宝贵的节假日去旅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这个游(哪怕是单位出钱),还得占用工作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旅游本来就是一项县委发文件安排、“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而已。总共51个团次、每团195人、每人150元、近150万元的公款就这样以一个文件的形式冠冕堂皇地成了职工的“福利待遇”,既人造了“游客络绎不绝”的假象,又给那“开发还不到位”的所谓“旅游经济”一尺遮羞的破布,真是皆大欢喜!其实,这种被德江县有关部门称为“行政主导下的特殊开发模式”一点也不特殊。周遭这样被行政指令生造出来的人工景点还少吗?被行政权力看重的所谓“旅游经济”已经越来越无暇顾及“是否真的有旅游价值”这个基本的市场开发前提,靠行政命令来运作景点、生造景观直至组织游客,实在是劳民伤财!
尽管政府推动旅游发展其心可鉴,但是靠文件强制扶不起“扶阳古城”,更扶不起被寄予厚望的所谓“旅游经济”。唯一被扶起来的,恐怕只有那从来没有听到过“不”字的、不自量力的、已经习惯随心所欲的行政权力!
5. 贵州当地文化习俗为题的作文400字
贵州最具有特色的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贵州的黔东南一带是最专集中地方
。少数民族的属民族风情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有敬酒歌,拦路酒,在酒这方面如果你酒量不是很好那可得小心。少数民族得服装也定会让您感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得魅力,在贵州民族家中做客基本上没有很繁琐得注意,只要你记得少数民族是很豪爽得,酒就是一个很好得说明。
还有屯堡文化,那是展现了几百年前明代得活生生得文化。很值得欣赏。在贵州安顺,看看屯堡文化,感受600多年前明朝得文化内涵
6. 贵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源
1、史前文化遗迹
1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1964年,考古学家裴文中组织试掘,发了大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使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万年,大致与“北京人”同一时代。这个了不起的重要发为探索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打破了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的陈旧观念,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辉煌的,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无论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显得光彩夺目,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势。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更是中国南方新发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一;水城硝灰洞遗址中“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在已经发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还发了一定数量,很有说服力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发了处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后,又发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贵州,除了人们熟知的“兴义人”、“穿洞人” 而外,还有 “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洞人”、“青龙洞人”等等。六盘水一带,先后发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盘县“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龙有“观音洞人”和“福洞人”,这真是天大的奇迹。更可喜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系列。
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气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气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无怪乎历史学家称它“独领风骚数万年”。
与旧石器文化相比,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到了新石器时代贵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实上,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很丰富。目前已经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赫章可乐遗址、平坝飞虎山遗址、毕节青场遗址、威宁中水遗址等。平坝飞虎山遗址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瞩目,但早、晚两期文化差异颇大。这些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荣获2005年度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的威宁中水遗址所代表的独特文化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这种有地域特征的新考古学文化在我省考古学界尚属首次提出。这次考古发掘对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有序地反映了由旧石器向新时期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样的遗址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广顺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马鞍山、安龙菩萨洞等遗址,可能因地层被扰乱或其他原因,对遗址的性质尚不明确,有的遗址下层为旧石器,上层为新石器,有的则混淆不请。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围内,已经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当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
①黔西观音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2-4米,支洞长5米,宽1-2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县政府和省政府先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以前,贵州史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自从发掘以后,贵州的历史便可上溯到距24万年以前,从此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试掘,裴先生随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至1973年止,在前后9年的时间里,对观音洞的陆续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共获得4000多件石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用铀系法鉴定,年代为距4万年至18万年。
