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旅游饭店发展历史

中国旅游饭店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3 18:58:58

Ⅰ 求:中国酒店发展简史

酒店(HOTEL)一词原为法语,指的是法国贵族在乡下招待贵宾的别墅。后来欧美的酒店业沿用了这一名词。我国南方多称之为"酒店",北方多称作"宾馆"、"饭店"。虽然东西方酒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客栈"时期,但只是20世纪近几十年来,酒店业才成为一种现代的产业。我国的酒店业则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大规模兴起。今天,现代化的酒店已成为"城中之城"、"世界中的世界"、顾客的"家外之家"。
酒店是指以建筑物为凭借,主要通过客房、餐饮向旅客提供服务的场所。换言之,酒店就是利用空间设备、场所和一定消费性物质资料,通过接待服务来满足宾客住宿、饮食、娱乐、购物、消遣等需要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经济实体。
当今现代化的酒店应具备下列的基本条件:
1、 它是一座设备完善、众所周知的、且经政府核准的建筑;
2、 它必须给顾客提供住宿和餐饮;
3、 它要有为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

4、 它有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上的理想服务;
5、 它是营利的,要实现合理的利润;
6、 它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酒店溯源:
酒店之源始于古代,当时,或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忙于觅食,找寻居所防避猛兽;或是因为天气之变化而需迁徙;或是为了朝圣而千里跋涉。不管何种原因,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吃和住,人们都需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人类社会尚未发明货币时,没有旅馆的存在,人们外出比较容易找到借宿的、吃饭的地方,而且是免费招待。
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商人的旅行导致了酒店最早雏形--客栈的产生。后来,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刺激了人们的贸易和旅游活动,酒店也就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我国酒店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饭店的国家之一。
殷商时代的驿站,就是我国最早的外出住宿设施。周王朝时出现的馆舍由专人管理,代供各种官司客沿途食宿。其中"侯馆"的规模比较大,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或高级招待所,而当时接待一般旅客的旅馆泛称为"逆旅"。秦汉、魏晋时代,也都有专门提供食宿和服务的设施。
到了唐代,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酒店业有较快的发展。当时首都长安等大城市有不同等级和性质的酒店供各阶层人士居住,还有专门接待外宾的"四方馆"等。在唐宋和元朝时代,许多主要城市和口岸也出现了专门接待外国客商的酒店。当时威尼斯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了元大都(北京)之后写道:"有许多美丽的客栈,给商民居住。"明朝时代北京设有"会同馆",以接待外国使臣和国内各兄弟民族的代表。

现代酒店在我国的出现,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商的大量涌入,他们在我国大、中口岸城市相继起了许多规模较大和设备豪华的酒店,并设有餐厅和酒吧。这些酒店,在南方称大酒店,在北方称大饭店,是专为帝国主义官商和达官司贵人服务的。如北京的六国饭店、北京饭店,天津的利顺德饭店,上海的礼查饭店,广州的万国酒店等。1927年后,在北京、上海、西安、青岛等大城市和风景区,都兴办了一批专门接待中外旅游者的招待所,除提供食宿和服务外,还设有浴室、理发室、游艺室等附属设施。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沿海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也都相继建起了一批高层的现代化旅游饭店。如上海的国际饭店、广州的爱群酒店,这些饭店在当时的东南亚也是比较著名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通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酒店在企业性质、职业地位、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期间,原有的老饭店不仅得到了改造,一批新宾馆、酒店也逐步建立起来,这些酒店一般都建于全国各省的省会城市和风景游览胜地,承担着接待外宾的任务。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酒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酒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如下:
1.老饭店不仅更新和增添了设备,而且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和改进。职工素质得到提高,经营手段有了改进,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国家投资、地方集资和中外合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兴建了一批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四、五星级酒店,并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像北京的长城饭店(Great Wall Hotel)、南京的金陵饭店(Jin Ling Hotel)、广州的白天鹅宾馆(White Swan Hotel)、中国大酒店(China Hotel)等。
3.许多新酒店的设计和构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的园林艺术和风格。如北京的香山饭店、河北的涿县桃园饭店、广东的中山温泉宾馆等。

4.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酒店都走上了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
据统计,至1996年底,全国已有涉外旅游酒店4000多家。

