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研究电影史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一部好的电影抄给你更开阔的眼界袭,让你更多的用脑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视觉刺激。电影里的哲学,比书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电影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它让人明白了许多穷尽一生都无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终究平凡的现实,却永不放弃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热爱生命,享受当下。也许,明白了这些,你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B. 你觉得什么电影有历史意义,值得学习
《完美陌生人》:我们之间亲密无间,但是我认识的你却还是那么不真实。有时版候呀,无论谁都没有手权机更加了解我们,同时手机不会歧视和对我们作出评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再亲密的关系,请留给我手机这个小(ju)小(da)的空间。
C. 结合当下影视如何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影视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那么,影视资源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运用影视资源呢?本文主要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影视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到:历史课要“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利用影视资源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我在给七年级学生上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时候,首先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导入新课。讲完课文后,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电影《鸦片战争》的完整影片,下一堂课讲一讲看到的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第二节课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想,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曾经有一位家长说:我儿子现在对历史课很感兴趣,不只经常观看历史影片,现在只要和历史有关的内容,他都很感兴趣!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历史课有了浓厚的兴趣,何愁学不好历史呢?
2.运用影视资源,可以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氛围。现在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浅显,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无从了解,而单纯靠老师的讲解,往往学生感触不深,不能身临其境,也就无从理解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我在讲《内战烽火》一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观看了电影《重庆谈判》片段,其中蒋介石在发电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看到的,是和谈邀请电报如何被中共拒绝。这时,学生就会思考:面对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去会有什么危险?而不去又有什么后果?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对于毛泽东的良苦用心和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3.运用影视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历史课要让学生“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那么,如何使这么抽象的目标落实到教学中来呢?只靠老师的简单讲解是不行的,学生必须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使他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这方面的目标。我又想到了影视资料。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认识上得到升华,行为上得到规范。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通过《大决战1.辽沈战役》、《大决战2.淮海战役》、《大决战3.平津战役》系列作品的片段,给学生呈现出战略大决战的宏大场面,使学生体会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课中,影视资料的作用发挥得非常充分,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1.影视资源运用的时间、时机。影视资源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越多越好,要合理把握影视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本节课的正常教学,把一节历史课上成了影视课。在运用的时机上,如果有些知识点、有些细节单纯靠老师讲解或文字表述效果不好,就可以运用影视资源,起到直观的效果,比起老师讲解或文字表述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影视资源的选材。首先,要注意题材的选取。课程标准的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到: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是应重点利用的影视资源。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对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在选材时,如记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规律的《大国崛起》,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兴之路》等等,都是很好的历史资源,可供历史老师选择。其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合适的影视资源。如初一可以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根据教材进度,讲到哪儿看到哪儿,再如《中国通史》也不错。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选用《大国崛起》就非常合适。
3.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影视作品和历史史实的联系与区别。近一段时期以来,抗日“神剧”频现荧屏,各种娱乐化、商业化甚至低俗化的情节出现在电视作品中,作为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学生来说,极易形成不良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电视剧中有很多情节是编剧、导演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杜撰出来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去认识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情节。如果要了解接近历史史实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一些文献纪录片。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可以与教材相互补充,使抽象、枯燥的语言叙述形象化、具体化。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为我们的历史课堂增光添彩。
D. 如何认识人民电影事业建立的历史意义
如何认识人民电影事业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的建立,预示着中国电影中一个新的历史传统的开创,极其深 远地影响到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1938年春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 社”。1938年夏天,袁牧之、吴印咸等人到延安,于1938年10月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 一部影片,反映根据地人民生活斗争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并成立了解放区的第一个 电影制片组织“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即人们通常说的“延安电影团”。 在抗战八年中,电影工作者转战前线和后方,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大量纪录革 命领袖和人民斗争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 抗战胜利后, 人民的电影事业开始从延安向全国各地发展, 先后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 西北电影工学队、华北电影队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等组织。拍摄了不少历史资料,还为未来的 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和积聚了一批干部。 在党建立的电影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东北电影制片厂。 “东影”是解放区建立的第一 个较正规的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的第一批故事片,就是“东影”从解放前夕就开始制作的。 “东影”为建立党领导下的正规电影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在这些工作的成果中, 有许多都对解放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E. 关于历史的电影,最好是有历史意义的。
如果不要求是国内的,我强烈推荐《V字仇杀队》。
如果求国内的,我觉得《建国大业》《辛亥革命》不错。如果不要求纯历史,《霸王别姬》通过戏子的一生看旧社会,文革历史也有很好的体会。
F. 要看懂这部电影需要去了解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对这段历史不感兴趣不了解的人看这部电影没意义
当然不是,电影的魅力在于不管你看没看过它背后的历史,你都能从中获得知识或其他。
G. 从电影中到底能不能学到历史
好莱坞喜爱前史体裁。今年的奥斯卡奖中,最佳影片中提名中有三个(“藩篱”、“血战钢锯岭”以及“隐藏人物”)关于今日的青少年都是“前史体裁”,在他们出世之前开端或即将开端发作的工作。
前史影片与大多数影片一样,在美国有庞大的观众群。即便是迪士尼身败名裂的2004版的阿拉莫之战也有数百万人观看。这比最热销的前史书的销量多得多。
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小孩子,在影片院、家里以及校园看这些影片。我曾多次见过老师们运用“阿拉莫之战”教育。
但这种影片适宜学习前史吗?作为一名社会教育研讨的专家,我(原文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副教授Scott Alan Metzger)也用过影片教前史,以为影片的确能支撑学习,只需将其用于满意特定方针并与适宜的主题相联系。
前史影片的诱惑力
有实践根底仍是虚拟的,实践仍是梦想,前史影片会刻画大家考虑过去的方法。在一项关于15个家庭怎么评论越战的前史意义的研讨中,孩子和爸爸妈妈都不谋而合地回忆起影片“阿甘正传”,两代人均将此作为参阅。
老师们也会运用这种文明力量,在课程上放映影片激发学生对前史的爱好。在一项包含84名威斯康星和康涅狄格州老师的研讨中,近93%的老师称每周最少运用一次影片片段。尽管尚不足以得到明晰的结论,但这项研讨标明老师们很也许在教育中频频运用前史影片。
那么为何老师们挑选在课上放影片呢?
