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响是谁发明的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B. 音箱的发展历史 从最开始的音箱到现在的音箱
大概是留声机- >高阻舌簧喇叭式音箱- >低阻动圈喇叭式音响。
C. 音响的发展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家庭组合音响的种类
通常所讲的组合音响有台式组合音响和落地式组合音响两大类。由于要求组合音响有比较高的声音质量,所以它的两只音箱一般体积都较大。
按主机的结构(层数)划分,音响有一体的和分层的两类。在一体的组合音响中,它的各部分电路(包括电唱机)都在一个外壳之中,这种结构一般用于低档的组合音响中。在分层的组合音响中,根据机器的档次不同所分的层数也不一样。分层较多的组合音响中有:电唱机一层、CD唱机一层、调谐器一层、双卡录放音座一层、音调控制器一层、主功率放大器一层。在分层较少的组合音响中,电唱机、CD唱机各分一层,其他为一层。
微型化、数字化、专业化、影视化是家庭音响必然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音响。微型台式组合音响已有较长的发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高级超小型组合音响。但由于听音喇叭、立体声电唱机、录音卡座没有很好解决,所以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为了创造小巧的音响世界,不但要从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还得从调谐器、CD唱机和录音卡座方面一起考虑。
数字化音响。数字技术是一种新技术,所以数字音响在解决模拟音响噪声的失真问题时发展而成。音响采用了数字技术之后,记录的数字信号从取样频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没有色抖动,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图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机互换,这与模拟录放像设备无法比拟。数字录音可以把时间、人名、地址一起录入带中,采用微型键盘来完成编目工作,更换曲目编号,再加上遥控功能,使你能够自动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视听设备一体化。数字音响随着电声技术、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家庭中可以构成混然一体的多媒体影视音频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听到各种在输入端增添各种需要的信号输入和功能转换,通过电脑处理就能使受众看到各种图像和听到各种声音。
D. 音响的发展历史
数字音响的主要复特点制1、信噪比高数字音响记录形式是二进制码, 重放时只需判断“0”或“1”。因此, 记录媒介的噪声对重放信号的信噪比几乎没有影响。而模拟音响记录形式是连续的声音信号,在录放过程中会受到诸如磁带...----
E. 扬声器的发展历史
为了能更好的讲述人类电声史的故事,我们从第一次把人类的声音传达到远方的“电话”开始说起。一百多年前的1876年2月14日,Alexander Graham Bell提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份专利“电话”。该项发明让人类的声音从此可以传到比叫喊更远的地方。人类也从此懂得了声与电的转换关系,并从此乐此不疲。
为了更好的回放记录被记录下的声音,1910年,S. G. Brown将驱动力和振膜分离,发明了'armature' 电枢耳机。
而在1910年,Baldwin 又发明了'balanced armature'平衡电枢耳机。1898年,Oliver Lodge申请了第一个实用电动式扬声器专利,将音圈放在内外圆极板的磁隙中运动,和许多发明一样,当时这个伟大的发明太超前了。这个发明决定了现在99%的现代动圈扬声器的结构。
号筒式扬声器起源于留声机。1928年,Wente 和Thuras 生产了他们的高效率的号筒式扬声器接受器。号筒式扬声器的原理是振膜推动位于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为声阻很大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于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重播低频也不太容易。今天,高效率的号筒主要应用于专业扩声领域。
在上述扬声器技术逐渐成型期间,人们开始明白了理想的换能器应当使用可以通过电流的薄片振动膜,大家开始构思带式扬声器。
1923年1月,Siemens Halske的Schottky和Gerlach申请了第一个带式扬声器专利。它将一个水平波浪型纯铝簿膜安装在磁体两极之间,波浪形纯铝膜可以降低纵向硬度,降低了谐振频率。
1931年,Olson 和Massa 生产了带式麦克风。
带式扬声器主要应用于中高频段,由于其频响曲线平直,高频上限极高,有着非常好的瞬态效果,因此可以方便的形成线性声源。
