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应用文和公文发展历史

应用文和公文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3 04:38:27

㈠ 简述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历史沿革

现代文章 学中研究应用文,一般认为“ 应 用文” 一 名出 自清代刘 熙载的《 艺概·文概 》,
其中有: “ 辞命体, 推之 即可 为一 切应 用 之 文。 应用文有 上行,有平行,有 下行。 重其辞乃所以 重其实也。 ” 然而认真推敲刘 熙 载 的原意, 重点不在于把“ 应用 文” 一词作为专门的文体概 念 去设释其 内涵, 而是强调“ 一切应 用之文” 的实 用性。辞命, 本指古使者聘问应对的言辞。
《艺 概· 文概 》中说: “ 文有 辞命一体, 命与辞 非出于 一人也。 古行人奉使,受命不受辞。 观展喜搞师,公使受命于 展禽 可见矣。 若出 一 人而 亦曰辞命, 则以主意为命, 以达其意 者为 辞,义 亦可通。辞 命之 旨在 忠告,其用却全在善道。 奉使受命不受 辞,盖 因时适变,自有许多衡量在 也。”把刘 熙载的这 两段论 述联 系起来看,一是说明,行人 出使受 命,在 具体场合要 因时适变, 应对要 言 辞通变, “ 其用却 全在 善道” 即强 调 了“ 用 ” ;
二是 由此推之, “ 一 切 应用 之文” 重在 实 用, 强调 了实用性特点。至于刘 熙载所说的
“ 应 用文 有上 行,有 平行, 有下行”,虽然 使用 了应用文的 名称, 但也 不能 认为是对 这专 门文体概念 的诊释, 因 为与现 代应用 文概念相 比,其外延较窄。 按现代文章学 分类,
应 用文 根据用途可分为 私人应用 文和 公 务应 用 文, 后者主要是公文。而刘 熙载所说仅指公 文, 故有 上行、 平行、下 行之 分。“ 公文” 一词在 历 史上 出现很早, 较早可 见的 如《 三国志· 赵俨传》中有: “ 公文下郡, 绵绢悉 以还 民。 ” 再 如《 后汉书· 刘 陶 传》中的“ 但更相 告语, 莫肯 公文。 此外还有 案犊、文 犊、文案、 公案 等名 目。如 《 唐书
` 李巷传 》: “ 天资 长于 吏 事,治 家亦勾检,案犊簿书 如 公府。 ” 再如《宋 史·梅 执礼传》: “ 文犊山委, 率不 暇 经 目。 ” 又 如《 南 史·彭城王 义康传》: “ 性好吏职, 锐意文 案
。 ” 还 有 《东坡 奏议集辨黄庆基弹勃 割 子 》: “ 今来公案, 见 在户 部, 可以 取索 案 验
。 ” ,原指 食器, 后 指凭几,引为官府处 理公事 的文 书、成 例及狱讼判定。 犊, 原指木简书板,纸 张 通行后 称书 信为尺犊,如《 后汉 书·匈 奴传 》中有: “ 汉 遗单于 书, 以尺一 犊
。 ” 案犊在古代诗文 中也有 所 见,例 如谢眺 《落 日怅望 》: “ 情嗜幸 非 多,案犊偏 为寡。 ” 再如 刘 禹锡《 陋 室铭 》: “ 无 丝竹之 乱 耳,无案 犊 之劳 形。 ”“ 应 用文” 一 词 也不是 到清 代才 出现。 据笔 者 掌握 的 资料,南宋 张侃《跋陈 后 山再任 校官谢 启 》 ( 拙轩 集卷 五 》 ) 的开 篇就 是: “ 骄 四 俪六,特 应 用文 耳。 ” 不过张 侃尽 管早刘 熙 载六 百年 使 用 了应 用文名 称,理 解却 很 不相 同。 究 其原 因,是 当时 还 没有把应用文 作 为 独立的文 章体 裁, 也就不 可 能把“ 应用 文” 作 为 一个 专门 的 文体概念,
