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现。
⑴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应该由法律确认,在环境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⑵不能把它同一般的立法和司法原则混为一谈。如立法原则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司法原则中的以事实为依靠,以法律为准绳,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等原则。
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协调发展原则 : 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原则非常概括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环境立法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制订国家环境保护计划
在已制订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基础上,制订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计划,是指由国家制定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配合和相衔接的、全面反映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的有关计划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规定。中国从"七五"计划时期已开始制定国家环境保护计划。 为了保证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综合平衡,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于1994年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从而使编制环境保护计划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⑷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实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保障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它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诱导、约束和协调的功能
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奖励综合利用政策,经济优惠政策,征收环境资源费政策等。 ⑸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相当严竣,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科学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3、贯彻
⑴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就是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关系作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国土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工业及其发展过程中,要对工业布局的合理性作出专门论证,并且对老工业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变,使得工作布局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不良影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生产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其中: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布局(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如农、牧、采掘业)同自然环境破坏有直接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不直接依赖环境,但生产中排放废弃物)同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生产部门的分布,又影响居民点的分布,从而影响城镇分布、人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设施分布。
⑵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增强公民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环境风险意识。对于大型建设项目、改造自然项目(如在河川筑坝、发展核电、兴建大型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项目),更应将可能造成的长久不良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
在对环境具有影响的重要政策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决策中,要充分听取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意见。
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
⑶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对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责令其关闭、停产或转产。
⑷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⑸加强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在参照"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基础上,于1979年在《环境保护法(试行)》第6条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即"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或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转产、搬迁"。
这一原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明确污染单位有责任对其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在1989年修改《环境保护法》中,删去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字样,改为由具体的制度和措施规定来隐含这一基本原则。 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污染者治理"的原则,目的就在于明确污染者的责任,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而保护好环境资源,就可以使开发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为更好地持续利用创造条件。所以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不仅有依法开发利用的权利,同时还负有保护的义务。
《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利用者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认为环境资源不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价值;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表现在自然再生产能力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资源及开发替代资源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是理所当然的
“破坏者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
2、意义
⑴可以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⑵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
⑵ 文物遗迹历史的大量保留是否会影响人类的进步
并不会,然而可悲的是现代技术在某方面居然比不上古代技术,比如兵马俑连最版早的一号坑都权不敢全部挖完,秦皇墓也是五十年不开放,百年不打算。文物历史遗迹是倾尽多少代古代人的智慧,也是给现代人探索科技领域的重要经验。
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指南针、船尾舵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水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造纸术使文艺复兴有了新的书写材料,印刷术促使科学兴起并得以昌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为世界史当之无愧的先驱。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历史遗迹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扩展阅读:
科技的发展与前代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继承是科技发展的前提。自春秋战国至汉代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式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譬如:指南针,早在战国时,我国磁石吸铁和指示方向的性能,并创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
宋代这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制造火药的原料硝石、硫磺和木炭在西汉时已发现,唐朝的炼丹家们在用这三种原料炼丹时,发生了起火爆炸现象,以后就用它来制成“飞火”,杀伤敌人。
北宋初年制成“火箭” 、“火球” 。宋仁宗时有了制作火药的配方。毕升也是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的例子说明,继承前人成果,是宋代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宋代科技很多是继承唐代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在数学、医学、地学、和交通工具方面均有所继承和创新。正是在这种继承和突破、综合和提炼、积累和创新交替作用中不断发展,从而达到一个科技高峰。
