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学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初年以前,一般将全部数学分为三大基本分支:分析学、几何学和代数学。当然,对于现代数学,已难于做如此的概括。象微分方程和概率论等学科,它们的创立都与分析密切相关,但由于它们各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从而发展了各自的庞大系统,不能继续将它们归属于分析学。一般而论,现代分析可分为实分析、复分析和包括泛函分析在内的抽象分析三大部分,它的研究对象已不限于函数,研究方法也日益综合。
分析这个学科名称,大约是由牛顿(Newton)最早引入数学的,因当时微积分被看做代数的扩张,“无穷”的代数,而“分析”与“代数”同义。今天它所指虽然更广,但仍然只是对所含学科方法上共同特点的概括,而且愈来愈不容易与几何、代数的方法完全分清了。
分析学中最古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数学分析。它是在17世纪为了解决当时生产和科学提出的问题,经过许多数学家的努力,最终由牛顿和莱布尼茨(Leibniz)创立的。但是为分析建立严格逻辑基础的工作却迟至19世纪方才完成。此后,数学分析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学科。数学分析是最早系统研究函数的学科,它所研究的虽说基本上只是一类性质相当好的函数——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但无论在理论上或应用方面至今都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数学分析是分析学科的共同基础,也是它们的发源地。现代分析的诸多分支中,有一些在其发展初期曾经是数学分析的一部分(例如变分法、傅里叶分析以至复变函数论等),而另一些则是在数学分析的完整体系建立以后,由于各种需要,在对数学分析中的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拓广之中发展起来的,像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和流形上的分析就属于这种情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某些数学分支(例如傅里叶分析)和物理等学科发展的需要,不但促使数学分析中函数可积的概念逐步明确,还进一步要求将积分推广到更广的函数类上去,希望积分运算更加灵活方便。同时,在对数学分析中各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继续探讨中(例如,微分和积分互为逆运算在一般意义上是否成立),人们也感到必须突破数学分析的限制。
在这方面,20世纪初,由勒贝格(Lebesgue)提出的积分理论有重大意义,而实变函数论的中心内容就是勒贝格积分的理论。作为黎曼积分的推广,勒贝格积分不仅可积函数类广,还具有可数可加性等良好性质,积分号下求极限的条件也较宽松,它的理论已经发展得充分完备,因而更适合数学各分支及物理的需要。由于勒贝格可积函数的空间(函数类)的完备性,使它在数学理论上占据黎曼积分所不可能有的重要地位。实变函数论同数学分析一样,也研究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这些基本性态,但由于应用了集合论的方法,使它有可能研究一般点集上的函数,从而研究的结果比数学分析更广、更完善。因此,实变函数论也成为分析学各分支(特别是泛函分析等近代分支)的共同基础之一。在关于微分和积分是否互为逆运算的问题上,勒贝格积分的结果就比黎曼积分情形进了一步。但是,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有人提出过多种更广的积分理论,例如,当儒瓦积分和佩龙积分,最后由广义当儒瓦积分(1916年)对前述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然而,这些积分除了在特定的理论问题上有重要意义外,远不如勒贝格积分普遍适用。勒贝格积分是建立在勒贝格测度的基础之上的,后者向抽象方面进一步发展,又促使对于测度的系统研究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就是测度论。测度是面积、体积概念的推广,它和积分概念始终紧密相联,测度论的思想和理论在现代分析中是十分重要和很有用的。
②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回顾学科的历史和当代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来了解什么
通过回顾学科的历史和当代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话题。可以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发展方向发展目标。
③ 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什么中分离
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
行***政学是从[ 政***治学]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专
----------------------------------------------------------
您好,答题不易属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④ 市场营销学科的学科演变史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市场营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需求膨胀。市场总势态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这个阶段,市场营销学的研究特点是:a. 着重推销术和广告术,至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概念、原则还没有出现;b. 研究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大学的课堂和教授的书房,还没有得到社会和企业界的重视。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经济出现大萧条、大萎缩,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市场问题空前尖锐。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打击很大,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4%,贸易总额下降了66%。这个阶段,市场营销学的研究特点是:a. 并没有脱离产品推销这一狭窄的概念;b. 在更深更广的基础上研究推销术和广告术;c. 研究有利于推销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d.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开始走向社会,被广大企业界所重视。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市场营销学的繁荣发展时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经济由战时经济转入民用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市场营销学的主要特点是:a.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了"以需定产"的经营指导思想;b. 由静态研究转变为动态研究,强调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整体协调活动;c. 市场营销学由指导流通的销售过程发展为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门管理科学。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市场营销学的创新发展阶段。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营销环境复杂多变,对某些特殊复杂的营销环境而言,常规的市场营销理论及方法一显露出某种局限和不足。
年,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Megmarketing)理论,他认为在以往的营销组合中,必须加上两个新的重要因素,及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这两个新的营销战略手段的目标,在于打开被封闭或被保护的市场。大市场营销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战略思想的又一新发展。这一理论,为企业应付更复杂的环境与竞争,打破各种封闭市场的"壁垒",成功地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⑤ 学习一个学科有必要了解他的发展历史吗
有必要,因为你可以知道事情是怎么发展的,你这个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对自己的知识面非常有帮助。
⑥ 历史的学科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1.中国
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的文明之一。中国古代曾依靠先进文化和发达的生产力建立诸多鼎盛强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欧亚大陆,尤其对东亚各国具有很大影响。西方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振兴中华的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对应了各个朝代(从秦统一开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后清朝结束,组成了完整的中国历史朝代表 )。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传奇。
