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科学教育发展历史

科学教育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3 04:06:05

Ⅰ 纵观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教育本身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因此,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古埃及的这些学校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以造就文士为重要目标,即训练继起的统治者和他们御用的爪牙;同时教授书写、词令。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护世袭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奴隶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脱离生产劳动的,主要让奴隶主子弟学习礼义等统治之术。孔子的话可谓很好的注脚,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③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从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以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历史、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在封建社会,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④,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以此来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与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自然科学教育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迅速步从生产实践过程中分化、独立出来,尤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 发展较快。但在自然科学先是隶属自然哲学,后又依附于神学的时代,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获得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⑤正是这样的时代,要求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既有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有培养生产技术人员的任务,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被广泛引入学校,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从下面一张表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在这个时代影响下的后来几个世纪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
自然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加强,引起了学校教育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相应变化。班级授课制,实验、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自身发展。在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引入,学校课程除传统学科外,也增加了算术、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农业等自然科学课程。 当代社会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围墙内的教育了。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从家庭、社会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如学生的知识、品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节目、书刊报纸、参观、旅游和各种社交活动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也扩充了教育内容和情境。这一变化,引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末,一股倡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从历史上看,偏执的人文教育虽弘扬了人类的理性,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延缓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偏执重视科学和科学教育,忽视人类理性的提升,也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祸患,因为科学技术既可给人类带来生产的突破和生活的飞跃,也可给人类带来数不清的灾难。没有理性把握的科学技术会成为灾祸之源。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化人文与科 学融合的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实用性。
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Ⅱ 科学发展史的简介

科学发展史的简介
《科学发展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回的科学精神和答科学态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书以科学史实为载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史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的历史;科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描述和记录各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还要揭示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既可作科学教育教材使用,又可供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时参考,还可作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之读本。

Ⅲ 请结合中外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谈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存在哪些制约的因素

西方最早的是神学,后来逐渐衍生出相关的天文、地理等学科,但新兴学科的发版展和教育的权改革受到了以教会为首的宗教势力的干预和打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优秀的人才,主张“学而优则仕”。到了近代,主张格物致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改革受人们追求自由的影响。
综合来看,教育主要受政治的影响,只是政治代表不同,比如中国是政治,外国是宗教、贵族。只有教育真正独立,教育改革才会成功。比如,战争时期,往往是教育发展的畸形黄金期。中国的西南联大等,美欧更是不胜枚举。

Ⅳ 结合中外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试谈谈中国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

说的有道理来!
但教育改革又谈何容自易?
首先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受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禁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只看成绩不看素质。这样教育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同一个模样,抹杀了人的个性,所谓的“差生”就成了被学校淘汰的“废品”,看似“物竞天择”,实则与“屠杀”无异!
其次,国家要研究实施多样性的育人机制,针对学生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班级的“分层教学”不等于“因材施教”,要把学生分类分班;国家也要为这样的学生编写特殊化的教材。现在校园事件层出不穷,逃课、迷恋上网、跳楼轻生、早恋、凶杀等都说明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困难,也说明了当今教育的失败甚至罪恶!
再次,教育评价体系要真正改革!把“差生”的教育做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等’
最后,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改革.光喊素质教育口号,还是应试教育考试,这就是不伦不类。
中国人的孽根性就是和平不爱国,没有忧患意识。

Ⅳ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世界的(最好有中国的)

1——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2——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内、容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3——民国教育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
(具体看教育学基础这本书)

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和教育进行正确的剖析,主要是通过直观感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并从中获得最初的经验认识。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主要特征有:①采用观察、归纳、演绎、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②初步运用辩证法。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开始为教育家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

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中国古代许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就属于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测量评价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世界最早的测量评价方法。

思辨法和逻辑法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觉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概括性地把握现象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古代,思辨方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的本原是火”等。亚里士多德对多种观点进行概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提出了逻辑法,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并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法 古代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经验总结和思辨形成的。苏格拉底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了“诘问—定义—总结”的教学三步法,即苏格拉底助产术。昆体良对罗马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科学实验的验证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又被称为方法论时期。时间大约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①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着重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将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归纳法和演绎法。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④从自然科学中移植了实验方法。

