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阐述韩愈和柳宗元论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你怎样评价
答: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2)古之学者必有师;(3)传道授业解惑;(专4)是否有道作为教属师的根本标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也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社会关系。它作为构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和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产生重要影响。师生关系融洽往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接受,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否则,师生关系因矛盾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接受
② 韩愈的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
韩愈的《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作者:唐代 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韩愈师生观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师说》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师说》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元和元年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③ 师说中表明师生之间也可以互有长短表明韩愈独特先进的师生观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就算是老师,也不可能所有方面都胜过学生。
所以我们说师生之间也可以互有长短。
④ 《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释义: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出自:唐 韩愈《师说》
主题思想: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作者成就: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
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⑤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师生关系时说到,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且,而且每个人接受道理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⑥ 韩愈的师说中有关于教师的功能、师生关系、择师原则等问题有论述,你认为哪些
韩愈的《抄师说》中,有以下关于教师功能、师生关系、择师原则的论述。
1、关于教师职能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2、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阐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3、关于择师原则的论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正面回答了以谁为师的问题。
⑦ 帮忙写一篇文章 从韩愈的《师说〉论当代师生关系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习,好的校风.我们需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向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⑧ 《师说》中韩愈对新师生关系概括的句子是什么
《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⑨ 韩愈师说里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⑩ 韩愈师说表达师生关系相对教与学可以相长的观点
《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