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廉者仁心北京廉政历史文化

廉者仁心北京廉政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3-03 00:52:45

『壹』 廉政身边 事例

廉政格言警句(一)

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过能力。

15、领导干部办事三问:讲道理时,先问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是否做到;批评人时,先问自己有何责任。

16、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17、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8、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9、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郑义门”的廉政故事

编者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郑义门创建并倡导的“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堪称古代文化廉政之典范,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郑义门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倡导的勤政廉政、仁义道德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同样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浦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江南第一家”建立浦江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县纪委编撰的两期教材五易其稿,译成白话文,汇编成两卷“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史”,发给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同时规定,今后凡是新提拔的县管干部或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都要到这一基地接受一次廉政教育。
郑义门对德与廉十分重视,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等家规,因此从这儿出仕的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为此,该县纪委组织抽调人员,与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原则,从大量郑义门文化史库中,挖掘出二十余个廉政勤政小故事,每篇言之有据,发人深省。现从中撷取四则小故事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一、郑铢官小不忘廉
郑义门七世祖郑铢(1299——1355),字彦平。四岁母丧,十一岁父逝,兄弟三人,由伯母周氏抚养成人。
他和兄长郑钦经营嘉礼庄田二千亩,收入用于家族中男女婚嫁,余资储藏,使得一家男女大礼经费无虞。
郑铢立志要为朝廷、百姓做点有益的事,至北京被荐于脱脱丞相,脱脱见而器之,奏为宣政院照磨管勾,统领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是关系和尚们的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最容易与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几任照磨作伪犯科现象时有发生。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拒收,和尚们还以为自己的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屡遭拒退,真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经过打听,方知郑铢来自浦江“郑义门”,郑义门有严厉的《家规》,其中规定:“子孙出仕如有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贿者始各自敛。
时江浙行省右丞相朵儿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勋,统领宣政院事,察知郑铢之廉洁。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异口同声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遂任命他为持檄文行部两浙,仍一毫无所取。众和尚说:“凡受檄来者,都想得重贿,否则,祸立见。在他们回去时,无不积钱数万,独郑君两袖清风归去。
不久郑铢调任上海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大使。当时,在嘉定、华亭、上海交接带,有田数十顷,属于提领所辖。而都水使者(统管水利的人),要增加江淮财赋府的税收,便重复收赋。由此,田赋苛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郑铢察情后奏于朝廷,得以免赋。同时,制止了在稻田所工作的官员随心所欲提取精粮的现象。郑铢官虽小,但是为官廉政,受人称赞。
二、郑机律己防微杜渐
郑机,字叔慎(1361——1429),郑义门第九世祖,明朝永乐中以贤良荐举于朝廷;经吏部铨试,授文林郎湖广汉川知县,后转任广东省仁化县知县。由于自幼就读于东明精舍,受到严格的儒学伦理教育及孝义家风的熏陶,任内宵衣旰食,勤政爱民,平蛮寇,修水利,奖农耕,政迹显殊,尤其在廉洁方面,他更是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从不收属下及百姓的礼物,被当地百姓誉为清官。
永乐庚寅(1410年)五月初二,是郑机五十岁生日,按照风俗习惯,应该祝贺一番。早饭间,夫人楼琼征求丈夫意见,郑机吩咐楼琼注意节约,去买一斤鱼、两斤肉、一斤豆腐和一斤黄酒,作为生日晚餐,说完后就到公堂料理事务去了。晚餐时郑机看见桌上摆满了名贵佳肴,大大超过了早上计划的标准,刹时拉下脸面,怒责夫人:“你也学过郑氏家规,家规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於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入祠堂'。俭可养廉,奢则生腐,你难道忘了吗……”楼琼当然不会忘记威严的家规,在丈夫的严厉责问之下,她只好吐露了真情。
