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回.总体概括答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安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㈡ 金世宗改革的历史意义
金世宗依靠女真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改革以后,官吏的升迁以政绩为准,反对苟且因循。他有三条途径来考察官吏;第一,是亲自出巡;第二是派使臣专程视察;第三,是鼓励各地官吏和群众上书言事。
改革还涉及管制、法制和科举方面,在管制方面着眼于集权于皇帝,制定新的管制,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为宰相官,左右丞、参政知事为执政官。宰相增员,分散宰相的权力,以集权于皇帝本人也可以使更多的官员参与政事。
金世宗对状元、进士,不仅要求其有才,而且要求其人品好,对中状元的人,先要访家,若他在乡里的品行,品行好的,才能按状元的待遇对待。
除此之外,经济改革方面,金世宗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兵役、徭役和赋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徭役方面,他极力主张减轻农民负担,要求各地向他如实上奏农民负担详情,在百姓负担过重的地区免去百姓的一部分赋税。
此外,金世宗还采取措施,行修水利,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增加货币铸造,促进商业的发展,等等。
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以儒家的“仁政”思想来治世。他崇尚仁政、宽政,但又主张遵守纲纪,不能宽大无边。
金世宗是金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勤于政事,性格节俭。他执政时期和章宗时期是金国最强盛时期,作为一代明君,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汉文帝。他主张在汲取汉族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民族特点。在这一点上,元世祖和清太宗都比较赞赏他。后来清太宗在称汗后,改国号为清之前,就受到手下汉官的提醒,让他效法金世宗。
金世宗的政绩使赢得了封建史学家的美誉,颂他有“汉文学风”。说他统治“号为小康”。这些赞颂虽有过分,但历史地分析金世宗在位时所作所为,他称得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㈢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怎样
措施:实行管抄理俸禄制;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旧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后,官吏来源的主要渠道是门阀以及与门阀制度相应的选举制度,这种选官方式必然造成一部分官员依靠门资占据官位却缺乏相应的能力。
太和年间,孝文帝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
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前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
㈣ 概括历史上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其革命性意义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笔者认为,概括起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建国以后,中国作为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使自己尽快地摆脱贫困和落后,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我们主要照搬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组织发展经济,这种体制在初期也曾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开放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经过30年的努力,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当代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历史新时期。二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表明,一方面,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视实践探索和创新,使改革开放成为推动发展的新的实践源泉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因此,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完善和成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加显著的体制性效益。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然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过程,就是围绕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展开的,就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一是确立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30年实践是坚持和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在这条正确的发展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确立并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82年,确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2004年,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制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2005年,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上列举的这些法律制度,是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改革开放推进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空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和创新。我们党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我国已进入民主法治的历史新时期。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深刻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促进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力蓬勃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党的十二大,我们党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和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推动了我国更深入更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和利益。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年,我们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是在对外开放中扩大交往与加强合作。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坚持和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各个方面扩大交往与合作。30年的对外开放扩大了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经济进程的融合加深,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这些新的趋势的出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不竭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发展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是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少投入、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环、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㈤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于专494年进行改革属。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颁布均田令,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为了接受汉族文化,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着汉服,学说汉语,采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㈥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专概括起来有属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㈦ 宇文泰改革的实质
社会体制的复改善制与革新。
宇文泰一生,正处在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捩点,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鲜卑族杰出的人物。
㈧ 彼得一世的改革有哪些历史意义
颁发来了《农奴制》巩源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㈨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
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或措施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1)目的: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巩固北方新的统一。 (2)内容或措版施:迁都洛阳,权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3)历史意义: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受的教育以外,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以下内容请阅课本P114)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