⑷ 科技技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
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例如,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它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四、科技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即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总之,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科学技术正以一种空前的威力,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全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⑸ 制度对古代的科技发展有什么影响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经历,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专,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经属学、文学及史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科举考试的导向之下,广大士人用心的范围不出以上学科,并且这些学科依附于传统的政治文化,人们热衷于经籍的注解、经义的阐发,思维活动空间单一而狭小。
而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薄弱造成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经验与实用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
⑹ 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及遗迹、文物危害
科技发展带来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传回统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答对于中国传统的忠、孝、礼、智、信的信仰破坏更加严重,目前,重钱重利重权重实惠是思想趋势,严重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个更坏的影响是:对于资源的开发毫无节制,严重破坏着古老城市的遗迹,文物。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传统民居。
科技发展让盗墓和文物走私更加容易,文物遗失非常严重。
科技发展所进行的大开发,比如大型水库、大型核电、大型风电对于自然遗产的破坏也很严重。
⑺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6分)(2)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4分)(3)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6分)(4)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可直接概括出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即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可直接概括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科技进步表现是: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科技进步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即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无须答出消极影响所在。
⑻ 历史:你对科技发展影响有什么认识
先答历史背景,再谈科技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顺便说下科技发明者留给后人的精神)
⑼ 明朝我中国科技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例
《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
⑽ 论古代自然观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但中国人的自然观还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是中国人过分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这种缺乏自信的自然观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缺憾,比如,同欧洲人相比,中国人缺少野心,容易得到满足,缺乏主动性,缺乏探索和钻研的精神,抽象思维能力差。这些缺点是导致中华文明从500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欧洲文明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看一下中国人的自然观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我读过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同样受到中国自然观负面影响的还有人文科学。
现在有很多电视剧是描述清朝时期社会人文的。大家看后可能有一种感觉,就是清朝的皇帝似乎个个都是雄才大略,开明勤政。电视剧自然会有一些夸张,但和事实是差距不大。如果把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按照从明君到昏君的顺序排一下队,前十名里,清朝的皇帝可以占一半,而后一半里,清朝的一个都没有。然而中国恰恰就是在大清的统治下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为什么呢?单纯纵向来比较,清朝统治期间,中国国土面积扩张了三倍有余,人口增加了四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十几倍。清朝的统治似乎还不错,但这只是我们没有考虑机会成本时得到的结论。
此时的欧洲在文化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政治上,民主制度终于战胜专政制度;科技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国家还把其领土和人民扩张到了地球上每一块大陆。欧洲的飞速发展把机会成本拉得极高,以至于清朝的皇帝们兢兢业业累到吐血,最后把收入减去成本一算,还是亏本的。民主制度由于保障了方向正确,和调动了多数人的积极性,从长时期来看,其效率远不是专制制度可以同日而语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欧洲一样自发的走向民主呢?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当时根本就没有民主的思想。
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其中很多著作,如《社会契约论》等为日后的民主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在中国,说得出口的哲学思想都是先秦的,两千年里不但没什么进步,反而越来越差,最后已经没什么哲学,只剩下三纲五常之类专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思想了。没有民主的思想作指导,自然也不会有民主的实践。
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国人的自然观过于崇尚自然,于是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然。这种自卑,带有奴性的思想也使得中国人很轻易的屈服于“权威”,不敢有创新思想,尤其是那种把自己放到与权贵平等地位上的思想。以写论文为例,中国人喜欢拿古人的言行作论据,而欧洲人更喜欢以“批判某某某”为题。
前文所论述的是两种自然观对欧洲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学习自然辩证法是要为现在和将来服务的。了解不同自然观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更有利我们发展的自然观。
观察这两种自然观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人类的野心有多大,成就就可以有多大。人类是能够战胜自然的。这也是典型欧洲人的自然观。随着欧洲文明的胜利和广泛输出,我们中国人也普遍接受了欧洲的各种思想,比如马列思想,和我们正在学的自然辩证法,都是欧洲人创立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普遍发生转变。例如,40年前,人定胜天的观念在中国就很流行。
我觉得这种转变是使中国富强的一个很好的开端。虽然大跃进以失败告终,但这不等于人定胜天不正确。“人定胜天”不是说人类谁便怎么样做都会战胜自然。战胜自然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并且可能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下面用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例:当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应该牺牲哪一样?谁都知道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很重要,最好两样一起做。问题是一定要牺牲一样的时候?其实回头看看历史,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就是牺牲环境保护。
首先,随着工业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到时就可以再回头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以欧洲为例,其在工业化最初时,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时至今日应经被完全修复了。再退一步说,有些破坏是无法被修复的,当有一天人类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地球的环境就算被破坏得寸草不生,也不会对人类产生任何威胁。
其次,放弃了发展,或者说放弃了对自然的征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比如,印第安人在环保方面做得很好,可是他们工业不行,打不过欧洲人。欧洲人来了,他们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保护自然。即使没有人类之间的竞争,不发展还是不行。大家都知道,太阳也是有寿命的,早晚有一天它会变成红巨星儿吞没地球。人类若不能在此之前发展出足够的科技离开地球,我们今天号称要保护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