所 以,张 侃所 说仍 然 不 是对这 个 概念的 科学 的逢释, 仅仅是 从表 达形 式 上 着 来 予 以 解释 的。古 人对 应 用文 的 不 同解释,并 不单纯是 对 一 个概 念 的 内涵 理 解问题,还 反 映 了古 人 对 一般文 章 ( 包括 应用 文体 ) 与 文 学 作品 的差 异 的认识经 历 了 漫长 的过程。按 现代文 章学 分 类应用 文 包含 在 一般文 章的 范 畴之 中
。 但是, 古代“ 文” 或“ 文章” 的概念,其外延 曾是非 常宽 泛的。 先秦时, 曾把礼乐 度 称 为文章, 如 《诗· 大雅·荡 》序: “ 无 纲纪文 章。 ’ ,《 左传·襄 公二十五 年 》中的“ 言 之 无文,行 而 不远”,指 的 则是 文采; 《庄 子·肤 筐 》中也有: “ 灭 文章,散 五彩。 ” 而“ 文学” 本指 儒学 或 其它 学 术。 到 两汉 之 际, 文章与 文学逐 渐 合一,
指语言 的 书面 形式。例 如 王充《 论衡· 正 说》有: “ 文字 有意 以 立 句,句 有数以 连章
,章 有体以成篇。 ” 所论包括 了一 般文章与文学。 再如 司马 迁《 史记· 儒林列传 》中有: “ 诏 书律令下 者, 明天 人之分, 通古今之 义,文 章 尔雅,训 辞深 厚。 ” 这里 所说的 诏书 律 令无 疑属 应 用 文,也 在 文章概 念 之 中。对 一 般 文章 与 文学 作 品的差 异 认 识自汉代始 有“ 文 笔” 的提 法, 最 早 见 于 《论 衡· 超奇 》: “ 乃其 文笔 不 足类 也
。 ” 不 过 王充 谈的并 不具 体。 到 南北朝 时,文 和笔 进而分为 两个词, 出自《南 史·
颜 延之 传 》: “( 宋文 帝 ) 问 以诸子 才能, 延 之 曰:`竣 得 臣笔, 测 得 臣 文。”,此 时文 与笔 已各 有 所指。颜 延 之有 文、 笔、 言三 分 法: 有文 采且 押韵 的 是文, 如《经 》; 有文 采 的是 笔如《 左传 》; 直言 事理 不 加 彩饰的是 言, 如《 尚书 》等其 它经 典 ( 见 范文 澜 《文心雕龙 注 》 )。其后刘腮 对文、笔 的 区分着眼于 是否 用韵, 指 出: “ 今之 常言,有 文有 笔, 以 为无 韵者笔 也, 有韵 者文也。 ” 并 于《 文心 雕龙 》中屡 用文、 笔, 如 《章 句 》中有“ 文笔 之 同致也”,《序 志 》中有“ 若 乃 论文
叙笔, 则 囿别 区分”。该书 体例 就是据此 而定: 第 二部 分文体论共有
“ 论 文 叙笔” 二 十篇, 前十篇 谈有韵 文, 后十篇谈 无韵笔, 而 后者 主 要 是应 用文 章
。 同时,他在 《体性 》、《 风骨 》中也 强调了“ 文” 的 风格 与情采。萧 统编 《 昭明选 》,在 《序 》中提 出“ 能 文 为本”,能文 的特征 是“ 事 出于沈思, 义 归乎 藻翰”。他尝 试将学 术与文 学、 文章 区别 开 来,不 选经 籍子 史 ( 史传 中只选有文 采的颂 赞 )。
他 力 图划分文 与笔 的界 限, 选入了诗、 赋等 文学作 品。 不 过他 又偏 重于 辞 采 的角
度, 选入 大量六 朝 骄体 应 用 文, 如、 诏、 教、奏、 表、 拢、弹事、 铭、 溉、 诛、