西方酒店业:
据史料记载,酒店的雏形--客栈,大约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已存在了,但真正大批兴建和进行管理的酒店,直到19世纪才开始兴起。国外酒店业从最早的驿站、客栈、旅店到现代化的大酒店、国际连锁酒店公司,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客栈时期
这是酒店最早的雏形,设备极其简单,只能向旅游者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服务,规模较小,价格低廉。
(二)大饭店时期
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上层社会极为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蔓延,专为王室、贵族、大资产阶级服务的豪华饭店应运而生。以法国的"巴黎大饭店"为代表,这些饭店规模宏大,建筑别致,设备豪华,餐食精美,讲究礼节,服务周到,能尽可能地满足宾客的各种需要,价格昂贵,是专为上层富有的显贵和特权阶层服务的。
(三)商务饭店时期
20世纪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市场的开辟,导致了商务旅游的急剧增长。商务饭店的特点是提供完善的设备和设施,进行优良的服务,使旅游者感到舒适、方便、清洁、安全,而价格便宜合理。这些饭店主要是为商人和旅游者服务的,美国人斯塔特勒在布法罗建造的一家300间客房的"斯塔特勒饭店"是其代表。该饭店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了成本低、效益高的经济效果。此饭店的出现标志着饭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新型饭店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喷气式客机的出现,加速了饭店业的发展和变化。
新型饭店时期也称饭店联号(连锁饭店)阶段。所谓联号就是几十、几百家饭店同用一个名称,在饭店的设备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等主要方面都有统一的规格标准。这些公司首先在国内开始,继而扩展到国外。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饭店联号管理最早、最大和最多的国家。最著名的假日酒店(Holiday Inns)、希尔顿(Hilton corp)、喜来登(Sheraton corp)等饭店集团在世界各国都拥有几万间以上的客房。

Ⅱ 为什么中国的公关事业最早从旅游业特别是饭店业开始发展起来呢

中国的公关事业最早确实是从服务业行业发展起来的,因为公关最主要的就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而旅游业和饭店也是最早需要接待客人与人打交道的密切的行业。

Ⅲ 分析最近几年旅游业饭店的发展现状(1000字左右)

2010年以来,在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旅游地产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并且旅游地产开发不仅是在卖房,而是与城市运营、产业结构调整等紧密结合,产业创新、服务提升、产品创新成为主流。
5月24日,专业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2014-2015中国旅游地产发展报告》显示,近几年旅游地产开发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底,全国旅游地产 项目已多达7965个,同比新增2666个。市场供应规模已十分庞大,旅游地产难以是房地产竞争“蓝海领域”,而是步入了“兵戎相见”的“红海竞争”阶段。
“2010年以来,在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旅游地产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并且旅游地产开发不仅是在卖房, 而是与城市运营、产业结构调整等紧密结合,产业创新、服务提升、产品创新成为主流。这一时期旅游地产规模迅速扩张,并呈现出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华侨城、万 达、万科、世茂等实力房地产企业成为旅游地产开发的主力军。”克而瑞旅游地产部总经理胡晓莺表示。
报告指出,我国旅游地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十分明显,海南、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旅游地产项目数量最多,分别占全国旅游地产总数量的15%、 22%和17%。两广、西南和闽东南地区的旅游地产发展十分迅速,这三大区域的旅游地产项目数量也占到全国旅游地产总数的23%。
从旅游地产项目的分布变化来看,海南、西南、长三角、环渤海、两广、闽东南六大传统旅游地产发展区域的项目数量占比有所下降,旅游地产发展的区域集中性特征开始淡化。未来旅游地产项目的竞争市场将比现在的更复杂。
和旅游地产项目数量迅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旅游地产开发企业规模的迅速增长。
“2012年我们统计到的旅游地产开发企业仅为1629家,2014年已多达5324家,增长3倍多。从2013年和2014年两年的数据对比来看, 我们发现占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内的极小型旅游地产项目占比略有下降,而占比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占比则略有上升。”胡晓莺告诉《第一财 经日报》记者,旅游地产的空间规模并不单纯反应建筑体量,更多的是反应产品层次的丰富度,就目前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而言,占地面积正在逐渐扩大。一方面, 政府对旅游地产项目的诸多配套要求,这使得开发商必须有更多的土地来平衡收益;另一方面,在累积了多年开发经验的情况下,很多开发商都有着较强的开发自 信,在不断扩大其开发项目体量的前提下,在产品组合方面,不断创新的产品形态。
报告进一步指出,2014年,购买旅游地产的潜在市场规模大增,根据克而瑞去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随机抽样的受访者中近期就有购买旅游地产的人员占8%,两年内有购买旅游地产打算的人员占到17%,相较前一年,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
此外,无论在哪里餐饮都是最被消费者关注的元素,旅游地产也不例外,调查显示,49%的意向旅游地产置业者最为关注的是餐饮配套。此外,购物、医疗和运动配套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分别为35%、27%和27%。
同时,随着旅游度假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个性化的新型配套服务的关注度急速上升。从物业类型偏好角度来看,度假体验感较好的别墅物业最受意向旅 游地产置业者的欢迎,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购买别墅物业。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产权式公寓等投资属性较强的物业类型的市场偏好度有所回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价值的回落,中国个人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掀起了一轮海外置业热潮。伴随着中国高 净值人群的海外置业热潮,中国开发商也开始频繁出海。比如,中坤在美国收购了幸运之星牧场,阳光100塞班岛落子旅游地产。