原来,郑机手下有位名叫章玉的典吏,平时工作很卖力,受到郑机器重,相互间关系也较好。章玉在知县夫人买菜回来时得知今日是知县大人的五十寿诞。章玉想,知县平时节衣缩食,一身清廉,是从不收受他人礼物的,但在五十岁生日之时,买几道好一点的菜,让他补补身子,作为一个部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 ,他说服了知县夫人自己花钱买来几道好菜,请夫人晚上一并烧来吃。夫人也觉得在理,又没有违反原则,况且章玉的一片真心实为盛情难却。
郑机听了夫人的表述之后,仍怒气不消,说:“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腰杆子就硬不起来了。这次既然已烧好了,不能原物退还,但必须退还等价钱两,分文不少。”
次日 ,郑机叫来章玉认真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你的行为将陷我于不义。”随后掏出九钱银子还章玉。章玉见状连忙退却:“大人生日,买点东西吃吃又何妨?”郑机看章玉还没认识到问题所在,再次正色道:“你我身为朝廷官吏,食俸禄,理应集中精力忠君效国,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把精力花在巴结上司上,那是于你的名声亦是不利的。况你我关系较好,理解我支持我是对我最大的关心,请不要败坏我及我家族的名声。”
章玉听后从心底里佩服郑机的为人:“大人你是真正的清官,说到做到,刚正不阿。但由于前几任知县的腐败,现县吏的思想上仍沿袭着旧风陋习,阳奉阴违,送礼的多,受贿的也多,治贿还必须花大力气。”郑机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在城门口贴出了一张官告,主要内容是严禁馈送受贿,有受贿行为的官吏要主动退赃,可获从轻。又欢迎乡民直接告状,查实有贿情又不主动退还者,必视情节轻重给予惩办。布告一出,有自首的,有告状的,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批贪官得到应有惩处,一批廉洁奉公的官吏得到表扬,人心大快,社会风气随之转好。
三、郑铢杜绝敛财恶习
明永乐元年,永乐皇帝颁下圣旨,任命浦江郑义门第九世郑铢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广东南闽,抚安军民。
一介布衣之士的郑铢,受此重任后,念念不忘“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的家训。深入基层察访,体恤黎民疾苦,夜不入眠,构思治理良策。
忽一日闻报,有人求见,遂升堂入座,见数名乡间绅士抬一条五尺有余的蟒蛇,跪于堂上。声称:“叩见大人,草民特来献礼”。郑铢暗思,本官初来乍到,未建政绩,平白送礼为何来?遂命退回。叩见者唯唯从命,抬蟒蛇而返。越三日,又抬六尺有余的蟒蛇叩见。郑铢又命退回,并说:“本官决不妄取百姓丝毫财物,以后若再如此胡闹,杖你们五十大板。”叩见者恹恹而去。又过三天,更抬一条七尺有余的巨蟒跪于堂下求见,用恳求的语气说:“大人开恩,草民组织人员,在深山丛林中搜寻,今幸得此罕见巨蟒,再大无法寻觅,大人如再不收受,只得听凭大人处置了。”郑铢愕然而责之道:“何故献蛇?为何三番五次不听?许你等细细道来,有理尚可,否则处你等五十大板。”献蛇老叟颤巍巍地说:“本地习俗,凡新官上任到此,须献蟒蛇一条,以表草民们的敬意。至于蟒蛇何用,大人可将其切成条状风干,蒸饪食用,其味鲜美可口,食后有清凉散毒之效用。前几次献蟒蛇,大人不收受,草民们认为大人嫌小,所以化九牛二虎之力,从深山中捕得今天这条罕见巨蟒,真是大人福大,万望大人开恩,不加草民之罪。”说毕叩头不起。郑铢听后,连命差役搀扶下跪乡民,并和颜悦色地说:“本官初到南闽,不悉本地风俗,枉累你们费了这般周折,实感有愧。”遂命差役收下蟒蛇,将自己五两饷银作酬金,付予乡民。乡民再三推辞不受。郑铢说:“本官决不一毫妄取于民,如不收银子,请退回蟒蛇。”叩见者见大人主意已定,又惊又喜地收起银子道谢而去。
是夜,郑铢浮想联翩,《家规》曰“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细思白天献蛇一幕,岂非贪官所作的敛财勾当。逐立马提笔写道:“献蟒蛇的习俗,实乃贪官敛财的一种伎俩,今后予以取缔。官吏中有行贪污受贿卑鄙勾当的,严惩不贷云云”。张贴于公众场所。
郑铢在任期间,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依法治理。对贪官污吏,正直敢言。不怕强权,受理贪污案件十有余起。领导百姓组织民团,保护乡村安宁,教育百姓拥军,士兵爱民,倡导百姓开荒造田,终于使一方能保持温饱。
郑铢任满还朝,仍两袖清风,赢得百姓的爱戴。临行之时,百姓为颂其功德,特置了一把万民伞,为其遮阳避雨,夹道挥泪送别。
四、郑祖琛严惩贪官
郑祖琛,字和佩,号献之(1784——1851),浦江县人,郑义门第二十三代孙(迁居吴兴双林),天资聪敏,一目十行。清朝嘉庆进士。箕风毕雨,为官清正。在江西任按察使时,玉山县孙知县要求拨一笔款子,用来兴修水利。向朝廷申报后,朝廷拨下专款,郑祖琛要其专款专用。事后孙知县却把这笔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实际上没有修堤,亦未筑塘,却虚报兴修水利功绩。郑祖琛本要去玉山巡查,但忙于邻县事务,一直拖到秋天。
郑祖琛去玉山县巡查时,正当旱情严重,沿途田地干裂,禾稻干枯。路上百姓三五成群,携妻带子,前往浙江讨饭。深入调查后,才知真相。
原来孙知县的计划是要开一条水沟,把水引向高田。由于水沟必经一处高坡,高坡的主人是当地的大财主,姓胡名山,有钱有势。高坡上头是胡山的祖墓。听地师说,高坡是龙脉,如果从中开一条水沟,等于凿断了龙脉,胡山家必将招来灾星。为此,胡山不惜一切代价,买通孙知县的二姨太。二姨太姓林,很有姿色,深得孙知县的宠爱,林姨太的枕头风,孙知县总是言听计从。林姨太说:“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任穷知县,金银上千斤。你两年知县到如今,什么也没捞到,胡山这块肥肉不吃的话,恐怕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孙知县说:“这白花花的银子我也喜欢,只怕今年天旱,这田地无收成,后果不堪设想。”林姨太说:“这几十年只旱一次,去年不是很好的过来了?只要挨过了今年,明年任满就可升迁。”孙知县面对金钱的诱惑,失去良知;索性把朝廷拨款也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只是虚张声势,修了几处小池塘,却谎报功绩。偏偏今年碰到旱灾,伪情暴露,立见眼前。
郑祖琛将孙知县押往京城待办,将其家产全部没收,救济灾民。并张贴安民告示,开仓放粮,召流离者回乡,兴修水利,确保来年丰收。