哀、 碑志等。 这 种从表达 形 式 上 的区 分, 是人 们对一般文章 与文学 作 品的 差异 的初 步认识。比刘 瓣稍 晚 的颜之推, 则有 了深 入 一步 的认识。他 在《颜 氏家 训· 文章 》中提出: “ 夫 文章者, 原 出五 经: 诏命策 檄, 生 于《 书 》者 也; 序述论 议, 生于 《 易 》者 也; 歌泳 赋颂, 生 于《 诗》者也;祭祀 哀谏, 生于 《礼 》者 也; 书 奏 篇铭
, 生 于《 春秋 》者 也。朝 廷宪 章,军旅 誓浩,敷 显 仁 义, 发明功德, 牧 民建 国,施 用 多途。 至干 陶 冶性灵,从 容讽谏,入 其 滋 味,亦 乐 事也, 行有 余力, 则可 习之。 ” 这 里 渊 源、功 用_L考 察,指 出“ 敷 显仁 义, 发明 功 德,牧 民建 国” 的与“ 陶 冶性 灵” 的有所 不同 ; 并把诗歌一类 缘情作 品单独 提 出来, 视为另 有特点。 所谓“ 陶 冶性灵”
, 应该说是 针对文学 作 品而 言 的。 与之 同时 的梁 元帝 萧 绎著 《金 楼子 》,在《 立言 》中文、笔 对举, “ 情 灵摇荡”“ 流 连哀思” 抒 写情怀 又 有 一 定艺术特点 的 为文, 如屈 原、宋 玉、 枚乘、 司马相 如 的辞 赋; 而“ 善为章 奏”、 “ 善辑流略” 的论事 说理 实用 文章 为笔, 但也 要“ 神其 巧 惠” 讲究技 法。 这是从文 学、文章的性质来考 虑 的。
可 以 看 出, 人 们 的认识在逐 步深 化, 从表达形 式 的区分深 入到功 用、性质 的差 异。
然 而, 唐宋 时代文学 观 念的变化, 又使文 章作 为 比 较 宽泛的概念 包括 了文学 作 品。
例 如《周 书· 王 褒庚 信传论》中有: “ 文 章之 作,本乎 性情。 ” 这 里所说的 文章
, 主要 指 文学 作 品。 再如 杜 甫《 戏为六 绝句 》中的“ 庚 信文 章老 更 成, 凌云 健笔 意 纵 横”, 所论庚 信后 期 的 文 章,就 兼指 诗、赋。也 有 时 人们使 用文 学和 文章 的 概念, 在 内涵 上并 无区 别, 如 韩 愈 的《答窦 秀 才书 》中就有“ 逐 发愤 笃专于 文学”。 到元 明清 时代,戏 剧、 小说发展 繁 荣,对 文学 观念产 生 了 影响,但文 章、 文学 的 区 分, 界限仍 较 模糊。“ 五 四” 前后, 文学 逐 渐独 立, 有 些 学者 提 出了“ 美 文” 与“ 实用 文”。 叶圣 陶 先生 1 9 2 4 年在《作 文论·引言 》中,提 及“ 文学
” 和“ 普通 文” 的 概念 ; 又 于 1 9 4 5 年在《 国文 教 学 的两 个基 本观念 》 ( 见《 国 文教 学 》上 辑 ) 中指 出: “ 国文 的涵 义与 文学 不 同, 它 比 文学 宽广 得 多, 所 以 教学 国
文 并不 等于 教学 文学”, “
`五 四’ 以 后,通 行 读 白话 了, 教 材是 当时 产 生的 一些 白话的小说、戏居d、 小 品、 诗歌之类,也 就是 所 谓文 学”, “ 其 实 国文所包的 范 围很宽 广, 文 学 只其 中一 个较小 的范 围, 文学 之 外, 同样 包在 国 文 的大范 围里 头 的还 有 非 文 学的 文 章,就是普通 文. ” 他进而从文体 角度 提 出普通 文 包括应用 文、 记叙文、 论说文。 叶 圣陶先生把国文 中 包括 文学 和非文学 的 文章称 为“ 基本观念”,表 示: “ 我 作这 么想, 差 不 多延 续了二 十 年了。 ” 足 见 他 对此给予了特 殊 的重视,经 过 了深 思熟虑。 明确 这个“ 基本 观念”, 具有 分疆划 界 的重 大意义。 至此, 人