大家关于在课上放影片不做“实践”教育的老师,有一个呆板形象即是繁忙、懒惰、压力山大。可是,研讨标明这类老师实践上有杰出的起点。
在上述包含84名老师的研讨中,大多数感觉到运用影片时,学生积极性更高,学得更多。个案研讨也描绘了老师在课上运用影片的教育方针,包含了解前史争议,前史的可视化叙述以及将影片作为反映时代背景的“第一手来历”。
在近来一项涉及200多名澳大利亚老师的研讨中,大多数老师均描绘了影片是怎么给教育添加视听元素,展示以个人和代入的视角看待前史场景和时刻的,并以为这两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偏好相一致。
学生信赖影片吗?
大多数年轻人领悟满足,知道影片和电视是小说化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将前史与好莱坞分开。究竟,前史时期中盛行的影片和电视也会被大家很多研讨,实践与虚拟就会被混合到一起。
在一项包含两个美国前史班级的研讨中,受访的高中生称“好莱坞”影片是一种不怎么值得信赖的信息源,但在讲堂活动中,他们却将其与别的合理来历同等对待。这也许是因为老师挑选了这些影片,然后无意识地将其赋予了必定的合理性。一个学生解释道:“老师必定从中看到了某些极好的前史”。另一个说:“我以为老师不会是随意选的影片”。
教育教授Alan Marcus进行的个案研讨标明,学生以为在课上看的大多数影片都最少有必定的可信度,并将此作为搜集实践的一个信息源。
一项包含26名威斯康星青少年的研讨显现,学生信赖的程度也与他们的先验常识或者文明观点有关。该研讨包含了一半白人一半美洲原住民,对于1993年Kevin Costner的影片“与狼共舞”,印第安少年比他们的同龄白人略微愈加信赖一些。而白人学生则比他们的印第安小伙伴更信赖教科书。
教育应战
老师们在课上运用前史影片教育时,遇到的应战之一是实践与虚拟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不仅仅是简略的点一下“播放”。
比方:
大多数前史影片都是儿童不宜的,爸爸妈妈也许不期望孩子会在讲堂上看到;
某些领导也许不同意在上课时刻看影片;
因为有讲授教育大纲请求的内容和给学生预备测验的压力,没多少时刻放影片。
本来恰是校园日子的构成特征致使很难将观影填入课程表中,特别是还要包含讲堂评论和温习。
不过也许最令人泄气的仍是不确定影片究竟是否适宜学生学习前史这个疑问。
在一项澳大利亚研讨中,大多数参加的老师都以为影片很有用,但某些老师也说到影片也许会令学生利诱于不精确的前史写照。一名老师说道:“好莱坞扭曲了前史,但相比实践,孩子们更简单记住他们所看到的。”
一项心理学研讨发现当前史影片与前史书籍相吻合时,能令人记住更牢。不过当影片与读物冲突时,学生就会被很多误导性信息带偏,因为学生会记住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书本上的文字。即便事前警告了学生前史影片是虚拟的,这种工作也还会发作。
假如特别指出某些过错的细节,大多数学生就能将精确的信息和过错的信息都记住。放影片之前老师们要做好预备,协助学生在脑子里给影片中的各种元素打上精确和误导等标签。
怎么从好莱坞学习前史
前史影片有作为学习东西的潜力,但要将潜力成为实践并不简单。
老师们对即将展示的主题有必要具备丰富的常识,这样才干解析影片,清晰其间实践与虚拟的联系。老师们还需要确定合理的教育方针,并意识到学生带给讲堂的多样文明视角。在观影后要给学生必定的时刻和资本进行有意义的评论和考虑。
只是单纯地放影片或者别的媒体材料,并不是教育。
假如老师们清晰并做好了影片挑选、教育方针、主题常识以及讲堂活动等,那么学生就有也许真正从好莱坞影片中学到前史。
H. 电影具有什么历史教育意义
电影具有什么历来史教育意自义
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一部好的电影理论著作不是简单的影评呈现,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I. 你心中哪些电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战马》
影片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在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Joy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然而这就是战争。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就是子弹和尔虞我诈,所谓兵不厌诈已成光明正大的作战手段。可是在这个战场上,两个互相敌对的军队,为了共同拯救一匹陷入铁刺网的战马而暂时休战,各派一名士兵,举着白旗,慢慢的试探着走到一起,像和平时期一样的交谈甚至拉着家常,没有背后放冷枪,没有计谋。共同商量着如何把这匹可怜的战马从铁刺网中救出来。好在后来制片方说铁刺网困住战马这一段是电脑特效合成,不然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会为这残忍的一幕而揪心。我还记得有个士兵查看了战马的伤势后,对着自己的战壕喊了一声需要铁钳,结果无数个军用铁钳从战壕被扔出来,像雨点一样的密密麻麻。如果不是战争,这两个年轻人是兄弟是朋友,但是现在,他们只能是敌人,回到各自的战壕,各自的军队,又会打的你死我活,他们的目的就是消灭彼此,消灭更多的敌军。消灭更多的如你我一样善良鲜活的生命。
所以说战争可怕,战争残酷,发动战争就是对人性的摧残,发动战争的人都是历史的罪人,因为他们是善和美的毁灭者。
求赞~~~~~么么哒~~~~~~
J. 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 谈一下对类型电影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口号在电影史学界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激烈论辩后,仍是众声喧哗,新的言说似乎仍在策论阶段而无有架构;随着社会上“电影热”的普遍升温,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史课程,然而得到公认的中国电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纪60年代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几乎没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权威教材,其传统史观也面临着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的多重检视,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写中国电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领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史观变迁,重新书写成为必需