『贰』 应珍重传统的廉政文化,而编辑的我国历史上乾隆皇帝拒腐防变的廉政文化作品——新书《乾隆与玉》

胡旗点评《乾隆与玉》一书,作者李宏为,编辑吴素莲,是一部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真实记录乾隆皇帝与玉相伴一生的图书;是一部讲述乾隆皇帝玩玉、赏玉、藏玉,治国不忘养性,尽享富贵人生的图书;也是一部以清宫历史档案为依据、以发生在清代乾隆朝与玉有关的一系列真实事件和故事为背景,客观阐述乾隆皇帝的治国理政、和谐边疆、体恤民情、清廉吏治等思想的图书。书中除了系统、详实地介绍了清代宫廷玉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外,还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发生在清代宫廷与玉有关的廉政事件和案件,从特定的角度介绍了清代朝廷反复倡廉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对我们今天考察历史成败得失、夯实清正廉洁基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胡旗介绍 【内容摘要】: 晨报讯 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真实讲述乾隆皇帝与玉相伴一生的图书《乾隆与玉》正式出版,该书以发生在清代乾隆时期与玉有关的一系列真实事件为背景,在介绍清代宫廷玉文化之外,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清代廉政事件和案件,本书以丰富的档案材料为基础,是一部系统研究传统反腐败力作。
清代反腐有成果事实上,清代皇帝高度重视反腐,顺治元年(1644)便规定“凡官吏犯赃审实者,立行处斩”,顺治8年(1651),又规定“治国安民,首在惩贪”。顺治12年(1655)下谕:“今后内外大小贪官,受赃至十两以上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没家产入官,仍依律定罪。”
清代反腐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大清律例》共47卷436条,对腐败者动辄斩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按《大清律例》,大臣专擅选官(即用人腐败),“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此外,“大臣亲戚,非奉特旨,不许除授官职,违者罪亦如之”。