们对“ 文学” 与“ 一般文章” 这 两个 概 念各 有所 指 才认 识得 比 较 明确; 同时,也 明确 了 应 用文体是 包含在 一般文章 范 畴之 中的。此 后,由于 应 用文 已 作 为独 立 的文章体裁提出来, 人 们才 可能 把“ 应用 文” 一词 作 为专 门的文 体概念 去科学地 解 释其 内涵。不 同的历 史时期 对 一般文章与文 学作 品的差 异 的 不 同认识, 影 响到 了对应 用 文 的 不 同理 解。
刘瓣论 文体,首先 着 眼于 表达 形 式上 的 区 分, 因此在《 文 心雕龙 》文体论 中
, 虽 然是“ 有韵文”,其 中也有 不少 属 应用 文体裁, 如颂、赞、祝、盟、铭哉、 诛、 碑、 哀、吊等。张 侃处 于唐 宋文学 观 念 变化 这个特定 的历 史环境, 仍 然 是 从表 达形式 的 角度解 释应用 文。 这是 历 史的局
限。 到清 代, 刘熙 载所 说的应 用 文尽 管仅指公文,但 已重 在从 性质上强 调
“ 一 切应 用之 文” 的实 用性。 这表 明 了古 人对应 用文 认识的 深化 和发 展
。至 于“ 骄 四 俪六”,在 历 史上确 实 有过 应 用文 章 多用骄体的现 象。 但是
, 骄四 俪六 并 不限一于应 用文 体裁,也 不 限 于 一般文章。骄 体文本 是从 古 代 诗文 中排笔 对 偶 的修辞 手法演 变 来的, 尤 其 受汉 赋影 响, 到 魏晋 时期 完全 形 成,在 南 北朝 时极 为盛行。 当时,除 史传等外, 其 它文体 几乎都有用 骄文写 成 的,应用 文 也例 外。象清 代许 桩编《六 朝 文 絮 》,收 骄 文七 十 二篇, 有应 用 文五 十余篇。 同时代的李 兆 洛编先秦 至 隋骄 文 总集《 骄体 文 钞 》, 共三 十卷,上 编 十八卷谓“ 庙堂之制
,奏进之 篇”, 基本 上是 应用文 ; 中编、下 编 为指 事 述 意、 缘情托兴之 作,也 有不
少应 用文。但 唐 宋古 文 复起, 只有 诏 令、奏 议、颂赞 等 以 骄体 为常, 其它 如 书信、序 跋、杂记 等则 多用散 体。而 且骄四 俪六 也用 于 文学 作 品,在 《六 朝 文絮 》、
《 骄体文 钞 》中均 有所见 ; 及 至清代骄文复 兴,有 以 四六体用 于小 说的。 因此, 张侃所说“ 骄四俪六, 特应用 文耳” , 有合理性也有局 限性,
其局 限性在 于 一 方面 忽略 了骄 四 俪 六 并 非仅限于 应用文 另 一方面又 忽略了应
用 文并非 全 用骄四俪六。综上 所述, 可 以 看 出古人对一般文章与文 学作 品 的差 异经 历 了一个漫长 的认识过程,虽然使用过应用 文的名 称, 但实际 上并没 有对这个文 体概念做 出科学 的解释。 这是现 代研究 应用文 援引古人论述时应予注 意 的。 同 时也应该肯定,刘 熙载的 论述 虽然 不能 认为是对应用 文文体 概念的完 整准确 的设释, 但确 已论及应用 文章 的 实用性, 这对现代研究应用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 目前对这个文 体概念 尚无一 致的解释, 但一般都肯定 了其实 用性和具有惯用 的 ( 或相对固定 的 ) 格 式等特点,尤其公认实 用性是应用文章的根本特点, 这是对刘 熙 载论述的 历史 传承。