电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未来,我们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电声转换器被发明并改变人类的娱乐方式,让天籁真正的留在人类的怀中。
详细见 http://www.yxokjob.com/Html/12065/1030055063.html
F. 谁能告诉我音响的起源和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家庭组合音响的种类
通常所讲的组合音响有台式组合音响和落地式组合音响两大类。由于要求组合音响有比较高的声音质量,所以它的两只音箱一般体积都较大。
按主机的结构(层数)划分,音响有一体的和分层的两类。在一体的组合音响中,它的各部分电路(包括电唱机)都在一个外壳之中,这种结构一般用于低档的组合音响中。在分层的组合音响中,根据机器的档次不同所分的层数也不一样。分层较多的组合音响中有:电唱机一层、CD唱机一层、调谐器一层、双卡录放音座一层、音调控制器一层、主功率放大器一层。在分层较少的组合音响中,电唱机、CD唱机各分一层,其他为一层。
微型化、数字化、专业化、影视化是家庭音响必然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音响。微型台式组合音响已有较长的发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高级超小型组合音响。但由于听音喇叭、立体声电唱机、录音卡座没有很好解决,所以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为了创造小巧的音响世界,不但要从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还得从调谐器、CD唱机和录音卡座方面一起考虑。
数字化音响。数字技术是一种新技术,所以数字音响在解决模拟音响噪声的失真问题时发展而成。音响采用了数字技术之后,记录的数字信号从取样频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没有色抖动,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图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机互换,这与模拟录放像设备无法比拟。数字录音可以把时间、人名、地址一起录入带中,采用微型键盘来完成编目工作,更换曲目编号,再加上遥控功能,使你能够自动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视听设备一体化。数字音响随着电声技术、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家庭中可以构成混然一体的多媒体影视音频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听到各种在输入端增添各种需要的信号输入和功能转换,通过电脑处理就能使受众看到各种图像和听到各种声音。
G. 音箱详细历史
音箱
多媒体音箱的发展史
一、 多媒体音箱的发展
多媒体音箱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人电脑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电脑在早期时,那时电脑里还没有声卡,更没有CD-ROM。声卡出现的初期,在电脑机箱里只有一个小喇叭或是外挂一个简单的小音箱也就可以满足使用了。但随着电脑的发展,电脑在多媒体领域里表现出极强的功能,随着电脑游戏、音乐CD、MP3、VCD、DVD等逐步的出现,以及网上功能的逐步扩展(网络会议及网络电话),都对电脑声音的回放提出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音频规范Audio Codec’97的制定,对多媒体音效提出了最低的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而PC’99规范的出台则对多媒体音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也就促使了电脑多媒体音箱的不断发展,以至于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各种多媒体音箱。最近又提出发展信息家电的思路,我们相信多媒音箱也会随之有更新的发展。
二、 多媒体音箱的种类
多媒体音箱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法有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分类:
1.按照箱体材质分,常见的有塑料箱和木质箱;
2.按照喇叭单元的数量分,有单喇叭单元的(全频带单元)和双(或三)喇叭单元的(二或三分频);
3.按照声道数量分有双声道立体声(2.0式)、双声道另加一超重低音声道(两点式环绕)、四声道加一超重低音声道(四点式环绕)和五声道加一超重低音独立声道(5.1式)音箱等;
4.按喇叭单元的结构分,有普通喇叭单元、平面喇叭单元、铝带喇叭单元等。
注:普通喇叭单元又可以根据振膜的材料不同来分,如中低音单元有:纸盆、羊毛盆、防弹布盆、聚丙烯盆、金属盆等材料,高音单元有金属球顶、软膜球顶等;
5.根据电脑输出口来分,有普通接口(声卡输出)音箱和USB接口音箱;
