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封丘的历史文化

封丘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3-03 12:13:10

① 新乡的历史及历史人物(主要是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

(1)新乡市历史悠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留存,是《诗经》重要发源地之一,流行于古代新乡地区的诗歌,占国风的四分之一。

反映朝代兴衰更迭的牧野之战、张良刺秦、陈桥兵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0处,A级旅游景区19个。

(2)新乡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蕴含浑厚的文化底蕴。其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们留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迹、历史典故和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2、历史人物

(1)关龙逄:两朝夏相,华夏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

(2)姜子牙:政治、军事家、“谋圣”。

(3)蘧瑗:卫国大夫,孔子挚友,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4)比干:古代著名谏臣。

(5)甯戚: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同宁戚。

(6)毛遂:流芳千古的民间智者。

(7)陈平:西汉丞相。

(8)周勃:汉初名将,西汉丞相。

(9)周亚夫:西汉名将。

(10)杜诗:东汉水利专家、南阳太守。

(11)张苍:《九章算术》。

(12)关播:字务元,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唐朝宰相,汉寿亭侯关羽之后。

(13)娄师德:唐朝丞相。

(14)傅游艺:唐武后朝同平章事,拜宰相(凤阁侍郎)。

(15)崔荛:唐代尚书。

(16)班宏:唐代户部尚书,封萧国公。

(17)杨再思:唐朝丞相。

(18)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19)吕大防:北宋宰相,封爵汲郡公,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20)杜常:北宋工部尚书。

(21)贺铸:宋代著名词人。

(22)韦思谦 本名仁约,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人。

(23)戚祥:明朝明威将军,戚继光先祖。

(24)萧抱珍:金太一道创始人。

(25)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26)刘璋:明代工部尚书。

(1)封丘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1、新乡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2、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境内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有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等古迹;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此地。

参考资料:网络——新乡

② 封丘境内的两座历史遗迹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系统的羌族就生活在这里。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民族封帮称为封父侯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民族侯国被看成殷商顽民赐于鲁公伯禽为奴,全族迁往山东。西周建立,封丘为康叔封地。由于封丘地处两济要冲,北扼燕赵咽喉,南锁大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为水陆交通枢纽,春秋战国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韩两诸侯国发生黄池之战(今荆隆宫乡桑园村东),宋桓公夺黄池于韩。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为三国宋、卫、赵合占。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从此封丘属秦。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延乡(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突围西遁,得免于难。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汉元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禄大夫王迁为平丘侯,平丘为侯国。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国改为平丘县。到东汉、三国时仍属兖州部陈留郡。西晋初,撤销平丘县,合并入封丘。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撤封丘归并酸枣。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恢复封丘县建置。北齐高洋建国(公元550年)二废封丘。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封丘,置守节县。公元619年,恢复封丘县建置。唐初,封丘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五代袭唐制。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宋代,属京畿路开封府。金归南京路开封府。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清因明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划归卫辉府。辛亥革命后废府制,封丘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五年(1916年)省下设道,封丘归河北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撤道归省。民国二十一年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区,归第四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占据封丘,日伪在省下设道,归豫北道。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仍恢复原建制,封丘仍属第四行政区濮阳专员公署。1949年归平原省濮阳专署。1954年濮阳专署撤销,划归新乡地区。1986年,新乡地区更名为新乡市,属新乡市辖县。 清顺治十五年(1658)《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广八十里,袤六十里。县境东止平丘,南止神马,西止史固,北止居厢。民国二十六年(1937)《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广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③ 封丘县的名胜特产