应珍重传统的廉政文化

‍‍‍十载辛苦,《乾隆与玉》终于正式出版。
作为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真实讲述乾隆皇帝与玉相伴一生的学术著作,书中对清代廉政文化的介绍令人耳目一新,修正了坊间诸多误会。
清王朝定鼎后,长期重视反腐问题,其中既有制度周密、执法严格等成功经验,也有“养廉银”等失败教训,总结这段历史,借鉴优秀廉政文化,对现代人而言,意义深远。
为此,《北京晨报》特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李宏为。
写着写着就写到反腐去了
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写玉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玉文化高峰期,即战国、西汉和清代的乾隆时期,对于后者,有一些论文,但专著很少,我花了10年,力图把乾隆与玉石之间的故事讲清楚。从专业角度看,以往介绍都比较散,我这本书相对全面。
写玉文化,撇不开与玉相关的那些案件以及清代的廉政文化。以往史学界对此不太关注,在大家印象中,清朝官员腐败到极点,不可救药,从而忽视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许多好东西也被抛弃。
清代反腐有成果
事实上,清代皇帝高度重视反腐,顺治元年(1644)便规定“凡官吏犯赃审实者,立行处斩”,顺治8年(1651),又规定“治国安民,首在惩贪”。顺治12年(1655)下谕:“今后内外大小贪官,受赃至十两以上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没家产入官,仍依律定罪。”
清代反腐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大清律例》共47卷436条,对腐败者动辄斩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按《大清律例》,大臣专擅选官(即用人腐败),“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此外,“大臣亲戚,非奉特旨,不许除授官职,违者罪亦如之”。
防微杜渐,体现法的尊严
清代不仅严厉打击直接腐败,对腐败苗头也严加防范。
比如下级赞美上级“德政”,《大清律例》规定,有此行为“即是奸党,务要鞫问(审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
再比如奏事太监,历来是腐败的“重灾区”,故顺治立三块铁牌,太监干涉朝政、内外交结者,凌迟处死,而“内官及近侍人员相交结”的官吏,“漏泄事情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法律严格周到,谁能不怕?
再好的匾也要有钉子挂
有好的法律,还要严格执行,清代皇帝对此高度重视。
比如高朴,他家三代为官,亲姑姑是乾隆的皇贵妃,但他走私玉石案发后,乾隆立即将他正法。
再比如和阗领队大臣德风,曾私售贡玉,用来修补衙门,还不是大建楼堂馆所,刑部提议不予追究,乾隆却因他卖玉石时没上奏,判“斩监候”,在监2年多,父亲去世,妻子改嫁,他哥哥德保是礼部尚书,一品大员,却不敢向任何人说情,自己带着老母去探监。知道此事后,乾隆被感动,将德风释放,但出狱不久便病死了。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整体上看,清代官场并不像后人理解得那样不堪,甚至好于后来的一些时期,还是涌现出了林则徐、邓世昌等名臣。
影视戏说带来历史虚无主义
为何后人对清代官场评价差?这与当下一些影视剧不负责任有关。
我们长期强调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有时过于意识形态化,比如过去所反映的义和团、太平天国等,今天看来未必公允。一些真正优秀的历史文化反而没有宣传,以为只要是封建主义的,就必然腐朽,有了这样的偏见,谁还敢说话?
当然,再严格的制度,也不可能彻底杜绝贪腐,清代确实出现了和珅等大贪官,但传说他贪污几亿两白银,家中藏玉比皇宫还好,却有过甚其辞之嫌。扳倒和珅,主要是权力斗争,而非惩贪。和珅出身低,后被赐予“黄带子”(拥有亲王以下宗室身份),自然引起很多人不满。和珅不喜欢玉,他第一次被抄家时,记录在案不过几百万两。
清朝皇帝“走正道”
当下电视剧喜欢夸张皇家奢华,其实清朝皇帝比较注意节约,乾隆虽沉迷于玉,却反对镂空等虚耗人工的修饰,皇家烧造瓷器中的残次品直接售给民间,大臣建议销毁,因为有五爪龙和明黄色,是皇家象征,乾隆说五爪龙民间早就有,明黄色器可以收回,用来赏赐官员。
到嘉庆时,他认为玉“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下令减少进贡,很多大料被弃在途中,道光时,下令停贡。
清朝入关时人口不过几十万,却能稳定政权达276年,其廉政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清代皇子从6岁即开始读圣贤书,坚持走正道。
第二,胸襟博大。以皇太极为例,在与洪承畴等作战时损失惨重,后来却以大局为重,赦免全部明军败将,立下良好的家范。
倡廉先需自身洁
反腐倡廉,关键是要做好自己。
首先,皇帝要以身作则。1761年,乾隆下江南,见扬州行宫被重新装修,大为不快,地方官员辩称费用是商人捐赠,乾隆更为生气,说:“商人亦吾赤子,岂于百姓则恤之,而于商人则累之耶?”
第二,重视惠民之政。不仅做实事,还要严防“豆腐渣工程”。
第三,反对官场上的形式主义,苏州织造海保在奏折中,例行颂圣,乾隆批评道:“朕之行事,其实非得失,当听天下后世之公论,尤不在进献之谀词。”
其四,重视教育和学习。清廷也有学习制度,请翰林院官员来讲课,他们享受特殊待遇,见皇帝只用两跪六叩,而非普通官员的三跪九叩。
我们该向历史学什么
历史丰富而鲜活,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清代采取“养廉银”制度,却没能有效抑制贪腐,后人主张“高薪养廉”,说明没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清政府重视反腐,却不注意抑制骄傲,结果在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前失去先机,这警示后人,国家再强大,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美国几年前高呼“重返亚洲”,引起许多国家不安,今天不也改成“亚洲再平衡”了?
清代反腐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而非法制、制度、政策不分,不能用后者来代替前者,靠下个通知、禁令来反腐,不容易见效,还是要靠法律。
陈辉/文 晨报2013年4月30日

