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于东莞的历史名城
历史背景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城市荣誉近年来,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已通过验收。
编辑本段民间艺术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
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贰』 东莞文化
东莞文化
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民间艺术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
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南国红豆——粤剧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舞狮(龙、麒麟、凤)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赛龙舟 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客家山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荔枝节 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举行欢庆活动,共庆丰收,共聚友谊。
东坑“卖身节”—“翻身节”—“泼水节” 这是一个从明代起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而来的有趣民间节日。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东坑及附近生活极度贫苦的农民就聚集在东坑村的大榕树下,等候大户人家雇佣耕田、打工、雇主看中谁,就用水泼湿被雇者的衣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间的“卖身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富裕,“卖身节”就逐渐演变成为庆贺美好生活的“翻身节”和“泼水节”。
饮食文化
东莞菜属岭南菜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分山乡风味菜系、水乡风味菜系等,各有代表菜式,如山乡风味里有樟木头客家咸鸡、大朗榄酱炒饭、清溪茅根黄豆坑螺汤等,水乡风味有沙田莲藕煲龙骨汤、洪梅芋合干拗蚬肉、虎门蜜汁烤鳗鱼等。
【美食购物】 特产 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
东莞主要食肆 花园新村食街——于东城区堑头的花园大街一带,是莞城市区一处十分出名的饮食场所。有海鲜酒楼、西餐厅、酒巴、粥城、茶餐厅、快餐店、面包屋、果汁店、茶庄、客家菜馆、糖水铺等。
虎门新湾食街——位于虎门镇新湾渔村。一条以竹棚搭成的食街,延绵近百米,绝对新鲜的海鲜,简易的竹台竹椅,颇有特色。
长安新民食街——位于长安镇新民村,伸出海边的一个个凉棚,用杉木杉皮搭就,捞上当地出产的麻虾、乌头鱼、膏蟹,即时加工,别有风味。
石排食街——位于石排镇中坑村,这里的食肆以精心泡制塘鱼著称,尤以东莞四大家鱼(鳙鱼、鲩鱼、鳊鱼、鲮鱼)的烹制最为出色。
大岭山蛇宴食肆——大岭山镇烹制蛇宴十分讲究,炖蛇汤用硕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烧中的木糠柴火“焖”成,味道浓郁,食客连喝十碗八碗不腻。
清溪客家菜食肆——东莞清溪镇一带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这里许多食肆烹制的客家菜很正宗,尤其是客家狗肉、酿豆腐。
『叁』 东莞的介绍
东莞,又称“莞城”,位于珠江口东岸,“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专”,国际花园城市属1,全国文明城市2,全国篮球城市3,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音乐之城”4、“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5、国家森林城市等美誉。2015年2月,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62015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LEI世界大会全球200余城代表聆听“东莞声音”。
『肆』 东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吗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截至 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74.8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520.11万人。截至2011年,港澳同胞约10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历史背景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城市荣誉 近年来,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已通过验收。编辑本段民间艺术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伍』 问:广东东莞有什么地方特色
1、民间艺术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南国红豆——粤剧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舞狮(龙、麒麟、凤)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赛龙舟 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客家山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荔枝节 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举行欢庆活动,共庆丰收,共聚友谊。 东坑“卖身节”—“翻身节”—“泼水节” 这是一个从明代起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而来的有趣民间节日。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东坑及附近生活极度贫苦的农民就聚集在东坑村的大榕树下,等候大户人家雇佣耕田、打工、雇主看中谁,就用水泼湿被雇者的衣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间的“卖身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富裕,“卖身节”就逐渐演变成为庆贺美好生活的“翻身节”和“泼水节”。
2、地方美食
东莞菜属粤菜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分丘陵、埔田、水乡、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如丘陵片有樟木头客家咸鸡、埔田片有大朗榄酱炒饭、水乡片有中堂鱼鲍、沿海片有虎门大宁蟹黄粥等。
3、地方特产
冼沙鱼丸、蟛蜞粥、鸭尾鱼包、石龙麦芽糖、麦芽糖柚皮、三禾宴、白沙油鸭、麻涌香蕉、石碣龙眼、企石梅菜、道滘裹蒸粽、莞香、东莞荔枝、道滘肉丸粥、谢岗豉油鹅、谢岗鹧鸪饭、厚街腊肠、虎门麻虾、东坑阴菜牛展汤、东坑糖不甩。
『陆』 东莞最有历史的村镇
【历史背景】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
近年来,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已通过验收。
【文化特色】
民间文化艺术: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艺术、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
教育:全市拥有各类学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电视大学1所,普通中学134所,中专、中师、技校及职业中学21所,小学414所,另有幼儿园511所,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专任教师3.7万人,基本建立起从幼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终身教育的比较完整协调的教育体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5年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1%,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6∶4;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全年培训量达50.40万人次。成人高考报名人数为22442人,实考21004人,录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录取率为90.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数为57515人次,报考人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2005年引进各类人才11.67万人,新增高级人才2875人,新增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3400人,本科学历3.6万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3.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064人,中级职称105725人,初级职称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文化:东莞市有东莞电视台、东莞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东莞日报等媒体,各镇有电视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镇文化中心80个、图书馆(室)473个,文化广场447个、博物馆16个,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 东莞是全国有名的篮球城市、游泳之城、举重之城。
卫生:全市现有医院53家,卫生技术人员13053人。东莞体育健儿破世界纪录86次,破亚洲纪录40次,破全国纪录165次,获国际比赛金牌235枚,全国比赛金牌519枚。
【重要历史事件】
1、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焚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门海滩挖出长宽各15丈的2个大池,灌入海水,然后把鸦片投入池内,泡透后放石灰.再打开涵闸让鸦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2、 东深供水工程
为解决香港同胞食用淡水问题,中央政府在1960年建成深圳水库,开始对香港供水。l963年大旱,港九同胞饮用水十分困难,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此事非常关心。同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路过广州,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召集省委书记赵紫阳、省长陈郁等人向总理汇报兴建供水工程问题,提出了3个方案。周总理听了汇报后,同意从东莞县桥头镇引东江水,利用石马河道,经过8级抽水站把东江水提高水位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然后在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入深圳水库,再通过钢管送水到香港的设计方案。于是,东江一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于1964年全线展开施工。经过1万余人一年奋战,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开始供水。东深工程建成后,除负担供水港九地区每年6820万立方米外,还负担灌溉东宝两地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和向深圳市供应生活用水每年3000万立方米。香港同胞从此解除了缺水之苦。
『柒』 东莞历史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去石龙南社看看.