Ⅳ 中国旅游饭店历史

http://www.ctha.org.cn/

Ⅳ 世界饭店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世界饭店业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

1. 古代客栈时期(12 世纪一18 世纪),客栈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期的客栈,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是为适应古代国家的外交交往、宗教和商业旅行、帝王和贵族巡游等活动的要求而产生的。

2. 豪华饭店时期(18 世纪末一19 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开始成为一种经济活动,专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豪华饭店应运而生。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许多以“饭店”命名的住宿设施。

3. 商业饭店时期(19 世纪末一20 世纪50 年代)商业饭店时期,是世界各国饭店最为活跃的时代.是饭店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使饭店业最终成为以一般平民为服务对象的产业,它从各个方面莫定了现代饭店业的基础。

4. 现代新型饭店时期(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队复和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上出现了国际性的大众化旅游。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外出旅游和享受饭店服务的人们迅速扩大,加快了旅游活动的普及化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的频繁化。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饭店业由此进入到了现代饭店时期。

(5)中国旅游饭店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旅游和商务活动自古有之,饭店餐馆就应运而生。相传欧洲最初的食宿设施约始于古罗马时期,其发展进程经历了所谓古代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业饭店时期等阶段,其间几经波折起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地随着经济形势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进入了新型饭店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独立的饭店行业。

Ⅵ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Ⅶ 当今中国旅游饭店的发展趋势

这个论文有点难度 你可以去网络一下

Ⅷ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啊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Ⅸ 分析我国饭店业发展进程及各个阶段的特色

你这个题目太大了。
作为产业发展规划,西湖区留下镇将发展为休闲度假观光商务区。
根据规划,留下镇将借西溪湿地的景观,在沿北高峰、龙门山西北麓的山脚地带,开发会议饭店和休闲度假设施,发展成休闲度假观光商务区
具体请到西湖区门户网站去查看。

附:
西湖区旅游商贸发展规划

西湖区旅游商贸产业定位为:以旅游发展为核心推动力,以生态休闲、乡村度假、文化娱乐、保健养生等旅游功能为特色,集社区服务、信息产业、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商贸型休闲服务区。

功能分区:根据西湖区的现状条件和未来发展目标,将全区旅游与商贸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分为:黄龙商务圈;三墩科教文化、生态办公区(EOD);西溪湿地休闲、会务度假区;龙坞乡村度假、茶文化休闲区;转塘旅游集散城镇;灵山幻境生态旅游区;袁浦现代农业观光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八个功能区。

发展目标:(一)近期(2004-2010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按照国际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旅游和商贸精品。依据西湖区到2005年市区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确保到2005年将三产比例提高到45%以上,实现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顺序。为把西湖区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经济科教发达、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城区而努力。

(二)中期(2011-2015年):完善旅游商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体系,发掘内涵,特色创新,形成一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框架。

(三)远期(2016-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交通体系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体系,建成以蓝天、碧水、净气和森林、绿地为标志的优良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商贸业发展的质的提升,达到国际化要求。

产业发展框架

(构建一个商务圈、三大现代城镇、五个著名景区)