2.西方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历史学是现代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一般判断根据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为只要客观实在的东西,才可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2)它“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20]历史学显然符合这两层要求。但是,这样的历史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科学,因为它只是具备了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前提,还不具备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所应有的充分前提。一门学科要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还需要同时符合第三层要求:“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即它的内在联系)去说明事物的原因,是为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21]
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真正科学的历史学,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为前提的。这种历史观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显示出区别于以往其他史学的顽强特征,显示出它的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征,是它仅仅从历史本身去认识历史,而不是从天上的云雾中或是从人们的心灵、头脑中去认识历史。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首先确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都当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去研究,从而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上实现了深刻的变革。“它坚信,只要从顽强的事实出发,才能如实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其次,“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际应用,获得了研究历史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历史学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展现描述真实历史过程的实证科学。”“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最重要的根据,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运动规律的探讨。然而,至今的哲学发展史表明,到目前为止,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真正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于是,问题就简化成这样,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指导,历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22]
据此,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根本地决定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
我们可以给历史学——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的定义作如下确定和简要说明: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与创造的过程中去。
在这一史学定义中:“整合型的社会科学”的含义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基础,内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综合性(或整体性)、实证性、抽象性(或哲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型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历史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特别坚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历史结论[23];“历史客体”,是指首先作为一种历史客观实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进入历史学家认识视野而转化成为认识客体而存在(“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是历史学的对象领域,因而它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一的一般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特殊规律和特点”,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而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历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性的记事活动、附属于政治而以文化积累为主的综合性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环节,在认识方式上经历了价值的、考实的、艺术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认识方式。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就个别的或特殊的史学现象而言,今天的历史学亦可以其先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义上,今天的历史学绝不可以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环节,或者依据其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来确定历史学的一般定义。今天的历史学,只能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倾向上,就要么表现为历史观念的缺失,要么表现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和作为这种庸俗化的必然归宿的相对主义、怀疑论或折衷主义。列宁在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的原理时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24]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分析现有关于历史学的定义的价值、理解“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乃至考察其他观念形态的事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考古学:通过实物分析鉴定和研究历史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学科
考古学: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心理史学: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激励作用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古代天文学:对太空的观察,计算星象
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等提供借鉴 (1)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 亚洲史 、 欧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历史 、 美洲历史、中国历史等
(2)按时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现代史等
(3)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学史艺术史 、 电影史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经济史、农业史、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医学史、交通史等
(4)按种类分:人类历史、动物历史、植物历史、地球历史等
(5)按研究对象分:个人历史(即传记)、画家历史、国王历史等
(6)按历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传说、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之乱;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之乱;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之乱;元一统,明清继之,民之乱,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