长期以来,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对某些电影的主张、电影运动、电影作品的评价存在偏颇,对某些电影导演、电影现象和电影思潮的评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该说的还有遗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互动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诉记者。所以,长期以来,电影学界形成了内地有内地电影史,台湾有台湾电影史,香港有香港电影史的状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写一部完整的中国电影史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宋家玲等学者表示。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星提出,由于史观的变迁,对史料的选择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审视的问题。很多东西如果再不重新书写,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公正的文献,让大家来考察和评价,也是重写电影史的意义,更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过去,对于电影我们过于偏重它的教育和宣传的功能,而现在它变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方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主编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在编著《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时候,把电影看成是一个产业,所以,《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于行政区域划分的视野,将内地、香港、台湾统而观之,探讨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我们希望,对被忽略的历史进行重现和描述。”贾磊磊说。
直面问题,当代影史脱俗出新
目前的电影学界,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论,而撰写相关的当代电影史注定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国电影史应该分为哪几个时期?还有,对中国电影类型的认识,目前只是约定俗成,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的难点就是,“对电影作品、电影导演的评价,对电影思潮、电影现象的评价,包括某一时期电影的观念、思想、认识,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诉记者。比如,对“十七年电影”(即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的评价,直到现在电影学界还是存在不同观点。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即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和产业的时代。周星认为,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划分观点的提出,在电影学研究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或者可以解决从前电影分期过于简单、形式化的问题。“以一个时代电影的总体特征作为对新中国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分类,力图凸显一个时代电影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十多位学者20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认知。”贾磊磊说。同时,在类型的划分上,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并非按照预先的逻辑强加给电影史,并非完全按照类型或者完全按照题材,而是按照中国电影的具体存在方式寻找各个章节的内在逻辑,将中国当代电影分为了时政、都市、农村、军事、戏曲、惊险、武侠、古装'历史'传奇、儿童等部分。“确实具有类型电影划分的参考价值。”宋家玲评价。
教材建设,联合协作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在电影学界得到公认的权威教材几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缺乏联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诉记者,近些年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电影史教材出版,但几乎都特别简单,偏重于常识性的介绍,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电影创作的发展情况,多是相关教师为了应付各自高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有的质量很成问题,暴露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学科,比如中文、戏剧等等,在其史学学科的构建上具有系统、科学、全局性的特点,现在已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权威机构牵头,相关高校研究力量联合协作,编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被大家认可,而且经过不断修订,越来越成熟。但中国电影史教材这一块,好像就没有统一的规划。”学者们表示,作为教材,特别是史学一类的教材,不能各说各的,误导学生。
同时,由于电影学科形态的特殊性,非常强调对直观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占有。非常遗憾的是,“有些部门的史料并不是完全公开的”。周星说。显然,如果仅仅是从纸面到纸面地研究电影,权威电影史教材是不可能产生的。
所以,“电影全史的个人写作时代结束了,一个人要写一本中国电影史的时代结束了。”贾磊磊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出资调集了该院影视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国内当代电影史学的专家共十多位学者,共同参与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编写,每个人,每几个人,只是侧重于这50年来电影的某个题材、某个类型,才可能保证新中国以来的电影,编写者完全看过,才可能保证电影史写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