(一)一个商务圈即黄龙商务圈。属中央商务区CBD,发展方向为城市区域商务圈,由五个模块构成:商务办公区;电子信息;综合商务区;休闲娱乐区;时尚购物区;产学研服务区。在这六个模块中,重点突出两个亮点:一是黄龙商和楼宇的总部经济,二是文三路现代电子信息街。

(二)三大现代城镇分别为留下镇、转塘镇和三墩镇。留下镇发展为休闲度假观光商务区;转塘镇以艺术为特色发展为旅游集散、休闲观光与商务服务区;三墩镇发展为会展商务休闲度假办公区。其中留下镇和转塘镇的发展方向属于游憩产区RBD,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游憩商业区;而三墩镇将依托浙江大学和省府机关形成EOD区块,成为一个生态化办公区。

(三)五个著名景区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溪、龙坞、灵山和长安沙景区。其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成国内一流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区,杭州市城西近郊的高档次休闲娱乐和会展中心,同时与转塘镇互联成为西部过境游客的留宿和集散中心;西溪开发方向为中国最秀美的城郊湿地,龙坞为龙井茶乡休闲区,灵山为城郊康体休闲山谷溶洞风景名胜区,长安沙为水上娱乐休闲区,是富春江上的“水上明珠”。

旅 游 业

(一)全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体现为:一环、一廊、一中心和五大景区。简称为“三一五”工程。

(二)重点开发:乡村体验;生态康体;湿地野趣;水上娱乐;高档次休闲度假五项旅游新产品。

(三)重点建设:转塘旅游中心城镇、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龙坞茶文化休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二环连三团”的形态结构、灵山、长安沙等项目。

(四)精品旅游线路:“假日杭州、生态休闲”一日游;“乡村度假、西溪寻梦”二日游;“高雅文化、健身康体”二日游;专题度假游等。

旅游饭店餐饮业

(一)总体发展框架为“一心三区一圈”:以转塘中心城镇的客源为中心发展综合型宾馆群,客源再向南北辐射,辐射区包括北部的生态饭店绿色餐饮区、中部的商务与会展接待区、南部的农业观光休闲区三区和环绕留下镇的休闲度假圈。

(二)发展思路:依托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度假型饭店群的建设;抢滩商务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型宾馆饭店;在分时度假业本土化发展进程中,促进酒店式公寓、分时度假酒店和家庭旅馆的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酒店和绿色青年旅社以及绿色餐饮的建设;迅速提升星级饭店档次;发展餐饮集群,扩大西湖区餐饮的福射面。

(三)重点建设项目:转塘镇综合型旅游饭店群;沿天目山路商务、会展中心;文三路商务简餐特色街;龙坞镇康体休闲度假餐饮;三墩镇五星级生态酒店;黄龙商务酒店群;绿色青年旅社。

旅游购物业

(一)规划理念:一站式消费与个性化体验性消费结合;体现“美感商业”及“商业人文主义”精神;应对“她时代”购物需要;增加购物情绪、情感价值,打造“信用西湖”。

(二)“四层次”发展模式:杭州城西特色休闲商业中心建设;区域商业中心建设,重点放在三墩和西城广场;商业街区建设;社区商业和城镇商业网点布局。

(三)重点建设:黄龙商务中心;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西城广场;三个特色商贸城镇;七个专业市场,简称“11137”工程。将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包括黄龙商务中心)和转塘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加以重点培育和打造,使之成为西湖区购物的两大特色品牌。

旅游文化娱乐业

(一)指导思想:把旅游文化娱乐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获取经济效益;同时坚持旅游文化娱乐的社会主义方向,以优秀的、健康向上的产品教育人、鼓舞人,注重其社会效益。树立品牌,突出重点;充分体现西湖区旅游文化娱乐产品的多层面性、多样性、多元化。

(二)“一链四圈”:以《京剧之友社》、《兰里闹宵灯》、《泥马渡康王竹马舞》、《杭剧武林班》、《越剧擂台》、篮球之乡为基础的“旅游文化娱乐节庆链”;以文一路以南,天目山路以北,莫干山路以西及蒋村商住区以东的约10平方公里区域的文化休闲圈;以龙坞镇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圈;以天目山路以南,保俶路以西,玉古路以东及北山路以北为区域范围的娱乐休闲圈;以转塘镇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艺术休闲圈。