特产

●李金梅毛笔:封丘县李金梅笔庄,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安徽毛笔制作技艺属于同宗同源。该毛笔精选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经过选毛、脱脂、去绒、理毛、齐笔、清杂、汇笔、梳笔、捏笔、护笔、蹲笔、捆笔、栽笔、胶笔等八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制作“纯紫尖”笔工艺最具代表性,精选云南纯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树莓:树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树莓饮料具有防癌、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感冒、美容养颜、抗衰老、护发护齿、解渴、增加食欲等功效。树莓又称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药,是中药中一种重要的药材 。
主词条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县汉族传统名菜,属于豫菜系。由大肉、鸡蛋、芡粉以及各种调料制作。曾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传统宴席上最常见的荤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据《封丘县志》记载,西汉武帝时,陈桥镇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记载。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贡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钢石榴、铁石榴、红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种。
主词条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历史悠久,当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称,号“贡芹”,又简称“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后赐名)”。 据《封丘县志》记载:“芹菜四时均有。而春种、夏移、冬成者,嫩而无渣,为封特产。 大将石守信获恩赐贡芹,故有“封隐勋臣天下贡,丘野一方雪底芹”藏头藏尾联相传。 民族英雄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在其诗《宫词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诏纸夜封芹,首录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烧:《后汉书》记载:公元23年,光武帝东游曾驻此地,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尝到内软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烧,大加赞赏。
名胜
●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于封丘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
●古黄池:在古代封丘的历史上,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就是创作于此。
●翟母井:据历史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为报答翟母的恩情,下旨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为“封丘”,还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赐名为“翟母井”。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使君祠:据《后汉书》记载,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绪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刻碑记之。
●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天爷庙:天爷庙位于封丘县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15年(1926年)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两程夫子祠: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
●东仲宫节孝坊: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何家铺牌坊: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清顺治本《封丘县志》:“八角井,在县东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圆,旁有九井云。”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
●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
●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铭刻着封丘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
●青龙湖: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8公里处的“青龙湖”与黄河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黄河决口时留下的一处自然湖泊。湖水面积2200亩,蓄水量300万立方米,南北长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狭长,宛如巨龙,故称青龙湖。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黄河下游湿地区,由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部分黄河滩涂、背河洼地组成,长70公里,平均宽度3.5公里,总面积22780公顷。保护区内共发现有鸟类达156种,野生兽类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植物745种。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
●黄河曹岗险工:黄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称之为“悬河”。曹岗险工处,黄河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河水急冲堤坝,形成险中之险,临背悬差为全河之最,世称黄河第一险工。 方言俚语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封丘方言中韵母共有33个,动词在变韵的韵母共有25个,只有韵母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时动词不变韵。动词的主要韵母主要是向着[εο]两个及它们的变韵形式变化,即向着杨元音的方向演变。动词韵母的韵尾出现了弱化甚至脱落。当韵母为开口呼和齐齿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变作[←→E],当韵母为合口呼和撮口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作[□],而当主要元音为[e]时,变韵为[Φ]。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即它们的介音没有弱化或者脱落,而是韵腹变化,韵尾脱落。
韵母为[□□]时,韵母变作[←→];韵母为[ε ai an ei en](韵母为[e]时大部分是不变韵的)时变作[E];韵母为[i]或有[i]介音(即为[i in ian] )时,韵母变作[iE];韵母前有介音[u](即为[uai uei uan uen])时,韵母变作[uE];韵母为[y]时,韵母变作[yE]。韵母为[au ou aN eN]时,韵母变作[□];韵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时韵母变作[i□];韵母为[u]或有[u]介音的后鼻音(即[u uN uaN])时,主要韵母变作[u□];韵母是[yN]时变作[y□]。动词重叠表完成时,两个都变韵,若不表示完成义,则不便韵。