『捌』 东莞的传统文化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厚街烧鹅濑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诱人。
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是地道的东莞水乡菜。鱼丸是东莞的传统美食,尤其以高埗镇冼沙村的鱼丸最为出名,也就是洗沙鱼丸。洗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而且鱼塘中不能养鸭鹅,以保持的鱼肉味道的纯净。而且洗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把鲮鱼剃骨取肉之后,要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鱼丸,这样做起来的鱼丸胶质多、韧性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样一弹数尺高,吃起来也相当有咬头。
冼沙鱼丸入口确实非常有咬头,而且味道鲜美。特地拿了一个鱼丸往地下抛去,真的弹起一人多高,果然名不虚传
视线——
东莞可园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园,即是环碧廊。长廊环绕整座园林,环长廊一周,全园景色可尽览无遗。环碧廊的开端设在“擘红小榭”之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主人邀请文友品尝荔枝的地方。双清室是可园的又一胜景,其结构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亚”字为图,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双清”之后,是“问花小院”,为主人赏花之处。顺环碧廊步出“问花小院”,来到一处广阔空间,园中花丛果坛,满目青翠,被称为“壶中天”。“壶中天”无任何建筑,它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独立的空间,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园最庄严的建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显得气派不凡。堂外左右两廊长花基,秀丽中蕴藏着庄严肃穆。右前方设一小台名“滋树台”,为专门摆设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筑一大石山,状似狮子,威武雄壮,其间建一楼台,人称狮子上楼台。
在3.3亩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底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创建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声音——
道滘镇——中国曲艺之乡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粤剧曲艺在水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镇,各镇都成立了粤剧曲艺协会,常年排练演出各类粤剧曲艺节目,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代剧目,许多群众创编的小粤剧目,如《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等还获省、市创作、演出等多项金奖,为粤剧曲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南国红豆"在东莞焕发出无限生机,对我市的文化事业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曲协、文联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道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莞邑人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求变,使东莞的曲艺之乡的美誉流芳溢彩。
道滘人爱好粤剧、粤曲、木鱼歌等,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每年用重金聘请省港大戏班来演神诞戏,龙船扒第一演大戏,成为历史惯例。在粤剧曲艺的熏陶下,不少人学唱学演粤剧,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三十年代有“上手材”(叶棣材)五兄弟,吹打乐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粤剧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打破剧目晚晚不同的惯例。文武双全女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女子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年年请大戏班演出,学唱粤曲的人,在依村旁水的“凉棚”里,村头的大榕树下,在师傅的教授下,弹拉吹唱,练习粤曲,过春节时,麒麟引凤表演,吸引了围观群众,唱一曲《胡不归》……,娱乐群众,穿乡过巷,大显身手,娱乐大众。
建国以后,私人合股,建有新华戏院,请粤剧团来演出,道滘工会文工团、工会艺宣队演出也很多。公社化时的文工团,刘莲卿出类拔萃,被佛山粤剧团吸收为花旦,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陈锦云被红线女招考为省粤剧学校学员,成为省粤剧团花旦。六十、七十年代,草织厂、造船厂工人宣传队演出《沙家浜》、《断桥会》等粤剧,十分活跃。1980年道滘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1985年演出《胡不归》、《盼君还》粤剧,获东莞市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到了九十年代,道滘粤剧曲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有业余曲艺粤剧队(社)十多个,1990年第三届歌手大赛,参加者170人,共演出5场,观众达一万多人。叶少兴演出歌颂亚运会夺标的小粤剧《庆功酒》获得1990年9月5日东莞市首届《粤乐杯》的冠军
『玖』 东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现过哪些历史人物
地理环境: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历史文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东莞的著名人物有:孙中山 袁崇焕 邓世昌 叶富 蒋光鼐 ······
出生在东莞的近现代名人有:陈镜开 伦明 卢子枢 黄般若 王宠惠 ·······
『拾』 东莞历史和文化遗产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
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