这是一部根据清宫档案史料撰写、讲述乾隆皇帝与玉的书,读起来似乎缺乏精彩和生动,但这是一段真实、已被世人遗忘很久,并覆盖上了厚厚历史尘埃的往事。
档案不仅要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服务,也要为祖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档案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传播覆盖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特色文化产品。
出于对玉器收藏、鉴定的喜好,本人很久以前就立志要以清代历史档案为依据,写一本关于乾隆皇帝与玉的书,以正民间传承的各种“真实”故事和“美丽”传说。2003年开始构思、收集资料,2007年动笔写作。其间,因工作关系而断断续续,迄今六年方始完成,加上准备时间,前后共用了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本书不拘泥写乾隆皇帝与玉的旧情往事,而是想通过乾隆皇帝与玉的情缘,向读者展示一个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理朝庶政、繁荣社稷、富裕百姓、整顿吏治、和谐社会的多彩人生。同时,讲述一个君王与玉的故事,揭示社会与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哲理和感悟,暴露人们藏匿在内心深处的自然天性和本能,也是本书的一个写作目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我的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杨珍研究员的指导,以及梁华京先生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李宏为 2013年2月26日于北京

总策划: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李辉,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学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名誉馆员梁华京,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葛宇,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胡旗、苏北、朴成日、于立新、爱新觉罗兆瑞、朱明、董寓榕、刘欣等
主办 大文化使者北京梁华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文化使者北京司马小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叁』 到北京什么地方参观比较有教育意义。比如廉政、纪检等等。

抗日英雄抄纪念馆、卢沟桥(铭记历史)、毛主席纪念堂(树立以伟人为榜样的廉政思想)、八达岭长城(历练意志)、历史博物馆(全面的了解新中国的历史进程)等 我的团队我们的家真诚为您解答,祝您愉快!希望您在满意的答案上选择“采纳”☆⌒_⌒☆