文化现象
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清河集村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开封市祥符区也是祥符调发源地)。
地方风俗 ●生子习俗●蛋俗:《封丘县续志》载:“妇将生子,母家必预制衣帽以被不时,及临蓐,招稳婆收生,书柬报母家,母付以鸡子。” ●嫁娶习俗封丘县流传:去(娶)的早,赶鸡叫,婚礼仪式举行越早越好,赶早不赶晚,最好是在鸡叫之前,这样两人才能白头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习俗: 下礼:其实也是婚礼的一部分。婚礼一早,男方将准备好的两架盒子,一架礼盒,一架穿着盒,抬送女方。礼盒上还要有三样东西,一把扫帚、一块砖样大的曲、和一只公鸡。 送贺:特指给男子送贺礼,是庆贺男子娶妻的一种礼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 ●嫁娶步骤:压箱;迎礼;上轿;下轿;看新人;婚灯;叫九。
●婚后习俗: 闹房:也叫闹洞房,就是新婚花烛夜亲朋毕集饮酒,欢呼戏谑或恶作剧至深宵达旦,谓之:“闹房”。 瞧亲:婚后后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里瞧看,称为“瞧亲”。同时给新娘送饺子、果子等吃食。古时为第三天“瞧亲”,现在改为第二天,第三天回门。 开拜:是指新婚后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从柜子里拿出转为公婆准备的两封果子,到公婆屋里拜见。新郎新娘磕头后承上礼品再向老人问安。 回门:回门又称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门兴闹,咋闹都不能恼。 听房:闹新房旧俗。新婚夜暗中偷听新婚夫妇的谈话和动静;合卺(jǐn):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宴客,宴请宾客,力求排场。 ●结婚其他习俗:
涂抹新娘:新娘刚到新浪家门口,就会被迎亲队伍中的一伙人抹上一脸鞋油,而这时新娘是不会做出反抗举动的。
带彩回家:封丘县婚礼上在举行婚礼当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临走时,抢亲的功臣们会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脸上抹一些鞋油。带彩回家说明了封丘县婚礼习俗中保留着原始抢婚的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步骤:小殓、守灵、哭丧、大 殓、出殡、路祭、祭奠日等。 传统节令习俗●传统节令习俗:(汉族)春节 、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回族)开斋日、宰牲节、圣忌。 土建习俗建造新屋上梁之日,贴对联、红方。中午时分,鸣放鞭炮,工匠师傅抱斗登上梁头,将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馒头)“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围观的人,边撒边诵词,众人食糖抢馍十分热闹。 文学典故
●翟母进饭: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付诸东流:出处:《封丘作》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事尽付东流水。”
●争长黄池:《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封丘县古名),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
●黄泽之地:古时期黄帝在“鼎湖(黄池)”铸造“东(天)”、“西(地)”、“南(人)”三个宝鼎后,乘黄龙升仙的荆山(荆隆宫)之地。
●玉门丰沮:雷氏被黄帝封在封丘荆龙宫乡“玉门丰沮(封钜)”,“玉门”为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
●陈桥柳园:黄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园(现隶属于开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陈桥(现隶属于封丘县),隔河相望。村中住着放羊小伙陈桥和养蚕姑娘柳园,从小青梅竹马,一天黄河决口将两人分开,因为两人爱情感动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桥使之团聚。后来陈桥和柳园化为河神,保护一方百姓。
●系马槐:古越人金梦麟《题系马槐》诗碑,诗中赞道:“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东征赋》:“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
王策《黄池芳草》诗曰:“春色满黄池,细草和烟碧,放犊牧儿闻,缓骑王孙惜,一自霸图空,千载成尘迹”。《封邑旧志》记载黄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诗之一。
唐朝刘长卿《登吴古城歌》:“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 时间作品作者清初《满江红·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陈维崧县名历史
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汉置封丘县。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姓氏发源
●封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封氏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重大事件
中国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一说公元前17世 纪),商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击败夏军,灭亡夏朝的一次战争,即鸣条之战。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封丘县结盟称雄。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裂走向统一。
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向全国70多万个合作社推荐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民族文化
●吹奏乐:吹奏乐以吹为主,辅之以伴奏,以达到音韵和谐,悦耳动听。如唢呐辅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见的节目是“百鸟朝凤”、戏剧“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吊孝”、“三上轿”、“穆桂英挂帅”、“寇准背靴”等。
●管弦乐:管弦乐是以铜鼓、长号、曲号、套管号、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点是:吹奏起来气宇轩昂,“文化革命”时期中断。
●打击乐:打击乐以大挠、大钗、大鼓、小鼓、大锣、小锣、二钗、梆子、边鼓、手板、碰铃等配合起来,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声势,烘托气氛,用于舞台和民间文艺活动。
●民歌:封丘县旧社会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剥削阶级、歌颂英雄人物、喜庆丰收的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歌颂翻身后的好日子,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毛泽东思想,歌颂四化建设,人民群众而自编了很多热情洋溢的民间歌曲。
●民间文艺:封丘县民间文艺活动已久,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文艺活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发展起来。活动于县城和农村的有狮子舞、高跷、旱船、秧歌、抬老四、龙灯、二鬼摔跤、大头和尚、放烟火、骑小驴、推小车等。
●封丘县大盛班:封丘县大盛班成立于清代中叶。是封丘县衙壮丁班管理的豫剧戏班。民国时期曾由孟广仁领班。当时流传俗谚云:“愿看大盛班的赤脊梁(戏箱简陋),不看义成班的花衣裳(戏箱好)。”
●封丘县民乐班:封丘县留光乡榆林村在清末时,每于年节玩大头和尚。1938年日本侵占该地后,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数人会唱,经戏迷郭中倡导,便组织了一个豫剧科班,初名龙虎班,后改民乐班。