2、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眈眈。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3、胜者王侯败者贼。
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4、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6、地域环境左右命运,西强东弱,北强南弱。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河南、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据势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这一点也很清楚,秦打败六国完成统一,隋打败南陈完成统一,宋打败南唐完成统一,元消灭南宋完成统一,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完成统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势力统一南方。从地理形势来看,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据高临下,自然对南方形成压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发展才能得于较好经济条件,所以会激起统治者的进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强臣弱;朝代之中,君强臣强,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汉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杰;汉之中,君有光武,臣为邓禹、寇恂之流;汉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8、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发展.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定律.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始终都是我们防御的重点方向。从秦国建长城以抗强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我们防御的重点。同时,我们由于受到北方强敌的压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当北方的强敌暂时不对我构成威胁,但向南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⑦ 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 政治学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从内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容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 德 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 斯坦因 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的任务。 从 《行政行为》 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 科学化的概念,实证 的研究方法 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 W 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 研究的起点 和具体研究内容 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做 了明确界定。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 历史 方法和 比较 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
⑧ 感官科学学科本身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在学学课本上经历了历史的三大阶段 比如说从前期的一个
⑨ 中国 大学的发展历史
▎民国没有重点大学,但有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名校
在中国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随着传统教育的衰落和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的兴起,才逐渐出现的。当时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私人创建的,如高层官僚、开明绅士、传教士等,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
民国时期,蔡元培借鉴德国的大学模式,把高等院校分为以理论学科为主的大学和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专业院校。他对北大进行教育改革,设立课程选修制度。五四运动后,北大一跃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
20年代初期的新学制深受美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高等学校分成了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新学制实施后,涌现了大量高等专业学校,学习工程技术、法律、医学、农业等专业技术。
1927年,新的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立高等学校体系,在他的倡议下,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除了管理全国的大学、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外,还起到教育部的作用,负责全国的教育立法工作。他还在全国实施大学区制,把中国分成若干学区,每个学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但是大学在之前就获得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并不愿意服从中央政府的规划。1928年,蔡元培的改革计划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的高校大量内迁,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西南联大合聚清华、北平、南开三校之力,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也是当时世界的名校。抗战结束后,各校又纷纷回迁,并没有改变中国高校地理分配不均的状况。
1949年之前,陆续出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西南联大培养过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大学也走出了无数杰出人才。
同时教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顶尖教会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逊于国立大学,如金陵大学在南京堪与中央大学媲美,燕京大学在北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雄,圣约翰大学在上海与交通大学齐驱。
现代大学建立初期,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是移植了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和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大学办学思想。
▎50年代开始院系调整,建立重点大学
建国后,政府接收旧国立大学,号召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开设适应国家实际应用所需要的课程,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在苏联单科大学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院系调整”的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地区分布合理化,和对课程模式、高校名称进行调整。那些已经拥有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工程学、教育学、农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大学被纷纷拆散,并入新成立的各院校中,私立和教会院校也被合并重组。
中央大学被肢解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个大学,交通大学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它们是院校调整最大的受害者。
到1955年,一个结构严密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体系中居首,其次是高等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一些工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再次是由一些其他部委管辖的部属院校。