·

㈡ 应用文和公文是一个东西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应用文和公文并是不同的,但是都是属于文体。

区别

格式不一样

1)应用文格式

1、称呼;

2、问候语;

3、正文;

4、祝颂语;

5、署名和日期;

2)公文格式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2)应用文和公文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公文种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规定,通用公文包括: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十四)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十五)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项

参考资料:网络——应用文

网络——公文文书

㈢ 应用文和公文的关系是什么

严格来讲,来应用文外源延更广,应用文指各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使用的文体,使用主体有个人,也有单位组织、社会机构。应用文包括公文。
公文,主要指办理公务的应用文,更特指15种党政公文,使用主体主要是社会机构。公文是应用文中的一大类。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也区分不清楚二者的差异,可以把两个词作为同义词。

㈣ 简述公文在我国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关应用文。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应运而生的。
初始的公文种类较少。西周春秋时期,下行的王命文书主要有“诰、誓、命"几种,各诸侯国及其官吏之间的平行文书,也只有“檄文”和“移书”等,而臣下向国君陈述自己见解的则用“上书”。后来,由于国事的繁杂、礼仪的周全,加之封建等级观念的森严,公文种类逐渐膨胀起来。上对下的公文发展成为“制、诏、策、册、敕、教、令、谕、符、檄、旨”等一二十种;下对上的文书,秦时尚只有“奏”(上书)一种,两汉时期又增加了“章、表、驳议”三种,后来又繁衍了“碟、申、启、呈、笺、题、状” 等;平行文则增加了“关、敕、咨、照会”等多种。这些文种名目虽多,但不少是大同小异的,有的则可互相代替。如“启”就是和“表”、“奏”同类的文种,刘褴在《文心雕龙·奏启》中说:“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废除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使用的“制、诏、敕、题。奏、表、笺”等公文名目,明令规定采用“令、咨、呈、示、状”五种公文名称(另有“公函”、“‘布告”),并指明用途,这就使公文向简化、适用方面向前迈了一步。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反封建并不彻底,因而在公文的确定和使用中,仍免不了封建主义糟粕,如虚伪欺诈、连上骄下的恶习以及形式主义、文犊主义等等。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期间,更变本加厉,公文程式一度出现向封建帝制时期倒退的现象。1914年5月26日,北洋政府第二次修改的公文程式规定,大总统的公文有“策令、申令、告令、批令”等,这些名称都是仿照古代的叫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1916年7月公文程式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恢复南京临时政府原定的公文程式,并细化了公文种类,由原来的7种增加到13种,即: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任命状、委任令、训令、指令、布告、咨、咨呈、呈、公函、批。1927年8月 13日,公文程式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明文规定公文种类有:令、通告、训令、指令、委任状、呈、咨、咨呈、公函、批答共10种。

1928年6月11日,公文程式第五次修改,取消了“咨呈”,将“通告”改为“布告”。1928年11月15日,公文程式第六次修改,又基本恢复了南京国民临时政府首倡的公文程式,只是把国民依法对政府陈述意见的“状”,从公文种类中取消,其他依旧。此后,国民党政府机关的公文,大体沿袭了国民临时政府首倡的公文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公文建设。1951年9月2日,政务院发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为7类12种,即:1.报告、签报;2.命令;3.指示;4.批复;5.通报、通知;6.布告、公告、通告;7.公函、便函。以后国家机关公文程式进行了几次修改和修订。1957年10月3日,国务院秘书厅发出《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这次修订和调整后的公文种类仍为7类12种,即:1.命令、令;2.指示;3.报告、请示;4.批复、批示;5.通知、通报;6.布告、通告;7.函。这次增加了请示和批示,去掉了签报、公告和便函。