④ 河南新乡封丘

明事理,大义灭亲;
泯情谊,举目无亲。

⑤ 谁有河南封丘青龙湖方面的历史故事、自然景观、诗词歌赋等,谢谢。

第一章 封丘李氏
1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现属新乡市管辖,东南距新乡市60公里。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安阳市滑县。地处黄河的故道,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这里是千里大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农业种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的封丘是全国100个商品粮生产县之一,盛产作物有小麦、大米、玉米、大豆、谷子、绿豆、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等。金银花是全国生产基地,芹菜、香菇、石榴、金银花享誉全国。
封丘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丰厚,春秋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早在夏朝时就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上演过诸侯争战、楚汉争霸和陈桥兵变等惊天动地的历史话剧。春秋时期,齐、晋、吴等诸侯国,曾在封丘境内开三次兵车之会。第一次是虫牢之会,大约在公元前586年(周定王二十一年),晋景公发起九国诸侯在郑地虫牢抗楚之会,即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第二次是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晋召公为国君,欲恢复先主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请各国诸侯于7月聚集卫地的平丘相会,史称平丘之会。第三次是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又称黄池会盟。
翟母进饭也发生在封丘境内。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封丘”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最著名的当属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裂走向统一。
陈桥遗址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的陈桥镇小西街路北。陈桥村在五代时曾为后周驿站。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仍为驿站。祟宁四年(1105),微宗为显扬列祖,把驿站改为东岳庙。明朝天顺三年赵晃倡修,赵命长子益淡同天坛山紫薇宫王道然共修大殿、东西底、大门、寝宫、子孙殿。清顺治十六年九月,杨九德主持重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大殿阎罗神像。光绪十三年(1887)农历十月,重修宋太祖黄袍加身大殿。建国前夕至今设立了学校,将东西房改为教室,拆去了大门和门前照壁。现仅存黄袍加身处大殿一座、“系马槐”一棵、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顾贞观《满江红》词碑,农纯题《念奴娇》词碑、金梦麟题“系马槐”石碣和明朝重修山门碑记等。“系马槐”历尽千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这里所保留的石刻,有诗词、题字,不仅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有书法艺术价值,另外还有一口水井。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大殿,仍保持清光绪重修时的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九脊殿,柱子12根。 1978年又进行了维修,雕梁画柱,红墙绿瓦滚龙盘,金碧辉煌,内悬挂赵匡胤画像,以供游人观赏。
曾任封丘县令的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这首诗情意真挚,气势充沛,造语挺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也让封丘在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中占有一席之地。
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著文《介绍一个合作社》,对苦战两年改变了面貌的河南封丘县应举社予以肯定。文章认为,共产主义精神已在全国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的觉悟已迅速提高。群众中落后阶层奋发起来,努力赶上先进阶层,这个事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奋进。文章写道:“中国6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后,封丘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封丘的建设日新月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95%以上的村通柏油路。工业初具规模,已形成化工、机械、建材、造纸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碳铵、尿素、铝合金窗纱、水泥、汽车轴件等,手工艺品有壁挂、刺绣、藤编、苇编、草编等。碧波荡漾的青龙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自然湖泊,面积6000多亩,水域广阔,水草茂盛,常年不涸。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千鸟翔集,景致优美。观光农业区,万亩石榴园春来“石榴花开红似火”,秋至“红灯累累满枝头”。万顷金银花生产基地,流绿叠翠,无边无际,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地上悬河奇观,波涛汹涌,雄浑壮阔。
