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察举制历史意义

察举制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5 08:08:08

A. "察举制"的意义是什么

积极意义:

    1. 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也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实行提供了借鉴。

    2. 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

    4. 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5. 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6. 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

    7. 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消极意义:

导致权力分散,弄虚作伪、伪诈公行,被举荐之人素质得不到保障

定义和现实意义: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察举制能够更好的招纳天下广士,对于当今因为考试失误等原因而没落的人才能够很大程度的不使之流失当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B. 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有何历史进步性

各种纳贤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就不讨论了,楼主既然提出来了就一定比较了解.
一:优势
察举制:能从各方面多角度录取人才,比较灵活.不拘一格.避免了华而不实的“庸才”被启用.方式、途径比较随意.对已录用人才的掌控也比较精细.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对人才的考察更加精细,能不断的创造人才,发觉人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科举制:能从平民中发现人才,更广泛的扩大的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途径.从整体上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劣势
察举制:由于信息的闭塞,好多人才的推举都是凭“听说”.而且,能和“上峰”说得上话的人有限,很难从全面考察一个人的素质.投机可能性太大.
九品中正制: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起点比较高,对人才的浪费比较严重.
科举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导致人们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致使“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象发生.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没有创造,没有突破.束缚了全方位人才的出现.比如李白、苏轼等等,本是狂荡不羁的浪子,只会作吟诗作对,没有实用的能力,你非得让他做官,处理国事结果怎么样?能力不济罢免了吧?

C. 察举制对于现实的意义

先说下背景:在汉代以前,军功爵制为主要的举贤手段,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回非答官僚世家的贤才能够进入朝政而不至于没落于市井,从而也夸大了招贤的范围。
而到了汉代由于先朝的推举法大都又被势力较大官僚所垄断并且推举出的人可能只是英雄擅战、在智谋方面并未有突出之处(军功爵制的重大弊端)从来慢慢得延伸出了察举制。

定义和现实意义: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察举制能够更好的招纳天下广士,对于当今因为考试失误等原因而没落的人才能够很大程度的不使之流失当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D. 秦朝的察举制的职能和汉代察举制的差异,积极作用和特点

首先我要说你的问题有缺点。我们通常都说某个官员或机构的职能,不会说某个制度的职能。还有察举制好像秦朝没有,汉武帝时才出现,在那之前基本都是世袭制。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
秦朝全国推广郡县制,虽然地方长官不再世袭,而由皇帝任命,但皇帝任命的人却都是从高官后代中选取,基本情况是你父亲是什么职位你有能力你也出任这个官位。比如蒙恬蒙毅,他们家就是将军世家。这种制度的积极性针对贵族,维护了贵族的统治。
汉初“汉承秦制”,到了汉武帝时,汉武帝让地方官不论贵贱举荐各地的人才,这是察举制的雏形,演变到后来就是两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朝被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积极性相对之前的世袭制而言,打破了豪门贵族在政府机构中的垄断地位,中下层有机会参与政治,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不过后来察举制失去积极意义。九品中正制中察举的标准特别注重门第,只有士族才会被举荐,寒族又被排斥在朝廷之外。所以才被后来较为公正的科举制取代。
顺便说一下秦汉时的监察制度。
秦朝全国推广郡县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御史的职能有“监察百官”,地方上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监御史也是监察的功能。
汉朝初年,“汉承秦制”,行政制度没什么变化。只是地方上不是单纯的郡县制,而是郡国并行(即有王国的存在)。
汉武帝时,将地方分为十三州部(包括京师十四个),每个州部中央派一名刺史巡查地方官业绩,刺史官小权大。到东汉末年居然演变成地方上最大的行政长官。

E. 科举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3] [4] [5]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2]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3] [4]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5]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3]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 也查无实据。因此,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5]

F. 汉代的察举制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史

汉代察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举士」(选拔人才)与「举官」(提拔官吏)没有分开。而且,「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察举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吏)。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吏的考课内容。总的来看,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
汉光帝
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诏辟四科,这所谓「四科」不是具体科目,而是与察举有关的四项标准。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一次对策中,就提出「四科」的概念。这两个时期提出的内容亦大体相同。
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改察举之制」,主要内容是:
(一)「限年四十以上」;
(二)「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包括年龄及课试内容的规定。又提出「先诣公府」的办法,把考试分为两个层次,先在中央公府初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是察举制度中考试环节的重大改革,是选才用才的一个进步。
请采纳

G. 汉代察举制有什么意义

(1)为来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源也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实行提供了借鉴。
(2)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
(4)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5)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6)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
(7)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H. 中国古代察举制的积极意义

(1)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也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实行提供了借鉴。回
(2)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答固和发展。
(3)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
(4)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5)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6)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
(7)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I. 察举制对后代有何历史意义

正是在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得以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这一历史事实,标志着选官制度重要的进步,对后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全文

与察举制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