黔西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显得迥然不同,主要表为:第一,无论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经过加工,所以人工台面多,天然台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而比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这说明技术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观音洞发的石制品中,石器大约要占6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这在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为主,间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样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种方法,以单向加工为主,复向加工次之,此外还有错向加工和交互打击等法,这在国内同期遗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于当时工具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表为生产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术很不熟练,产品自然比较粗糙,器型虽然繁多但不稳定。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长度在20~100毫米,显然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据分析,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裴文中先生将他们详细比较之后,认为观音洞的石器,既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又是“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差异明显,代表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称为“以石片工具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我国南方的旧石器早期遗存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这样规模大、系统性强、器型复杂、加工方?多样的遗址,所以说“南方首推贵州观音洞”。使用锤击法,以石制工具为主,不仅影响贵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兴义猫猫洞等地的旧石器中、晚期石器,还影响云南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并越出云贵高原,对四川铜梁、汉源、资阳等地的旧石器产生影响。由此看来,黔西观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的传播中心,它上继“元谋人”,下启川、滇、黔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②盘县大洞——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首
1993年,《中国文物报》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在首都北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著名考古学家,经过充分讨论,从中评选出“九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名列榜首的就是“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它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遗址。
盘县大洞遗址,在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遗址所在洞穴当地人称十里大洞,发育于十里坪坡立谷西缘石炭纪灰岩山体中,由关牛洞、水洞、阴河坡、大厅和硝洞五条洞道组成。各条洞道有竖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总长1?60米,大厅是?个塔形洞穴系统中?中间一层洞道并连接?洞口,为核?大要所在,长220米,平均高30,米面宽?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学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内缓倾,总面积约9900平方米,堆积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为19.5米,厅内已发掘至6米仍未见基岩。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栋大梁题记为民国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筑的石垣。外垣长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于洞口34米。谷地开阔而平坦,总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遗址于1990年发,1992~2000年,由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作了6次发掘。发掘面积86平方米,清理面积68平方米。共获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3枚,还有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类群由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锯齿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镐等组成。硬锤直接打击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术中占主要地位,已有一些进步的技术因素出,表为有一定比例的带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态和测量特征,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齿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特征,故应属早期智人。动物群的主体是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兼有云贵高原土著种类。洞系的堆积层在时间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遗址堆积考古层的铀系年代为:上层13万年。中层20万年,下层26万年,还出30万年以上的考古层。遗址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大洞遗址以它巨大的堆积规模、比较完好的堆积层和堆积物含有的非常丰富的人类遗物、遗迹,乃至庞大的共生哺乳动物群化石,显示了它在东南亚南部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大洞这样巨大宽阔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是少见的。在开掘的92平方米的堆积层中,获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动物骨骼和8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发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钟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还有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吃住场所、石制品加工场所和宰剐动物场所”。
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宰剐动物的场所”并不过分,这里出土的动物化石,经过鉴定,有哺乳动物6目40种,另有少量鸟类和鱼类化石。这说明“大洞人”的肉食来源宽广,他们不仅捕捉小动物,还捕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巨貘一类大动物;不仅在草原上猎取鹿、麝、野猪、猪、野牛、青羊,还在森林中猎取虎、豹、豺、狼等凶猛动物;不仅可以捕获陆地上的各种野兽,还在水中捞鱼和射杀空中的飞鸟。这些动物,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为绝灭种,据此大体可断定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