李安勤出生的年代,封丘还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人们主要靠耕地务农为生,出行主要靠两条腿,比较富裕的人家,可以借助驴和骡马来充当代步工具。加之战争频仍,整个社会呈现民不聊生的局面。
2
李家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700年前。
据李家的家谱记载(1918年第七次修谱时),在6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他们由甘肃陇西迁来西王庄。在李家口耳相传的叙说中,他们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
陇西在今天的天水市以西200公里处。陇西得名于陇山,《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史籍和考古发掘证明,秦人就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远在夏朝时,他们为夏王室“调鸟兽,鸟兽多驯服”,于是“赐姓嬴氏”。夏亡商兴之际,秦人去夏归商,因军功使“嬴氏多显”。至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氵开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西戎”。至秦襄公时,他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周王室分为诸侯,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灭狄族,设置狄道。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李姓的发源地,天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堂”闻名海内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陇西人。唐王李世民的祖先也是陇西人。今天去天水旅游的人还能看到飞将军李广墓。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洪洞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记忆的屏幕上。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是流行大半个中国的一首民谣,讲的就是对故乡——洪洞的记忆。李家的口耳相传不是没有根据的。
确实,洪洞大移民是有历史根据的,而且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官方行为。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移民记载, 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 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开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史料和家谱记载,李家的迁徙路线应该是这样:
70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一户李姓人家还生活在甘肃陇西,之后某个时候,他们迁徙到山西洪洞,然后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迁移到河南西王庄。总之,这户李姓人家开始了他们漫长的迁徙。
现在无法得知他们迁移的真正原因,不过根据历史资料和经验,可以测知,他们一定是遇到了困难,在陇西老家再也生存不下去了,或者不能很好的生存了,因此,他们才有了背井离乡的壮举。
他们循着祖先的踪迹,先北上山西洪洞县。山西曾经是他们的同宗祖先李世民父子发源之地。他们抱着藉由祖先保佑的希望,想在这里安身,光宗耀祖。但是,这里已经不是大唐时期的盛世景象,跟陇西一样,这里也有饥荒,也有兵乱,还有贪官的逼迫,于是,还未等家安稳好,还来不及生儿育女,他们又一次出发了。现在无法确知他们是官方组织的还是自发的,总之,他们这次选择了南下,直觉告诉他们,沿着有河流的地方,才能寻找到水草丰茂之地,只有到了那里,辛勤的耕耘才能换回丰硕的收获。于是,他们找到了黄河并越过了黄河。那些浑浊的、黄黄的黄河水啊!他们走啊走啊,终于看到了一大片平原,这是他们没有见过的,是陇西和洪洞所没有的,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本能地以为,这么大这么多平平整整的地,是多么适合耕种啊。要是种上一大片小麦,那我们就离天堂不远了。他们犹豫着、期冀着,留在了这里。
讲述到这里,我们要稍微停留一会儿。人类的每一次迁移都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壮举,一篇气势宏伟、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而每一次迁徙都是披荆斩棘、历尽艰险,不管是一户一姓还是一个族群,相对地,一户一姓的迁徙更为艰难。李家远祖的这次迁徙,同样充满了千辛万苦,他们在迷茫中在希望中在最原始最强烈的内在需求的催动下,向着远方的未知之途毫不犹豫地进发。鲁迅说得好,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是第一位的。若个世纪之后,他们的子孙,一个名叫李安勤的后生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只身远赴新疆。
3