50年代末期,地方创办的大学明显增多,如湖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从1957年到1960年期间,高校数量和入学人数增长惊人。高校数量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60年的1289所,学生数则涨了至少一倍。
特殊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曾一度停止招生,一些学校被裁并、撤销。1971年高校数量328所,被砍掉了106所。
1954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重点大学。教育部指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6所学校为重点大学,到1959年又扩展到了16所。重点大学不断增加,到1966年前,全国重点高校有68所。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到1946年结束。
▎“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15所大学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开复苏。特殊时期被搬迁和解散的各类院校开始恢复,1952以后停办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也得到了恢复。
1977年5月2日邓小平提出要办重点大学,集中优秀人才办。1978年恢复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最终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八十年代初,四所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中央政府增加对教育的财政预算和投入,特别是要拨出专款、大力度地支持全国著名的部分重点大学建设。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84年确定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六所大学纳入国家“七五”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后来增至15所。而上述四所大学均未上榜。
“七五”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确定后的十年间,教育领域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五年后这15所大学又顺延为“八五”重点建设的大学。
▎90年代高校格局大乱,211工程名单起变化
进入90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南京大学要求每位博士生必须发表两篇SCI文章才能拿到学位,使得连续7年SCI文章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学科建设水平、教师科研能力也都迅速提高。浙江大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其规模一度比其他同类学校高出一倍以上,使得浙大在学科布局,特别是理科博士点的布局及国家重点学科的争取中都取得主动。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之前的重点大学建设名单有些不适应了。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用新的15所高校取代了老的15所。去掉了国防科大、人大、北师大、北医大四所,新添了南大、浙大、南开、天大共四所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助长了攀比。迄今为止,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中国共有112所211院校。
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1970年和1971年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每年只招4万多人。
▎985工程是211工程的升级版,是高校重中之重
从1996年,国务院、教育部就设想再从这15所大学中选出10所,作为中国高校航母,即重中之重。国家将投入巨资,目标是在中国打造10所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这就是所谓的“985工程”的原型。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首批“985工程”的9所院校当年12月出炉: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等教育部属七所、中科院属中科大以及国防科工委属哈工大入选。其中北大、清华是重中之重,南大、浙大则是新面孔,取代了其他两所高校。
985工程”成了其他各校争抢的名额,不断扩大。至今,985高校共有39所。而第一批上榜的9所顶尖大学基于互相认同,为了互相促进,“九校”组织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即C9联盟。
▎985、211工程后,高校差距开始拉大
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合并。北京大学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合并上海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中理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合并了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
211工程和985工程,本意是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尽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很多高校却把它当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高校有了一个985的帽子,一戴定终身,缺乏淘汰、更新的机制。
在招生中,985、211高校能轻松地获得比一本普通本科院校更好的生源;获得的国家资源也远比其他普通院校多。据媒体报道,2013年,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经费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6亿之多。
另外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会以985、211工程为标杆来简单衡量人才。虽然教育部多次提过“不得设置211、985门槛”,但实际收效甚微。甚至部分事业单位选拔,一些地方公务员引进人才,也把985视为一个必要的门槛。
这些弊端让“985”“211”的存废争议在社会上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虽然教育部后来辟谣了,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教育部多次提过“不得设置211、985门槛”,但实际收效甚微
▎2011计划,加强高校创新能力建设
进入2011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计划——“2011计划”。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根本目的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3年4月,中国教育部公布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获得认定建设,相关单位成为首批工程建设体。
首批牵头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中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此前并不是211工程高校。
2014年后,国家层面又公布了2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入选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
▎“双一流”是211、985的延续,引入淘汰机制
2015年开始,面对新的形势,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方案。教育专家曾表示,国家提出“双一流”,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我们最早提出211概念,是为了做出一批好大学;后来提出985,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更优质的大学;现在提出双一流,是要再提升一个层次,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三者之间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发展的关系。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985、211工程不同的是,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如今,距离双一流计划提出已经过去了数年,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评估提上日程应该也不会太久了。140所高校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未来哪些高校将新增进入这些名单,哪些高校“半路下车”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⑩ 为什么学科理论都要讲述理论发展历史历史
过去的理论是现在理论发展的基石,只有了解过去的理论才能更好的了解现在的理论,也能明白现在理论是怎么得来的,这样有利于你更好地利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