1981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为9类15种,即: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公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示;8.批复;9.函。这次调整增加了决定、决议,将通报从通知类划出,单独成一类,增加了指令、公告,去掉了批示。

1987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为10类15种,即: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公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不;8.批复;9.函;10.会议纪要。这次调整主要是增加了会议纪要。这个《处理办法》于1993年 11月 21日进行了修订,规定文种为 12类13种。即:1.命令(令);2.议案;3.决定;4.指示;5.公告、通告;6.通知;7.通报;8.报告;9.请示;10.批复;11.函;12.会议纪要。这次修订减去了指令、决议、布告三种,增加了议案,并将请示、报告分开,各自独立。

2000年8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在文种上主要是取消了“指示”、增加了“意见”,同时将“公告”和“通告”分开,各自独立,因而使文种成为13类13种。

目前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就遵照新《办法》施行。

㈤ 应用文的历史

应用文的历史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和行政工作的日益严谨,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能否正确书写应用文关系到信息沟通的成败与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与新时期科学管理效能息息相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应用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就这一段时期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应用文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文字的产生就有了应用文的写作,且应用文的发展和社会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相辅相成。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孕育期(原始社会)、萌芽期(奴隶社会)、成熟期(战国、秦)、发展期(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高峰期(唐、宋)、稳定期(元、明、清)。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由于文字还没有出现,为了传递信息、统一号令,应用文以口头形式出现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质、剂等合同形式,成为应用文的雏形。到了奴隶社会时期,甲骨文以应用文形式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器上不仅有公牍文件,还出现了记载物资交换的契约。买卖双方将议定的条文记载在木简上用刀一劈为二,双方各执一片,一旦发生纠纷,官府以合券判案,后世称为“合同”。奴隶社会应用文虽已出现,但不成熟还处在萌芽状态,确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生活手段,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到了战国后期秦王朝统一中国,应用文在当时的社会交流中日益完善、成熟。同春秋时期相比语言有了很大改进,文字接近口语,行文流畅,可读性强。 秦朝早期著名的法令“书同文”,不仅要求书写相同的文字,也包括格式与名称方面的要求。从近代考古中发现,秦国法律条理清楚,内容简约,由此看出当时司法文书已相当完善。从汉朝到南北朝应用文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归纳了应用文写作理论,如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纪》中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要求写文章要为世所用,口说务在明言,笔落应可达意。这对以后应用文的实践和理论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进入唐、宋应用文的发展进入高峰期,宋代应用文体式要求进一步规范,文字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年月件数的标记,都有了规定。并最早出现了“应用文”一词。封建王朝后期,应用文发展趋于稳定,元代应用文兼有汉蒙两族文化色彩;明代有所提高,强调规范和务实并改革文风,不用骈文写作公文;清承明制,应用文发展迟缓,但清朝刘锡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提出“……应用文应有上行、平行、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根据行文方向进行了分类。进入近代应用免去了繁文缛节,直陈其事。辛亥革命标志应用文改革时代的到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应用文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纵观应用文发展历史,这一文体经过数千年演变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成为体现社会成熟的标志,实用性不断增强。进入21世纪,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其习作技巧和理论也将更加趋于完善。

㈥ 我国应用文发展经历了多少年历史

一、应用文产生的条件
首先,生产劳动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和交际的增多,口耳相传已无法适应交流的需要,客观上呼唤一种文字符号系统的出现;
其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保证了一部分社会成员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第三,文字的出现为文章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媒介;
第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表述呈现出连贯性和规则性;
第五,书写工具的产生使文章具有物态化形态;
第六,国家的产生,需要使用文书这一文字工具进行管理。
二、应用文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产生期(殷商至战国)
(二)规范期(秦汉)
(三)理论总结期(魏晋南北朝)
(四)成熟期(隋唐至宋代)
(五)稳定发展期(元明清)
(六)变革期(民国时期)
(七)完善期(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应用文的含义
香港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