西王庄在黄河边上,离黄河仅有几里之遥。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庄,就像我们平常所见的黄河中下游平原上的所有农庄一样。有可能不同的是,西王庄的布局非常规整,四方四正。有三条平行的街道,主街被村民称为中心街,中心街南边的街是南街,北边的街为后街,村子四周被一种叫做葛根的植物包围,这是童年的李安勤和同伴们最爱去的地方。1966年,李安勤第一次回家乡时,葛根已经明显减少,几乎绝迹了,到2002年他第二次回故乡,葛根彻底不见了。
西王庄有四个神庙,分别沿中心街分布。村中心也就是中心街的中部,不但有一座小庙,有一口古井,小庙叫老奶庙;最西边是一座大庙,也就是李家的祠堂,还有两个小庙,供奉什么神祗,李安勤已经不记得了。
李家的祖宅就在中心街小庙的对面,沿一条南北向的巷子东西分布。西边一大块房屋是李风动家的,街东是李风琪家的,他们分别是李安勤的二太爷和太爷。不过在李安勤出生的年代,他们早已作古了,只有子孙还在繁衍生息。
说起李家的祖先,不能不特别提到李玉佩,他是李家中兴的关键人物。李家这一支迁来西王庄已经有好几世了,到李玉佩已经是第十四代。前面几代在西王庄辛勤耕作,也仅够满足温饱,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的家道慢慢殷实起来。到了李玉佩时,他可以经商做生意了,加上他的聪明才智,很快使李家发展为大户人家。
李玉佩生活的年代,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这是一个非常勤俭的人,他把勤俭发挥到一种极致。如果他走在路上,看到一块破布头,他就会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带回家里;如果看到了一根柴火,哪怕是特别细小的一截树枝,他也会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带回家。就是遇到一堆牛驴或骡马的粪便,他也会铲回家,如果因为别的事没有工具,他会跑回家里,拿了铁锨出来铲回去。在他的眼里,这些都是好东西,是有用的东西。布头可以用来缝缝补补,枝条可以添一把火,柴火甚至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者互换别的一些用得着的东西,粪便可以给庄稼育肥,使它们长得更壮。他觉得不把这些东西捡回去,实在是太浪费了,简直是暴畛天物。因此之故,他在街头路尾捡拾不停。也因此在村里人那里得到一个称得上刻薄的外号:过路净!意思是只要他走过,就把一条路捡拾的干干净净了。
李玉佩的外号没有白得,他的节俭,他的勤劳,还有善于经商的头脑,使得他脱离同村人的一般生活,购置了大片田产,开起了染坊、盐店。现在已不能详细追寻他经商的事迹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毕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李玉佩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风琪,次子李风动。李风琪就是李安勤的太爷爷,他先是过继给李玉佩的弟弟李玉珍,然后又回到本家。李风琪回来时继承了李玉珍的家产,这使他们家的家业进一步壮大。到了民国时期,也即李安勤爷爷手里,李家是真正的大户,不但有300余亩土地,还有大批牲畜和长工杂役,并且在染坊、盐店的基础上,兴办了客栈。
李玉佩虽然非常节俭,但却开舍大方,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以俭省为务,对村人和亲朋乐善好施。他的儿子李风琪也一如乃父。李风琪的儿子更有过之。
李风琪的长子叫李金岭,号秀峰,生于1885年农历9月22日,时为清道光12年,正在历史剧变的关口。次子叫李金荣,也就是李安勤的爷爷。李金荣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李金荣在大儿子16岁时病故,时在1933年,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李金荣病逝一年后,好像追随他一样,李安勤的奶奶也随即病逝了。这一年,他们的小女儿刚满一岁,此后就在哥哥也就是李安勤的父亲的照顾下长大。
李安勤的爷爷是一个个子高大的人,性格特别耿直。关于他的故事有两点特别值得记述。一是他的力气非常大,能单手将村里任何一辆木制的独轮车抡起来,这样的力量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二是他富于激情,敢想敢干。当辛亥革命即起,剪辫子风潮席卷华夏大地时,他跑到封丘县,将蓄了十几二十年的辫子毫不犹豫地剪掉了。但是这样一个风风火火的人却英年早逝了,令人扼腕叹息!
关于奶奶,李安勤记得,她有极好的医术,懂得医道,尤其擅割痔疮,一般的疮她也会诊治,为村民解除过不少痛楚,因此,奶奶在村里颇有口碑。奶奶的娘家是郎中世家,代代做郎中。由于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传统,家人都提防着她。奶奶只学会了割痔疮,也懂得一些推拿按摩,但不会配药,药方在奶奶的父亲手里。
李风琪对于子孙的教育是很重视的,这是他跟自己的父亲不一样的地方,因此,长子李金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成为李家的第一个秀才。李金岭念过私塾,还到外面历练过,见过大世面。他的青年时期正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新思想、新学堂如雨后春笋,因此,他也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
在李家的发展中,李金岭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把读书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生中,也灌输给了子孙。他的爷爷李玉佩奠定了家族的经济地位,李金岭则奠定了家族的文化地位。知识改变命运,这是这个家族的经验总结,虽然这句话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但李金岭体会到的,包括后来李安勤深切体会的,正是这句话表达的同一个意思。