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末期,自然科学开始了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发展,实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也得以确立。伽利略第一个对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感觉经验应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实验方法、理性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另一个对实验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并主张使用归纳法来实现对经验的归纳和升华。他提出了8个实验原则:变化法、重复法、倒转法、转移法、消除法、应用法、连接法和偶获法。

17世纪开始,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结合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都有了发展。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实验的开展。

实证主义的鼻祖,孔德(A.Comte)认为,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要把观察和推理结合起来。他最早提出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以及实证主义的应用成为这个时期的最典型的特征。

实验法 第一个提出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康德(I. Kant)。他指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就必须提倡教育实验。

1769-1804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创办“贫儿之家”,进行教育实验。

1825年,英国的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进行教育实验。

1879年,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在伦敦设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

1896年,美国的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

1932-1940年间,美国的桑代克把动物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要有严格的实验验证,并在美国进行了为期8年的大规模教育实验研究。

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当时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期间的著名人物有陶行知、梁漱溟。

测量法 测量法在20世纪初,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George Fisher)编制了最早的成绩量表。

1895-1905年,美国的来斯(Rice)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的测验。

1905年,法国的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编制了比奈智力量表。

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运用统计学原理,编制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桑代克在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数量”,麦柯尔在1923年提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教育测量运动在20世纪初蓬勃兴起,为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查法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人员开始重视调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教育调查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教育调查。

1897年,美国的来斯(Rice)进行了拼写练习调查;

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了学校调查。

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校调查。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移植,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继承、借鉴和创新,使得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体系。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①教育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②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合和人文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典型特征。随着教育研究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发现了它的缺点,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点、情绪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体验、开放式访谈、个案调查、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等开始被引入教育现象的研究中,并与原有的方法进行综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几个阶段全在这了

Ⅶ 的历史,谈谈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首先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受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禁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专家长只属看成绩不看素质。这样教育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同一个模样,抹杀了人的个性,所谓的“差生”就成了被学校淘汰的“废品”,看似“物竞天择”,实则与“屠杀”无异!
其次,国家要研究实施多样性的育人机制,针对学生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班级的“分层教学”不等于“因材施教”,要把学生分类分班;国家也要为这样的学生编写特殊化的教材。现在校园事件层出不穷,逃课、迷恋上网、跳楼轻生、早恋、凶杀等都说明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困难,也说明了当今教育的失败甚至罪恶!
再次,教育评价体系要真正改革!把“差生”的教育做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等’
最后,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改革.光喊素质教育口号,还是应试教育考试,这就是不伦不类。
中国人的孽根性就是和平不爱国,没有忧患意识。

Ⅷ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随便找本教育学的书,上面基本上都有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一、教育学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民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知识,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有一些体现在哲学中的教育学思想,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庄子的《庄子》,韩愈的《师说》,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等。其中《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等。
二、独立教育形态的产生和发展。17世纪以后,随着教育知识的积淀、教育实践的丰富、以及教育经验的积累,人民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近代以来学科分门别类的发展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使得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独立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使用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方面;有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1650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1632年,夸美纽斯撰写了近代最早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776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成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挥在那的世纪,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流派,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形成则打破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

Ⅸ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的参与。

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分类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孔子(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相传培养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其言论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其中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批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就其大者而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统治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抨击中世纪学校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还编写了各种教科书。主要著作除《大教学论》外,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和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订,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等很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任何教育实践总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经过实践,最后对原有的教育理论作补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提出新的思想体系。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而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也可以说,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Ⅹ 教育科学的发展体系