6.根据功率放大器的内外置分有有源音箱(放大器内置)和无源音箱(放大器外置,高档机型或有特别要求的才采用);
7.按价格分,一般认为价格每对(不含超重低音,后同)在200元以下的为普通音箱,价格在每对在200~700元之间的为中档产品,价格在700元以上的一般为高档产品。但实际情况也可能与此有些出入,这还得根据产品的品牌以及实际性能而定;
8.按用途来分,有普通用途音箱、有娱乐用途音箱(如游戏、VCD、DVD和音乐欣赏)以及专业用途的音箱(如MIDI制作、发烧级音乐欣赏)。
三、多媒体音箱的特点
早期的多媒体音箱只要能满足一般简单发声要求即可,因此只要求成本低,实用可靠,而很少从声学高保真重放的角度和声场建立这两方面来考虑多媒体音箱的设计与制造。但从现在声卡的发展来看,原来的设计思想早已过时,它已不能发挥中高档声卡的性能,也不符多媒体音箱发展的要求。因此站在发展的角度,我们看看现代多媒体音箱有些什么特点。
1.技术的发展对多媒体音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声卡技术的发展,声卡的性能指标已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的声卡基本上都是ISA卡,D/A转换位数也基本上是16bit的。这一阶段的许多声卡产品其信噪比(S/N)都不够高,很难谈得上满足高保真重放这一要求。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PCI声卡的出现,上述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而且少数产品的D/A转换位数高达20bit、S/N更高达110dB(多数产品都大于90dB),因此具备了高保真重放的基本条件。
2.随着USB接口的出现与应用,给多媒体音箱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大家知道电脑内的电磁污染十分严重,那么通过机箱内的声卡处理的音频信号多少都要受到一些“污染”。如果将声音信号的处理通过USB口在机箱外进行处理,势必使电磁污染要少许多,声音也会“干净”许多。当然,不通过USB接口也有治理电磁污染的办法,但相对成本会提高。
3.数码声问题。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电脑的音频D/A解码是16bit的,这与目前的家用音响区别较大。目前,高档家用音响的D/A部分基本上都是18或20bit的。低bit的D/A解码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数码声”问题。数码声给人的听感就是声音毛糙,不悦耳、不耐听,缺乏流畅、细腻的感觉。bit数越高,声音就越细腻。
4.从声学的角度来看多媒体音箱,它所建立的声场模式应该是“近声场”模式,它与一般的影剧院、家庭影院的声音重放的声学特征不同,而更接近于音乐录音棚内的监听环境。所以对多媒体高保真声音重放的要求应该区别于一般的家用高保真系统。
5.对声音重放稍有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音箱摆放的稳定度和位置对声音重放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电脑多媒体音箱的摆放除了少数专业玩家对此有特别要求外,大多数人不会特别为音箱做一对专门的摆放脚架,人们基本上把多媒体音箱都是摆放在电脑桌上。如果摆在这些位置上的音箱重放声音的下限频率低于150Hz时,这时音箱的振动势必会引起工作台面的共振,从而影响声音重放的质量,同时也会使显示屏的画面产生抖动从而影响电脑的正常工作。这也就是目前许多稍高级一些的产品要采用两点式环绕或四点式环绕结构的原因之一。这种方式不把超低音箱单元放在台面上,避免了共振带来的音质恶化和对显示器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电脑多媒体音箱的摆放位置多为显示器两边,因此还要求多媒体音箱必须是防磁结构。
6.相对于家庭音响系统而言,电脑多媒体音箱的最大电、声功率的要求不是很大,考虑到“功率裕度”的问题,一般家用音响的不失真功率(RMS)要求在2×100W左右,而一般多媒体音箱的不失真功率则在2×20W左右就足够了(不含超重低音),普通的则在2×5W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用户要把多媒体音响当为家庭音响供全家人使用,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这时所要求的电、声功率与家用音响比就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应该很少有人这样做。
http://group.zol.com.cn/2/34_11337.html
H. 音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I. 谁能告诉我音箱的起源和历史
谁能告诉我音箱的起源和历史?音箱技术的发展 音箱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版、晶体管、集成电路权、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
J. 音响诞生什么年代
发展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