⑥ 我的家乡河南封丘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封丘也是一座美丽的县城!

⑦ 河南省封丘县黄德镇黄德村历史由来

河南省封丘县黄德镇黄德村是为纪念黄代而改名黄德。
黄德村历史悠久,据镇地老泰山庙,现在清光绪年间,残碑记载:“重修泰山行宫” ,碑记内述舜帝东泰山路过此地居住,孔子周游列国在此讲过学。

相传春秋时,公元前651年(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为防黄河水患,联已赵等国,修(古阳堤)太行堤,时因该村北依此堤故起名黄代,又传元朝末年,顺帝叔父(四陀王)在此地住扎守卫,原重要关口,当时元统治苛刻,又加灾荒。据滑县志记载,顺帝甲申至正四年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元月又决金堤,河水蔓延千里,至正十一年四月,其间凡七、八年之久,一任河水横流,不可制止,壬辰至正十二年二月,盗起河朔,有数百贼突入滑城,烧官舍,劫囚徒,焚掠州储粮谷。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中军(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率部攻过黄河以北,在此与元军作战取得胜利,为纪念黄代改名黄德。
现存元四陀王墓,在镇东北一公里处(演马辖)。
又据大明天启年间泰山庙文书碑记,时属大名府黄德村,清乾隆年间文书碑记。为黄德集,据滑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黄德集371户,2142人,并经济繁荣市场活跃。
1949年划归封丘县居,历属区、乡、公社政府所在地,1996年12月省批为黄德镇至今。

⑧ 封丘县的来历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西周,封丘为康叔封地。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西逃,途经延乡(今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得免于难。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封丘”由此而来。

(8)封丘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封丘县在河南省的东北部。东经114°14′至114°46′,北纬34°53′至35°14′。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安阳市滑县。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

面积12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6万亩。辖3个镇22个乡,60个村民委员会,627个自然村,69.39万人。除汉族外,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地处黄河的故道,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滩地较高,其余地势低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65-72.5米。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最枯水位与堤背地面高低达3米左右,引黄灌溉非常便利。过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两渠水资源每年平均1.13亿立方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0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7.2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无霜期214天。

阅读全文

与封丘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