台湾张仁青教授在《应用文》一书中说:“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互相往来所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为社会大众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谓之应用文。”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

四、应用文的特点
(一)应用文的特点
1.价值的实用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强烈的时效性
4.建构的模式性
5.表述的简约性
6.读者的确定性
五、应用文的功用
1.规范行为作用
2.指挥管理功用
3.联系协调作用
4.宣传教育功用
5.凭证依据功用
六、应用文的类别
1.通用公文类
2.事务文书类
3.礼仪文书类

4.会议文书类
5.经济文书类
6.宣传文书类
7.司法文书类
8.科技文书类

七、应用文的作者
(一)应用文作者的构成
1.群体作者
2.个人作者
3.法定作者
4.代言作者
(二)应用文作者的思维方式
1.对象化思维
2.模式化思维
3.越位思维
(三)应用文作者的修养和能力
1.应用文作者的基本修养
(1)人格修养
(2)生活修养
(3)学识修养
(4)语言修养
(5)政策理论修养
(6)业务知识修养
2.作者的写作能力
(1)调查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
(3)辞章建构能力
(4)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
八、应用文的读者
(一)应用文读者的类型
1.法定读者
2.普通读者
3.专业读者
(二)应用文读者的阅读特点
1.阅读的功用性
2.阅读的近距离性
3.阅读的撮要性
4.阅读的实践性
(三)应用文读者的阅读过程
“知”指感知,即阅读要从感知语言文字出发,先完成识字、解词、析句的“语感”任务。这是阅读的第一步,是阅读的起点。
“意”是会意、理解,即读出文章(作品)全部的客观性含义。这是阅读的重点。
“行”有两个意思,一是致用,二是笃行,即充分实现文章(作品)的功能和价值。
(四)阅读者的阅读心理
1.求真务实
2.以“有用”为本
3.讲职权,求尊重
4.喜简尚新
(五)读者因素对应用写作的促进与规范作用
首先,读物是阅读过程中的客体,读者通过读物去认识客观世界,因而,读者能从读物中吸收什么,首先决定于读物能向读者传输什么信息。
其次,大多数应用文都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规定使成的。随着应用写作的工具电脑化,应用文文本将更趋于模式化。
最后,由于应用文的阅读具有功用性、撮要性等特点,也要求写作者尽量利用语言本身的表意特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缩短语言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距离,有意强化语言的表意功能,使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相吻合。

一、应用文主题的含义
主题,即文中告诉受文者的观点、主张,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意图的体现,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总纲,是“统帅”和“灵魂”。
二、应用文主题的特点
1.客观性
2.单一性
3.明晰性(直白性)
4.时代性
5.主题先行
三、应用文主题的要求
1.正确:是基本要求。
2.集中:“立主脑”、“减头绪”,单纯专一,不枝不蔓。“一文一事”,“一文一旨”。
3.鲜明:“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篇名点题”。
4.深刻: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反映本质和规律。
四、确立主题的原则
(一) 原则
1.依照法律法规确立主题
2.依据客观实际确立主题
从三方面把关:
一是引证的事实、情况、情节、数字、引语、资料要准确无误;
二是要对客观事实做全面的整体的分析,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三是对事实的叙述、说明、议论一定要合乎事物本身的逻辑,表达上更要恰如其分。
3.确立的主题要有可行性

㈦ 简述应用写作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应用文最早来起源于殷商时期,“自卜辞”是最早的应有文。后来的圣旨,通关文书都是应用文。
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候,应用文开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话文写文书,而且对标点符号有了新的标准。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㈧ 请简述应用文的发展