『肆』 全国基层党建廉政教育中心网原公司地止在北京什么地止

全国基层党建廉政教育中心,王源公司的地址应该在北京的朝阳区。

『伍』 北京有没有专业做党建展厅,廉政教育展厅的设计公司

北京大格局专注于党政部门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

『陆』 北京古代廉政历史文化展 在什么地方

北京古代廉政历史文化展 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廉者仁心——北版京古代廉政历史文化权展览”,自2013年5月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推出以来,各界群众参观踊跃,社会反响强烈。展览由北京市东城区纪委监察局主办,旨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柒』 廉政文化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的确是清大清包括现在的东北地区,而这片地区在明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包括现在的黑龙江和吉林部分)都在后金的控制下. 当然是清啦...最大的是元...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曰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
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
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
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
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圃箕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
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
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曰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
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
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
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捌』 弘廉洁之气、树文明之风

弘廉洁之气,树文明之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在诗中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廉洁之气。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土木堡之变”,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如今的中国是处于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律己方能服人,廉洁方能聚人”。因而在我们党建工作之中,廉洁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廉洁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党强化自身建设,克服消极因素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都应采取得力措施,着力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促进党员干部带头廉洁。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自己做起,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以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树立党和政府的崇高威望。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只要党员干部做好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有了希望。这是因为党员干部廉洁是由其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是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巨大的影响。党员干部的腐败,所影响的是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生活。党员干部是否廉洁,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因此,从党员干部抓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在惩治腐败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要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做到管好自己,管好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党员干部廉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只能在实践中研究探索,这就很可能导致具体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往往滞后于改革进程,形成“时间差”。这种机制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就会给腐败现象的滋生以可乘之机。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金钱的作用、金钱的诱惑力急剧增大;另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很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因此,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党员干部廉洁尤为重要。只有自制力增强了,把为官意识纳入“有权不谋私,用权为人民”的轨道,才能以身作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气,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同时,党员干部廉洁是对外开放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相互影响加大。我们在扩大国际交往、文化科技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同时,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看作是他们搞和平演变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进行渗透腐蚀、进行颠覆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固的思想堤防,很可能被灯红酒绿、美元金钱所诱惑,从而做出丧失民族气节,出卖人格、国格的事情,对此,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的精神.当我知道2008的奥运会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举办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欣喜若狂.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心情,而溶入全中国13亿人的心中。2008北京奥运会正向我们踏步走来.我们在街头巷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这个口号随处可见,它的流行显现出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热度,也意味着我们作为东道主应有的风度.文明,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也就是这两个字.2008年,我们将迎来五湖四海的宾客,他们有不同的肤色和各种不同语言,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文明. 一个不懂文明的人是很难进步的,而一个不懂文明的民族是很难真正获得解放的。所以,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一份自我改良的责任,让文明常存于我们一言一行中。因为拥有文明,也就拥有了美好的一切! 做文明的人是一种无所失落的选择,是对宇宙秩序与人类的深刻理解。因为文明本身就是轻松、洒脱、实在,“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地球!”文明有时就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不可思议。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会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些小小细节,来自于平常生活,也许并不起眼,容易疏忽,但它的体贴、慰藉与温暖,能让感受到的人如沐春风,心灵润泽。 也许,发现生活中的不文明之处非常容易,但是,如果多多发现到那些出自于对他人尊重而为之的文明礼仪,比一味对恶习的谴责更能净化心灵,它唤起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情,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互敬互爱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这个注重细节的时代,一个称呼、一句问候、一个举动,都可能留给人深刻印象,印象的好坏就视乎你的言行是否出自对他人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陶冶礼仪、践行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上下同行,携起手来,让廉正之气洒满每寸土地,让文明之风吹向每个角落。

『玖』 我国廉洁修身的历史及发展

大学章句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平声,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去声,后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拾』 北京景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景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党政文化展览产业服务的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内司拥有完备容的企业资质与成熟的团队,始终致力于廉政馆、教育馆及企事业展厅等文化场馆领域,全方位提供前期策略、创意设计、布展施工一体化服务,及多媒体展示、虚拟展厅设计、文化衍生品等专业化服务。廉政教育展馆历史文化展馆红色文化展馆机关文化展览主题文化公园虚拟展厅
法定代表人:刘士第
成立时间:2015-01-15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801849343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411

阅读全文

与廉者仁心北京廉政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