说它是“石制品加工场所”也未尝不可,在这个巨大的溶洞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原始人制造石器的过程,他们将板状燧石打制成石核,并利用上下两个自然面作台面打片,有的石核则利用石片痕为台面,而且以两个面交互做台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台面性质,分为自然台面、打制台面和修理台面。修理台面的技术,在大洞得到进一步应用,比黔西观音洞有较大发展。在黔西观音洞的2323件标本中,确认为修理台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标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台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为毛坯,制成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锤和手斧、手镐,但也有用灰岩角砾或石块打制成的。与“观音洞文化”相比,同样都具有形制多样且不定型、主要用锤击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较大、以刮削器为主等共同特征,说明大洞“石器工业”技术仍保持“观音洞文化”的传统风格,但是,大洞在技术上有所发,除了修理台面技术进一步推广而外,出了手斧、手镐一类工具,有些专家认为它是“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加工技术中独树一帜”。
③平坝飞虎山——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
平坝飞虎山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虎山在平坝县城东南11公里的白云镇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个明通暗联的天然洞穴。旧志称其“具天外飞来,声震百兽之势”,故名飞虎山,又因“形势耸秀,似佛飞来”,亦名飞佛山。1978年当地村民在飞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学界重视。1981年9-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赴飞虎山在各个洞穴中均采集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遗物。通过考察,飞虎山是贵州唯一发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层迭压的洞穴遗址。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属旧石器时代的有:刮削、尖状、砍砸等打制旧石器532件,兽齿、骨共1370块;属新石器时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铲4件,磨光残骨刮刀1件,人类腭骨1块;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夹细沙的灰陶为主,质地坚硬,纹饰以细绳纹和各式刻划纹为多,是贵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还出土大熊猫牙齿、剑齿象残臼齿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齿,清代青花瓷片、铜扣《乾隆通宝》铜钱,南明王朝的《永历通宝》铜钱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洞穴陈积木灰的测定,认定最早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距1.5万年左右。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飞虎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内堆积复杂,大致分早、晚两期:早期地层呈黄色或灰黄色,出土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石制品均为打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地层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动物遗骸为生属种,并处人类下颌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推测距大约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制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占76%,尖状器虽少但加工精细。斧形器似为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象征。磨制石器27件,加工精致,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石刮刀、石箭(矛)头、小石块等8种,未见有段有肩的石锛和石斧。石锛数量多、形制规整,以长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残的磨制骨刮刀外,均为打制骨器,有骨锥和骨铲。其中豪猪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划符。陶器除圆饼式及圆珠式陶纺轮各1件外,其余全是器物碎片。计1494片。其厚薄不匀,厚者达1.2厘米,薄者仅0.2厘米,火候高,质地坚硬。夹砂灰陶约占70%。夹砂黑陶占30%,泥质类陶极少。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陶片纹饰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质灰陶的内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于外表绘两条平行的红色条带。这是贵州首次发,也是贵州迄最早的彩陶记录。
平坝飞虎山遗址的上层为新石器时代,而在它的下面,叠压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制造既有锤击法也有锐棱砸击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锥57件、骨铲20件、角器两件。石器增加了盘状器、斧形器等新类型,骨器使用较多,这都为转入新石器时代作了准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为石锛、石斧、石纺轮、石箭头、石臼、石刮刀、磨石,还有磨光骨器、陶纺轮及千余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术上有了长足进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锛、石斧的出,有了条件进行砍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箭镞是“野蛮时代”的重大发明,有了弓箭以后,便可在较远的距离捕杀野兽,扩大狩猎活动,并为饲养动物提供条件。陶器的出说明人们渐渐定居下来,陶志以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还有少量泥质灰陶和彩陶,质地坚硬,铿锵有声。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产物。石纺轮和陶纺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已经有纺织了。
7. 贵州德江市(县级市还是地级市)
县级市。是否是地级市或县级市,可看他下属是否设区。有区级行政单位的是地级市,没有就是县级市。
因为县和区是行政同级。
8. 德江的土家节
土家炸龙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贵州德江有舞龙炸龙的传统习回俗,这一习俗已延续答了上百年,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方式。在德江县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江土家炸龙节,早先是以龙求雨,舞龙酬神,后来渐渐演变为酬神娱人。如今酬神渐淡,人们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编自舞,自玩自炸。通过炸龙,表达土家男儿的慓悍、粗犷和血性,被誉为“东方人的狂欢节”
哭嫁
德江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才能称为好媳妇,德江土家族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9. 贵州省德江县发展怎么样
如今发展中的德江。。
10. 贵州有哪些风俗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
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戏和傩戏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
以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鼓坪”、“莽铜芦笙铜鼓舞”,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