(三)重点培育休闲娱乐:包括歌舞厅、卡拉OK厅、美容美发店、健身足浴桑拿馆、运动休闲馆、茶馆、咖啡吧、酒吧及主题公园等休闲性娱乐项目的发展。健身娱乐:通过兴办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体育馆、体育场、运动休闲馆及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开展诸如高尔夫球、网球、羽毛球、保龄球、乒乓球及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满足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健身娱乐者需求。文化娱乐:主要包括电影院、录像放映厅、音乐厅、剧院、图书音像制品店、琴行及艺术街等场所。竞技、竞赛娱乐:开发各种竞赛市场,组建一批竞技俱乐部,引进国内外重大比赛,邀请高水平的如体操、球类、跳水等运动队前来参赛,展演。文艺演出娱乐:发展公益性和业余的自娱自乐,挖掘潜在商业经济价值。节庆文化娱乐:以各种节庆活动为牵引点来聚集人气,实现旅游节庆文化娱乐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效应。

旅游交通与信息业

(一)“两心四线一环”发展框架:黄龙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和转塘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四条特色交通观光线:紫金港路——天目山路:休学会议交通观光线;虎跑路——之江路:生态休闲交通观光线;绕城高速公路:高速豪华交通观光线;富春江——钱塘江——运河——西湖——西溪:新天堂水上风情游线。五大景区的快速巴士环线:西溪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龙坞景区、长安沙景区、灵山景区的快速交通环线。

(二)重点建设:“二心四线一环”基础;城市快速公交;西溪湿地与西湖贯通三大工程。

(三)信息化、国际化:抓住杭州“旅游西进”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契机,借助高新产业和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行业规范的整改,发展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和中介服务系统,加快杭州的城市国际化进程建设。重点建设:西湖区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和重点景区旅游信息中心建设;建立西湖区旅游信息资源库和商贸信息资源库建设。

(四)城区国际化建设:紧密配合杭州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完善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和服务的硬件、软件国际化战略等,真正融入杭州国际化建设进程中去。主要项目:黄龙国际信息中心的建设;配合高校建设,提升西湖区和杭州的城市名片;加快转塘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强交通和通信设施建设;提升西湖区旅游业的国际化战略水平。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范围包括:西至绕城公路(320国道以北)、转塘科技园区(320国道以南),南至袁浦路,北临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一期界限,东至钱塘江,总用地面积1811.70公顷。以之浦路、320国道和之江大桥连线为界,分为三个组团。320国道以北为“北组团”,320国道以南,之浦路以西为“西组团”,320国道以南、之浦路以东为“东组团”。开发导向:高档次休闲度假、会展服务,以及康体健身和文化类休闲娱乐项目。并提供高档次餐饮和住宿服务设施。与转塘旅游集散城镇在产品结构上形成互补,共同打造一个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态型城郊度假休闲中心区。

黄龙商务圈

范围包括翠苑、西溪、北山、灵隐、古荡、文新街道。北至余杭塘河;南至西湖景区北界;东至莫干山路环城西路;西至蒋村乡和留下镇边界,包括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开发导向:商务会展服务、总部经济、IT商贸经济。可分为:商务办公;电子信息;综合商务;休闲娱乐;时尚购物;产学研服务等六个小区。发展目标是将这个区域培育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体育事业、会展服务和高校产学研基地的四大产业支柱,以旅游接待、总部办公、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提供全面配套服务的综合性商务圈。

三墩科教文化、生态办公区(EOD)

三墩镇目前已经开发和将要开发的几个大型项目主要有:西湖科技经济园、三墩科技经济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省政府厅局机关办公区等。在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水平,以高效农业增产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以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生态景观为特色的绿色办公区,吸引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入驻。三墩EOD可分为浙大校区、政府机关办公区、三墩商务区三个模块。开发导向:科教服务、政府型商务、公共服务和休闲度假。通过发展配套服务性企业来获取经济增长点,解决居民就业。

西溪湿地休闲、会务度假区

蒋村乡和留下北面与蒋村交界,面对西溪湿地的山脚地带。可分为沿天目山路为会议场馆区、蒋村西溪原生态湿地休闲区、留下古镇区等三个区块。区内以西溪湿地以及千年留下古镇及小和山文教园区为依托,打造休闲公务度假区。开发导向:休闲度假、观光商务。

