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理的历史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贰』 大理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南中地区的永昌郡。
大理地区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变,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2)大理的历史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大理地势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目前工业主要集中于洱海南岸的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古南诏国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遗址,规模较大,是国家级文物。位于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镇则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的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颇具特色。
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关镇古代为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境内遍植朝珠花,以“上关花”而闻名。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和巍山等景区。
『叁』 大理有那些历史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肆』 大理国的历史文化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地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当地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大理国与南诏被称为“妙香古国”不仅是因为这时期佛教僧徒众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体系在这里都存在,这里还是云南境内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传地 。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云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书省,加强了统一政权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伍』 丽江和大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什么
丽江: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区,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老君山是"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区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其中很多是珍稀濒危植物。一城,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都是去“丽江古城”,最出名的“四方街”,可以逛逛感受下休闲、古朴的民族文化。一湖,即泸沽湖,位于宁蒗县境内,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为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江,即金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和宝山石城。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一风情,即摩梭风情,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习俗。
大理:很出名的旅游景点,中国的“十佳旅游城市”之一。有“风花雪月”的美称,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苍山、洱海、白族风情以及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大理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城里白族传统的民族文化气氛浓厚,值得一逛。
『陆』 如果大理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文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最大的问题和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从文化上讲先说亮点1、大理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看起,170多万年前的人类住在洱海边专,一直到今天2、大理曾属经是近450年的经济、政治中心(唐末、到明朝中期)3、大理苍山、鸡足山、上关很多地方是原生态的栖息地4、拥有1000多年的古迹 问题大理的知名度还没有香格里拉和丽江大
『柒』 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哪几个
国家级的有6个:
1、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2、大理历史文化名城
3、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4、建水历史文化名城
5、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6、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
1、腾冲历史文化名城2、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3、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4、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5、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6、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8、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9、通海历史文化名城
(7)大理的历史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从1988年开始,省建设厅、省文化厅分别在建水、巍山、腾冲、威信、保山、会泽召开了六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及时总结名城保护中的经验得失,为各名城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昆明城市规划委员会由一位分管副省长出任主任,重大建设项目须经规划委员会论证确定,为保护城乡文化遗产提供了决策依据;丽江成立了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管局,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
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红河、会泽等城市,相继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制定了名城保护条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2007年11月29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使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捌』 想了解云南大理的风俗,历史文化,传说等...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诏权 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帅大军灭大理国,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
公元1381年,明军攻占大理,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现今的永平县、南涧县则分属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仍沿袭明朝建制,大理 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属厅。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爆发了以回族杜文秀为首的滇西各民族大起义,在大理设政权公元1911年,昆明“重久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1929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祥云、弥度、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个县。
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大理专区辖大理、下关、邓川、洱源、云龙、漾濞、蒙化、凤仪、弥度、祥云、宾川、及现属临沧地区的云县、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共十五个县市。
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区成立。区划几经调整现辖大理市、鹤庆县、剑川、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共12个县市。
198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西汉武帝曾在大理设置郡县,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公元738--902年),
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曾在这里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有驰名中外的大理崇圣寺
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剑川石钟山石窟、弥渡南诏铁柱等重要的文化古迹,被誉为"西南的敦煌"。
"玉洱"、"银苍"是苍洱风景区的重要景观。风、花、雪、月为大理的四大名景。
大理的著名景点有: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游船,喜州民居,白族民俗三道茶歌舞表演等。
『玖』 云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滇越铁路抄: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100年(1903年开始)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相撞、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云南主要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的云南由于地理因素,自古以来与中原难以交往,与越南、老挝、缅甸等邻国有着更为广泛的交往。到了近代,由于历史原因,云南与邻国、欧美等国家又发生了诸多的联系,并产生了许多历史大事件;在云南与海外近100年的交往中,造就了包括滇越铁路在内的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迹。这一切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云南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茶马古道:这个耳熟能详...
普洱茶:这个不知道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