一、应用文产生的条件
首先,生产劳动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和交际的增多,口耳相传已无法适应交流的需要,客观上呼唤一种文字符号系统的出现;
其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保证了一部分社会成员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第三,文字的出现为文章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媒介;
第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表述呈现出连贯性和规则性;
第五,书写工具的产生使文章具有物态化形态;
第六,国家的产生,需要使用文书这一文字工具进行管理。
二、应用文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产生期(殷商至战国)
(二)规范期(秦汉)
(三)理论总结期(魏晋南北朝)
(四)成熟期(隋唐至宋代)
(五)稳定发展期(元明清)
(六)变革期(民国时期)
(七)完善期(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应用文的含义
香港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

台湾张仁青教授在《应用文》一书中说:“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互相往来所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为社会大众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谓之应用文。”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

四、应用文的特点
(一)应用文的特点
1.价值的实用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强烈的时效性
4.建构的模式性
5.表述的简约性
6.读者的确定性
五、应用文的功用
1.规范行为作用
2.指挥管理功用
3.联系协调作用
4.宣传教育功用
5.凭证依据功用
六、应用文的类别
1.通用公文类
2.事务文书类
3.礼仪文书类

4.会议文书类
5.经济文书类
6.宣传文书类
7.司法文书类
8.科技文书类

七、应用文的作者
(一)应用文作者的构成
1.群体作者
2.个人作者
3.法定作者
4.代言作者
(二)应用文作者的思维方式
1.对象化思维
2.模式化思维
3.越位思维
(三)应用文作者的修养和能力
1.应用文作者的基本修养
(1)人格修养
(2)生活修养
(3)学识修养
(4)语言修养
(5)政策理论修养
(6)业务知识修养
2.作者的写作能力
(1)调查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
(3)辞章建构能力
(4)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
八、应用文的读者
(一)应用文读者的类型
1.法定读者
2.普通读者
3.专业读者
(二)应用文读者的阅读特点
1.阅读的功用性
2.阅读的近距离性
3.阅读的撮要性
4.阅读的实践性
(三)应用文读者的阅读过程
“知”指感知,即阅读要从感知语言文字出发,先完成识字、解词、析句的“语感”任务。这是阅读的第一步,是阅读的起点。
“意”是会意、理解,即读出文章(作品)全部的客观性含义。这是阅读的重点。
“行”有两个意思,一是致用,二是笃行,即充分实现文章(作品)的功能和价值。
(四)阅读者的阅读心理
1.求真务实
2.以“有用”为本
3.讲职权,求尊重
4.喜简尚新
(五)读者因素对应用写作的促进与规范作用
首先,读物是阅读过程中的客体,读者通过读物去认识客观世界,因而,读者能从读物中吸收什么,首先决定于读物能向读者传输什么信息。
其次,大多数应用文都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规定使成的。随着应用写作的工具电脑化,应用文文本将更趋于模式化。
最后,由于应用文的阅读具有功用性、撮要性等特点,也要求写作者尽量利用语言本身的表意特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缩短语言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距离,有意强化语言的表意功能,使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相吻合。

一、应用文主题的含义
主题,即文中告诉受文者的观点、主张,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意图的体现,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总纲,是“统帅”和“灵魂”。
二、应用文主题的特点
1.客观性
2.单一性
3.明晰性(直白性)
4.时代性
5.主题先行
三、应用文主题的要求
1.正确:是基本要求。
2.集中:“立主脑”、“减头绪”,单纯专一,不枝不蔓。“一文一事”,“一文一旨”。
3.鲜明:“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篇名点题”。
4.深刻: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反映本质和规律。
四、确立主题的原则
(一) 原则
1.依照法律法规确立主题
2.依据客观实际确立主题
从三方面把关:
一是引证的事实、情况、情节、数字、引语、资料要准确无误;
二是要对客观事实做全面的整体的分析,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三是对事实的叙述、说明、议论一定要合乎事物本身的逻辑,表达上更要恰如其分。
3.确立的主题要有可行性

㈨ 应用文的起源与历史沿革的意义

应用文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卜辞”是最早的应有文。后来的圣旨,通关文书都是应回用文。
在答1911年辛亥革命时候,应用文开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话文写文书,而且对标点符号有了新的标准。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阅读全文

与应用文和公文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