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西藏的历史和未来的看法
以前是佛国了,经济不发达,存在严重的压迫
分析的西藏未来
一、 西藏肥沃辽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会逐渐在中国发展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十三亿人口承重的农业压力,必将迫使西藏开发、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大西北”已经成为国策,这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只有东北、西北的发展才更能解决中国人的生活必须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稀有金属的发现也必将把中国的重工业西北倾向化。政府开发的“川藏公路”和各种信息通道已经把这片曾经封闭的国土和中国改革的大形式联系起来,成为血脉相连的大气势。
二、 民族大融合发展的趋势已经使中国各族人民逐渐交相沟通,汉满蒙回藏等日益加强的来往交流、并且运用同种语言来表达交流,而汉语是官方和民间交流的必然工具。这样更加有利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所以西藏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重点。
三、 维护祖国统一,实行民族团结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任何分裂活动是国人从感情个道义上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坚决反对、打击这类破坏活动,严惩不殆。
四、 西藏的历史与各民族大不相同,从农奴制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那种奴隶制度所遗刻的恐惧和短暂的新文化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走入新兴的社会潮流,所以给我们留下艰巨复杂的历史使命来改变这一切。解放五十年的西藏,农奴制的代表达赖喇嘛的反动势力还没有消失,他们复辟的言行和国际上惧怕中国鼎立的反华势力,还有掠夺我们国土领域的强盗,能够让我们顺利走向繁荣昌盛吗?所以西藏人民更应该加强民族和法制教育,促进在很短的时期内赶上中国新的大方向。但是绝非朝夕能够进步的,那就是党中央的关怀,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我们热爱祖国的心。
五、 工农业倾向化是必然趋势,敌对势力的严重破坏,旧制度的复辟者,还有资本主义借助西藏来分化包围瓦解社会主义的险恶用心,也只有通过民族凝聚力来反击。中国也只有经过民族融合,不断建设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
六、 西藏的未来是美好的,西藏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民族之星,让我们以一颗颗赤子之心来建设保卫我们已经残缺支离的母亲吧。祖国-----------我们热爱您!
七、 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分裂活动,实行祖国统一,还有那宝岛台湾,何时回归祖国的怀抱?国人的期盼,归来吧漂泊的游子。
结尾我记起日本侵略者可笑的纲领:“征服世界必须先征服亚洲,征服亚洲必须先征服中国”,可见中国在历史上多么令异帮恐惧,那今天的中国只有经过和平发展也必将重现昔日之辉煌。
⑵ 谁有关于西藏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这个行吗
西藏英文导游词|西藏英文介绍
图片
http://www.crazyenglish.org/shiyongyingyu/lvyouyingyu/20081018/28294.html
西藏英文导游词|西藏英文介绍
Tibet Overview
Tibet li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China.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whole region is more than 4,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for which Tibet is known as "Roof of the World". The highest peak of Tibet, also the highest in Himalayas and in the whole world, is Everest Peak, which is as high as 8,846.27 meters above sea level.
Although a part of China, Tibet has a unique culture of all there own. It is mainly inhabited by Tibetans, a minority nationality of old and mysterious people. Tourist attractions include the Potala Palace in Lhasa, Jokhang Temple, and a number of Buddhist sacred places.
Tibet (Xi Zang in Chinese) is to the south of Xin 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Qing Hai Province, to the west of Sichuan, to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and to the north of India and Nepal. Its population of 2.3 million people come from a variety of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ibetan, Han, Monba and Lhota. Its capital city is Lhasa.
Northwest Tibet, mainly Qing Hai plateau, is home to a variety of unusual and unique animals. Across the northern expanse of Tibet, you can see vast grasslands where horses, yak and sheep roam freely. The world's lowest valley, the Grand Yarlun-tzanpo River Valley lies in east Tibet.
Nearly all Tibetans follow Tibetan Buddhism, known as Lamaism, with the exception of approximately 2,000 followers of Islam and 600 of Catholicism. Tibetan Buddhism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ndian Buddhism in its early time, but after years of evolution, Tibetan Buddhism has developed its own distinctive qualities and practices. A well-known example is 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a Living Buddha, who is the reincarnation of the first, a belief alien to Chinese Buddhism.
It is freezing cold in most time of the year. Most tourists come to visit Tibet only in the warmest seasons, June, July,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
⑶ 西藏的文化历史如何
象雄文化是抄西藏人民的袭传统文化,亦被称为西藏的根基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常识民族篇。
⑷ 西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该如此理解。如何学习了解
看看相关的书籍。
《西藏人文地理》。
⑸ 西藏历史文化有哪些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包括:
1、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列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其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3、甘丹寺
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4、萨迦寺
萨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本波山下,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也是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明朝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8月,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
⑹ 西藏有什么文化特色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⑺ 藏族的文化特点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民间文化。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⑻ 我想了解西藏文化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