概况
在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 ── 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中,从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一方面逐步与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为许多相互联系的不同教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结合与分化,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科学体系,正在向完备的方向发展。
教育哲学
教育学原来是孕育在哲学之中的。17世纪,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为比较完备的教育学科。教育学始终离不开哲学,不论那一位教育学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为依据的。因此,19世纪中叶出现了“教育哲学”一词,展开了教育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进程。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和探索,美国于1916年出版了唯心主义教育家J.杜威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副题为《教育哲学引论》),标志着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吸取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经验,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对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依据而形成的欧美教育体系,把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分科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文化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强制性的纪律等称作“传统教育”。他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并把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称为“现代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给美国中小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暴露。于是出现了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和新托玛斯主义教育哲学。它们分别以不同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反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或强调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或强调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都提倡教师的权威和作用,因而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也叫“新赫尔巴特派”。与此同时,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当中分化出改造主义教育哲学。以后,随着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的兴起,又出现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分析主义教育哲学、结构主义教育哲学等派别。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思想家和近代教育家的教育论述中,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一些心理学思想。19世纪末,在实验心理学的推动下,通过实验教育学者的研究和倡导,出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趋势,并于20世纪初形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经过近80年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各科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其中颇有科学的因素,对促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社会学
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思想家们曾有一些论述。近代的教育家一般都把教育看作改良社会或维护社会现存秩序的工具。19 世纪,社会学兴起以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各种看法。20 世纪初,乃有教育社会学问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它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关系等。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未来学
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急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未来学的兴起,在60年代初期产生了教育未来学。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等进行预测,为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史
自古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记载;历代的教育家们也都用各自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了历史上的教育经验。到了近代,在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总结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教育史学科,并把它列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必修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该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它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探究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当今的教育工作。随着教育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教育史领域里又分化出许多学科。大体看来,约有 3个方面:①分国教育史,如中国教育史、美国教育史、日本教育史、俄国教育史等。②断代教育史,如中国的唐代教育、宋代教育、太平天国的教育等。③专题教育史,如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史等。这些研究都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教育经济学
自从教育产生以后,它就同社会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前提,这是十分明显的,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到近代才日益清楚地显露出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有的经济学者着手研究教育的经济意义,并于 60 年代产生了教育经济学。它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并作出精确的计算。这不仅为论证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而且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根据。
学校卫生学
学校教育如何保护和增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在他们的教育论著中都提出了一些增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的有益见解。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卫生学和医学的发展,经过专家们的研究,乃出现了学校卫生学。它根据儿童和少年身体发育的规律,从营养,自然因素(包括日光、空气、水等)的利用,外部条件(包括学校建筑、学校场地等)的设计和控制,教育过程中的卫生保健、体育锻炼等方面研究增进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管理学
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就有一个如何管理教育的问题。古代教育事业的规模比较小,学校内部的事务也比较简单,各级行政官吏和学校的主持人一般依靠经验进行管理。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学校内部的各项事务也日趋复杂,于是乃有教育管理的专门研究。20世纪以来,先后出版了许多教育管理方面的著作,随着管理科学的形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它研究教育管理的本质、作用,教育管理的过程(包括管理职能、组织制度、教育管理计划、教育评价、教育视导)等问题,在指导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
自从大工业发展以后,在生产的推动下,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民教育制度。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19世纪以来,各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吸取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该国的借鉴,开展了比较教育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后,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教育专著,而且研究规模越来越大,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它以一定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为基础,对一些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该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这方面的研究,在当前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教育统计学
20世纪以前的教育科学研究,大都偏重在定性叙述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乃产生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统计学。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科内容日益充实,由以描述统计为主,进展到以推断统计为主。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使人们更加精确地掌握教育情况,因此不仅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教育工艺学
20世纪以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学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从20年代开始,经过视听教育的研究,第一架教学机器的设计,心理学对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论证,电子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于60年代初形成了一门教育工艺学。它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工艺学等各门有关科学知识,对教育过程中的可操作因素(有关教育目标的教育情报、教材教具一类的媒体、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生行为、师生组织等)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进行实验性研究,以便于取得最优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学。它的出现,对于教育的科学管理,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的实施,现代化教育工具的设计和制作,均具有一定的或重要的意义。
教学法
在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上述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的同时,教育学本身也逐步分化为许多学科。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著的《大教学论》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论述。此后,随着各科教学经验的积累,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设置小学各科教学法(又称分科教学法),在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各系科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课教学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外语教学法、地理教学法、历史教学法、物理教学法、化学教学法等学科。中小学开设什么课程,就有什么课程的教学法学科。它们分别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各科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法,也有了不少研究。
此外,还从教育学中分化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原理、体育研究、美育研究等学科。还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学划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等。
现有的各门教育学科,分别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已经形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教育科学体系。但是,这个体系还很不完备,各学科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有不少问题还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因而,整个教育科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个学科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阅读全文

与科学教育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