龙坞乡村度假、茶文化休闲区

龙坞镇及龙坞风景区所规划的地域范围。以大清谷、龙坞茶、美女峰为依托,利用茶农村落和大面积茶山,开发乡村度假和茶文化休闲旅游。龙坞镇的村庄应以6300亩茶园为背景,庭院式茶乡村落为依托,开展饮茶、品茶、体验茶文化、感受茶乡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等旅游项目。可分为:大清谷休闲度假品茶、美女峰观光康体、午潮山——龙坞、白岩山、茶园五个区块。开发导向:乡村休闲度假,茶园观光,健身康体,营造中国最大的茶乡休闲村落群。

转塘艺术特色旅游集散城

转塘镇地处近郊,是“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是上泗地区的中心,水路交通发达,区域位置得天独厚,有条件打造成为杭州市通往西部地区的旅游集散城镇。同时,转塘镇已经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范围重合,周边有龙坞风景区、未来世界、宋城主题公园、大清谷等众多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景点。随着转塘镇旅游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配套设施的完善,将会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夜生活,吸引西湖风景区的游客,沿着虎跑路和钱塘江构成的旅游走廊流入转塘镇。可分为旅游城镇服务区、旅游集散中心、环转塘镇周边旅游憩区等三大模块。开发导向:旅游集散、餐饮住宿、商务会议、休闲娱乐、农贸市场等。以视觉艺术为该镇的主要特色。

灵山幻境生态旅游区

范围包括周浦乡,东与袁浦接壤,北以石龙山与转塘镇为邻,西、南以大岭、如意尖、狗头山、萄葡山和富阳为界。可分为:大坞休闲度假、灵山幻境度假两大区块。开发导向:休闲、度假、时尚旅游。本区山青洞异,风清气爽,以灵山洞和风水洞及大坞盆地为依托,营造灵山幻境景区。

袁浦现代农业观光区

袁浦镇辖区。东南、东北濒临钱塘江,西南、西北与周浦、转塘相接。本区处于三江交汇处(浦阳江、钱塘江、富春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长安沙、元宝沙为依托,营造休闲农业观光区。分为长安沙度假观潮、袁浦高科技农业观光两大区块。开发导向:休闲度假、传统观光、康体、科教。

Ⅹ 酒店的历史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酒店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易及商人的商业活动,这种活动的产生是酒店开端的必备条件,后来随着商品活动使人类扩大活动的范围,从而产生居住等更多的需求,也就使酒店的基本功能日益增加,这从酒店的四个发展阶段不难发现。
客栈时期
产生于十八世纪前,当时名称是客栈,设备简陋,安全性差,仅能提供住、吃,服务质量差。
豪华酒店时期
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第一家豪华旅馆别墅在法国建成。此时酒店的接待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商人、上流社会度假者,接待目的为非盈利,常建于城市,铁路沿线。
同时由于蒸汽机的出现,商品的进一步丰富,交通也开始发达,从而导致酒店的开设位置有所变化。
商业酒店时期
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第一家商业酒店在美国出现,其位置在于城市中心或公路旁,此时的酒店已能提供舒适、便利、清洁的服务,安全为服务宗旨,价格合理。此时汽车酒店已开始出现。
现代酒店时期
始于20世纪40年代,直到现在。此时的酒店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酒店连锁经营
用高科技(在客房装上互联网、使用新型的装饰材料等);同时宾客要求酒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酒店的市场定位更为专业化、各类型酒店充分。 中国旅游酒店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殷商时代的驿站(官)逆旅(民)——(周)馆舍——(秦汉)旅馆——(魏晋)四夷馆(外宾)——(唐元)蕃坊、四方馆、会同馆——(鸦片战争后)现代饭店。
20.30年代(北京饭店)最早——50、60年代(广州东方宾馆)(招待所)只提供吃、住——70、80年代酒店开始(长城、白天鹅)功能齐、设施豪华、几乎什么服务都有。
国外酒店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客栈<古希腊、罗马>——饭店<十九世纪>
客栈——大饭店(十九世纪欧洲)(法)巴黎大饭店——商业饭店(二十世纪初)(美)斯塔特勒饭店——新型饭店时期(饭店联号阶段)(美)希尔顿喜莱登假日

阅读全文

与中国旅游饭店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